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89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迟福林(资料图)
迟福林:城镇化不能以剥夺农民土地为目的
编者按:3月25日,迟福林在发展中国论坛做题为《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演讲,提出中国应由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人口城镇化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和中产阶层的扩大。同时,城镇化应该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以夺取农民土地为城镇化目标。
迟福林表示,城镇化过程中要进行配套的分配方式转变、社会保障建设,以及相关体制改革,尤其是户籍制度以及行政区划体制,“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完全套用行政级别和行政强迫的城镇化是束缚发展,我反对行政强迫推动城镇化。”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1986年-1987年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1988年-1993年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海南省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
编辑:周东旭
以下为演讲实录
城镇化背景:中国改变增长方式的新路径
谢谢到场的各位,今天下午很高兴在这和在座各位一起就城镇化做一个讨论。前不久我刚刚参加全国两会,从两会到现在,城镇化是国内外热议的话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几年前讲过一句话,他认为影响21世纪进程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一是美国的高科技。
我们的城镇化已经快速发展,去年达到52.6%。一方面大家都在讲,李克强总理也强调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又面临三大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比如北京的雾霾,这样的城镇化还能持续下去吗?第二,越来越突出的房价问题,年轻人有没有能力面对日益上涨的住房价格。第三,城市交通问题等等。
怎么发展城镇化?过去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很快,现在还有必要再强调城镇化吗?到底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强调城镇化?背景何在?为什么李克强说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点情况。2008年以来到现在,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国际国内发生两个大的变化,一个大的变化是中国经济主要是出口导向,而欧美市场又发生重大变化。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可能未来5-10年,欧美市场萎缩的情况难以改变。外国市场的缩小是中长期趋势。
第二,国内发生很大变化,我们过去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现在遇到巨大困难。投资拉动型增长造成产能过剩,能源消耗过大,以至产生类似北京雾霾的资源环境状况,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影响到民众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在这种情况,有人唱衰中国,说中国未来2-3年,最多3-5年,经济就会遇到大问题,这种唱衰还是很有市场的。
到底中国未来的5-10年,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能不能在内外环境变化下,找到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提出了城镇化,尤其是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前途:未来10年可带动百万亿内需
我们的城镇化还处在快速增长中,按照一般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到70%是快速增长时期。另外,从国际经验看,工业进入中后期,城镇化一般都不低于60%,而中国现在只有52.6%,也就是说至少还有将近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至少还有10-15年的较快发展。到2020年,我们的人口城镇化率不能少于50%,搞改革开放40多年,如果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这个很说不过去。
但问题关键恐怕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中国城镇化,尤其是人口城镇化,能不能够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左右7%-8%的增速,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作出重大贡献。能不能?
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数字,首先,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如果人口城镇化每年有1-1.2百分点的增长,那么三年以后,到2015、2016年,消费总量可能会达到32万亿,到2020年,消费总量将达到45-50万亿,也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
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去年做了一个报告,统计出中国现在的医疗市场大概3000多亿美元的消费量,他们做出预测,到2020年中国医疗市场将高达1万亿美金消费量,也就是未来8年中国医疗市场翻两番。为什么现在很多服务业要进入中国,就是看到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和需求。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人均GDP到5000美元后,消费会快速释放和增长,但从现实来看,更重要的是城市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座有很多老同志,以前家庭的消费是什么?现在除了住房是很大负担,恐怕另外两项主要支出,一是为孙子、孙女教育,上一个好的幼儿园都要花很多钱,另一个是医疗,也就是从过去物质型消费为主,变成服务型消费为主,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其次,城镇化有带动中国的巨大投资需求。到2020年,未来10年左右,如果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初步得到解决,现在城里有2.6亿农民工,加上每年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近1300万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总共将近4亿。一个农民工成为市民的配套基础设施按最低10万元计算,4亿农民工也就是40万亿。
将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结合起来,人口城镇化在未来的8-10年将给中国带来百万亿的需求。在目前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下,在中国处在转型过程中,可以说百万亿的内需应当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城镇化困境:要尊重农民意愿而不是剥夺其土地
城镇化确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潜力。现在的规模城镇化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为了规模,拼命做大城市,北京现在两千多万常住人口,两千多万吨煤的消费,近六百万辆汽车的消费,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矛盾。
另外,大家也有担心,城镇化不能就靠土地,靠提高房价。现在情况发生变化,我们渴望高质量的城市化,既要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城镇化能不能在推动中国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重大作用。
直到现在,我还是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城镇化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这话一点都不假,没有产业就变成“空城”;反过来,也要说另外一句话,没有人口做支撑,如果像过去一样靠重化工业支撑城市,比如前些年用一个钢厂带动一个城市,这种情况能继续下去吗?由于过去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方式,现在城镇化率是52.6%,而服务业还徘徊在40%到43%左右,都与过去的方针有关系。
人口城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求城市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适应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需求,而且对现有工业结构提出要求,比如提倡低碳。
同时,我也不主张大资本下乡与农民争夺土地,我到墨西哥参观,墨西哥大资本进军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和政府勾结,可以享受各种免税优惠,最后的好处不是由农民享有,而是落在农业资本家身上。我想这样的东西很难有潜力。资本下乡应该更多是建设农业服务体系,比如流通、运输、包装、加工等,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拿钱与农民争夺土地。
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社区化可能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大方向,而不是简单为了农村土地,把农民赶到楼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我不赞成。总之,一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一定要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而不是以剥夺农民土地为目的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搞来搞去肯定会搞歪。
农民的市民化是经济发展趋势,也是农民自我选择的过程。从中国情况看,不可能消灭农民,也不可能走欧美的道路,在一定时期我们不可能达到80%或90%的城镇化,到65%或70%可能是我们比较高的点,中国国情与欧美有很大不一样。
中国保留30%左右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可能是比较合理的一个格局。中国农村发展走不了欧美模式,几千亩地一起经营,大企业、大项目进农村未必好。
我讲一个小故事,陈锡文主任对我讲,几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北调研,当地把农民组织到楼里交谈,胡锦涛就问农民现在感觉生活好吗?农民说当然好,胡总书记又问了几件事,其中提到上厕所冲马桶,水怎么解决?这位农民一拍大腿,说你这话问对了,现在尿尿还要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