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外交上崭露头角

SSSimon

阿弥陀佛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2-11-16
消息
1,689
荣誉分数
190
声望点数
193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圆满结束欧亚之行回到北京。在十天内,他访问俄罗斯,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参加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在法国埃维昂参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对话,与俄美日法四国首脑分别会晤,并访问了中国的近邻哈萨克与蒙古。

  在此期间,胡锦涛与有关国家领导人讨论了反恐合作、防治沙斯病毒、朝鲜核危机、全球经济与南北关系等重要问题。总的来说,这次出访在促进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以及国际多边合作方面获得有益成果,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与积极评价。


展现自己风格


  胡锦涛接管党政领导权力不久,在内政、外交中开始展现自己的风格,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全力防治沙斯病毒的决心。这种新的发展,赋予胡锦涛这次出访以新的特点。

  这是他第一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参加密集的大国首脑外交,第一次作为中国元首和八国集团首脑会晤,并结交亚、非、南美国家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实际外交活动中切身体会到内政与外交的密切关联,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风貌。可以说,这是一次使胡锦涛了解世界,也是让世界了解胡锦涛的外交远征。

  胡锦涛此行的主要收获不仅在于和各国领导人结识沟通,而且通过首脑外交与多边外交,亲身感触到了后冷战时期,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之后国际形势变化的脉络和特点。

  与美苏冷战时期的对抗僵局相比,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具有更难控制的因素和不稳定性。全球紧张状态不复存在,但局部动乱与热点危机却对世界安全形成严重的干扰和威胁。各国维护自身利益成为外交决策首要考虑。

  北约联盟竭力向外扩张,但内部分歧不断滋长。大国之间不再存在对抗性冲突,但力量重组正使相互关系发生变动。单边主义和多极化两种趋势同时并行,美国力求通过军事手段加强绝对优势地位,但事实证明它不能无视整个国际社会独自包打天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甚至使国际关系准则以至联合国的职能地位都出现了问题。

  这种新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思考。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确保自身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因此胡锦涛在出访中重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着重强调反恐国际合作,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国与国之间实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胡锦涛这次出访的经历和收获,无疑会为他今后进行外交决策思维和开展大国外交提供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在这次出访中受到了俄美法日等国首脑的高度礼遇和尊重。普京强调俄中战略伙伴协作关系的重要性,莫斯科报纸称赞胡能“抓住要害”,希拉克亲自到莱蒙湖畔的埃维昂码头迎接,小泉首相认为胡是在各方面“可以紧密合作的人”。

  布什与胡锦涛第三次会面,赞扬他在处理沙斯问题上“表现出色的领导能力”。在双方会谈中涉及台湾问题时,布什把“不支持台湾独立”与中美三个公报与台湾关系法两者相提并论。此中含意,似乎不亚于当年克林顿的“三不”政策。这些大国领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给胡锦涛加分,当然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地位和分量,而是表现了大国俱乐部对胡锦涛的欢迎和期待。

  在整个出访过程中,胡锦涛给人以沉稳、平实、凝重,为人诚恳,举止庄重,在强者与弱者面前保持同样不卑不亢的领袖风度,赢得了人们的好感。作为大国首脑外交的新手,胡锦涛难免稳重有余,灵活挥洒不足。在大国外交航道中的处女航行,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和语言隔阂,这是在所难免的。

  与胡的前任江泽民在大国外交中的驾轻就熟相比,胡锦涛当然略嫌不如。但如果和江泽民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临危受命的初期相比,胡锦涛能够于继任国家元首初期就在外交舞台前沿崭露头角,已经是令人刮目相看了。

  从1989年6月到1990年12月底的一年半内,根据中国媒体报道,江泽民在各种活动中总共公开露面161次。由于李鹏外交大权在握,有意架空这位徒有虚名的总书记,江泽民在内政外交上几乎处于边缘地位,只能从事一些无关紧要的活动。在此期间,他曾三次为李鹏出访苏联和东南亚国家送往迎来,自己却只能到平壤去走亲戚,见一见金日成。直到两年之后的1991年5月,江泽民才第一次获得出访大国苏联的机会,这和今天的胡锦涛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从去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内政外交中已经初试啼声,初露锋芒。尽管军权依然握在江泽民的手里,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聚光灯还不能完全聚焦在胡锦涛身上。但是,胡锦涛提倡艰苦朴素,实行新闻报道与外交礼仪初步改革,优先走访贫困地区,不事表面浮华而重民生疾苦,敢于深入沙斯疫区,勇于面对国际社会承认工作失误,以及此次欧亚之行的言行表现,已经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然而,沙斯泛滥说明,尽管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各方面的体制建设仍然很不完善,积弊甚多。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缺乏根本保障。国际形势充满机遇和风险,台湾问题潜伏着冲突危险。在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胡锦涛是否能循此以往,在内政、外交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以求进取,以及如何应付各种危机,还有待考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