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恳邀请大家学习《二规教言论》- (若想学佛修行成功,必须要打好人格基础...)

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有一次,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

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

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

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
 
此处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

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世,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

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
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
“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
“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他可能气坏了吧。

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当然,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

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人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

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

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头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

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有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起厌恶心。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个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的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少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因此,你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有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

大家应仔细审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

自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备受苦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虑,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读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没希望帮助众生。

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当然,我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
 
我觉得,Joanna 既有善根又有慧根,或许是想从现在开始了解学习佛法。大家一起来护佑她的善根,支持她。
加油 Joanna. 想的越多,对真正适合自己信仰应该越清楚。至少今后不会对佛教有那么大的误解。

谢谢你的帮助!我们本是同根生。
 
第二节课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

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

这个道理,从我们的亲身体会也可以了解:小时候上幼儿园,小朋友都想得到小红花和老师表扬;上了学以后,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希望自己表现突出,博得老师同学的认可,一听到赞美之辞就喜不自禁;到了工作岗位、组织家庭以后,所做的一切也渴望得到别人的首肯,若没有达成所愿,就会愤愤不平、痛苦难当……不仅世人对美名赞誉如此执著,有时候出家人也不例外,但作者在这里说:倘若没有前世的福报,光是想也不一定能得到。

其实,自己没有德行的话,有地位名声也不见得是好事。前不久某城市里有个有钱人,他为了当国土局的局长,给政府捐了一座高楼大厦,后来政府也予以方便,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没过几天,他就因受贿过多被判无期徒刑,在铁窗囚牢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如今“权钱交易”相当严重,有钱人拼命想把名声搞上去,有名声的人盼望一朝大权在手,有权的人又想要招财进宝,钱、名、权之间的关系犹如三角形,要互相观待而安立。

许多人自以为聪明,为了权而追求名声,或者为了钱而追求名声,但最终又获得什么呢?今年全国县级干部换届,在此过程中,局长想当副县级干部,副县级干部想当正县级干部,科长想当副局长……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路,自己使劲地向前奔。可在奔跑的过程中,有些不但不成功,反而掉了下去,最后伤心欲绝。

好听的名声,除了看破世间的出家人和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可能都乐此不疲。现在通过各种宣传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功德,但添枝加叶地渲染夸张,在过失方面相当严重,却竭尽全力地加以掩饰。这些行为非常不道德,真正讲道义、有正直品行的人,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对非法所得的名声、财产、地位根本不屑一顾。

当然,若能无勤当中得到名声,这也是自己的福报所感,随意享用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前世的福报不具足,或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没有获得所希求的名声也不要过于伤心。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

为什么世人拼命地追求,却始终得不到所期盼的名声呢?原因在此作了分析: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的一切不能如愿以偿,中间常有泼冷水造违缘的情况。犹如汉茶过滤器,通过滤网之后,茶的精华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净的叶子。

现在很多人该希求的真理道义不希求,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造作恶业。从反腐败整顿也可以了知,多数人表面上说“我要为人民服务”,佛教徒也是“我要度化众生”,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真正的利他之心早就漏完了,而坏的一些形象,从他们的言行中处处可见。

比如有些国家公务员,古代人文道德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而现代不如法的行为,如抽烟、喝酒、打麻将、看碟片,他们非常有经验,不用勤作也可以从语言行为中流露出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有时候感觉: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但若没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物质越发达,人们的欲望就越强烈,违法乱纪层出不穷。

在古代的时候,虽然物质比较落后,但对道德修养极为重视,起心动念有一定的约束,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安宁,生活也过得十分自在。可是现在呢,包括修行人也是这样,老一代的修行作风,在年轻人的身上很难发现,精华差不多都漏完了,释尊传下来的教规教义,真正能传递给众生、自己也每天修持的修行人如凤毛麟角,而串习修炼跟修行无关乱七八糟的做法行为、垃圾知识,这类现象占大多数。

所以,此颂可谓麦彭仁波切对未来的一种预言,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的确越来越破烂不堪!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

有些人所做之事极易承办,而有些人却违缘重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后者忘恩负义,护法圣众不愿意帮助他。做任何一件事情,既需要人的帮助,也需要非人的护持。我们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有一些护神,若想承办所做之事业,必须得到他们和护法天神的帮助。而如今的人分别念比较多,明白真相的比较少,凡有所作皆随心所欲,以致失去了天众的推助,如同一具尸体一样,任何众生都不愿意理。

大家都希望自己修行圆满,或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但要真正实现的话,离不开诸天的鼎力相助。而获得他们的帮助,必须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知恩报恩、孝顺父母师长,恭敬具功德智慧的长老等。

要知道,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谓恩深似海;上师慈悲摄受,以佛法甘露滋润我们的法身慧命,使自相续中的智慧得以开发,这种恩德,即使父母老师也无法与之相比;从小到大我们有不同的老师,他们教授各种知识,指示正道、明辨取舍,恩德也非常大;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以财物、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刚到学院时借住处,没有学佛时给法本、示佛理,引导我们进入佛门;在工作、家庭中,我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也有人施以援手,解决燃眉之急……这些恩德,尽量不要忘记。

有些忘恩负义之徒,对别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报答,反而嗤之以鼻,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这样的人,护法天尊也会嫌弃,生起极大的厌烦心,最后就像尸体一样,人们都觉得他特别脏,谁都不愿意接近。
 
当然,自己的福报、能力如果不够,暂时虽不一定能报恩,但至少也要知恩。上师如意宝曾说:“在报恩这个问题上,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坏。有些人好像牛粪一样,对他作利益无所谓,作损害也无所谓,他并非证得了大菩萨利害无二的境界,而是根本不知利害取舍。别人供养他黄金和说他坏话,对他而言没什么差别,这种人有没有生命也不太清楚。”

有的人觉得出家人用不着这样斤斤计较、利害分明,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出家人以嗔心报仇,这是大乘佛教不允许的,但了知取舍、辨别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以前上师也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教言。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把自己变成尸体,而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父母,若将他们引入佛门、修持佛法,这就是最好的报恩。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禅宗中也有公案讲到,黄檗禅师通过给母亲讲佛陀传记种下善根,最终让她转生善趣。黄檗禅师出家后,远离家乡,一直在寂静的地方过禅堂生活,30 年中没有回家,但在他内心深处,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50 岁时,有一次在参访途中,他不自觉地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

多年来,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可是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地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为了以示思子之心,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专门招待过往的云游僧,并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或可认出谁是她的儿子。

(父母对儿女的执著,真是胜过一切!我们在座的人,如果父母仍然健在,应尽心尽力地孝顺侍奉;如果已经过世,开法会或遇到佛塔佛像时,则应提一提他们的名字,念《普贤行愿品》作一些回向。在我们藏地,有些子女特别孝顺,父母死了以后,每次遇到僧团或上师时,就把父母的名字交给他们。我们小的时候,知道好多人的父母叫什么,因为他们的子女天天回向。所以,身为子女的人,今生中要尽量以佛法来报父母的恩德。)
 
黄檗禅师当时也很想念母亲,但害怕母亲对他特别执著,若回家探望,对今后修行恐有障碍。后来得知母亲双目失明,依靠“司茶亭”来为僧众服务,他返回过两次家,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洗脚的时候,他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一别三十多年,口音基本上已改变了,为了给母亲种下善根,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

当他离开时,邻居们实在忍不住,将事实说了出来:“刚才给你讲佛陀故事的人,就是你日夜盼望的儿子!”母亲听后,几近疯狂般地追赶,跌跌撞撞地朝码头方向狂奔。在奔跑过程中,因为看不见路,她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

此时黄檗禅师已上船,且船也开动了,看到母亲失足落水,返回来救也来不及了。他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说完之后,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亲,并说了一首偈颂。在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他母亲终于获得了善趣,但有没有往生,历史上并不明确。

我们现在有些人,不要说30 年不跟家人联系,出家三四年就忍不住了,又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里,就借别人的手机偷偷打,这种境界跟黄檗禅师有点差别。但不管怎么样,对于父母和上师,终生都要有一份感恩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