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问答

karma111

初级会员
VIP
注册
2007-04-03
消息
616
荣誉分数
310
声望点数
73
注:全部是转载。


什么是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是诸佛教。

什么是佛法?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则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乐,由凡而圣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我们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绝思虑,去缠缚,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觉,这就是佛法所给予我们的利益。其实宇宙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问题就在迷与悟。拿钱来说,可以买放生命,拯济孤贫,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乐,造诸恶业,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为破除众生的虚妄执著而产生的。因为众生患了生死执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药来解救,一旦药到病除,最后药也没有用。所以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说,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没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们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最后连出世的佛法也不能执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问:佛法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的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明心见性。(徐恒志居士《幻斋随笔》)

问:佛法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qri-ariya-saccq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四谛是什么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錀之初,故称初法錀,如《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法錀。”初转法錀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槃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涅槃。如《涅槃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 - 基本概念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见解和正确的思想,这就涉及到人们常说的“慧根”,在起修之前应该先有些许基础,否则会障碍重重、不得要领;然后才属于持戒的范围:语言、行为、谋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礼仪,这里语言摆在行为之前,可见谨防祸从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样,“精进”贯穿修道的整个过程;跟见解、思想比起来,意念属于深层的心理范畴,处于思想产生之前的阶段,前面粗浅的内容规范以后,才能做到控制深层的微细意识,如果能够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进入禅定了。从禅定中获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层次。因此八个环节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八正道 - 正见解
又作谛见。相对于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确的佛理知见,特指具有佛说为人悉檀佛法的四谛知见,也就是佛教对于世间谛理与出世间第一义谛法义的如理如实智慧见地。

八正道 - 正思维
又作正志、谛念。指正确思维,以引发起产生如理如实的智慧。特指离开世俗的错悟分别,离开邪妄迷谬,而作佛教的纯真的智慧思索,即指闻、思、修、证的第二阶段。

八正道 - 正语言
又作正言、谛语。指纯正净善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八正道 - 正行为
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合乎佛教的活动、行为、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

八正道 - 正职业
又作谛受。指正当的谋生手段,即按佛教的标准谋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佛有清楚的开示,对于修行人应该如何过着正业正命的生活方式有着清楚的说明。

八正道 - 正精进
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谓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去恶从善,自觉努力、令未生之恶心不生,已生者令断;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于完善。

八正道 - 正意念
又作谛意。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由闻熏正见离开妄想起始,进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分别,精进正行努力不懈,忆持正法,明记佛法,念念不忘进修佛教真理。

八正道 - 正禅定
又作禅法谛定,有别于外教法的禅定修证,而特别要求佛弟子对佛法要有坚定不疑的定见见谛。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而发起了正念定见,对于如实如理佛法决定不疑,而正身端作,专心一志,身心寂静,深入一心,精进禅法与禅定的修证。
 
什么是六度波罗蜜?

  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

  这六种方法就是:

一、布施: 度悭贪,
二、持戒: 度毁犯,
三、忍辱: 度嗔恚,
四、精进: 度懈怠,
五、禅定: 度散乱,
六、般若: 度愚痴。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说给别人听,如讲经,赠送经书等等,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帮助解决困难,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欢欢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多少,值价贵贱等等。甚至还想得到报应,或要人家用种种方法感谢你。这样都是不对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详细条文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端庄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事,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净,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安乐清净境界。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环。

  三、忍辱

  他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嗔恨心,报复心,退悔心。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的修养功夫,古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高深涵养,人我不,人恼我不恼。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的缘故。

  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坚定信心。不为逆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在修习佛法中。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学习。

  四、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种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获。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武艺。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当然更要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道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五、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

  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没有定不能开发智慧,当然不能成佛了。

  修习禅定要有清静的环境,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恨心,平时行动合乎清净戒律,注意昏沉,散乱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细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

  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种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不可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不可不知。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为基础,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

  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尽定,种种大定。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未曾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证涅槃。

  六、般若

  般若是梵语,译作智慧,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断等许多意义。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犹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著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唯一法门。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弘一大师讲述 (己卯二月廿七日在永春桃源殿讲 李芳远记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 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 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 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大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讲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1939年4月16日讲于永春桃源殿)
 
什么叫“受持读诵”

读包括出声读、不出声读,但都是离不开书本。

诵就是从心里的流露,背出来,不用书本。

读要看着书本背不用看着书本,是宣化上人曾经这样解释过(大概意思如此)

受持看下面,实际上受持已经包含了读诵: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可受持此般若波罗蜜修多罗。”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言:“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何等为十?

一者、书写,
二者、供养,
三者、流传,
四者、谛听,
五者、自读,
六者、忆持,
七者、广说,
八者、口诵,
九者、思惟,
十者、修行。

阿难,此十种法能受持此修多罗。
  “阿难,譬如大地,一切树林华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罗蜜生。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在世间七宝常现;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此修多罗若在世间,则三宝种常不断绝。”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
 
皈依在佛教中一般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通俗的讲,行三皈依,就是发愿 “以佛为师, 以(佛)法为师, 以僧为师”。

皈依佛, 当愿众生,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皈依法, 当愿众生,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皈依僧, 当愿众生,统领大众, 一切无碍。

恭请哪位师兄有更多更详细的解释?
 
听说修佛的皈依。



皈依是干啥?

另外, 你可以说修习佛法, 好像不太说“修佛”。

我本人说学佛。
 
虽然佛法不执著于语言文字,但是修和学是有差异的。


修有改正,装饰的意思。
成佛就是人依据佛的标准不断改正,调整自己,使自己无限接近佛的实施过程。


而学字却没有这个意思。很多人研究佛法,探讨佛法,却不去实证,不去落实。这样是无法成就的。

一己之见,实践佛法,修佛贴切。
 
阿弥陀佛
 
另外, 你可以说修习佛法, 好像不太说“修佛”。

我本人说学佛。

感觉“修佛”是一种方言。

修-> Fix

修行->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

转贴:佛沒壞,不用修,先回去修自己。


.
 
很多人研究佛法,探讨佛法,却不去实证,不去落实。这样是无法成就的。

个人觉得“研究佛法,探讨佛法”是佛学, 不是学佛。

佛学可以在大学和研究所里做,实证修行不是必须。

学佛就是学习佛的四无量心。处处以佛为师。学佛一定要实证实修。

抛砖引玉哈, 各位师兄多多指教。

阿弥陀佛。
 
 
ka r ma 111 说:
感觉“修佛”是一种方言。

修-> Fix

修行->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

转贴:佛沒壞,不用修,先回去修自己。

看来佛法不执著于语言文字确实是智慧。

这么一个称谓都有这么多不同的理解。

中国的语言习惯是喜好简称:

学佛是学习佛法的简称。
修佛是修习佛法的简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