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9,686
- 荣誉分数
- 5
- 声望点数
- 0
围困阿拉法:美以是最大的输家
--------------------------------------------------------------------------------
● 张国庆
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有文化亲近、经济共荣和战略盟友的考虑,也有打击伊拉克的战略考虑。作者认为,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不仅会在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同时如果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彻底失控,未来的中东和平将更加遥不可及,美国要为实现中东稳定而付出的时间和代价也将成倍上升,而它打击伊拉克的时间就只得不断顺延。
坦克,炮火,卫士一个个倒下,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重,缺水,停电,连手机都没电了,只有一支手枪重新握在手里……这就是阿拉法,一个被围困的民族领袖,一个传奇般的苦难英雄。
在他的声望一度被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的行动所削弱时,萨隆的枪口却使他的身影重新变得神奇而高大。人们想起他带领巴勒斯坦人民走过的风雨岁月,感动于他的坚强和视死如归,也不禁联想到曾经被困多年的南非领袖曼德拉。
阿拉伯的“曼德拉”
在长期处于弱势的巴勒斯坦人民心目中,阿拉法是一个领袖,更是一个象征。在这种意义上说,萨隆可以杀掉阿拉法,但他却吓不倒阿拉法;萨隆可以无视阿拉法的领导,但却不可以无视他的精神力量和象征意义。
萨隆原想通过围困阿拉法以压迫他和他的人民屈服,但他低估了阿拉法的意志和为自由而献身的决心,也低估了巴勒斯坦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和牺牲精神,而如果他继续下去,得到的将只能是更多的袭击,那是弱者的挣扎。人们都在猜想萨隆会走多远,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巴勒斯坦人会以更强烈的反应来作为回答。
以色列的一位著名记者说得好,“自杀性炸弹式的恐怖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而以色列的屠杀加剧了这种绝望。”在过去的18个月里,以军杀死了超过1400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以色列继续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非法定居和移民,而巴勒斯坦则终日生活在刺刀、饥饿和耻辱中。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侵占拉马拉的以军竟然大播色情电影,使得巴勒斯坦回教居民极感羞辱。
如果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看到以色列军事战略家的想法,他们会感到更加绝望,因为以色列军方的计划是以巴冲突至少要持续到2006年,“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种持久战中,他们准备把阿拉法围困多久呢?但不管怎样,甘当烈士的阿拉法都是不可战胜的,无论萨隆怎样做,他都切断不了阿拉法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联系,也结束不了阿拉法的历史使命。在阿拉法面前,萨隆已经输了。
萨隆捅了马蜂窝
萨隆不仅已经在精神上和道义上输给了阿拉法,他在国际社会和国内也变得更加不得人心了。他首先得罪的是阿拉伯世界。在3月28日闭幕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者还曾多次谈到与以色列和解的种种可能性,谈到结束阿以之间的宿怨,但没过两天,阿拉伯世界已经成为一片反以的汪洋。阿拉伯世界所有报纸和咖啡馆里充斥着人们对以色列行径的愤怒,以及对阿拉法的同情、支持和崇敬。在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城市,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游行示威。
在叙利亚,游行者打出的标语是:“阿拉伯的军队在哪?阿拉伯人,我们已经蒙受了太多的耻辱!”原本打算使阿拉法边缘化甚至彻底失去影响力的萨隆,反倒成全了阿拉法的英名,而且也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大团结,这也是久违的团结。
其次,他遭致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军,欧盟、俄罗斯、中国、东南亚各国都表示了鲜明的立场,数百名外国人甚至将自己推向了前线。而如果以色列全面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甚至伤害到阿拉法,它将陷入空前的孤立中。
萨隆带来的更现实的灾难是对国民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约西・贝林说得好,“更多的战争并非以色列通向安全的道路。”事实上,各种恐怖事件已经改变了以色列人的生活。仅仅3月份,就有103名以色列人死于非命(是1973年以来最高的数字),这对于一个区区几百万人的国家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与1973年不同,死亡的绝大多数是平民而不是士兵。
在耶路撒冷,考虑到危险,许多以色列人都宁愿呆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在餐馆和咖啡馆就餐的人变得少了起来,因为很多爆炸事件都发生在那里。在商业街上,也增加了岗哨。甚至许多餐馆里都驻守了警察,就连麦当劳店门口也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卫。而在发生爆炸事件的海法,人们都很少上街,那里几乎已经成了空城。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几乎每一天都是血淋淋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民族的仇恨,孩子们就是生长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承负着不应有的历史重担和现实阴影,内心里装满了太多的恩恩怨怨。以色列已经成为不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度。新近的民意调查表明,20%的以色列人最近有过移民他国的打算,12%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国内环境中成长,而且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
不仅孩子们,就是成年人也窒息于血腥和仇恨中。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地生活,每一天都好像是最后一天一样。看着熟悉的身边的人纷纷倒下,人们心理充满了苍凉。前一个事件刚刚过去,后一个血案就扑面而来,坏消息接踵而来。失望、恐惧、沮丧、忧虑,人们开始变得麻木起来、健忘起来。这唤起了人民对拉宾的怀念。在1995年拉宾的葬礼上,美国总统克林顿说了一句可以进入以色列政治词典的话:“再见,朋友。”(希伯莱语)而在希伯莱语中,朋友与和平是一个词。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再见,和平。
受伤的不仅是肉体和心灵,还有经济。经济学家指出,以色列正面临1948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月份的失业率达到10%,比去年初上升了五分之一,创下有史以来的高位。而在传统上,以色列是一个失业率很低的国家。失业率上升已成为以色列最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旅游业也遭受灭顶之灾。在过去一年中,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了2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旅游业的收入急剧减少。而在目前的氛围下,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再考虑去以色列旅游和投资了。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大量增加军费开支,使到财政赤字上升到使人震惊的程度。以色列货币在贬值,而股市则比去年底下跌了15%。这些都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而成为萨隆的下台由头。
孤独的支持者
环顾世界,萨隆发现,他其实只有一个支持者――美国,他和他的支持者都是孤独的枪手。在萨隆失分的同时,布什也失色不少。国际舆论指出,美国此番的表现十分有失大国风范,一是当阿拉法受难拉马拉时,布什却满不在乎地照常休假,对阿拉法的处境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毫不在意,这不是一个对待另一个民族领袖的正确态度,更何况此前阿拉法一直对美国的调解抱有希望。二是不但不指责以色列的暴行,要求其撤军,还与萨隆异口同声地指责被围困的阿拉法,这边萨隆称阿拉法是“恐怖活动的核心”,那边布什称:“我对他(阿拉法)没有100%打击恐怖主义的做法感到失望”。三是美国明明在安理会同意要求以色列撤军,却又不配合安理会的行动,照常支持以色列,表现得言行不一。
虽然布什仍三句话不离反恐,并以反恐的名义支持以色列的做法,但他的反恐主张却开始受到质疑,他的双重标准受到谴责,他头顶的反恐光环也正在退色。就是一贯以公道自居的美国媒体此番也受到布什的传染,CNN的偏颇报道不仅遭致阿拉法的指责,也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排斥。
不仅如此,国际舆论还把拉马拉悲剧归罪于美国,英国的《观察家报》在《布什先生,请公正地对待所有人》一文中批评道:中东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是布什政府的偏见和玩世不恭的必然结果。在另一篇文章中,一位观察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布什很清楚萨隆是个决不想与巴勒斯坦人和平相处的人,萨隆一心想的是迫使巴勒斯坦人投降和背井离乡,但他却仍然与之共饮,而同时却拒绝会见阿拉法。其实,以色列只是听美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萨隆之所以敢于如此造次,并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除了好战的本性、对巴勒斯坦人的轻视和对阿拉法的低估,更主要的是有美国在后面撑腰。
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有文化亲近、经济共荣和战略盟友的考虑,当然还有打击伊拉克的战略考虑。在津尼、切尼的一系列斡旋失败后,美国认识到只有通过以色列高压阿拉法才有可能让巴勒斯坦人低头,接受以色列的条件,取得暂时和解,从而为打击伊拉克开道,因为在小小的中东同时打两场战争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但问题是,美国支持以色列这样做,不仅会在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同时如果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彻底失控,未来的中东和平将更加遥不可及,美国要为实现中东稳定而付出的时间和代价也将成倍上升,而它打击伊拉克的时间就只得不断顺延。孤独的萨隆及其支持者都在打着如意算盘,但他们如意的可能性并不大。
・作者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美国研究
--------------------------------------------------------------------------------
● 张国庆
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有文化亲近、经济共荣和战略盟友的考虑,也有打击伊拉克的战略考虑。作者认为,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不仅会在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同时如果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彻底失控,未来的中东和平将更加遥不可及,美国要为实现中东稳定而付出的时间和代价也将成倍上升,而它打击伊拉克的时间就只得不断顺延。
坦克,炮火,卫士一个个倒下,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重,缺水,停电,连手机都没电了,只有一支手枪重新握在手里……这就是阿拉法,一个被围困的民族领袖,一个传奇般的苦难英雄。
在他的声望一度被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的行动所削弱时,萨隆的枪口却使他的身影重新变得神奇而高大。人们想起他带领巴勒斯坦人民走过的风雨岁月,感动于他的坚强和视死如归,也不禁联想到曾经被困多年的南非领袖曼德拉。
阿拉伯的“曼德拉”
在长期处于弱势的巴勒斯坦人民心目中,阿拉法是一个领袖,更是一个象征。在这种意义上说,萨隆可以杀掉阿拉法,但他却吓不倒阿拉法;萨隆可以无视阿拉法的领导,但却不可以无视他的精神力量和象征意义。
萨隆原想通过围困阿拉法以压迫他和他的人民屈服,但他低估了阿拉法的意志和为自由而献身的决心,也低估了巴勒斯坦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和牺牲精神,而如果他继续下去,得到的将只能是更多的袭击,那是弱者的挣扎。人们都在猜想萨隆会走多远,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巴勒斯坦人会以更强烈的反应来作为回答。
以色列的一位著名记者说得好,“自杀性炸弹式的恐怖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而以色列的屠杀加剧了这种绝望。”在过去的18个月里,以军杀死了超过1400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以色列继续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非法定居和移民,而巴勒斯坦则终日生活在刺刀、饥饿和耻辱中。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侵占拉马拉的以军竟然大播色情电影,使得巴勒斯坦回教居民极感羞辱。
如果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看到以色列军事战略家的想法,他们会感到更加绝望,因为以色列军方的计划是以巴冲突至少要持续到2006年,“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种持久战中,他们准备把阿拉法围困多久呢?但不管怎样,甘当烈士的阿拉法都是不可战胜的,无论萨隆怎样做,他都切断不了阿拉法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联系,也结束不了阿拉法的历史使命。在阿拉法面前,萨隆已经输了。
萨隆捅了马蜂窝
萨隆不仅已经在精神上和道义上输给了阿拉法,他在国际社会和国内也变得更加不得人心了。他首先得罪的是阿拉伯世界。在3月28日闭幕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者还曾多次谈到与以色列和解的种种可能性,谈到结束阿以之间的宿怨,但没过两天,阿拉伯世界已经成为一片反以的汪洋。阿拉伯世界所有报纸和咖啡馆里充斥着人们对以色列行径的愤怒,以及对阿拉法的同情、支持和崇敬。在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城市,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游行示威。
在叙利亚,游行者打出的标语是:“阿拉伯的军队在哪?阿拉伯人,我们已经蒙受了太多的耻辱!”原本打算使阿拉法边缘化甚至彻底失去影响力的萨隆,反倒成全了阿拉法的英名,而且也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大团结,这也是久违的团结。
其次,他遭致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军,欧盟、俄罗斯、中国、东南亚各国都表示了鲜明的立场,数百名外国人甚至将自己推向了前线。而如果以色列全面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甚至伤害到阿拉法,它将陷入空前的孤立中。
萨隆带来的更现实的灾难是对国民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约西・贝林说得好,“更多的战争并非以色列通向安全的道路。”事实上,各种恐怖事件已经改变了以色列人的生活。仅仅3月份,就有103名以色列人死于非命(是1973年以来最高的数字),这对于一个区区几百万人的国家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与1973年不同,死亡的绝大多数是平民而不是士兵。
在耶路撒冷,考虑到危险,许多以色列人都宁愿呆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在餐馆和咖啡馆就餐的人变得少了起来,因为很多爆炸事件都发生在那里。在商业街上,也增加了岗哨。甚至许多餐馆里都驻守了警察,就连麦当劳店门口也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卫。而在发生爆炸事件的海法,人们都很少上街,那里几乎已经成了空城。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几乎每一天都是血淋淋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民族的仇恨,孩子们就是生长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承负着不应有的历史重担和现实阴影,内心里装满了太多的恩恩怨怨。以色列已经成为不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度。新近的民意调查表明,20%的以色列人最近有过移民他国的打算,12%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国内环境中成长,而且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
不仅孩子们,就是成年人也窒息于血腥和仇恨中。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地生活,每一天都好像是最后一天一样。看着熟悉的身边的人纷纷倒下,人们心理充满了苍凉。前一个事件刚刚过去,后一个血案就扑面而来,坏消息接踵而来。失望、恐惧、沮丧、忧虑,人们开始变得麻木起来、健忘起来。这唤起了人民对拉宾的怀念。在1995年拉宾的葬礼上,美国总统克林顿说了一句可以进入以色列政治词典的话:“再见,朋友。”(希伯莱语)而在希伯莱语中,朋友与和平是一个词。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再见,和平。
受伤的不仅是肉体和心灵,还有经济。经济学家指出,以色列正面临1948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月份的失业率达到10%,比去年初上升了五分之一,创下有史以来的高位。而在传统上,以色列是一个失业率很低的国家。失业率上升已成为以色列最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旅游业也遭受灭顶之灾。在过去一年中,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了2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旅游业的收入急剧减少。而在目前的氛围下,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再考虑去以色列旅游和投资了。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大量增加军费开支,使到财政赤字上升到使人震惊的程度。以色列货币在贬值,而股市则比去年底下跌了15%。这些都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而成为萨隆的下台由头。
孤独的支持者
环顾世界,萨隆发现,他其实只有一个支持者――美国,他和他的支持者都是孤独的枪手。在萨隆失分的同时,布什也失色不少。国际舆论指出,美国此番的表现十分有失大国风范,一是当阿拉法受难拉马拉时,布什却满不在乎地照常休假,对阿拉法的处境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毫不在意,这不是一个对待另一个民族领袖的正确态度,更何况此前阿拉法一直对美国的调解抱有希望。二是不但不指责以色列的暴行,要求其撤军,还与萨隆异口同声地指责被围困的阿拉法,这边萨隆称阿拉法是“恐怖活动的核心”,那边布什称:“我对他(阿拉法)没有100%打击恐怖主义的做法感到失望”。三是美国明明在安理会同意要求以色列撤军,却又不配合安理会的行动,照常支持以色列,表现得言行不一。
虽然布什仍三句话不离反恐,并以反恐的名义支持以色列的做法,但他的反恐主张却开始受到质疑,他的双重标准受到谴责,他头顶的反恐光环也正在退色。就是一贯以公道自居的美国媒体此番也受到布什的传染,CNN的偏颇报道不仅遭致阿拉法的指责,也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排斥。
不仅如此,国际舆论还把拉马拉悲剧归罪于美国,英国的《观察家报》在《布什先生,请公正地对待所有人》一文中批评道:中东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是布什政府的偏见和玩世不恭的必然结果。在另一篇文章中,一位观察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布什很清楚萨隆是个决不想与巴勒斯坦人和平相处的人,萨隆一心想的是迫使巴勒斯坦人投降和背井离乡,但他却仍然与之共饮,而同时却拒绝会见阿拉法。其实,以色列只是听美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萨隆之所以敢于如此造次,并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除了好战的本性、对巴勒斯坦人的轻视和对阿拉法的低估,更主要的是有美国在后面撑腰。
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有文化亲近、经济共荣和战略盟友的考虑,当然还有打击伊拉克的战略考虑。在津尼、切尼的一系列斡旋失败后,美国认识到只有通过以色列高压阿拉法才有可能让巴勒斯坦人低头,接受以色列的条件,取得暂时和解,从而为打击伊拉克开道,因为在小小的中东同时打两场战争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但问题是,美国支持以色列这样做,不仅会在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同时如果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彻底失控,未来的中东和平将更加遥不可及,美国要为实现中东稳定而付出的时间和代价也将成倍上升,而它打击伊拉克的时间就只得不断顺延。孤独的萨隆及其支持者都在打着如意算盘,但他们如意的可能性并不大。
・作者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美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