分享和讨论:如何知道你的孩子/青少年需要特殊专家的协助

cherch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12-06-26
消息
1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引)

接连2个40度炎炎夏日后,渥太华的天气终于在周末变得舒爽起来。

上周日下午,我来到Centrepointe的图书馆,参加由渥太华华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妇联,还有市政府下属的公共卫生署联合举办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题为 “如何知道你的孩子/青少年需要特殊(专家)的协助?”。讲座邀请到朱志明博士。朱博士是渥太华儿童治疗中心的儿童心理问题专家,多次义务为华人社区提供 儿童心理,父母和孩子沟通方面的演讲。

作为志愿者,也作为参与组织者之一,我做了笔记,也查了些资料,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

父母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有的家长还没坐稳,见到朱博士,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困扰倒出来:

“我的孩子老跟我作对,我该怎么办。”
“我无论跟他/她(孩子)说什么,他/她都是nothing。”
“我要不要带他/她去看医生?”

看起来,来参加讲座的家长们都是带着问题而来,家长们真是在寻求帮助。
朱博士语音温柔,眼睛和笑容里包含着了解和懂得。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在加拿大,19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里,16%-20%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情感,或行为方面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家庭,学习和社交生活。

朱博士这次地讲座针对的是10-15岁年龄段的孩子。选这个年龄段开讲考虑到该年龄段的孩子即将,或已经步入青春期,内分泌首先发生很多的变化。我们常常 说,成长的痛苦(growing pain),随成长而来的思想上,行为,社会交往上会经历“巨变”,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还有待成熟,不同孩子对打理自己的情绪,处理外在的变化,人际关系 等等都需要家长和专家的引导和帮助。新移民孩子更是因为语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遇到相当大程度的压力。如果孩子近来突然变得脾气败坏,作业不想做, 逃学,或者变得封闭,哪会有父母不着急呢?

朱博士这次的讲座围绕着孩子可能患上的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厌食症。讲座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掌握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障碍的症状。如果父母们对不同的 表现症状有所了解,平时就能注意,把握,或及时发现一些苗头和表现形式,可能还会防止更严重的情况,如酗酒,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

未等朱博士正式开讲,一位家长又提出了这么个问题,什么是心理医生?什么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有什么区别呢?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孩子不对劲,是一般问题,过几天就过去了,还是严重了,需要找特殊专家帮助?孩子的问题,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出了问题,是该找心理 咨询,还是心理/精神科医生?除了医学上的定义,不同的“名称”所包涵的社会含义也大不同。父母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想到要找专家,同时,弄清楚这个专家到底专在哪里确实是很重要。

听听朱博士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朱博士解释道,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通常指的是医学院毕业,有临床医学的训练,拥有处方权,可以为病人开药的医生;
而通常我们说的心理医生(psycholoigist),心理咨询师通常是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学科背景 。心理医生的工作偏重于提供行为(behavior)层面的帮助和辅导,关注对象是普通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偏差。
平时我们也常用到心理医生这个词。因为专业和翻译等原因,我们在说到心理医生时,也可能更多地指向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心理咨询师也是接受了一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训练,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但心理咨询师不一定是心理学博士专业毕业。在获得相关协会的认证证书后,心理咨询师面向的时最广泛的人群,向任何需要的人提供倾听和心理咨询服务。

原来是这样。这就好比我们在参加运动,不小心肌肉拉伤了,肿好大一块,会首先想到做冷敷热敷,会想到去找运动理疗师(physiotherapist);如果疼痛严重难熬,会担心会不会是骨折,骨裂,直接看急症,找医院的伤骨科大夫。这个自己做冷敷热敷,就相当于家长和孩子自己想办法,或者找亲戚和朋友倾诉。再严重的,我们会想到找运动理疗师,让理疗师帮我们诊断一下,理疗师会设计康复计划,我们在他们的协助和督促下做康复练习,达到恢复的目的。但如果理疗师的诊断结果是有骨折或骨裂的可能,理疗师也会先推荐去医院拍片,或转诊到专科医生那里接受治疗。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运动理疗师相似。同时,心理医生也能提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心理医生在诊断,设计治疗方案上更专业和权威,提供心理和行为方面辅导和恢复治疗。心理医生根据不同程度的情况,设计治疗和行为调整的计划,监督,跟踪,帮助实施和评估效果。平时我们,即使是成年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自己想做但做不到,有些心结老也打不开,感觉老也走不出来;精神负担重,头痛,胃痛,睡不好觉,对周围的人变得易发怒,都都可以归于行为方面的偏差。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看心理咨询师,如果觉得需要,也可以直接找心理医生。

朱博士继续说道,到底该看精神科医生,还是看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通常视具体情况而言。而这几个手段有时候都需要,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行 为偏差时间长了,在生理表现上会有所反应,表现头痛,胃痛,主要跟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异常有关。这时候就需要看精神科医生。精神医生开的药,能把异常分 泌的化学成份先调好先,然后再通过心理医生辅导,调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偏差。

(未完待续)
 
朱志明博士

能提供一下朱志明博士的联系方式吗?phone or E-mail.



Thanks!
 
讲座的笔记会继续整理,然后贴上来。
这里先上传1份渥太华公共健康署的有关孩子和精神健康的信息宣传小单。
就1页纸,概括了:

1)需要引起父母注意的7点症状
2)父母首先该怎么做
3)相关信息和服务网站,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社区健康中心的联系方式

如果觉得上传文件太小看不清,请写悄悄话和我联系,我会发原版的pdf文件给你。
 

附件

  • WCMIP ss.jpg
    WCMIP ss.jpg
    96.6 KB · 查看: 144
还有1个机构 - “Crossroads”儿童中心,是个专门提供精神健康问题的walk-in诊所,为有0-12岁孩子的父母提供免费咨询。
 

附件

  • CCC Walk-in Clinic rack card ss.png
    CCC Walk-in Clinic rack card ss.png
    175 KB · 查看: 146
以上2则信息感谢在公共健康署工作的Sally提供。
 
(三)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从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很多中国人总觉得心理疾病是个西方人的发明,中国人文化里是个“禁忌”,尤其抵触。可能是觉得中国人特别爱面子,害怕被指指点点,被说成有精神病,常常不是避而远之,不是避而不谈。可又有谁不爱面子,不怕被人指指点点呢。其实,对害怕被精神或心理疾病“扣上帽子”的情况,全人类普遍,朱博士说,有了精神方面的问题不去看医生的情况在北美文化里也很多见。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承认呢?这里牵涉到“别人会怎么自己”的问题。如果承认了自己有精神或心理上的问题,那就自动地会被认为是弱者。没有人会愿意被贴上弱者的标签。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压力,碰到烦恼,总也挥之不去。长期郁闷于心,过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导致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老抱怨头疼,或者以前常去的地方突然就不去了,突然沉默,很多事情避而不谈。开始没有重视,或者不愿意认识和接受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如果没能及早认识,介入,就会延误专家干预的最佳时机。

说回孩子,当问题变得严重时,父母常常拒绝接受,反复问:为什么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

朱博士告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精神疾病的诱因。一是基因方面的,二是个性方面的,三是环境方面的。首先朱博士希望大家明确,基因方面不是绝对,唯一原因,只说明患病潜在风险要高些。

个性方面,朱博士用自己的一对儿女来举例。女儿凡事都要做到完美,很有上进心,目标定得总比较高。同时很多事情上也显得比较紧张。儿子就很不同。学校随堂考,考回来个79.5分。姐姐问弟弟,你怎么就不能考好点?弟弟回,79.5可以算80分嗳。(这引得全场一片笑声)。弟弟还说,我才不要象你这样,情绪老是高高低低呢。这俩姐弟,真是不同的个性,生成面对挑战,处理事情的不同态度。朱博士称赞儿子的心理非常健康。

环境方面,朱博士强调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是会学样的,我们(父母)是怎么面对压力,面对危机,孩子可都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父母要放松一点,孩子才有可能说,我妈妈都不紧张的,我也要象她那样。

(未完待续)
 
(四)

按西方人的观念,孩子满了18岁,从法律上,父母就没办法替孩子做主了,包括看医生这事儿。所以朱博士这次侧重讲12-19岁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未成年的孩子有了问题,父母有更多“权限”介入,帮孩子找专家,给孩子指导。前面已经提到,统计数字表明,在加拿大的青少年中,有16%-2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女孩子发生抑郁症的概率(12%)远大于同年龄段的男孩子(5%)。青春发育前期的男孩子,如果家长觉得孩子特别反叛,行为暴力,怀疑有多动症,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女孩子更多表现出特别焦虑,容易发怒,紧张到无法控制,家长就要注意了。行为异常说得是家长注意到孩子行为上有改变,比如本来是能吃好睡好,然后变得不愿意起床,失眠,不愿意上学;本来是喜欢电脑,变得不喜欢电脑;以前喜欢去的地方,现在不去了;本来是。尤其是持续了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月时间,那父母就不能掉以轻心了,一定要开始和孩子积极沟通。沟通不得力的话,就要考虑找医生了。

开始的时候,孩子通常是会对家长的“问询”有抵触的。一位家长有同感,“孩子开始总强调是别人对他/她的不公平,否认是自己的问题”。“通常是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起来了。所以家长开始和孩子谈的时候,可以多用到‘我感觉…’这样的话,‘我希望你会快乐起来……’,这样孩子的心会被软化。”朱博士说。“还有很多情况是,因为孩子的社交能力还相对较弱,很多是沟通能力上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跟别人,包括同学,父母,讲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误解其他同学,朋友的意思。对别的孩子的反应不知如何应对。”孩子之间有了争执,会说“you are mean,你怎么这么坏”,“no,you are lying,你说谎”,孩子感觉受到伤害,可能是因为无法想象一些情形,无法理解其他孩子的意思。所以,家长和孩子沟通(包括日常的沟通),和帮助孩子的重点要首先落在情感上的沟通,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帮助他们理解外部世界,培养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

作为家长,介入并不是说带孩子去看医生,包括平时的沟通,和孩子一起做开心的事。孩子放松了,会容易把他们所碰到的问题告诉你。

(未完待续)
 
(五)

心理疾病不是什么禁忌,不神秘没那么可怕。我们可以认识它,了解它,应对它,不应该因为社会文化等等原因,人为地将心理疾病,将病人边缘化。孩子出了问题,不要因为思想上心理上不用背负不必要的顾忌,拒绝接受,拒绝,或者不好意思说找专家。

心理疾病,尤其是其萌芽阶段,可以用普通人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小磕磕绊绊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找出对应的方法。

比如朱博士特别谈到女孩子发生的心理问题。一个女孩子容易陷入朋友中的“小圈圈”问题,和这个好不和那个好。这其实也是一个如何帮助孩子和别人分享关注度(share attention)的问题。孩子突然不愿意和朋友来往了,很可能也是一个不知道怎么跟别的孩子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的问题。有的问题出自孩子认知,想象力方面的原因。比如有几个孩子在游戏,其中一个看到一杯水,说,好大一个游泳池哦。可对另一个孩子来说,他/她可能没能想象成是一个好大游泳池。于是乎,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say no,you are lying,另一个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回来后把自己关闭起来。家长如果注意到孩子的异常,和孩子耐心交流,稍加引导,把有些关系和原因理顺了先,很多问题也就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了。

女孩子关注自己的外表,体重,不愿意看体重计,拒绝知道自己的体重(其实是严重关注),吃东西呕吐,得了厌食症。厌食症也属于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可以找心理专家帮助治疗。

一些家长要特别注意的苗头,异常现象,症状,可以去这个网站/链接了解更多http://www.kidsmentalhealth.ca/parents/signs_disorders.php。(我在前头上传的渥太华公共健康署的有关孩子和精神健康的信息宣传小单里,可以找到更多资源。如果想要原PDF文件,随时悄悄话给我。)

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孩子的年龄越大,应该给孩子相应的,更大的自由度。让孩子选课,即使孩子挑的跟你想要他/她学的不一样,让孩子去多接触同学,接触社会,也是很重要的目标。小事不用管,大事让孩子自己来跟你说,如果和孩子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这样的沟通模式,就很好了。

(完)
 
我的笔记整理完了,谢谢大家关注和阅读。

希望能一同和大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什么疑问,想法,如果愿意,尽管提出来,贴出来,或悄悄话,邮件都可以,一起聊一聊。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加拿大生活地更好。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尤其对于我们这样孩子在加拿大出生的移民。 可惜宣传力度不够唉,连你的好友我事先都一点不知道。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尤其对于我们这样孩子在加拿大出生的移民。 可惜宣传力度不够唉,连你的好友我事先都一点不知道。

是的是的,我们也是在逐渐增加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宣传。

渥太华华人社区服务中心有举办定期的儿童教育,情感教育,沟通技巧方面的讲座和活动,比如,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8/thread1117536.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