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言过其实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专家预计:中国百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一文认为沙斯疫情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超出官方原先的预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预计,今年中国212万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可能只有50%,这意味着超过100万大学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命运(《联合早报》6月18日)。这个判断过于悲观,甚至有失事实。基本说来,沙斯会延缓大学生就业,但不会带来更大的就业困难。

  一、要正确理解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前,中国内地“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初次就业率逐年降低。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99%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90%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40%,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80%相比,下降了4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据教育部学生司就业处估计,2002年7月当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全国平均为64.7%,较2001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但由于毕业生总数增加,实际就业人数还是增加了约14万。至2002年12月,估计当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上升为80%左右。

  第二、大学生的预期工资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具有相当差距。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2年的调查,专科毕业学生一般自己预期月收入2,000-4,000元,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1,000-2,000元,甚至1,000元以下。

  对于上海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工资价格定位是月薪1,500-2,000元。对比大学生期望的工资标准,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期望的月薪是适当的,但仍有41.2%学生的期望收入超过了市场上的工资标准。可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是偏向于高薪的。大学生对于月薪的期望值高于实际,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山东省的调研发现,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预期过高,导致他们不能马上进入就业岗位。找不到工作的往往是那些期望值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过于挑剔而不能就业。

  第三、“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高工资高福利单位或工作稳定的政府部门难以找到工作,部分大学毕业生只好在通常人们认为是非大学生就业的领域就业。对于深圳市的调查发现,2003年初深圳人才招聘会上的招聘单位能够提供15,000个大学生就业岗位,实际来自全国参加应聘的大学生超过100,000人。目前,深圳市约有100,000大学毕业生在自己创业、或从事灵活就业,即通常人们认为的不是大学生所从事的职业。调查发现: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既不考研也没有就业的,约占暂未就业的50%左右。实际真正在家里闲呆着找不到事做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都在本地或到沿海打工。

  据调查,毕业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到基层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基层的待遇低,例如,就政府部门来说,地市级政府部门的工资要比县级机关高出300-500元、县级机关的工资高出乡镇300-500元。在乡镇机关工作往往不能保证月月领到工资。从理论上说,目前大部分乡镇政府对人才是有需求的,因为大部分乡镇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些人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推动乡镇发展会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目前绝大部分乡级财政极为困难,甚至有些地方乡级财政频于破产边缘,接受大学毕业生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乡域经济发展的确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需要创业型人才,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创业。而且,大部分基层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和其他经济支持,也难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缺乏社会资源、必要的启动资金和新的就业观,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创业的主要原因。

  第四、大学毕业生由于所在地区、学校、专业以及本人学历的不同,就业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如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以及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并不困难。比较难找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非重点院校、地方院校及民办院校,特别是一些非热门专业或市场供大于求的专业,而专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本科生。

  二、每年12月底,绝大部分毕业大学生可以进入就业岗位

  根据调查,每年12月底,绝大部分毕业大学生是可以进入就业岗位的。根据2002年7月毕业生离校时的统计,全国待就业毕业生51.2万,9月底,有40万左右未找到固定工作,12月底,待就业人数约30万左右。据初步了解和估计,这其中约50%的人正在以灵活、临时的方式从事短期工作,真正未就业的毕业生不足20万人。如果没有SARS的发生,按照2002年的就业情况来预测,到2003年7月,待就业毕业生再加上2002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总数可能会达到近百万;到12月底,待就业毕业生约70万人,如果其中灵活、临时就业的毕业生按50%计算,再加上部分考研的,届时全国真正未有就业大学生约30万人。由于SARS的发生,整个就业过程要往后推延,但不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根本影响。

  据对北京某高校的调查,2002年该校有毕业生300多人,到2002年底,剩下30多人没有就业,这30多人中,部分人在复习继续升学,部分人在报社、公司等部门从事灵活、临时工作。该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他们不会闲着什么都不做,他们会想办法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他们也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对于山东省的调研也发现,该省真正找不到工作,没有任何收入的大学毕业生的确很少,绝大部分人都有收入。按照国际标准,他们至少不是失业者。因此,必须对不能就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就是,他们既不是失业者,也不属于弱势群体。

  三、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过于渲染与就业率概念模糊有关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也与有关部门使用的“就业”和“就业率”概念模糊有关系。据劳动和人事等部门反映,目前大部分所谓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实际上在灵活就业,而且不少人的收入并不低,类似这样的情况如何界定,是否属于就业?至少在目前的统计中,他们没有被算做就业。

  最近几年出现一种新的情况,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并不急于就业。“初次就业率”仅仅计量每年7月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并以此为依据衡量就业率。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在7月份以后,年底以前会找到就业岗位。据山东省的调查,该省2002年7月份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率为80%,到年底可以达到90以上。剩下不到10%的学生情况差异很大,有的正在计划进一步升学,有的准备出国、有的不急于就业,在打工,有一定的收入。在山东,就业率低的往往是那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据说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不急于就业,他们在从事一些灵活工作,收入不菲。当然,也的确有少量学生难以就业,他们难以就业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有的学生能力确实很低,有的确实因为专业问题。

  另外,教育部规定从2001年开始,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暂时不能找到工作,可以把档案和户口存在学校两年,这个政策对于稳定大学生思想有一定意义,但是给计量大学生就业状况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个政策,很多大学生就不急于就业,他们利用这个时间复习考研究生,培训外语出国,打零工,等等,学校对于这部分人很难掌握,政府人事部门也难以管理。山东省人事厅规定,学校每年必须在7月份根据学生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协议来报告学生就业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初次就业率就不高。

  对于山东省的调研还发现,该省大学毕业生真正找不到工作,没有任何收入的的确很少,绝大部分人都有收入。按照国际标准,他们至少不是失业者。因此,必须对不能就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就是,他们既不是失业者,也不属于弱势群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