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要清醒认识“稍微倾斜”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北京要清醒认识“稍微倾斜”

陈子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的欧亚四国之旅,最值得注意的并不是他在八国峰会上的表现,而是他和美国总统布什的峰会,以及后者涉及台湾问题的发言。


布什的发言被国际舆论以及台湾媒体作了诸多解读。一般认为,布什总统今次的发言内容显示,美国对台政策已经从以往的倾向台北,转为倾向北京。大陆舆论以及胡锦涛本人认为,布什的有关言论“很好,很正面”。


布什总统有关台湾问题的言论,至少在修辞上似乎更凸显出“不支持台独”在美国遵守“一个中国”政策中的地位。


华盛顿熟悉美国对台政策的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亚洲计划主任葛瑞特认为,布什总统的中国政策的确发生了变化。美国传统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谭慎格,甚至将布什不支持台湾独立、与台湾关系法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列称为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新三支柱”。



确信胡锦涛地位稳固


布什曾信誓旦旦地声称要“尽其所能防卫台湾”,并对台政策始终保持“战略模糊”,所以,目前的态度转变,让华府不少亲台智库专家颇感意外。


布什今次对胡锦涛的礼遇以及在台湾问题上释放的善意,其最突出的意义是:美国已经完成对中共第四代领导人的整体评估。沙斯疫情的出现以及胡锦涛等人的果断处理手法,获得了大陆主流民意的支持,中国政治、经济对疫情冲击的承受能力,使美国以及西方主要国家认定,胡锦涛将是他们今后打交道的主要对手。


其次,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调整了自己的全球战略,反恐已经成为美国战略安全事务中的主要矛盾。在反恐、朝鲜半岛局势等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没有中国的合作和参与,任何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都将成为跛脚鸭。


在策略上,美国暂时未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因此,持乐观意见者指出,在2020年以前,中美两国不至于发生正面的大规模冲突。中国未必认同美国的单边主义,但为了自身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中国更愿意和美国保持周旋的态势。今次中国获得美国再度申明“不支持台湾独立”,可以谨慎地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美国政府送给胡锦涛的一份礼物。


而中国这次的成功之处是:首先,默认《台湾关系法》的存在,但同时争取布什政府将其对台立场调整至八・一七公报的底限。


其次,在战略框架上,中国使美国认识到:只要北京决心用武力防止台独,美国任何一位总统都不会为了保护台湾而决定卷入与大陆的军事冲突之中。美国也不可能按照台湾的主观意愿,公然协助支持“台湾独立”目标的实现。


最后,只要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的政策目标保持清晰,大陆就无需为了台湾内部所谓公民投票或其他挑战与危及大陆容忍极限的政治动作,而动辄采取类似1995-1996年军事演习的非理性反应。诸如陈水扁极力推销的谘询性公投、台独公投和统一公投,都有可能因为美国的直接插手和干预,而降低其对两岸关系的冲击。


只要北京充分利用美国因素,对台独势力和所有挑战中共的行动进行预见性控制,那么,大陆就可以专心处理内部事务。这一个战略空档时间,可以为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人在熟悉台湾事务方面,提供可遇而不可求的学习时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陆对台决策高层似应更深入分析一下:美国对台政策这次向北京“稍微倾斜”的实质意图是什么?这种“稍微倾斜”究竟是权宜性的策略考量,抑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改变?对“稍微的倾斜”程度,需要做出准确的评估,要避免任何过分夸大的评估。


台湾仍然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战略箝制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并没有彻底改变。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其他领域一直在对台渗透,渗透的水平已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水平。在台湾,大陆因素远不及美国因素重要,这对于一向视台湾问题为内政问题的大陆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此外,令人关注的还包括: 台湾朝野和主流民意对大陆的政治疏离感,并没有因为两岸经贸关系以及民众的频密交往而获得明显改善。中共对台政策在某些重大问题的处理应对上,没有充分顾及台湾多数民众的感受,不断挫伤他们的感情,导致主流民意进行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使民进党以及极端台独势力有机可趁,从而形成了对台政策落实中的滞后因素。


两岸关系症结未除


时至今日,台湾朝野政治势力,除了极个别的团体和人士之外,仍将大陆因素视为负面要素。尤其在重大选举之前,任何具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对大陆几乎是唯恐避之不及。可以想见,大陆因素至今仍然无法对台湾政局的发展产生因势利导的作用,反而只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消极效应。


最令人感到担心的是,中共对台领导小组刚刚实现新老权力交接,胡锦涛在对台事务中尚未完全进入角色,加上一向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过度强硬和僵化姿态的唐家璇负责主持对台工作,所以,这种人事搭配和组合是否会重蹈过往“适时”为民进党和台独势力辅选的覆辙,一直为外界所关注。


如果大陆只是一味沉湎于今次美国对台政策“稍微倾斜”的欢悦之中,而对自身长期存在的政策痼疾视而不见,则有可能得此失彼,因小失大。笔者担心,两岸关系在明年3月以前可能会“出大事”。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如何演变,美国因素依然是台湾问题的外围因素。更加有效地争取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同,才是遏制台独势力坐大、实现两岸最终完全整合的关键。如果只重视美国的“稍微倾斜”,忽视两岸政治互动中最本质的症结,那么,两岸关系将仍然是一事无成。

(联合早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