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35年来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97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多维新闻】中共建国60多年来,政府机构改革一直是一项重要主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不仅由1982年的100个削减为2008年的27个,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改革路径,也逐渐清晰。3月10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审议的机构改革方案,被外界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机构改革方案则示,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只有25个。

六次改革国务院行政机构"大瘦身"

回看历史,国务院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在1982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改革目标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国务院部门数100遽速减至61,人员编制也由5.1万人减至3万人。

第二次改革发生在1988年,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撤消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等4个部门。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改革是在1993年,这次改革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改革是在1998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2003年启动的第四次改革,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其重大的进步,在于抓住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分别建立了国资委、银监会,组建了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调整为28个。

第六次机构改革于2008年启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建设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等被撤销。重新组建的部门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较之前减少1个。

适应市场经济,是机构改革主要目标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这6次机构调整,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精简机构;上世纪90年代的为市场经济奠定基础;2003年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定位;2008年和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但历次改革,始终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轴心。

1982年的改革更像一道分水岭。此前改革的目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之后的数次改革目标,都是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直到2008年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为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终于迈出了"大部制"的改革方向。这次的机构调整,也被媒体称为是新中国的"第一轮大部制改革"。

国务院历次改革的脉络,基本遵循时代背景、市场规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也日渐清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