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95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对于任何一家媒体而言,能够获得一项中国新闻奖已属不易,要想问鼎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作为地市级媒体的《扬州日报》,却在受到发行地域、新闻报道资源等因素所限的情况下,成功摘取了连许多省级党报都没有获得的荣誉。在今年揭晓的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中,其选送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荣获一等奖,为江苏新闻界赢得荣誉,更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扬州日报》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能够“一鸣惊人”?他们是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扬长避短,实现新闻大奖从无到有的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坚持新闻报道‘故事化’等一系列思考与实践的肯定。”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扬州日报社社长陈征宇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
一典型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
“一篇消息之所以能够树立起一个典型,并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就在于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奖作者、《扬州日报》民生部主任胡俭谈道。
2011年年初,“用工荒”席卷全国,扬州劳动用工单位积极展开跨省大招工。作为跑口记者的胡俭,随市人社局的同志先后赶赴滇、皖、晋、豫、鲁等地,行程5000里,记录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的所急与所盼。虽然采用行进式报道,发回了大量动态稿件,但记者仍心有不甘。因为在这组动态报道中,没有抓到令人眼睛一亮、过目难忘的好故事。于是,胡俭做了一个有心人,回访一家家企业,采访外来民工的生活工作情况。
2011年3月7日中午,胡俭终于抓到一个“大活鱼”:在扬州宝亿制鞋厂欢迎云南曲靖务工人员的典礼上,一位中年男子从人群中挤上主席台,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我叫陈家顺,去年曾在这家制鞋厂打工一个月……”这一番自我介绍,令在场人员十分惊讶,原来陈家顺还是当地负责劳务输出工作的副局长。
有了“潜伏局长”这个“故事眼”,胡俭兴奋不已。于是挖出了许多生动精彩的故事:云南省曲靖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民出远门打工怕受骗受欺负,陈家顺便隐瞒自己的干部身份,与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对当地用工环境熟悉满意后,再介绍更多的父老乡亲来这里打工挣钱……
《扬州日报》率先报道了“潜伏局长”这个人物典型,并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全国近百家媒体的跟进报道。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陈征宇认为,“关键在于这一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和谐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回答了两个社会热点问题——干部该怎样做官、企业该怎样用工”。
打造百姓喜闻乐见“故事纸”
前不久,江苏省记协在徐州召开中国新闻奖作品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潜伏局长”报道有四个“好”:新闻题材好、社会反响好、表现形式好、“走转改”好。尤其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消息,用故事传播理念,反映重大社会主题,既触动读者心灵,又发人深省。
事实上,这正是党报新闻报道“故事化”的积极探索。近年来,着力打造都市党报影响力工程的《扬州日报》响亮提出,“写故事、换视角、变文风”,积极开展“新闻故事化”的创新探索。“我们认为,传统党报不仅是一张‘宣传纸’,还要是一张为读者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新闻纸’,更要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纸’。”陈征宇说。
这一办报理念的提升,正是对新闻属性的理性回归与升华。确立“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办报理念后,每个记者都确立了努力的大方向。在《扬州日报》流行这样一句话:不会抓故事的记者,不是合格的记者;不会写故事的记者,不是优秀的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来,《扬州日报》先后报道了近500多个凡人善举,有近30个人物典型走上央视,有的走上党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曾经八下扬州访好人,有23位“扬州好人”成为“中国好人”。
“鲜活的故事哪里来?在基层、在一线、在路上。正是在‘新闻报道故事化’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记者主动‘走转改’,这与新闻界倡导的‘走转改’不谋而合。《扬州日报》倡导的‘新闻报道故事化’办报理念,是超前认识并自觉实践。”陈征宇对记者说。
“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
“一篇消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看似偶然,偶然的背后有必然。它离不开每一名采编人员的学习积累,离不开每一个团队的精心策划。正是这样的积累,最终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奖编辑、《扬州日报》编委拾景炎对记者说。
“潜伏局长”报道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人在奔跑,更是一个团队在协同战斗。当记者在现场敏锐捕捉到这一宝贵新闻线索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向领导汇报,很快后方联动反应机制响应起来,总编室领导和值班编委召开协调会,对这一题材进行认真研判,指导前方记者抓住采访重点。随后派出摄影记者、组织配发言论,要求编辑精心谋划版面语言……整个采编过程,实现线索源与决策层的直通,运转程序简洁、高效,集中体现了《扬州日报》强大的新闻采写力,对主流价值的敏锐判断力,以及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力。
而科学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记者不愿小打小敲,而是勇于“涉深水、抓大鱼”。近年来,《扬州日报》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一切以质量为导向:谁采写到了鲜活新闻、重大独家新闻,或者独家视角新闻,就重奖。考核记者的质量奖分成六个等级,每个等级奖金都翻一番,这种考核方式,真正拉开了差距,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此外,《扬州日报》每天还锁定国内一流媒体,将《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等作为标杆,开展比较式学习;特别是重大选题、活动策划中,重点剖析新闻故事化报道等方面的得与失,并要求骨干记者作重点发言,畅谈对典型报道的学习体会……
“‘潜伏局长’报道获奖,给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团队,机遇总是‘潜伏’在有准备的人身边。”陈征宇最后说。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扬州日报》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能够“一鸣惊人”?他们是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扬长避短,实现新闻大奖从无到有的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坚持新闻报道‘故事化’等一系列思考与实践的肯定。”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扬州日报社社长陈征宇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
一典型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
“一篇消息之所以能够树立起一个典型,并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就在于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奖作者、《扬州日报》民生部主任胡俭谈道。
2011年年初,“用工荒”席卷全国,扬州劳动用工单位积极展开跨省大招工。作为跑口记者的胡俭,随市人社局的同志先后赶赴滇、皖、晋、豫、鲁等地,行程5000里,记录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的所急与所盼。虽然采用行进式报道,发回了大量动态稿件,但记者仍心有不甘。因为在这组动态报道中,没有抓到令人眼睛一亮、过目难忘的好故事。于是,胡俭做了一个有心人,回访一家家企业,采访外来民工的生活工作情况。
2011年3月7日中午,胡俭终于抓到一个“大活鱼”:在扬州宝亿制鞋厂欢迎云南曲靖务工人员的典礼上,一位中年男子从人群中挤上主席台,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我叫陈家顺,去年曾在这家制鞋厂打工一个月……”这一番自我介绍,令在场人员十分惊讶,原来陈家顺还是当地负责劳务输出工作的副局长。
有了“潜伏局长”这个“故事眼”,胡俭兴奋不已。于是挖出了许多生动精彩的故事:云南省曲靖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民出远门打工怕受骗受欺负,陈家顺便隐瞒自己的干部身份,与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对当地用工环境熟悉满意后,再介绍更多的父老乡亲来这里打工挣钱……
《扬州日报》率先报道了“潜伏局长”这个人物典型,并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全国近百家媒体的跟进报道。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陈征宇认为,“关键在于这一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和谐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回答了两个社会热点问题——干部该怎样做官、企业该怎样用工”。
打造百姓喜闻乐见“故事纸”
前不久,江苏省记协在徐州召开中国新闻奖作品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潜伏局长”报道有四个“好”:新闻题材好、社会反响好、表现形式好、“走转改”好。尤其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消息,用故事传播理念,反映重大社会主题,既触动读者心灵,又发人深省。
事实上,这正是党报新闻报道“故事化”的积极探索。近年来,着力打造都市党报影响力工程的《扬州日报》响亮提出,“写故事、换视角、变文风”,积极开展“新闻故事化”的创新探索。“我们认为,传统党报不仅是一张‘宣传纸’,还要是一张为读者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新闻纸’,更要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纸’。”陈征宇说。
这一办报理念的提升,正是对新闻属性的理性回归与升华。确立“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办报理念后,每个记者都确立了努力的大方向。在《扬州日报》流行这样一句话:不会抓故事的记者,不是合格的记者;不会写故事的记者,不是优秀的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来,《扬州日报》先后报道了近500多个凡人善举,有近30个人物典型走上央视,有的走上党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曾经八下扬州访好人,有23位“扬州好人”成为“中国好人”。
“鲜活的故事哪里来?在基层、在一线、在路上。正是在‘新闻报道故事化’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记者主动‘走转改’,这与新闻界倡导的‘走转改’不谋而合。《扬州日报》倡导的‘新闻报道故事化’办报理念,是超前认识并自觉实践。”陈征宇对记者说。
“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
“一篇消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看似偶然,偶然的背后有必然。它离不开每一名采编人员的学习积累,离不开每一个团队的精心策划。正是这样的积累,最终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奖编辑、《扬州日报》编委拾景炎对记者说。
“潜伏局长”报道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人在奔跑,更是一个团队在协同战斗。当记者在现场敏锐捕捉到这一宝贵新闻线索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向领导汇报,很快后方联动反应机制响应起来,总编室领导和值班编委召开协调会,对这一题材进行认真研判,指导前方记者抓住采访重点。随后派出摄影记者、组织配发言论,要求编辑精心谋划版面语言……整个采编过程,实现线索源与决策层的直通,运转程序简洁、高效,集中体现了《扬州日报》强大的新闻采写力,对主流价值的敏锐判断力,以及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力。
而科学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记者不愿小打小敲,而是勇于“涉深水、抓大鱼”。近年来,《扬州日报》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一切以质量为导向:谁采写到了鲜活新闻、重大独家新闻,或者独家视角新闻,就重奖。考核记者的质量奖分成六个等级,每个等级奖金都翻一番,这种考核方式,真正拉开了差距,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此外,《扬州日报》每天还锁定国内一流媒体,将《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等作为标杆,开展比较式学习;特别是重大选题、活动策划中,重点剖析新闻故事化报道等方面的得与失,并要求骨干记者作重点发言,畅谈对典型报道的学习体会……
“‘潜伏局长’报道获奖,给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团队,机遇总是‘潜伏’在有准备的人身边。”陈征宇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