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九四二》:剧本场景演员皆沉重|一九四二|沉重|冯小刚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67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U4417P28DT20121127161517_1.jpg
《一九四二》海报
U4417P28DT20121127161515.jpg
《一九四二》海报
U4417P28DT20121127161514.jpg
《一九四二》
U4417P28DT20121127161515_1.jpg
《一九四二》海报
U4417P28DT20121127161517.jpg
《一九四二》剧照
U4417P28DT20121127161518.jpg
《一九四二》剧照
U4417P28DT20121127161518_1.jpg
范伟
U4417P28DT20121127161519.jpg
剧组搭建的战时街道
U4417P28DT20121127161519_1.jpg
李雪健
U4417P28DT20121127161520.jpg
洛阳火车站广场设计图
U4417P28DT20121127161520_1.jpg
日军轰炸国军及灾民队伍的概念设计图
U4417P28DT20121127161521.jpg
徐帆
U4417P28DT20121127161521_1.jpg
张国立  11月29日,冯小刚[微博]与刘震云磨合了近20年的巨制《一九四二》终于要问世了。在之前的媒体、院线看片场,提前看片的观众无不用“沉重”这个字眼来形容影片。其实纵观整个影片的诞生过程,从剧本的出炉、场景的取舍和拍摄以及演员的表演,这些过程无不可以用“沉重”二字来形容。

  “一九四二”首映・剧本篇

  从1993年小说诞生那天起,冯小刚就琢磨着把小说《温故1942》拍成电影。但是三度启动,都因故搁浅,他们一度悲观地认为,这部电影根本拍不出来。虽然这么想,但是每隔一两年,一有新想法,他们就把本子改一改。这种努力没有白费,磨了19年,电影《一九四二》终于呈现在观众眼前。

  现代快报记者 刘磊 整理

  缘起:

  身世让刘震云感到震惊

  动手写小说《温故1942》之前,刘震云并不知道自己是灾民的后代,要不是好朋友钱刚提及,他甚至不知道1942年老家河南的那场灾荒饿死了300万人。这让刘震云震撼了。

  不久,刘震云动身回河南老家开始调查此事。但是他惊讶地发现,当年的亲历者似乎都遗忘了那场灾难。于是,他泡进图书馆,把1942年的档案资料翻了个遍,再把资料摆在那批1942年亲历者的父老乡亲面前,开启了他们的记忆闸门。

  在回忆中,“我比老李多活了3天,我值了!”这样幽默的言语,也深深震撼了刘震云,用幽默的态度对待灾难、对待死亡,是这个民族生存的秘诀,让刘震云正式开始小说《温故1942》的创作,并在1993年成功推出了作品。

  进展:

  冯小刚、刘震云重走逃荒路

  1993年,初出茅庐的冯小刚在王朔介绍下,认识了刘震云,接触到了《温故1942》。当时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但第二年,他就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当时刘震云委婉地拒绝了,直到2000年,才郑重其事地把改编权交到冯小刚手上。虽然电影圈朋友对这部小说拍成电影都不看好,但两人信念非常坚定。

  剧本创作的时候非常艰难,这让刘震云清醒地认识到,在屋子里进行头脑风暴绝对不适合,他们要重走当年灾民的逃荒路。两人开着车,沿着灾民逃荒的路线一路走,一路找人采访、聊天。2005年,两人又重返故地,把路线又走了一遍,前前后后采访的当事人有上百个。在行走中,电影的人物、线索、故事慢慢浮现,剧本一点点地丰满起来。

  缘定:

  19年努力终于让剧本过关

  虽然在行走中,电影的人物、线索、故事慢慢浮现了出来,但是最终的剧本出炉,依然是百转千回。

  据悉,电影《一九四二》项目前后启动三次,每次都是剧本写好了,送到电影局,在立项阶段被挡回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从1994年开始,刘震云就没有放弃对剧本的创作和修改。每隔一两年,他一有新想法,就把本子拿出来改一稿。而且冯小刚和刘震云彼此很熟悉,两人一起搞创作,就是经常泡在一起采访、喝酒、聊天。这样的碰撞与磨合,让剧本越来越接近最终的目标。

  2011年,在王朔的牵头下,电影《一九四二》再度被提起,冯小刚与刘震云的斗志再度被激发了起来。加上两人历经19年的磨合与多年的温故重访,终于让电影剧本及拍摄水到渠成。

  之前看过《一九四二》提前试片的观众,都被片中的场景所深深震撼,近日,该片的美术指导石海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九四二》的大多数场景在最初寻找和最终确定时都遍布艰辛。拍摄的那些日子,石海鹰遍访古城古迹,通过每一个场景、每一间教堂、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城重现“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首映・场景篇


  场景太多,

  难拍

  “迁移戏”让电影场景比一般影片多出一倍

  提起《一九四二》中的场景,石海鹰的第一感受是:场景太多了,比一般电影多出一倍。他解释,因为普通电影都有主场景,而《一九四二》整个就是一种迁移的状态,逃荒的灾民在持续的行进中,每到一个地方景肯定不能是重复的,所以,他称其为“迁移式场景”,牵扯到多个群体和阶段。

  最让石海鹰头疼的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到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的景能有多少?剧本里有几个大教堂的景,其中两处是主要的,这样的教堂还有没有?再比如洛阳火车站,老东家搭火车去陕西的戏不是简单的站台边的戏,而是要呈现整个火车站的广场,那样的场景要去哪里找?还有重庆陪都一条街道,现在有的是仿古镇的街道,但怎么寻找那种当年的陪都的城市感呢?

  “每个景都重新再搭不现实,预算也不允许。”现实面前,石海鹰只能先找景,走一轮下来才心里有数。“导演和我们当时定下的基调是:为了拍出史诗感,美术要往宏观里去设计。我们决定去山西、重庆、东北等各地找景。”

  特定道具,

  难找

  为剧情,跑到东北找到70年前的火车头

  据了解,《一九四二》在铁岭市拍摄的大场景是大量灾民涌入洛阳火车站乘火车逃难。在灾民的逃荒过程中,火车扮演着重要角色,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和张默饰演的长工有一场生离死别的重头戏也发生在火车上。

  石海鹰透露,找火车头是剧组遇到的第一大难题。“要找以前的蒸汽式火车头可不容易。这东西几乎很难找到,有的话车头也基本卖废铁了。据我们了解,只有东北可能还有蒸汽火车头,于是我们先去东北找火车头,再想后面如何搭景。最后在调兵山的一家煤矿企业找到了美国1942年出厂的蒸汽火车头,小站台和开阔地都有。我们就按照历史重新设计出车站和广场,包括卸货区、小月台、铁轨、车厢,还有七八节火车皮。”令石海鹰惊喜的是,虽然找到的火车头老旧,但是“一加煤就能开起来”。

  而《温故1942》另一个主要场景是灾民乘坐火车进入隧道。据了解,拍摄这个场景时剧组也重新进行了加工。上世纪40年代火车轨道铺的是黑色枕木,而现代的火车道下面铺的都是混凝土枕木。后来,剧组将隧道附近的混凝土枕木刷上了黑油漆。

  在霍州山沟,终于找到保存完好的教堂

  剧本里洛阳郊外的小教堂在电影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重新搭建可谓“吃力不讨好”,所以石海鹰还是想尽量找现成的老景再加工。据了解,石海鹰在山西初步选了几十个教堂,地点都在农村,结果去了之后发现变化太大了,老屋子又贴瓷砖又加新瓦,弄得四不像,教堂戏根本没法拍。看到后来都绝望了,觉得不可能有现成的了。”教堂可以改,周围环境没法改,总不能把人家农民的房子给拆了吧?“

  石海鹰觉得可能是冥冥之中有人保佑,就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在网上查老建筑资料,不知怎么就点进了一个驴友的网页,说霍州山沟还有个教堂,石海鹰觉得挺符合电影的要求。而且图片是2010年底上传的,所以应该有戏。“正好导演在山西考察,我就跟导演说了,看他有没有兴趣去看一下,但是那个地方交通很不便利,其实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才得以保存,我跟导演去一看,完整性高达80%,在黄土坡上,教堂造型是西式的,却加入了大量中式建筑元素,而且建在村边上――靠村的一边因为有村民的房子没法拍,但另一边是荒郊野岭可以拍。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要拍,那整个摄制组都要转场500公里到霍州,但如果不拍,又不太可能找到第二个了,而且,如果放弃就太可惜了。导演是一个特别严谨、苛刻的人,为了电影的质感,最后还是决定拍。”

  最让石海鹰感到欣慰的是,饰演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看到这座教堂后特别喜欢,“好多人都觉得挺棒的。”

  特定街景,

  难搭

  用尽心力才重建了重庆陪都战时街道

  除了火车头和教堂是让剧组觉得“难度较大”的几个景,电影里较难的景还有一条重庆陪都战时的街道,有一场欢迎美国特使来重庆仪式彩排的戏需要在这里拍摄,虽然是过场戏,但冯小刚认为特别重要,因为这场戏可以把观众带入上世纪40年代重庆,否则历史感就减弱了。

  根据冯小刚的要求,石海鹰去重庆选景,把老街都看完,觉得都不具备拍的条件,因为必须要是陪都的大马路,不能是小古镇的感觉。正好重庆当地有关部门知道冯小刚要在重庆拍戏特地约见,冯小刚导演就把选景环节遇到的瓶颈反映了。对方当即表示,只要剧组出设计,当地可以协助为电影搭景。

  接下来的难题是,所有元素必须是老重庆味道,这些资料都不好找。但重庆刚好建了个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发挥的积极作用。最难得可贵的是,他们从台湾的相关历史档案里买回了好多重庆历史照片,还有从美国《时代》周刊买回来的一批历史照片。《一九四二》剧组得到该馆的支持,石海鹰从而淘到一大批历史资料,从里面找到许多当时建筑的风格元素,设计了一条268米长的街道。他回忆,“有电影院、银行、报社、木制吊脚楼、中西混搭房、青石板台阶小巷子等。再拿给当地设计院重新设计,由正式施工队施工。不过这街道建出来是新的,还要由我们来处理表面质感。道具组100多号人,忙各种细节,包括布棚、帘子、橱窗、布店、缝纫店、红绿灯,等等,忙了好久。”

  现代快报记者 应嘉轩 整理

  “一九四二”首映・演员篇

  《一九四二》拍摄历时5个多月。为了让自己饰演的人物更具真实性,片中主演都逼着自己挨饿减肥。张国立每天只吃一碗粥,张默用喝酒来抵抗“饿意”,徐帆只要一见到别人嘴动就会联想到“吃”,忍不住地流口水。即便拍完了戏,大家都还记得当时的饥饿感,因此更加爱惜粮食,很多主演都表示:“看到有些人点了一桌菜也不吃,就觉得特别生气。”现代快报记者 沈梅

  减肥:

  挨饿外加

  拉肚子

  挨饿是《一九四二》主演们必经的修炼。一方面,剧情需要,逃荒的难民总不能一个个胖墩墩的。另一方面,感同身受,徐帆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饿这种生理的感觉,很难演出来,只能真的饿自己。”于是,《一九四二》剧组的主演们一个个都饿坏了。张国立也表示自己是用饥饿感来接近自己饰演的人物的。

  张国立为这部电影瘦了24斤,他演的“老东家”原本是个地主,一出场还是个胖子,但一路逃荒,越来越瘦。于是,完成了“胖子”的戏份之后,张国立就开始减肥,他少吃少喝,每天就喝一碗粥,还希望靠拉肚子多甩掉点肉。他“发明”了一种“神仙水”,每天坚持喝,来排除体内“多余的毒素”。一个月下来,张国立就减了17斤,等整部戏拍完,他减了24斤:“我每天也不敢吃什么东西,可是不吃又不行,因为低血糖,我这个岁数,心脏受不了,人一走路,心脏疼,后背疼。那就得吃点儿东西吧,一吃又怕长肉。我一到晚上就喝水,喝那种让自己拉肚子的水,每天都拉。”

  张默在片中饰演一个长工,按照剧情需要,他要在前3个月减掉15斤,后面两个多月再减掉10斤。为此,张默也采取少吃、拉肚的方式:“我每天基本就吃几片菜叶,还要拉七八次,真的好痛苦啊。”张默觉得,夜晚的饥饿最难受:“真的是饿到痛,最后我只能喝醉了才睡着。”张默说:“如果说那个时候的难民饥饿感是十分,我大概也能感受到四分。”

  饿极:

  见别人嘴动

  就流口水

  拍完《一九四二》,全体演员对于饿都有深切的体会。徐帆说:“人的肚子里没货,就谈不上尊严!如果你现在不能理解,你可以练习让自己挨饿一个星期,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张国立记得剧组有个食堂,不过去吃饭的都是幕后工作人员,演员们都减肥,忍着不去吃。有一次,冯小刚叫大家去食堂开会,坐了一会大家都受不了了:“食堂的饭太香了,实在受不了了,赶紧走。”饭香的诱惑尚且还可以想象,可徐帆哪怕见到别人嘴动都会受不了:“我看到任何人的脸都记不住,只能看到他的嘴在动,想着他是不是在吃什么,然后口水就流出来!”

  这样的状态下,拍戏自然是难上加难。张国立回忆,那时候饿得手发抖,话都说不出来,一说话就直喘气:“有一次冯小刚拿着大喇叭对我们喊:‘你们不要故意地喘!’我脑子都已经麻木了,但还是想,什么是故意喘?那明明是真的喘!”张国立觉得自己拍整部戏都是“病恹恹的状态”:“很多个晚上我都不睡觉。等拍到我走上逃荒路的时候,我的眼袋已经很大了,等到上火车那段,眼袋更大了,我自己看着都害怕。所以后来拍完这部戏后,我一直在养着,但养也养不回去了。”

  耗力:

  多拍两个镜头

  腿都发软

  一般剧组拍戏都是就着景拍。但《一九四二》却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拍。冯小刚觉得必须要让所有演员经历剧情中那种悲惨的迁徙。这意味着整个剧组得在几个景之间来回好几次,这也意味着剧组将多出一笔又一笔巨大的开销。冯小刚说,一开始自己曾闪现过放弃的念头:“制片主任跟我说,大大超支了,周期也超了。摄制组的人员,人困马乏,简直崩溃。”但他还是坚持要求这么做:“这部戏就是顺着拍好。老实说,顺着拍,给我的拍摄也造成了很大难度。我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把这个戏都拍了,但我马上觉得角色状态不对。我必须要让大家经历逃荒的过程。”冯小刚的决定让饿着的演员们又增加了不小的体力消耗,不谈拍戏如何辛苦,舟车劳顿就让人疲惫。

  李雪健回忆拍摄过程时就直喊:“太辛苦了。光平遥我就去了三回。”冯小刚说:“5个多月拍下来,我可以保证演员都有灾民的体会。那会儿让他们多拍两个镜头,他们都会累得腿发软。”

  例外:

  范伟[微博]不节食

  感觉很不安

  在这群挨饿的演员中,也有个别例外,比如冯远征[微博],他原本就很瘦,所以冯小刚不许他减肥,他说:“我减肥减得比较少,他们都说我再减,把他们显得减了也没用了,所以我比他们强一点。”

  此外,还有范伟,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厨子,不过也是个挨饿的厨子,为此范伟也积极减过肥,但是他的脸总是圆圆的,减不下来。后来范伟找冯小刚商量了一下这个难题:“导演说,人面对饥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消瘦,一个是浮肿。所以,我就被定位为浮肿。”之后,范伟的日子显然好过多了,但是看着别人挨饿的样,范伟总是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我在就餐的时候,心里特别不安。每当我吃饭的时候,盛半碗米饭,我总是跟大家说,我这是浮肿。”

  延伸阅读

  出了戏后主角们改变很多

  经过5个多月漫长、艰苦的拍戏阶段,大家都体会到了很多东西。徐帆觉得:“拍过《一九四二》,我自己仿佛也经历了这场灾荒。现在我做任何事都会柔软一些!”张国立则觉得自己现在特别爱惜粮食,无论是跟谁一起吃饭,无论吃什么,他都会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挂在嘴边。见到别人点菜,张国立就不安,生怕人家点多了浪费。快吃完饭时,他也紧张,他会让别人把食物吃完,如果吃不完就打包带走。张默也改观很多:“我现在特别讨厌浪费粮食的人。有些人点了一桌子菜又不吃,我觉得特别讨厌。以前,我在剧组吃不完盒饭顺手就扔了。现在不会,吃不完干脆不吃,整盒拿给需要的人。在外面吃饭,吃不完的也会打包回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