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6月13日消息:作者冼岩发来稿件,就李希光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古时候,有个人吃饭不小心噎死了。此事被一个叫“希光”的儒生得知,为拯救天下万民性命,他赶紧奏请国王下旨:从此全国禁吃五谷杂粮,只许吃人参燕窝。
──这是古典“因噎废食”篇的现代版“因噎限食”,不如此不足以形容“李希光事件”。
据报载:中国新闻传播界的知名人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这样的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其实,大家没明白李先生的一番苦心,也未体会到李先生的仁慈:俗话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李先生本来大可建议人大,乾脆“立法”拔掉全国人民的舌头、缝起他们的嘴巴。这样,就再也没有什麽流言是非,更不可能有李先生所担忧的“匿名攻击”了──大家都安心安意接受李先生们的“新闻传播”好了。
类似李先生的这种悖谬,人们一般认其为“迂腐”。即那种读书太多、不通世务,只会 拿着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比来比去;左比右比老比不上,突有一日竟让他发现比上了一点 ,欣喜莫名,赶紧对外发表:怪不得书上说“人之初,性本善”,经调查发现,3岁以 下儿童,没一个违法犯罪的,充分证明了《三字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
这种迂腐呈现在公共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两个缺陷:一不知所言事物的实际态势,二不明“政策法令”究竟为何物。
任何政策法令制度,即公共权力的一切“作为”,都有其目标指向,都具有一定倾向性;即在支持某方时,必然阻碍另一方;既有所益,必有所损。因此,再成功的政策法令 制度,在其促成自己政策目标的同时,必然会在其它方面留下负面影响。因此,衡量政 策法令制度的优劣、可不可行,首要不在其能否带来预期效果,而在其所指目标是否符合当前最重大紧迫的需要。所以,对客观情势和整体需要的判断,始终是第一位的。那麽,中国现在究竟是言论已经失控,还是控制过严?老百姓究竟是已享有言论自由过多 ,还是过於稀缺?这个问题一问,答案自然清晰。相信即使是再古板迂腐的脑袋,如此一问後也不会再发出李希光式的怪论。
出现这种谬论,其过不完全在李先生本人。中国的教育体系,本来就学用脱节严重。读书人只管死啃书本,到时候用不用得上、怎麽和现实合榫,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尤其是在学术界内部,只要写得出论文、能获得同为书斋中人的首啃,就不愁混不下去。
学界的这种自我循环,本来也没什麽,虽然空洞,却也清高。问题是今天的社会变化太快,民众无所适从;多种因缘有意无意凑合下,人们将知识精英们捧得太高,全社会逐 渐形成一种对“形式知识”的盲目崇尚和追捧,似乎有知识就懂事理。面对大众的茫然,知识精英们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行动上,可以轻易成为牧羊者。
以前民众听党的、听马列毛的;现在人们只相信“知识”,听知识的代言人──“知识精英”的。媒体为了增强说服力、争夺话语权,更是什麽时候都把“知识精英”顶在头上,於是对知识精英的“话语”构成广泛需求,使精英们轻易垄断了话语权。传媒往往放个屁也要请“专家”评说评说;而所谓“专家学者”,一个个也操练得在什麽情况下都能煞有介事,对什麽问题都能发表长篇大论:屁,一般是臭的,但也有三六九等之分;精英 之屁、与普通民众之屁,就大有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精英们的屁比较香,外国的月亮 比较圆……等等。
要了解事物的实际具体状况、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於大多数一辈子 远离实际问题,坐在书斋中看看材料,顶多出门做做调研、作作演讲的知识分子来说, 实在太难。难则生畏,畏则以精神胜利法贬之而战胜之。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高蹈远志,对琐碎具体不屑一顾。他们往往紧紧抱着书本教条不放,并且将其视同为真理或事物本身。只有在书本理论中,他们才能找到方向感、建立优越感、确定自己的话语霸 权。在历史的机遇下、在一拨拨知识分子有意无意的持续共同努力下,全社会最终都宾服於这种观念,许多人开始以信任和崇拜的眼光看向知识精英。他们放弃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这东西实在太累),将脑袋交给精英和媒体主宰。
这也是当今多门社会科学越来越趋於形式化、其内容越来越空洞、新型专业词藻却层出 不穷的一个深层背景。圣人也经不住几捧,知识精英们既被如此追捧,很快就原形毕露 ,其劣根性也充分暴露出来。
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主要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罔顾现实,一切从理论教条出发,此点前文已作论述;二是罔顾他人,主要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
主要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这本是人性之常,无可厚非。但如果掌握了社会绝大多数资源的精英们都作如是观、如是行,其他人还能有活路吗?
对“李希光事件”,笔者更倾向於从第二种劣根性来解读。知识分子的任何理论或政策主张,虽然在论证上都会遵循认识的普遍规范、在表述上都似乎顾及社会大众的普遍利 益,但其基本视角和出发点,往往主要还是自我的利益和需要。换言之,知识精英们首先自己既要吃饱、又要吃好,不但要生存、而且要发展;然後才能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和 需要。当民众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精英们也只会漠视社会大众挣扎在温饱线上。 为了论证此一做法的正当性,他们发明了“民粹主义”和“多数暴政”两大贬义词。
因此,李希光先生虽然说,他是为了让所有人不致遭受匿名攻击,才呼吁人大立法禁止网络匿名的;但实际上,防止匿名攻击,只是李先生等极少数人的迫切需要,大多数人 还无缘享受这种奢侈。他们最迫切的,只是希望拥有少得可怜的一点发言权。
李先生们当然不会有大众们的这种问题和需要,在言论上,他们早已“超越小康”,甚而已拥有部分话语霸权;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怎麽保有和放大这种既得利益,哪怕因此需要剥夺其他人的微薄权利也在所不惜。这就像某些知识精英,没有政治参与时疾呼要 民主;既已有了一些政治参与、甚至已开始和政治权力结成一定联盟後,就开始转而担忧:如果普遍民主了,自己现有优势何在?按人数论,他们怎麽也得居於少数派的不利 位置。於是,他们开始转而全神贯注於“怎麽保护少数派、尤其是精英层的利益”,想 出了许多限制民主的妙法,尤其是祭出了“自由高於民主”的妙论──确实也不得不佩服 他们能将此论证得堂而皇之、头头是道,不由使人想起张学良言说周恩来:捉蒋时,他头头是道;放蒋时,他也头头是道;别人就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那麽,知识分子社会批评、社会良心的功能何在?又怎麽体现呢?其实,知识分子之所以被誉为社会良心、担负社会批评,是因为他们作为社会言论的主要生产者,不同於一 般人只言及切身利益,他们更方便就全社会事务发言。其社会良心的作用往往表现在与 其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涉的事务上;或者是,当他们吃饱喝足後,也并不介意为其他人 留下一口,前提是这不能与他们本身的利益需要相冲突。
换言之,知识精英也是人,他们也会优先关注自己的利益需要,并将其置於其他人的利 益需要之上。一个普遍的现像是,知识精英们地位越低下、其利益立场就越能与社会大 众相一致;精英们所得越多,所需要关顾的既得利益就越多,就越不可能顾及平民大众,甚至二者的利益冲突也就越多。这本是人性如此,人人如此,没有什麽不对。知识精英并不直接掌控物质资源,因此他们有充分理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错的是今天的社会时尚,误将知识精英视为(或描述为)不牟求自我利益的公众利益代表者,即所谓“社会良心”(当然,首先是精英们自己作了如此自我标榜、包装和表白),从而赋予了他们与 其能力操守并不相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公众同时对这些享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却没有相对称的约束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演员赵薇穿错了衣服最後不得不道歉,中国政府也因为萨斯而向世界道歉, 但李希光先生在白纸黑字大放厥词後,不但可以翻脸不认帐、对舆论批评置之不理,而且可以倒打一耙,污指批评者“瞎编”和“文革遗风”。
当然,知识分子中也确有人将公众利益视为毕生奋斗目标,例如何清涟、秦晖、茅於轼,等等,但这些人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只是极少数。顺便说一句,秦晖先生是当今中国少有的能够揉合左右观点的杰出学者,但其局限是理想化成份过多。在这一点上,他不及茅於轼先生。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精神领域除了造成拜金主义泛滥、机会主义盛行外,对民众最大的误导可能就是社会舆论构造出了一种知识、名望与见识、品性正相关的意识形态 氛围。於是,在这个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的社会,在某些因素的推波 助澜下,又开始萌生出一种对知识、理论和“专家学者”的盲目崇拜。这对於信仰幻灭、精神处於空白期的中国,也不知道究竟是好事,抑是坏事?有一点倒可以肯定:这 符合某部分人的特殊利益,这也是他们苦心营造的目标。而且,这与什麽“专家治国”、“精英救国”,甚至“三个代表”,都一脉相承、相互贯通。
如果中国的知识精英都如李希光先生之流,那麽人们就不必对其寄予过高期望。面对网络上下众多实名匿名的批评指责,李先生除了将他自己网站首页上的文章内容,由原来的“同时我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偷偷修改为“同时人大 应该立法禁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谎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的名誉”外,就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者“瞎编”、“文革遗风”。可能李先生自以为自己已经偷偷将说出去的话篡改好了,故足以“证明”批评者的批评“全是编造的,断章取义,编造我的语录贴在 网上,这是一种非常卑劣的作风”。
可见,没有制约的话语权,也可以变得何其悖谬和颠狂!
古时候,有个人吃饭不小心噎死了。此事被一个叫“希光”的儒生得知,为拯救天下万民性命,他赶紧奏请国王下旨:从此全国禁吃五谷杂粮,只许吃人参燕窝。
──这是古典“因噎废食”篇的现代版“因噎限食”,不如此不足以形容“李希光事件”。
据报载:中国新闻传播界的知名人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这样的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其实,大家没明白李先生的一番苦心,也未体会到李先生的仁慈:俗话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李先生本来大可建议人大,乾脆“立法”拔掉全国人民的舌头、缝起他们的嘴巴。这样,就再也没有什麽流言是非,更不可能有李先生所担忧的“匿名攻击”了──大家都安心安意接受李先生们的“新闻传播”好了。
类似李先生的这种悖谬,人们一般认其为“迂腐”。即那种读书太多、不通世务,只会 拿着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比来比去;左比右比老比不上,突有一日竟让他发现比上了一点 ,欣喜莫名,赶紧对外发表:怪不得书上说“人之初,性本善”,经调查发现,3岁以 下儿童,没一个违法犯罪的,充分证明了《三字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
这种迂腐呈现在公共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两个缺陷:一不知所言事物的实际态势,二不明“政策法令”究竟为何物。
任何政策法令制度,即公共权力的一切“作为”,都有其目标指向,都具有一定倾向性;即在支持某方时,必然阻碍另一方;既有所益,必有所损。因此,再成功的政策法令 制度,在其促成自己政策目标的同时,必然会在其它方面留下负面影响。因此,衡量政 策法令制度的优劣、可不可行,首要不在其能否带来预期效果,而在其所指目标是否符合当前最重大紧迫的需要。所以,对客观情势和整体需要的判断,始终是第一位的。那麽,中国现在究竟是言论已经失控,还是控制过严?老百姓究竟是已享有言论自由过多 ,还是过於稀缺?这个问题一问,答案自然清晰。相信即使是再古板迂腐的脑袋,如此一问後也不会再发出李希光式的怪论。
出现这种谬论,其过不完全在李先生本人。中国的教育体系,本来就学用脱节严重。读书人只管死啃书本,到时候用不用得上、怎麽和现实合榫,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尤其是在学术界内部,只要写得出论文、能获得同为书斋中人的首啃,就不愁混不下去。
学界的这种自我循环,本来也没什麽,虽然空洞,却也清高。问题是今天的社会变化太快,民众无所适从;多种因缘有意无意凑合下,人们将知识精英们捧得太高,全社会逐 渐形成一种对“形式知识”的盲目崇尚和追捧,似乎有知识就懂事理。面对大众的茫然,知识精英们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行动上,可以轻易成为牧羊者。
以前民众听党的、听马列毛的;现在人们只相信“知识”,听知识的代言人──“知识精英”的。媒体为了增强说服力、争夺话语权,更是什麽时候都把“知识精英”顶在头上,於是对知识精英的“话语”构成广泛需求,使精英们轻易垄断了话语权。传媒往往放个屁也要请“专家”评说评说;而所谓“专家学者”,一个个也操练得在什麽情况下都能煞有介事,对什麽问题都能发表长篇大论:屁,一般是臭的,但也有三六九等之分;精英 之屁、与普通民众之屁,就大有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精英们的屁比较香,外国的月亮 比较圆……等等。
要了解事物的实际具体状况、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於大多数一辈子 远离实际问题,坐在书斋中看看材料,顶多出门做做调研、作作演讲的知识分子来说, 实在太难。难则生畏,畏则以精神胜利法贬之而战胜之。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高蹈远志,对琐碎具体不屑一顾。他们往往紧紧抱着书本教条不放,并且将其视同为真理或事物本身。只有在书本理论中,他们才能找到方向感、建立优越感、确定自己的话语霸 权。在历史的机遇下、在一拨拨知识分子有意无意的持续共同努力下,全社会最终都宾服於这种观念,许多人开始以信任和崇拜的眼光看向知识精英。他们放弃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这东西实在太累),将脑袋交给精英和媒体主宰。
这也是当今多门社会科学越来越趋於形式化、其内容越来越空洞、新型专业词藻却层出 不穷的一个深层背景。圣人也经不住几捧,知识精英们既被如此追捧,很快就原形毕露 ,其劣根性也充分暴露出来。
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主要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罔顾现实,一切从理论教条出发,此点前文已作论述;二是罔顾他人,主要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
主要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这本是人性之常,无可厚非。但如果掌握了社会绝大多数资源的精英们都作如是观、如是行,其他人还能有活路吗?
对“李希光事件”,笔者更倾向於从第二种劣根性来解读。知识分子的任何理论或政策主张,虽然在论证上都会遵循认识的普遍规范、在表述上都似乎顾及社会大众的普遍利 益,但其基本视角和出发点,往往主要还是自我的利益和需要。换言之,知识精英们首先自己既要吃饱、又要吃好,不但要生存、而且要发展;然後才能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和 需要。当民众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精英们也只会漠视社会大众挣扎在温饱线上。 为了论证此一做法的正当性,他们发明了“民粹主义”和“多数暴政”两大贬义词。
因此,李希光先生虽然说,他是为了让所有人不致遭受匿名攻击,才呼吁人大立法禁止网络匿名的;但实际上,防止匿名攻击,只是李先生等极少数人的迫切需要,大多数人 还无缘享受这种奢侈。他们最迫切的,只是希望拥有少得可怜的一点发言权。
李先生们当然不会有大众们的这种问题和需要,在言论上,他们早已“超越小康”,甚而已拥有部分话语霸权;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怎麽保有和放大这种既得利益,哪怕因此需要剥夺其他人的微薄权利也在所不惜。这就像某些知识精英,没有政治参与时疾呼要 民主;既已有了一些政治参与、甚至已开始和政治权力结成一定联盟後,就开始转而担忧:如果普遍民主了,自己现有优势何在?按人数论,他们怎麽也得居於少数派的不利 位置。於是,他们开始转而全神贯注於“怎麽保护少数派、尤其是精英层的利益”,想 出了许多限制民主的妙法,尤其是祭出了“自由高於民主”的妙论──确实也不得不佩服 他们能将此论证得堂而皇之、头头是道,不由使人想起张学良言说周恩来:捉蒋时,他头头是道;放蒋时,他也头头是道;别人就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那麽,知识分子社会批评、社会良心的功能何在?又怎麽体现呢?其实,知识分子之所以被誉为社会良心、担负社会批评,是因为他们作为社会言论的主要生产者,不同於一 般人只言及切身利益,他们更方便就全社会事务发言。其社会良心的作用往往表现在与 其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涉的事务上;或者是,当他们吃饱喝足後,也并不介意为其他人 留下一口,前提是这不能与他们本身的利益需要相冲突。
换言之,知识精英也是人,他们也会优先关注自己的利益需要,并将其置於其他人的利 益需要之上。一个普遍的现像是,知识精英们地位越低下、其利益立场就越能与社会大 众相一致;精英们所得越多,所需要关顾的既得利益就越多,就越不可能顾及平民大众,甚至二者的利益冲突也就越多。这本是人性如此,人人如此,没有什麽不对。知识精英并不直接掌控物质资源,因此他们有充分理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错的是今天的社会时尚,误将知识精英视为(或描述为)不牟求自我利益的公众利益代表者,即所谓“社会良心”(当然,首先是精英们自己作了如此自我标榜、包装和表白),从而赋予了他们与 其能力操守并不相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公众同时对这些享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却没有相对称的约束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演员赵薇穿错了衣服最後不得不道歉,中国政府也因为萨斯而向世界道歉, 但李希光先生在白纸黑字大放厥词後,不但可以翻脸不认帐、对舆论批评置之不理,而且可以倒打一耙,污指批评者“瞎编”和“文革遗风”。
当然,知识分子中也确有人将公众利益视为毕生奋斗目标,例如何清涟、秦晖、茅於轼,等等,但这些人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只是极少数。顺便说一句,秦晖先生是当今中国少有的能够揉合左右观点的杰出学者,但其局限是理想化成份过多。在这一点上,他不及茅於轼先生。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精神领域除了造成拜金主义泛滥、机会主义盛行外,对民众最大的误导可能就是社会舆论构造出了一种知识、名望与见识、品性正相关的意识形态 氛围。於是,在这个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的社会,在某些因素的推波 助澜下,又开始萌生出一种对知识、理论和“专家学者”的盲目崇拜。这对於信仰幻灭、精神处於空白期的中国,也不知道究竟是好事,抑是坏事?有一点倒可以肯定:这 符合某部分人的特殊利益,这也是他们苦心营造的目标。而且,这与什麽“专家治国”、“精英救国”,甚至“三个代表”,都一脉相承、相互贯通。
如果中国的知识精英都如李希光先生之流,那麽人们就不必对其寄予过高期望。面对网络上下众多实名匿名的批评指责,李先生除了将他自己网站首页上的文章内容,由原来的“同时我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偷偷修改为“同时人大 应该立法禁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谎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的名誉”外,就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者“瞎编”、“文革遗风”。可能李先生自以为自己已经偷偷将说出去的话篡改好了,故足以“证明”批评者的批评“全是编造的,断章取义,编造我的语录贴在 网上,这是一种非常卑劣的作风”。
可见,没有制约的话语权,也可以变得何其悖谬和颠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