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忘记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5-03
- 消息
- 1,566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曾长期担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对国民党的数度分裂,是国民党在台湾2000年“大选”中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种分裂所产生的影响决不止于国民党自身,而是对整个台湾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登辉是如何分裂国民党以及如何评价李登辉的这种分裂行为,是本文所要着墨阐述的。笔者认为,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台湾的民主政治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
众所周知,1988年蒋经国先生去世后,李登辉根据宪法继任总统。就在李登辉主政后的第五年,国民党发生了第一次分裂。国民党本来就是一个派系丛生的政党,只是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强人政治的时代,这种派系斗争还没有尖锐到出现裂痕的地步。但到了李登辉时代,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渐趋白热化。1993年8月10日,台湾立法院有一个名叫“新国民党连线”的组织,该组织成员因不满国民党现状和李登辉的领导,宣布脱离国民党,在台北成立“新党”,从而揭开李登辉时代国民党分裂的序幕。当然,把此次国民党分裂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李登辉,可能有失公允,事实上,李登辉对“新国民党连线”等人的“私奔”也曾竭力阻止,做了大量的劝说工作。但引起“新国民党连线”另立门户的直接和深沉原因,均是李登辉长期以来的执政路线所致。“新国民党连线”组织,由一批秉持“反独促统”理念的国民党少壮派组成。而这一理念,正和李登辉的“台独”理念背道而驰。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新党的人数尽管较少,影响有限,但却是“关键性的少数”。他们的出走,对国民党的实力或多或少是一大损失。
1996年,国民党再度出现分裂。是年,台湾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总统“民选”。在此次大选中,国民党重量级人物林洋港、郝柏村宣布脱离国民党,在新党的麾下参加正、副总统的竟选。林洋港之所以脱党“违纪”参选,是在李登辉把持的国民党排除异己、不太可能提名自己为总统候选人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林洋港、郝柏村以竞争者的姿态公开与李登辉展开对决,这是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同李登辉的国民党“主流派”长期争斗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民党继1993年第一次分裂后出现的第二次分裂。国民党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间的争斗,表面上看起来是权力之争,实质是不同的理念──“独”、“统”之争。尽管在那次大选中,林洋港、郝柏村最终败下阵来,李登辉胜出,但国民党因两次分裂而实力受到削弱,这为国民党在后来的2000年的大选中失利埋下了伏笔。
国民党的第三次分裂,是宋楚瑜的出走。宋楚瑜原是李登辉的得力干将,是国民党“主流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90年3月,在围绕台湾正、副总统选举所发生的国民党“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争斗中,宋楚瑜鼎力支持李登辉,为李登辉通向国民党的权力顶峰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宋楚瑜台湾省长任期届满后,一心以为自己多年来在李登辉的鞍前马后尽心尽力,怎么也能得到国民党总统、至少是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然而,在2000年大选前夕,李登辉却抛弃了宋楚瑜而推出了连战。李登辉的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宋楚瑜负气出走。宋楚瑜后退出国民党,开始以“独立候选人”身份竞选总统,这是国民党六年之内出现的第三次分裂。在那次总统大选中,宋楚瑜得票率比民进党的陈水扁低2.46个百分点,但比国民党的连战竟高出了13.74个百分点,可见此次分裂对国民党造成的冲击之大。李登辉之所以要逼宋楚瑜出走,是因为李登辉担心宋楚瑜担任总统后,会改变其执政路线。
(二)
如何评价上述李登辉对国民党的三次分裂行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首先,我们应该认定,国民党出现分裂这一事情的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国民党内不同的派别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另立门户,这至少表明了李登辉执政时的开明和民主,是政治文明的表现。蒋介石、蒋经国统治的年代,国民党铁板一块,体现出高度的“稳定”,恰恰是专制和独裁的产物。更何况,李登辉分裂国民党并不夹杂有个人的私利。李登辉并没有承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惯例,在总统的位子坐到死的那一天,而是如期卸任。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动作,尽管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手段卑劣和作风独裁,但目的却是为了台湾的民主大业,体现出实质正义。明眼人不难看出,李登辉是以传统的中国式的“人治”手段结束台湾的“人治”体制而建立起现代的“法治”体制,这应是台湾这样的传统专制社会通向民主宪政成本最小的选择。
其次,如果站在国民党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这一问题,那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行为,确实是对国民党利益的出卖和背叛。正是李登辉对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分裂,造成了国民党一盘散沙、票源流失、元气大伤,以至在2000年的大选中溃不成军,由一个执政党而沦落为在野党。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登辉可以称得上是孙中山先生的叛徒和国民党的叛徒。
然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应宥于一党之私利,而应站在整个民族和民众利益的高度来看待。实事求是地说,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正面意义,是结束了台湾政坛长期以来国民党“一党独大”和“一党专权”的局面,使台湾进入到了“政党轮替”的民主政治时代。无论是较早出现的新党,还是2000年“大选”之后出现的宋楚瑜的亲民党,均是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结果。正是新党、亲民党等诸党的出现,构成了当今台湾政坛多党竞争、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当然,国民党“一党专权”的结束,“政党轮替”机制在台湾的出现,既是迟早的事,又是浩浩汤汤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但李登辉利用自己的执政之便屡屡分裂国民党的举措,加速了台湾民主政治的步履。看来,一个分裂的国民党比一个高度“统一”的国民党更有利于台湾的民主进程。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而使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话;那么,九十年代的政治起飞而使台湾一跃成为亚洲民主制度的楷模。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指责李登辉是国民党的叛徒,但决不可以说李登辉是2300万台湾民众的叛徒。
当然,历史正在发展,并且不以某些人的意志在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一些被模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能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要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真相,没有足够的穿透力是不行的。还是那句话──让时间来检验一切!
(一)
众所周知,1988年蒋经国先生去世后,李登辉根据宪法继任总统。就在李登辉主政后的第五年,国民党发生了第一次分裂。国民党本来就是一个派系丛生的政党,只是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强人政治的时代,这种派系斗争还没有尖锐到出现裂痕的地步。但到了李登辉时代,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渐趋白热化。1993年8月10日,台湾立法院有一个名叫“新国民党连线”的组织,该组织成员因不满国民党现状和李登辉的领导,宣布脱离国民党,在台北成立“新党”,从而揭开李登辉时代国民党分裂的序幕。当然,把此次国民党分裂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李登辉,可能有失公允,事实上,李登辉对“新国民党连线”等人的“私奔”也曾竭力阻止,做了大量的劝说工作。但引起“新国民党连线”另立门户的直接和深沉原因,均是李登辉长期以来的执政路线所致。“新国民党连线”组织,由一批秉持“反独促统”理念的国民党少壮派组成。而这一理念,正和李登辉的“台独”理念背道而驰。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新党的人数尽管较少,影响有限,但却是“关键性的少数”。他们的出走,对国民党的实力或多或少是一大损失。
1996年,国民党再度出现分裂。是年,台湾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总统“民选”。在此次大选中,国民党重量级人物林洋港、郝柏村宣布脱离国民党,在新党的麾下参加正、副总统的竟选。林洋港之所以脱党“违纪”参选,是在李登辉把持的国民党排除异己、不太可能提名自己为总统候选人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林洋港、郝柏村以竞争者的姿态公开与李登辉展开对决,这是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同李登辉的国民党“主流派”长期争斗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民党继1993年第一次分裂后出现的第二次分裂。国民党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间的争斗,表面上看起来是权力之争,实质是不同的理念──“独”、“统”之争。尽管在那次大选中,林洋港、郝柏村最终败下阵来,李登辉胜出,但国民党因两次分裂而实力受到削弱,这为国民党在后来的2000年的大选中失利埋下了伏笔。
国民党的第三次分裂,是宋楚瑜的出走。宋楚瑜原是李登辉的得力干将,是国民党“主流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90年3月,在围绕台湾正、副总统选举所发生的国民党“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争斗中,宋楚瑜鼎力支持李登辉,为李登辉通向国民党的权力顶峰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宋楚瑜台湾省长任期届满后,一心以为自己多年来在李登辉的鞍前马后尽心尽力,怎么也能得到国民党总统、至少是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然而,在2000年大选前夕,李登辉却抛弃了宋楚瑜而推出了连战。李登辉的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宋楚瑜负气出走。宋楚瑜后退出国民党,开始以“独立候选人”身份竞选总统,这是国民党六年之内出现的第三次分裂。在那次总统大选中,宋楚瑜得票率比民进党的陈水扁低2.46个百分点,但比国民党的连战竟高出了13.74个百分点,可见此次分裂对国民党造成的冲击之大。李登辉之所以要逼宋楚瑜出走,是因为李登辉担心宋楚瑜担任总统后,会改变其执政路线。
(二)
如何评价上述李登辉对国民党的三次分裂行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首先,我们应该认定,国民党出现分裂这一事情的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国民党内不同的派别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另立门户,这至少表明了李登辉执政时的开明和民主,是政治文明的表现。蒋介石、蒋经国统治的年代,国民党铁板一块,体现出高度的“稳定”,恰恰是专制和独裁的产物。更何况,李登辉分裂国民党并不夹杂有个人的私利。李登辉并没有承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惯例,在总统的位子坐到死的那一天,而是如期卸任。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动作,尽管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手段卑劣和作风独裁,但目的却是为了台湾的民主大业,体现出实质正义。明眼人不难看出,李登辉是以传统的中国式的“人治”手段结束台湾的“人治”体制而建立起现代的“法治”体制,这应是台湾这样的传统专制社会通向民主宪政成本最小的选择。
其次,如果站在国民党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这一问题,那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行为,确实是对国民党利益的出卖和背叛。正是李登辉对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分裂,造成了国民党一盘散沙、票源流失、元气大伤,以至在2000年的大选中溃不成军,由一个执政党而沦落为在野党。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登辉可以称得上是孙中山先生的叛徒和国民党的叛徒。
然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应宥于一党之私利,而应站在整个民族和民众利益的高度来看待。实事求是地说,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正面意义,是结束了台湾政坛长期以来国民党“一党独大”和“一党专权”的局面,使台湾进入到了“政党轮替”的民主政治时代。无论是较早出现的新党,还是2000年“大选”之后出现的宋楚瑜的亲民党,均是李登辉“分裂”国民党的结果。正是新党、亲民党等诸党的出现,构成了当今台湾政坛多党竞争、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当然,国民党“一党专权”的结束,“政党轮替”机制在台湾的出现,既是迟早的事,又是浩浩汤汤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但李登辉利用自己的执政之便屡屡分裂国民党的举措,加速了台湾民主政治的步履。看来,一个分裂的国民党比一个高度“统一”的国民党更有利于台湾的民主进程。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而使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话;那么,九十年代的政治起飞而使台湾一跃成为亚洲民主制度的楷模。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指责李登辉是国民党的叛徒,但决不可以说李登辉是2300万台湾民众的叛徒。
当然,历史正在发展,并且不以某些人的意志在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一些被模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能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要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真相,没有足够的穿透力是不行的。还是那句话──让时间来检验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