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6月14日消息:联合早报今天发表杜平文章,全文如下:
北京的沙斯疫情正在接近尾声,而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像病后初愈,开始慢慢恢复过来。
前天,在北京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从专业的角度,对中国在抗疫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成效予以肯定和赞赏。
而在两个星期之前,在国际外交场合,美国总统布什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也在政治层面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和领导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至此,在沙斯问题上,中国至少在两个方面使国际社会对自己进行了重新认识。
第一,由于后来的疫情统计数据保持准确和全面,外界对中国诚信的习惯性怀疑已经动摇;其二,由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权威得以体现,其处理危机的能力也使外界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几个月里,中国领导层在力图早日摆脱瘟疫纠缠的同时,很注意内外并举,试图在国内民意和国际舆论上做到“两面光”。
尤其在国际上,中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际社会的愤怒和指责,变成对自己的理解、同情、支持,直至最后的肯定与赞赏。应该说,中国在缓解国际压力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
事实上,在胡锦涛最近出访归国之后,中国就已经是如释重负。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中国最初的那种难堪和压力,已经不复存在。可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过去几天里,中国在其他领域采取的若干重大行动,不仅巧妙地分散了国际社会的焦点视线,而且还促使外界用新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中国。
首先是对中银香港集团违规贷款案和“上海首富”周正毅开始立案调查;其次是邀请达赖流亡集团的特使前往北京举行会晤。
对这两大事件,虽然官方及其媒体都予以低调处理,但外国传媒却作为焦点话题。前者旨在显示新一届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后者在于借达赖之口,向世界表明中国政府的开明、善意与诚意。
外界对未来的期待
中国社会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任何人随便抓几个例子,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很多毛病。外界很多人和很多媒体之所以善于居高临下地批评中国,原因大概就是如此。
可是,从最近几天开始,中国的某些现实、尤其是未来的现实,使一些境外媒体变得兴奋起来。
本周一,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报道说,中共高层正在酝酿进行党内民主改革的重大措施,胡锦涛将在7月1日建党82周年之际就此进行阐述。
本周三,英国《金融时报》也不甘落后,同样以“独家披露”的方式报道说,中国高层已经成立一个秘密的筹备小组,准备在明年修改宪法,包括增补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文。
不仅如此,该报还配合这一报道发表社论,在批评某些现状的同时,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即将启动的渐进式政治改革,予以高度期待。
如果上述两则报道内容属实,那就可以说明,北京最高领导层正在努力使国际舆论不断地改变观察中国的角度,使它们不仅看到现状,而且还要以“向前看”的态度去展望这个国家的未来。
而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发展趋势抱持积极的期待,也就意味着它们对中国当政者至少怀有好感。
北京的沙斯疫情正在接近尾声,而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像病后初愈,开始慢慢恢复过来。
前天,在北京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从专业的角度,对中国在抗疫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成效予以肯定和赞赏。
而在两个星期之前,在国际外交场合,美国总统布什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也在政治层面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和领导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至此,在沙斯问题上,中国至少在两个方面使国际社会对自己进行了重新认识。
第一,由于后来的疫情统计数据保持准确和全面,外界对中国诚信的习惯性怀疑已经动摇;其二,由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权威得以体现,其处理危机的能力也使外界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几个月里,中国领导层在力图早日摆脱瘟疫纠缠的同时,很注意内外并举,试图在国内民意和国际舆论上做到“两面光”。
尤其在国际上,中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际社会的愤怒和指责,变成对自己的理解、同情、支持,直至最后的肯定与赞赏。应该说,中国在缓解国际压力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
事实上,在胡锦涛最近出访归国之后,中国就已经是如释重负。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中国最初的那种难堪和压力,已经不复存在。可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过去几天里,中国在其他领域采取的若干重大行动,不仅巧妙地分散了国际社会的焦点视线,而且还促使外界用新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中国。
首先是对中银香港集团违规贷款案和“上海首富”周正毅开始立案调查;其次是邀请达赖流亡集团的特使前往北京举行会晤。
对这两大事件,虽然官方及其媒体都予以低调处理,但外国传媒却作为焦点话题。前者旨在显示新一届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后者在于借达赖之口,向世界表明中国政府的开明、善意与诚意。
外界对未来的期待
中国社会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任何人随便抓几个例子,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很多毛病。外界很多人和很多媒体之所以善于居高临下地批评中国,原因大概就是如此。
可是,从最近几天开始,中国的某些现实、尤其是未来的现实,使一些境外媒体变得兴奋起来。
本周一,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报道说,中共高层正在酝酿进行党内民主改革的重大措施,胡锦涛将在7月1日建党82周年之际就此进行阐述。
本周三,英国《金融时报》也不甘落后,同样以“独家披露”的方式报道说,中国高层已经成立一个秘密的筹备小组,准备在明年修改宪法,包括增补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文。
不仅如此,该报还配合这一报道发表社论,在批评某些现状的同时,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即将启动的渐进式政治改革,予以高度期待。
如果上述两则报道内容属实,那就可以说明,北京最高领导层正在努力使国际舆论不断地改变观察中国的角度,使它们不仅看到现状,而且还要以“向前看”的态度去展望这个国家的未来。
而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发展趋势抱持积极的期待,也就意味着它们对中国当政者至少怀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