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搞笑 ---让人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

到一个法律上命令禁烟的国家销售大烟,其他的都是罪上加罪。

假如BP在中国有炼油厂加油站,明天中国下令强行占有其财产,你觉得大英帝国后天回派军舰来宣战吗??? :D:D:D

国弱被人欺,这是骨架,其余都是编撰的理由。

如果是清朝他肯定来。 现在中国再弱他也不会来。

红字部分我同意。但是这个和国家内部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是一样的, 你的能力越强, 资源也就越多, 迟早都会挤掉同事或者同胞的资源。关键是用什么方式挤占资源, 战争当然是不对的。
 
没想到这个帖子会带来这么多含人身攻击的回贴,看来它并不是普及大家都同意的事实。虽然调侃得多一些,我没看出来这个文章有哪里不爱国了.都说以前中国被侵略是因为自己落后,洋人太坏,洋人怎么坏我们已经知道的够多了,这里讲讲当时的政府和人民是怎么落后了,有什么不对的?

历史惊人地相似,对我们以前落后到什么程度,知道的不够,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没向日本人学够。
 
yes
没有好处的战争都是错误的

侵略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占有土地和掠夺资源。从这点看,中国的那次“侵略”显得不伦不类。


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你说越南能做什么欺负中国的事情? 越南入侵柬埔寨和老挝,最让中国受不了的是越南在越战后期靠向了前苏联。 说打就打,为了吸引越军在柬埔寨的主力减轻红色高棉的压力。结果越军在柬埔寨的主力一兵也没撤,在越南边境地带低水平的残杀了几个月。 当时与苏联接壤的解放军都是一级战备,其实就是准备打仗的状态。

来加拿大后与越南同学聊过他们家的经历,感觉太不值得了。
 
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你说越南能做什么欺负中国的事情? 越南入侵柬埔寨和老挝,最让中国受不了的是越南在越战后期靠向了前苏联。 说打就打,为了吸引越军在柬埔寨的主力减轻红色高棉的压力。结果越军在柬埔寨的主力一兵也没撤,在越南边境地带低水平的残杀了几个月。 当时与苏联接壤的解放军都是一级战备,其实就是准备打仗的状态。



来加拿大后与越南同学聊过他们家的经历,感觉太不值得了。

感觉当时的情报工作有问题,那红色高棉如此残忍,中共大概毫不知情。
 
这贴子的内容比中国历史教材真实得多得多。 他行文的角度是说英国本无意发动战争, 是清朝的愚蠢举动导致了战争。
老华侨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否认事实。
顶多说成“充实得多”。而不是“真实得多”。
中国历史教材更侧重在:“侵略者贪婪残暴;中国灾难深重、极度落后”,并不否认中国(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

另外,“英国本无意发动战争”,这是事实,但它是表面现象。
从当时全球的角度看,英国对其它地方都是殖民统治和占领,甚至辅以战争的手段。为什么唯独不占领和统治中国呢?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和维多利亚女王)派大臣到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宜占领”。
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贸易、贸易、贸易。。。这也和英国当时的国际贸易取向一致。然而,这种侧重推销式的、强权对弱国的贸易,本身就不对等,就蕴含着战争。
不能单看清政府的愚蠢,要放在大背景下看:
在开始阶段,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还算顺利,大批英国商人发了大财。
然而戏剧性的是,英国人爱上了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同时,清政府闭关和自大,加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进口需求。这样,贸易就不平衡了。英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大量硬通货流失。英国从世界其它地区掠夺的硬通货,几乎全部用来从中国买茶叶和丝绸了。
作为平衡贸易的唯一手段,就是大量倾销鸦片。结果,清朝反而逆差了。造成大量黄金白银流失,国库空虚。
从大背景下看,在英国殖民、和开拓国际贸易的潮流下,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只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步伐。

所以,结论是:不能认为英国不想打仗、战争的责任在中国。战争的根源,还是英国残暴贪婪的殖民主义。
 
感觉当时的情报工作有问题,那红色高棉如此残忍,中共大概毫不知情。

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红色高棉的做法都是跟中国学的,但非常之极端。当时输出革命的最显著成果就是红色高棉和缅共。
 
感觉当时的情报工作有问题,那红色高棉如此残忍,中共大概毫不知情。

OMFG
 
感觉当时的情报工作有问题,那红色高棉如此残忍,中共大概毫不知情。



中共知情得很。波尔布特就是向张春桥取经的,在中国没能实现的革命理想,在柬埔寨实现了。
 
应该说是“充实得多”。而不是“真实得多”。
中国历史教材更侧重在:“侵略者贪婪残暴;中国灾难深重、极度落后”,并不否认中国(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

另外,“英国本无意发动战争”,这是事实,但它是表面现象。
从当时全球的角度看,英国对其它地方都是殖民统治和占领,甚至辅以战争的手段。为什么唯独不占领和统治中国呢?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和维多利亚女王)派大臣到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宜占领”。
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贸易、贸易、贸易。。。这也和英国当时的国际贸易取向一致。然而,这种侧重推销式的、强权对弱国的贸易,本身就不对等,就蕴含着战争。
不能单看清政府的愚蠢,要放在大背景下看:
在开始阶段,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还算顺利,大批英国商人发了大财。
然而戏剧性的是,英国人爱上了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同时,清政府闭关和自大,加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进口需求。这样,贸易就不平衡了。英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大量硬通货流失。英国从世界其它地区掠夺的硬通货,几乎全部用来从中国买茶叶和丝绸了。
作为平衡贸易的唯一手段,就是大量倾销鸦片。结果,清朝反而逆差了。造成大量黄金白银流失,国库空虚。
从大背景下看,在英国殖民、和开拓国际贸易的潮流下,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只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步伐。

所以,结论是:不能认为英国不想打仗、战争的责任在中国。战争的根源,还是英国残暴贪婪的殖民主义。

顶华老
 
如果是清朝他肯定来。 现在中国再弱他也不会来。

红字部分我同意。但是这个和国家内部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是一样的, 你的能力越强, 资源也就越多, 迟早都会挤掉同事或者同胞的资源。关键是用什么方式挤占资源, 战争当然是不对的。

同意:cool:
 
应该说是“充实得多”。而不是“真实得多”。
中国历史教材更侧重在:“侵略者贪婪残暴;中国灾难深重、极度落后”,并不否认中国(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

另外,“英国本无意发动战争”,这是事实,但它是表面现象。
从当时全球的角度看,英国对其它地方都是殖民统治和占领,甚至辅以战争的手段。为什么唯独不占领和统治中国呢?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和维多利亚女王)派大臣到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宜占领。
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贸易、贸易、贸易。。。这也和英国当时的国际贸易取向一致。然而,这种侧重推销式的、强权对弱国的贸易,本身就不对等,就蕴含着战争。
不能单看清政府的愚蠢,要放在大背景下看:
在开始阶段,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还算顺利,大批英国商人发了大财。
然而戏剧性的是,英国人爱上了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同时,清政府闭关和自大,加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进口需求。这样,贸易就不平衡了。英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大量硬通货流失。英国从世界其它地区掠夺的硬通货,几乎全部用来从中国买茶叶和丝绸了。
作为平衡贸易的唯一手段,就是大量倾销鸦片。结果,清朝反而逆差了。造成大量黄金白银流失,国库空虚。
从大背景下看,在英国殖民、和开拓国际贸易的潮流下,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只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步伐。

所以,结论是:不能认为英国不想打仗、战争的责任在中国。战争的根源,还是英国残暴贪婪的殖民主义。

是这样。 :cool:

只要清朝有下决心禁烟的人, 冲突仍然难以避免。 不过英国已经花了很多精力在印度身上, 其实真的没有实力再跟中国缠斗。 如果不是因为清军战斗力太弱,国人太愚昧, 他们也打不到北京。

所以小萨的这个帖子能帮我们更全面的看问题。
 
顶多说成“充实得多”。而不是“真实得多”。
中国历史教材更侧重在:“侵略者贪婪残暴;中国灾难深重、极度落后”,并不否认中国(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

另外,“英国本无意发动战争”,这是事实,但它是表面现象。
从当时全球的角度看,英国对其它地方都是殖民统治和占领,甚至辅以战争的手段。为什么唯独不占领和统治中国呢?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和维多利亚女王)派大臣到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宜占领”。
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贸易、贸易、贸易。。。这也和英国当时的国际贸易取向一致。然而,这种侧重推销式的、强权对弱国的贸易,本身就不对等,就蕴含着战争。
不能单看清政府的愚蠢,要放在大背景下看:
在开始阶段,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还算顺利,大批英国商人发了大财。
然而戏剧性的是,英国人爱上了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同时,清政府闭关和自大,加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进口需求。这样,贸易就不平衡了。英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大量硬通货流失。英国从世界其它地区掠夺的硬通货,几乎全部用来从中国买茶叶和丝绸了。
作为平衡贸易的唯一手段,就是大量倾销鸦片。结果,清朝反而逆差了。造成大量黄金白银流失,国库空虚。
从大背景下看,在英国殖民、和开拓国际贸易的潮流下,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只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步伐。

所以,结论是:不能认为英国不想打仗、战争的责任在中国。战争的根源,还是英国残暴贪婪的殖民主义。


用华老这贴大家形成个共识。:cool:

撤了,去看咪咪哥聊音乐了。
 
顶多说成“充实得多”。而不是“真实得多”。
中国历史教材更侧重在:“侵略者贪婪残暴;中国灾难深重、极度落后”,并不否认中国(清政府)的愚昧和愚蠢。

想想这是我觉得比较讨厌的地方,他告诉你鸦片战争是英国要卖鸦片到中国,却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英国后来一定要打仗;他告诉你鸦片战争完了我们赔款2100万,却不告诉我们这里面三分之一是历年来跟人家商人做生意强欠人家的钱;他告诉我们苏德签了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了苏联暂时不与德国作战,却不告诉我们条约里包括了瓜分波兰和东欧。

我比较希望教科书能教小朋友得到更加全面,可以讨论思考的历史而不是简单的埋怨。
 
看到这种《明朝那些事》腔调的文章我就绕开走,不足以取信。颠覆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当然有必要,从更多方面获取信息更是当务之急,关键是,从这样观点偏激,史料引用基本没有的娱乐文章里来获取信息,“颠覆”历史观,是不是近乎玩笑了?



支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