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3-04-13
- 消息
- 241,239
- 荣誉分数
- 37,888
- 声望点数
- 1,393
世界一流的好文章:薄熙来就是栽在这上面了
2012-10-01 15:34:19 美国之音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534417&id=1193440&dcid=1
近日来,随着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开除出中共,开除公职(被“双开”)、移送司法机关的消息传来,世界媒体关于薄熙来的新闻再度火爆起来。
最精美的历史初稿
“噩耗”就是坏消息,是对当事人不好的新闻。
美国有“新闻就是历史的初稿”的说法。而在中文世界,历来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好历史必须是好文章。
就薄熙来彻底倒台的历史初稿也就是新闻而言,世界媒体文笔最精美的大概应当首推英国老牌新闻杂志《经济学人》。
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新闻类周刊杂志境况日渐窘迫之际,《经济学人》杂志却能够一支独秀,发行量不衰,甚至增长,靠的就是它的好文章,好文笔。
该杂志的新闻报道文章一般没有记者署名,以体现杂志用一个声音说话。其说新闻的声音幽默俏皮,夹叙夹议,将透彻的新闻分析以俏皮挖苦的语调表现出来。
在薄熙来被“双开”消息传出之际,《经济学人》对读者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语调的典型:
“假如倒下,就必定倒个轰轰烈烈。于是,事情果真就这么成了。中共中央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一度咄咄逼人地谋求晋升中共最高领导层,到头来却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而且,开除他的方式也是共产党的那种大手笔。中国官方的新华社9月28日星期五发出通讯,把一大串吸引眼球的罪名扣到了他头上,罪名包括有多名情妇,收受贿赂。”
按理说,《经济学人》杂志所讲的这些事情也是人们大致知道的。但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能把大家大致知道的事情说得很有趣,让读者能对自己大致知道的事情产生再思考,让那些大致还不知道的读者感觉大开眼界,很好玩。
在那不同凡响的开篇之后,《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接着讲述了薄熙来的种种不同凡响的政治动作,其中包括在重庆大搞“唱红打黑”,试图以此作为晋升中共最高领导层的跳板。然后,《经济学人》杂志扼要分析了薄熙来倒台的原因和必然性:
“一个人在中国政坛上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用功结交盟友,而且更要避免树敌。薄熙来做到了前一方面的事,但却在后一方面的事上栽了。”
《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的结尾是:
“在薄熙来的同仁当中,其他人也做了跟他一样的事情。这一事实会在审判他的时候很尴尬地凸显出来。但其他人没有对现有的权力秩序构成挑战,而薄熙来咄咄逼人的谋求晋升的努力看来却像是挑战。假如他在重庆任职期间少出些风头,他就有可能不会受到密切注意,从而可以安然退休。但薄熙来不想悄悄退场。到头来他真的是没悄悄退场。”
读到这里,读者不得不赞叹这新闻杂志优美的文笔,敏锐的分析,一气贯注,前唿后应的文章结构。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好文笔,好文章,好新闻。
2012-10-01 15:34:19 美国之音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534417&id=1193440&dcid=1
近日来,随着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开除出中共,开除公职(被“双开”)、移送司法机关的消息传来,世界媒体关于薄熙来的新闻再度火爆起来。
最精美的历史初稿
“噩耗”就是坏消息,是对当事人不好的新闻。
美国有“新闻就是历史的初稿”的说法。而在中文世界,历来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好历史必须是好文章。
就薄熙来彻底倒台的历史初稿也就是新闻而言,世界媒体文笔最精美的大概应当首推英国老牌新闻杂志《经济学人》。
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新闻类周刊杂志境况日渐窘迫之际,《经济学人》杂志却能够一支独秀,发行量不衰,甚至增长,靠的就是它的好文章,好文笔。
该杂志的新闻报道文章一般没有记者署名,以体现杂志用一个声音说话。其说新闻的声音幽默俏皮,夹叙夹议,将透彻的新闻分析以俏皮挖苦的语调表现出来。
在薄熙来被“双开”消息传出之际,《经济学人》对读者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语调的典型:
“假如倒下,就必定倒个轰轰烈烈。于是,事情果真就这么成了。中共中央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一度咄咄逼人地谋求晋升中共最高领导层,到头来却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而且,开除他的方式也是共产党的那种大手笔。中国官方的新华社9月28日星期五发出通讯,把一大串吸引眼球的罪名扣到了他头上,罪名包括有多名情妇,收受贿赂。”
按理说,《经济学人》杂志所讲的这些事情也是人们大致知道的。但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能把大家大致知道的事情说得很有趣,让读者能对自己大致知道的事情产生再思考,让那些大致还不知道的读者感觉大开眼界,很好玩。
在那不同凡响的开篇之后,《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接着讲述了薄熙来的种种不同凡响的政治动作,其中包括在重庆大搞“唱红打黑”,试图以此作为晋升中共最高领导层的跳板。然后,《经济学人》杂志扼要分析了薄熙来倒台的原因和必然性:
“一个人在中国政坛上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用功结交盟友,而且更要避免树敌。薄熙来做到了前一方面的事,但却在后一方面的事上栽了。”
《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的结尾是:
“在薄熙来的同仁当中,其他人也做了跟他一样的事情。这一事实会在审判他的时候很尴尬地凸显出来。但其他人没有对现有的权力秩序构成挑战,而薄熙来咄咄逼人的谋求晋升的努力看来却像是挑战。假如他在重庆任职期间少出些风头,他就有可能不会受到密切注意,从而可以安然退休。但薄熙来不想悄悄退场。到头来他真的是没悄悄退场。”
读到这里,读者不得不赞叹这新闻杂志优美的文笔,敏锐的分析,一气贯注,前唿后应的文章结构。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好文笔,好文章,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