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日本不深刻是因为我们自己对日本了解不足够 (转帖)

兔兔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4-04-07
消息
2,614
荣誉分数
111
声望点数
0
所在地
卡屯
[FONT=宋体](这是发与“凤凰博报”文章)[/FONT]





[FONT=宋体]说日本不深刻是因为我们自己对日本了解不足够[/FONT]



[FONT=宋体](改编自刘德秦《从小到大说日本》一书,文章较长,但对了解近代日本绝对有助益,望读者耐心读下去。近代日本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就是“掠夺”、“侵略”,世界对日本的认识就是“[/FONT] You are a liar[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二战结束后,日本导演黑泽明将芥川的小说《丛林中》([/FONT]1921[FONT=宋体])与《罗生门》([/FONT]1915[FONT=宋体])合二为一,改编成名为《罗生门》的电影,该片于[/FONT]1950[FONT=宋体]年公演,[/FONT]1951[FONT=宋体]年获第[/FONT]16[FONT=宋体]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FONT]24[FONT=宋体]届奥斯卡荣誉奖(最佳外语片)。[/FONT]

[FONT=宋体]如今,许多中国民众都知道电影《罗生门》,而且“罗生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真假难辨”的代名词,但大家对《罗生门》原作者[/FONT]---[FONT=宋体]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了解并不多。[/FONT]

[FONT=宋体]影片《罗生门》的头尾是三个人在“罗生门”下避雨,其间谈论发生在“丛林中”的一桩凶杀案。[/FONT]

[FONT=宋体]樵夫向“捕快”报告,说自己在丛林中发现了一具死尸。围绕死者的死因,相关人员被捕归案后各有不同的说法。[/FONT]

[FONT=宋体]强盗多襄丸对自己杀人劫色供认不讳。据他交代:“先谎称丛林中有财宝,以此将一对夫妻中的武士诱骗到偏离了大道的树林中,趁武士集中精力搜寻并不存在的财宝之时,我突然将武士打翻在地,然后将他捆绑并将树叶塞他嘴里,让他无法叫喊,接着我又将其妻子骗到现场,当着其丈夫的面,将其奸污。我最初并不想杀人,只想占有漂亮的妻子,可后来该女子死命哀求,说当着丈夫的面被奸污已无脸做人,她只能跟一个人走,她让我们两个男人决斗。我遂为武士松绑,然后我们俩开始用大刀厮杀,经过[/FONT]30[FONT=宋体]多个回合的厮杀,武士男人败在武功高强的我手下。再去找那女子?她早已逃的无影无踪。”[/FONT]

[FONT=宋体]武士妻子真砂则是另外一种说法:“在丈夫面前被强暴后,强盗逃离了现场。我用短刀将捆绑丈夫的绳子割断,可他那极度蔑视我的目光让我无法容忍,我决定与丈夫一起离开人世,杀了他后再自杀。我用一把短刀将丈夫刺死,后尝试用刀刺、投水等各种方式自杀,可几次都没死成。羞辱啊!”[/FONT]

[FONT=宋体]这时,死去武士的灵魂复活,他借助女巫之口说:“强盗凌辱了妻子后,对她花言巧语,说跟他走可以保证她荣华富贵,这时真砂竟然相信了强盗。真砂提出跟强盗走之前先将我杀掉,趁强盗犹豫,真砂突然跑走了,强盗去追也没追上。强盗转身回来,割断了捆绑我的绳索,然后溜之大吉。我深感耻辱,拿起短刀,一刀刺入了自己的胸膛。这时我看见一个人从我身边走过,将短刀拔出,我因此断气。”[/FONT]

[FONT=宋体]武士说自己因“耻辱”而“愤然自杀”,他妻子真砂则说“我杀死了他”,而强盗却说“武士败在我手下”。[/FONT]

[FONT=宋体]一时间真假难辨,不知他们三人中哪个人的话是真话。[/FONT]

[FONT=宋体]第一个在丛林中“发现”尸体并通报给当局的是樵夫,虽然樵夫以通报人身份声称自己事后到达现场,可他实际上是揭穿谎言的关键人物,但他并没有说出真相。之所以隐瞒真相,是因为他将现场留下的短刀据为己有,他实际上也是一个“趁火打劫者”。包括死去的武士在内,每个诉说“真相”的人,实际上都是“说谎者”。他们在美化自己的同时,将自己丑陋、卑鄙的一面掩盖。[/FONT]

[FONT=宋体]电影导演黑泽明将芥川小说《丛林中》中“真假难辨”的故事嫁接在雨中的“罗生门”下,三个人一边在罗生门下避雨一边谈论“丛林中”事件。在三个人同时质疑“人性沦丧”之时,忽然听到罗生门下另一端传来的婴儿的啼哭声,其中一人快速跑过去看个究竟,当他发现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罗生门下时,就开始动手剥婴儿身上的衣服。樵夫上前呵斥抢夺者,而抢夺者反唇相讥说樵夫是个伪君子,因为樵夫在慷慨陈述他看到的树林中事件过程时,无意中暴露出他本人实际上偷拿了刺入武士胸上的短刀,而这加速了武士断气。樵夫因老底被揭而面带羞愧,但他仍毅然抱着婴儿离开了“罗生门”,这时雨过天晴。电影暗示樵夫良心发现,有朝一日他会说出真相。[/FONT]

[FONT=宋体]《罗生门》这部电影向世人推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社会特点的窗户:透露出来的内容往往是谎言。(日语“[/FONT]かたる[FONT=宋体]”(語[/FONT][FONT=宋体])这个词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述说”;还有一个是“欺骗”。当给你讲述整个过程、说故事时,实际上就是在骗你。希望读者联想今天的日本领导人,他们喜欢给中国人“讲故事”。)[/FONT]

[FONT=宋体]电影中的四个相关人物,人人都慷慨激昂,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将谎言编造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每个“大言不惭”的故事,都将自己美化成为“英雄”,而“谎言”就存在于细节中。对外披露越详尽的部分,往往就越是谎言充斥的部分,这是说话者为掩盖真相,有意将外界注意力吸引开的欺骗伎俩。偏离关键的“废话”极多,而涉及核心、能够几个字就说清楚的部分却简单带过,甚至根本只字不提。[/FONT]

[FONT=宋体]通过看《罗生门》电影得到一个“真假难辨”的认识,这只能说获得了第一个层面上的浮浅结论。实际上,当你认真思考整个日本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事件,以及明治一新后日本之对中国、朝鲜以及全世界,你就会发现,在日本,掌握话语权的日本统治者,个个都是毫无廉耻的“说谎者”。[/FONT][FONT=宋体]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国国务卿赫尔怒斥事后前来通报的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和来栖:[/FONT] You are a liar[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它不单是对两个日本外交代表的愤怒之言,而且是个可以涵盖整个日本历史的结论,这一结论直至今日依然鲜活。[/FONT]

[FONT=宋体]芥川龙之介,[/FONT]1892[FONT=宋体]年出生于东京,因生于龙年龙月龙日龙时(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故取名“龙之介”,号柳川龙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同时还是俳句高手,俳号“我鬼”。生父名新原敏三,原籍山口县,在东京经营牛奶业。龙之介出生九个月后母亲精神失常,遂被舅父芥川道章夫妇收养,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代在德川家将军幕府中任文职。一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母精通琴棋书画,家里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他自幼喜欢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上中学之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FONT]

[FONT=宋体]纵观芥川的整个人生,他的每个转折点都与日本的国家走向密切相关。[/FONT]

1912[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明治天皇死去,他的儿子大正天皇即位。[/FONT]1913[FONT=宋体]年[/FONT]2[FONT=宋体]月,芥川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专攻英文。上学期间,他成为第三次和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FONT]

1914[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由出兵中国山东。[/FONT]1915[FONT=宋体]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这一年[/FONT]11[FONT=宋体]月,芥川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罗生门》。但该小说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FONT]

[FONT=宋体]《罗生门》([/FONT]1915[FONT=宋体]年)中有一句看似平淡但却振聋发聩的表述是:“为了活下去,作恶有时也属于不得已”。[/FONT]

[FONT=宋体]京都,曾是繁华的古都,破败的“罗生门”是过去辉煌的象征。破烂且鲜有人登上的罗生门上如今被一老妪占领,她正在那拔死人的头发。前来避雨的“野武士”听到楼上有响动,健步登楼却看到了令人惊恐的一幕。看到有人来,老妪并没有住手,她抢夺死人身上仅有的值钱物时毫无罪恶感。她说她“了解死者,死者生前将蛇肉晒干谎称鱼干出售,暴病死了才被人扔到了罗生门上,我拔死者的头发,实际上与她生前卖假鱼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FONT]

[FONT=宋体]“我并不觉得这个女人做的事就怎么坏。不做就得饿死,没有办法才这么做的啊。所以,我现在所做的事,我也不认为是为非作歹。我也是为了免得饿死,没有出路才这么干的。是啊,这个女人很了解我没有出路这一点,对我的行为会宽恕的吧。”[/FONT]

[FONT=宋体]“野武士”年轻力壮,而且手里还有大刀,他看到的、听到的,并没有激起他扬善惩恶的念头,反而刺激他形成了抢夺老妪的念头。他要重复老妪的行为。老妪抢夺一个比她弱的,那我抢夺老妪又何错之有?![/FONT]

[FONT=宋体]“野武士麻利地剥下老妪的衣裳,接着,他将试图紧紧搂住他腿的老妪,粗暴地踹倒在死尸上。离楼梯口只有五步远,野武士腋下夹着剥来的黄褐色和服,眨眼之间就沿着陡直的楼梯跑下去,消失在夜幕中。”[/FONT]

[FONT=宋体]“抢夺强盗是维护正义”。日本人一直将自己一新后的对外掠夺、侵略说成是“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洲”。[/FONT]

1916[FONT=宋体]年大学毕业前,芥川在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上发表了《鼻子》[/FONT][1]。[FONT=宋体]这篇作品受到夏目漱石的极力赞扬,[/FONT]1916[FONT=宋体]年再接连发表了两篇作品《芋粥》、《手绢》[/FONT][2][FONT=宋体],由此奠定了作家的地位。[/FONT]

1918[FONT=宋体]年一战结束。[/FONT]1919[FONT=宋体]年朝鲜爆发了反日的“三一运动”,中国紧随其后爆发“五四运动”,日本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强盗”国家。[/FONT]

[FONT=宋体]芥川大学毕业后,先在镰仓的海军机关学校任教[/FONT]3[FONT=宋体]年。[/FONT]1919[FONT=宋体]年[/FONT]27[FONT=宋体]岁时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成为签约职员[/FONT][3],[FONT=宋体]月薪[/FONT]130[FONT=宋体]元。[/FONT]

[FONT=宋体]大正天皇实际在位仅九年,自[/FONT]1921[FONT=宋体]年起,大正天皇的儿子昭和天皇出任“摄政”。[/FONT]

1921[FONT=宋体]年[/FONT]3[FONT=宋体]月底到[/FONT]7[FONT=宋体]月中旬,芥川恰在此时受报社资助出游中国,时年[/FONT]29[FONT=宋体]岁。报纸给他一个“海外视察员”的头衔,承担他食宿等一切费用。他在中国共走访了近二十个城市,其间还特意拜访了几个重要人物。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有:李人杰(又名汉俊)[/FONT][4][FONT=宋体]、章炳麟、胡适、辜鸿铭(当时[/FONT]64[FONT=宋体])[/FONT][5][FONT=宋体]等,因为芥川是学英文的,与后两者交谈时没有翻译。[/FONT]

[FONT=宋体]在芥川抵达上海的次日([/FONT]3[FONT=宋体]月[/FONT]2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大阪《每日新闻》专门刊登大幅广告,称著名作家芥川去中国访问,并将从中国陆续发回报道。从后来在该报上连载的文章可以发现,报纸上发表的《中国游记》,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要迎合政府的宣传口径,诋毁中国。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要打破日本人心中的中国偶像。[/FONT]

[FONT=宋体]广告称将用连载方式发表芥川从中国发回的报道,可事实表明后来并没有实现。报社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芥川本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履行约定。《上海游记》于[/FONT]1921[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江南游记》于[/FONT]1922[FONT=宋体]年[/FONT]1[FONT=宋体]月、《长江游记》则在[/FONT]1924[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起才开始陆续发表。[/FONT]1925[FONT=宋体]年[/FONT]11[FONT=宋体]月,“改造社”发行了《中国游记》单行本,其中添加了《书信一束》。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许多内容极尽丑化中国之能事。而它究竟出自芥川本人之手,还是报社内有一个专门写作班子在背后操刀炮制,这些现在仍是一个谜。[/FONT]

[FONT=宋体]访问中国,是芥川短暂人生中的唯一一次出国访问。毫无疑问,这次出访对他世界观之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对在报纸上发表《中国游记》似乎已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此后发表的文学作品却前所未有地深刻、多产。[/FONT][6]

1921[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FONT]26[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芥川前往上海的法租界访问章炳麟。他在《上海游记》中对这次访问有详细的记载。当日春寒料峭,阴雨霏霏。他拜会章的深刻印象有三,其中之一是书斋中悬挂一个巨大的鳄鱼标本,芥川“甚至对主人的志趣产生了疑念”。这部分内容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而最让芥川受到冲击的内容,却以《僻见》为名,最终发表在[/FONT]1924[FONT=宋体]年[/FONT]3[FONT=宋体]月[/FONT]9[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的《女性改造》杂志上。这位同盟会的老会员曾在日本长期居住,是个日本通。章炳麟对芥川说:“我最厌恶的日本人是征伐鬼岛的桃太郎,同时对热爱桃太郎的日本国民也不得不多少抱有反感。”[/FONT]

[FONT=宋体]芥川听说后感叹道:“章太炎先生是个贤人,我每每听到外国人嘲笑山县公爵,颂扬葛饰北斋(日本著名画家),责骂涩泽子爵(近代著名资本家),然而从未听到任何一位日本通象我们的章太炎先生这样,朝桃子所生的桃太郎射以一箭。不惟如此,先生的这一箭远远要比所有日本通的雄辩都含有更多的真理。”[/FONT][7]

[FONT=宋体]芥川[/FONT]1921[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中旬回国,[/FONT]8[FONT=宋体]月写了一个以芜湖为舞台的短篇《母亲》。[/FONT]

[FONT=宋体]在中国期间他专程前往安徽芜湖,去看望他初中时代的同窗好友。在这里他参观了李鸿章的一处老宅。他的好友对中国大放厥词,“狂热得像傻子一样。”芥川也在此坦承自己“爱不起中国来”。[/FONT]

[FONT=宋体]该作品以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为对象,描写新婚不久的敏子随派驻中国工作的丈夫来到上海,不久后怀孕生子,但孩子染上肺炎夭折,这令她痛苦不已。邻居家野村太太也刚生了小孩。听到男孩的啼哭声,敏子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孩子。正在她受到折磨的时候,丈夫奉命调换到芜湖,这让她离开了那个令她伤心的地方。到芜湖后不久,她收到了野村太太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她的孩子刚患肺炎死去。这时,敏子非但没有感到悲伤,反而情不自禁地喜形于色。[/FONT]

[FONT=宋体]“别人的灾难就是自己的幸福”,芥川用这个故事,讽喻明治一新后日本对周边国家的态度。[/FONT]

[FONT=宋体]接着[/FONT][FONT=宋体],芥川发表了以日俄战争为题材的小说[/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将军[/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作品讽刺了“日俄战争”中立功、后来为明治天皇殉死的乃木希典。这篇小说被“检阅官”多处删除。[/FONT]

[FONT=宋体]另外一篇作品就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丛林中[/FONT][FONT=宋体]》。[/FONT]

1924[FONT=宋体]年,他发表了[/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河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暗讽日本人说自己是“最优秀的黄种人”。众多日本人就是被这一邪恶宣传“洗脑”,后来不断要将其他黄种同伴斩尽杀绝。[/FONT]

1924[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他发表了改编了[/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桃太郎[/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鬼族,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热土中。“在热带般的风景中或弹琴或跳舞,或吟唱古代诗人的诗歌,安居乐业。鬼的妻子和女儿或织布酿酒,或用兰花编织花束,生活与我们人类无异”。[/FONT] [FONT=宋体]“桃太郎厌恶像爷爷奶奶那样上山下地干活,他好逸恶劳,想从掠夺中让自己生活富裕起来。他残忍好战,而且狡猾奸诈,善于用利诱,招降纳叛。猴子、野鸡、狗等,都被他用股份鬼岛珍宝为诱惑收买而来。此辈惟利是图,并非什么忠义之士。”“桃太郎一手挥刀一手摇着绘有太阳图案的‘膏药扇’,率领爪牙要将“鬼族斩尽杀绝,一个不剩”。而“没有比饥饿的动物更具备忠勇无双的士兵资格的了。他们个个都像狂风暴雨一般,追逐着四处逃命的鬼们。狗张开大口,只一口就咬死了一个年轻的鬼;野鸡也不甘落后,用他那尖利的嘴,把鬼的孩子一戳就戳死了;猴子果然不愧与我们人类有亲族关系,在扼死鬼的女儿们之前,必定要先肆意奸淫凌辱一番。”[/FONT]

[FONT=宋体]“桃太郎后来率领三个家臣满载战利品,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满心以为这下可以用掠夺来的财宝荣华富贵,享乐天年,一下成为了富豪,但是没想到制造了对手,鬼岛从未停止反抗。桃太郎不停地遭到报复,来自鬼岛游击队的袭击,若不是鬼岛上的反抗者误将猴子当成桃太郎,桃太郎的脑袋早就被砍掉了。月高风清之夜,鬼岛上的反抗分子聚集在椰子树下,他们不是为了谈情说爱,而是将炸药塞进椰壳,他们要夺取鬼岛的独立。”在桃太郎看来,这些人是反抗暴乱分子。[/FONT]

[FONT=宋体]芥川的人生格言是“人生不过是条船线”。在他短短十二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写了[/FONT]148[FONT=宋体]篇短篇小说,[/FONT]55[FONT=宋体]篇小品文,[/FONT]66[FONT=宋体]篇随笔。他力争要让自己的每篇作品都能表现出一种思想,因此,他的小说与其说是有故事、有情节,不如故事及情节都要为他表现思想服务。换言之,为了反映思想而安排故事及情节。他的小说发生的时代,很多不是现代而是古代,对此他本人这样说明:“比如说我现在选一个题目,写篇小说,为了能充分表现好这个题目,就要找一个非常事件。这事、异常的事件,正因为它非常与众不同,所以作为当今日本现在仍在发生的角度来写就非常困难。如果硬要写下去,很多时候会将不自然的感觉带给读者,这时,费尽精力选好的题目,也白白浪费了,为了克服上述苦难,只能选古代,外国或者古代外国的故事。我从古代挖掘作品内容,通常都是由于上述原因,为了避开不自然这个障碍,选择古代的。”[/FONT][8]

1927[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FONT]24[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芥川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享年[/FONT]36[FONT=宋体]岁。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这一遗书中含糊地说:“感到朦胧的不安”,而对于“朦胧的不安”指的是什么?后世研究者各抒己见。有人说他出于对精神分裂预感的恐惧,有的说是因为异性问题,对于身体多病的痛苦,还有人说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根绝,油灯耗尽。(请读者们注意联想日本每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都会有人死去,而且都说是由于他们“自身原因”。)[/FONT]

[FONT=宋体]上述所有推测都将他的死归结于他的个人原因,没有从另外一个人物以及那个时代联系起来。[/FONT]

[FONT=宋体]芥川在《长江游记》的《芜湖》中有这样一段话:“唉,即便是中国人自己,只要还没有心灵昏聩,想必比起我一介游客,怕是更要深感嫌恶的吧”。也就是说,许多中国的思想者痛恨自己不够强大,觉醒程度不深,同时说明芥川对受到日本欺侮的中国并没有绝望。[/FONT]

1924[FONT=宋体]年他发表了《侏儒之言》。顾名思义,才华横溢的作者此时将自己比做“侏儒”,在“倭寇”一节中借助“侏儒”之口说:“倭寇的事实证明我们日本人有足够的能力与列强为伍。我们在强盗、杀戮、奸淫等方面,决不劣于寻找‘黄金之岛’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FONT]

[FONT=宋体]他对沉浸在靠抢夺致富的疯狂“桃太郎”以及整个日本绝望。一介文人书生,武器只有一只笔加几篇文章,与握有刀枪并且以财富为诱惑的日本统治者相比,芥川的力量是极为微弱的,渺小如“侏儒”。他无法改变日本整个社会都要加入“桃太郎”队伍这一现实。他选择了离开人世。[/FONT]

1927[FONT=宋体]年是昭和二年,这年继承长州藩扩张侵略衣钵的田中义一出任首相,日本“桃太郎”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芥川所谓“朦胧的不安”,实际上应该是对昭和天皇、昭和时代以及日本的不安,他与天皇“不共戴天”,他怕今后“死无葬身之地”。[/FONT]

8[FONT=宋体]年后的[/FONT]1935[FONT=宋体]年,他的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芥川名字命名的文学奖,[/FONT]1945[FONT=宋体]年,“桃太郎”在蘑菇云中走向毁灭。[/FONT]

[FONT=宋体]《罗生门》的结尾曾被芥川修改,最初的结尾是“野武士”离开“罗生门”后被京都的捕快逮捕,可后来作者将这一结尾改为“野武士消失在雨中”。寓意深刻地说明“强盗还要横行一段时间。”小说不能有两种结尾,但两种结局日本却都经历了,日本先横行,后被捉拿,芥川没有看到“东京审判”,但他已经预料到日本一定会有这一天。[/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