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爬藤的误区和捷径 (1)启蒙篇, (原创于渥太华)

芝麻开花

初级会员
注册
2013-02-25
消息
7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58
爬藤的误区和捷径
芝麻开花
2013年4月5日于渥太华​

渥太华每年均有数以百计的学子辛辛苦苦爬藤, 但最终能进入藤校的却寥寥无几. 据笔者观察, 绝大多数并非辛苦的不够, 而是进入了误区, 误入歧途. 爬藤的误区有很多, 捷径也有很多, 如何避开雷区, 抄到近路, 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本文只谈一个误区和一条捷径,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若由此而引来的砖没把本人拍死或砸的不够惨; 也许就再找机会试着将此文发展成, “爬藤的第N误区和第N捷径”系列文章. 否则就此歇菜.

首先谈爬藤的基本条件, GPA >90, SAT >2200, 好的课外活动, 义工, 好的ESSAY和推荐信。。。这些天下人都知道而且我们华裔子弟不少人作的还行。难的是大家也都知道的但又较难把控的那些软实力, 比如说:
1. Passion 激情
2. Unique自己的风格
3. Innovation 创造力
4. Diversity 多面性
5. Leadership 领导能力
6. ……
等等, 其实这些软实力在顶级名校录取中起的作用更大, 因为只有它才能让你Standout(脱颖而出). 基本条件几乎每个申请人都具备, 否则是连申请也不会寄交的.

有位在名校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华裔的申请人画了张千人一面像: “学习成绩特别好,GPA非常高。 SAT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数学呱呱叫。 英文也很好,但是常常缺乏自己的风格,创造力和幽默感。 特长:钢琴或者小提琴. 体育:有一些参与但很难拿到名次。 政治:比较冷漠。”

别笑, 若你在爬藤, 但这张像又象你的话, 真是对不起, 说明你的努力已经进入误区, 很大可能将会被名校拒之门外. 当然Legacy, Athlete, VIP, Donator 等除外, 如果你是的话.

在渥太华, 华人该去打HOCKEY吗 ? 对我们华人来说方向挺好, 但你能不能进入Ottawa Senators等Team 而且成为Star ? 其实每项活动能不能成事, 大学内部都有明确规定或指标, 不管你知不知道. 若能达到界定高度的话(比一些如省, 国家或更高级别认可, 再如100米能跑多少秒之内等), 否则也就只能在我们渥村玩玩而已, 很难让你跑出加拿大而进入世界顶级名校.

举个较详细的例子来说说吧. 数学确实是我们华人天生的特长. 可达到什么程度可以给世界级名校录取起较大作用呢?
简单的说就是达到USAMO或IMO水平, 就基本拿到一张进入MIT, Caltech, Princeton等校的PASS. 可我们村每年能有多少进入USAMO或IMO级别呢 ? 答案: 约5-10年出一个. 虽然全村的学生年年每天都在血拼Math, 结果呢 ? 我们村每年只有约10-20人达到AIME级别. 可惜的是AIME只能说明你数学还行, 它又不足以让你进入名校, 除非你是女孩(i.e. US Top 500). 君不见村里几乎每年都有9年级就进入AIME的学生, 但奋斗到12年级, 依然是AIME Level. 最后几乎都和名校擦肩而过. 为什么 ? AIME的总人数每年数以千计(2012年有3892人,2011年有4772人), AIME只是一个坎, 很不错的. 可是只可以帮你一点点. 但AIME 再到USAMO(约250-500人)这一段的投入却是从0到AIME这一段的N倍多, 甚至是指数级倍的难. 如果不以数学职业而且进了AIME还硬攻USAMO的话. 这可能就是一个误区, 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下策-”攻城”. 沉重损失是十拿九稳的.

当然, 你说我就为打数学基础, 那么就请再看一遍标题” 爬藤的…”, 此文章只适于爬藤人员, 它不适用于什么什么等人士. 虽然滑稽的是大部分爱好数学的今后大学会学计算机等专业, 可大多数学生的宝贵时间却还是要花在没多少产出的数学上, 犹如泥牛入海. 再当然, 我也见过渥村一个很小的小孩, 本人还是鼓励他冲USAMO, 因为他对数学太敏感了, 确实是从事数学的料. 可一般来说, 你若9或10年级AIME还没达到8至10分而且你的目标是爬藤的话, 那么赶紧趁早去玩别的吧. 你若要问为什么 ? 我再告诉你一遍:

1. Passion 激情 – 你这个级别的申请人, 个个亚裔都有Math的 Passion, 鬼才信呢.
2. Unique 自己的风格 – 玩的人这么多, 是Unique的吗 ? 太General 了吧.
3. Innovation 创造力 – 这里太难! 太难! 其实是你和其他华裔相煎何太急的事!
4. Diversity 多面性 – 参考华裔画像, Math反倒把你划入Nerd 类别.
5. Leadership 领导能力 – 除了作Tutor有点用, 擅长数学较难体现Leadership

再看Stanford的招生官说的一个版本吧, “我们每年的目标是招一个Well rounded (全面)的大班级, 而非一些Well rounded (全面)的学生; 这就象我们在组建一个乐队一样, 我们会选最好的小提琴手, 最好的钢琴演奏者, 最好的 … 若你每个乐器都会玩, 但每个乐器玩的都不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好的, 我们乐队可就用不上你了”

你可能又说, 可问题是我就数学较好, 其他更一般; 你却又说数学可能是误区(投入产出回报率较低), 那我到底该咋办呀? 答案之一: 搞计算机竞赛! 你又要问WHY?那咋行呢?

理由之一: 在加拿大, 数学是从约3万参赛者在COMC竞赛中选拔6个选手代表加拿大进入IMO ( http://cms.math.ca/Competitions/COMC/2012/ ); 计算机竞赛是从约900参赛者(SENIOR DIVISION)在CCC竞赛中的表现选拔4个选手代表加拿大进入IOI比赛(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computing.html.). 用一下你的数学特长算一下, 成功率是不是相差22倍 ?

其实真正的现实更离谱, 若训练计算机, 除可以参加多如牛毛的计算机竞赛外. 计算机竞赛的很多题目还可以发展成科技创新项目的, 还可以用来参加各种SCIENCE FAIR (CWSF, MILSET, ISEF等)活动, 甚至可向Robotics & Innovation Competition(www.innovation-nation.ca)等发展. 你的成功率会高出数倍, 几十倍, 几百倍.
一个误区就是N年死搞数学, 就算运气不错的话, 也就能赚到Waterloo 100$ 数学奖. 比如, 去年多伦多附近Pickering地区那个搞数学和计算机的孩子(Nicholas Schiefer), 其实根本就没拿到任何数学等奖, 可在ISEF奖还没拿下时, Caltech就提前录取了. 仅笔者本人, 已认识数位将数学发挥于计算机竞赛, 科技展, 机器人比赛等活动而轻松横扫藤校, MIT和Stanford, 最后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学生.

理由之二: 数学的美在算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计算机竞赛以算法为主,完全属于数学文化范畴. 计算机玩的再好, 没用. 计算机没从小玩, 没关系. 计算机竞赛是不考计算机知识的, 不考操作, 不考应用. 只考算法-数学和智力题. 简单的说算法就是大学的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等的基本概念. 说白了就是你擅长的数学的一个分支, 就是数学, 换了个名词而已.
举个例子说吧, 2013年加拿大计算机竞赛CCC (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past_contests.html#ccchttp://mmhs.ca/ccc/index.htm#2013 Problems) 的5道题是 (Problem 1. Digit, Problem 2. 1D array, Problem 3. recursive, Problem 4. Graph, Problem 5. Factor), 差不多90%是数学成分.

还有, 滑铁卢大学给全国中学生办的BCC计算机竞赛更明文规定说:” The BCC is a problem solving contest with a focus on computational and logical thinking. Questions are inspired by topics in computer science but only require comfort with concepts found i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common to all provinces.” ( 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bcc.html ). 可奇怪的是, 这个竞赛的结果中竟然没有一个渥村的华人孩子入榜, (参阅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past_contests/BCCResults.pdf ), 为什么? 这可是你们的强项数学的用武之地呀 !? 你们真对纯粹的数学如此的如痴如醉吗 ? 以至于让你目不斜视, 难道”田忌赛马”的道理只能在中国应用吗? 若不能发现并灵活应用自身特长的机会, 以至傲然遗奖. 你这是Admission Officer 眼中的 Leader, the leader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吗?

理由之三: 再拿爬藤的软实力标准来衡量,
1. Passion 激情 – 计算机是选修课, 主攻的人少, 对招生官来说还真信是Passion.
2. Unique自己的风格 – 玩的人少, 就是Unique, 特别是对女孩子而言, 有奖几乎是绝对的Unique, Special.
3. Innovation 创造力 – 难乎哉, 不难也. “钱多, 人傻, 速来”, 非百年传统科目, 等你开拓, 典型的Innovation项目.
4. Diversity 投入计算机, 不但不耽误Math, 反倒互相促进, 且让你Diverse.
5. Leadership 计算机发展Leadership很容易, 有空就此专写一篇文章献上.

爬藤还有点象股市, 当大家都在热火朝天抢什么时, 比如Math和Piano. 你就要冷静思考了- 我是不是真有数学天赋(如: Terence Tao或Alex Song), 音乐是不是真的是我的兴趣 (如Yundi Li 或Yoyo Ma). 我是在爬藤还是为别的? 我会非常LUCKY还是会成为下一个李泰伯? 若你发现Math和Piano对你确实是一个泥潭的话, 也不必紧张, 尽快收手而去发展别的就好了. 若你能把你的优势但不一定是绝对超人的长项(如Math)用准地方(如计算机), 也许能让你在爬藤的路上柳暗花明 ! 事半功倍.

给你列举几个从数学成功拓展到计算机而且取得双赢的例子做鼓励吧:
Neal Wu (US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Harvard 学CS)
Wenyu Cao (US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Princeton 学CS)
Robin Cheng (Canad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MIT 学CS)
David Arthur (Canad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MIT 学CS).

总之, 文中仅指出爬藤的误区之一(MATH对你可能是一场”越南战争”). 同时也仅指出捷径之一(计算机竞赛等活动可能是你的捷径). 本文以数学和计算机说事是因为它们重叠率很高, 易转化, 而后者更容易出成绩, 明明是一样的东西, 但稍作调整可能给你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让你脱颖而出. 精髓就是要根据录取标准和自身的硬件条件,制定合理的爬藤策略. 事实证明, 攻克名校的关键,大多不是硬件不够,而是爬藤策略不对, 最终可能自己耽误自己, 夸张点讲 - 导致挖自己的墙角, 损自己的后代, 毁社会的未来。
若你依旧不明白爬藤的误区和捷径的基本原理, 你可以复习一下中国古人千年前为我们写好的经典爬藤秘籍吧, “上兵伐谋,…, 其下攻城”, 相信你定能抓住至少一跟藤, 幸福而爬, 顺利的进入藤校的CAMPUS. 恭喜 !

(请勿转载, 谢谢.)
 
这个怎么没人顶? 好文!
 
爬藤的误区和捷径
芝麻开花
2013年4月5日于渥太华​

渥太华每年均有数以百计的学子辛辛苦苦爬藤, 但最终能进入藤校的却寥寥无几. 据笔者观察, 绝大多数并非辛苦的不够, 而是进入了误区, 误入歧途. 爬藤的误区有很多, 捷径也有很多, 如何避开雷区, 抄到近路, 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本文只谈一个误区和一条捷径,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若由此而引来的砖没把本人拍死或砸的不够惨; 也许就再找机会试着将此文发展成, “爬藤的第N误区和第N捷径”系列文章. 否则就此歇菜.

首先谈爬藤的基本条件, GPA >90, SAT >2200, 好的课外活动, 义工, 好的ESSAY和推荐信。。。这些天下人都知道而且我们华裔子弟不少人作的还行。难的是大家也都知道的但又较难把控的那些软实力, 比如说:
1. Passion 激情
2. Unique自己的风格
3. Innovation 创造力
4. Diversity 多面性
5. Leadership 领导能力
6. ……
等等, 其实这些软实力在顶级名校录取中起的作用更大, 因为只有它才能让你Standout(脱颖而出). 基本条件几乎每个申请人都具备, 否则是连申请也不会寄交的.

有位在名校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华裔的申请人画了张千人一面像: “学习成绩特别好,GPA非常高。 SAT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数学呱呱叫。 英文也很好,但是常常缺乏自己的风格,创造力和幽默感。 特长:钢琴或者小提琴. 体育:有一些参与但很难拿到名次。 政治:比较冷漠。”

别笑, 若你在爬藤, 但这张像又象你的话, 真是对不起, 说明你的努力已经进入误区, 很大可能将会被名校拒之门外. 当然Legacy, Athlete, VIP, Donator 等除外, 如果你是的话.

在渥太华, 华人该去打HOCKEY吗 ? 对我们华人来说方向挺好, 但你能不能进入Ottawa Senators等Team 而且成为Star ? 其实每项活动能不能成事, 大学内部都有明确规定或指标, 不管你知不知道. 若能达到界定高度的话(比一些如省, 国家或更高级别认可, 再如100米能跑多少秒之内等), 否则也就只能在我们渥村玩玩而已, 很难让你跑出加拿大而进入世界顶级名校.

举个较详细的例子来说说吧. 数学确实是我们华人天生的特长. 可达到什么程度可以给世界级名校录取起较大作用呢?
简单的说就是达到USAMO或IMO水平, 就基本拿到一张进入MIT, Caltech, Princeton等校的PASS. 可我们村每年能有多少进入USAMO或IMO级别呢 ? 答案: 约5-10年出一个. 虽然全村的学生年年每天都在血拼Math, 结果呢 ? 我们村每年只有约10-20人达到AIME级别. 可惜的是AIME只能说明你数学还行, 它又不足以让你进入名校, 除非你是女孩(i.e. US Top 500). 君不见村里几乎每年都有9年级就进入AIME的学生, 但奋斗到12年级, 依然是AIME Level. 最后几乎都和名校擦肩而过. 为什么 ? AIME的总人数每年数以千计(2012年有3892人,2011年有4772人), AIME只是一个坎, 很不错的. 可是只可以帮你一点点. 但AIME 再到USAMO(约250-500人)这一段的投入却是从0到AIME这一段的N倍多, 甚至是指数级倍的难. 如果不以数学职业而且进了AIME还硬攻USAMO的话. 这可能就是一个误区, 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下策-”攻城”. 沉重损失是十拿九稳的.

当然, 你说我就为打数学基础, 那么就请再看一遍标题” 爬藤的…”, 此文章只适于爬藤人员, 它不适用于什么什么等人士. 虽然滑稽的是大部分爱好数学的今后大学会学计算机等专业, 可大多数学生的宝贵时间却还是要花在没多少产出的数学上, 犹如泥牛入海. 再当然, 我也见过渥村一个很小的小孩, 本人还是鼓励他冲USAMO, 因为他对数学太敏感了, 确实是从事数学的料. 可一般来说, 你若9或10年级AIME还没达到8至10分而且你的目标是爬藤的话, 那么赶紧趁早去玩别的吧. 你若要问为什么 ? 我再告诉你一遍:

1. Passion 激情 – 你这个级别的申请人, 个个亚裔都有Math的 Passion, 鬼才信呢.
2. Unique 自己的风格 – 玩的人这么多, 是Unique的吗 ? 太General 了吧.
3. Innovation 创造力 – 这里太难! 太难! 其实是你和其他华裔相煎何太急的事!
4. Diversity 多面性 – 参考华裔画像, Math反倒把你划入Nerd 类别.
5. Leadership 领导能力 – 除了作Tutor有点用, 擅长数学较难体现Leadership

再看Stanford的招生官说的一个版本吧, “我们每年的目标是招一个Well rounded (全面)的大班级, 而非一些Well rounded (全面)的学生; 这就象我们在组建一个乐队一样, 我们会选最好的小提琴手, 最好的钢琴演奏者, 最好的 … 若你每个乐器都会玩, 但每个乐器玩的都不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好的, 我们乐队可就用不上你了”

你可能又说, 可问题是我就数学较好, 其他更一般; 你却又说数学可能是误区(投入产出回报率较低), 那我到底该咋办呀? 答案之一: 搞计算机竞赛! 你又要问WHY?那咋行呢?

理由之一: 在加拿大, 数学是从约3万参赛者在COMC竞赛中选拔6个选手代表加拿大进入IMO ( http://cms.math.ca/Competitions/COMC/2012/ ); 计算机竞赛是从约900参赛者(SENIOR DIVISION)在CCC竞赛中的表现选拔4个选手代表加拿大进入IOI比赛(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computing.html.). 用一下你的数学特长算一下, 成功率是不是相差22倍 ?

其实真正的现实更离谱, 若训练计算机, 除可以参加多如牛毛的计算机竞赛外. 计算机竞赛的很多题目还可以发展成科技创新项目的, 还可以用来参加各种SCIENCE FAIR (CWSF, MILSET, ISEF等)活动, 甚至可向Robotics & Innovation Competition(www.innovation-nation.ca)等发展. 你的成功率会高出数倍, 几十倍, 几百倍.
一个误区就是N年死搞数学, 就算运气不错的话, 也就能赚到Waterloo 100$ 数学奖. 比如, 去年多伦多附近Pickering地区那个搞数学和计算机的孩子(Nicholas Schiefer), 其实根本就没拿到任何数学等奖, 可在ISEF奖还没拿下时, Caltech就提前录取了. 仅笔者本人, 已认识数位将数学发挥于计算机竞赛, 科技展, 机器人比赛等活动而轻松横扫藤校, MIT和Stanford, 最后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学生.

理由之二: 数学的美在算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计算机竞赛以算法为主,完全属于数学文化范畴. 计算机玩的再好, 没用. 计算机没从小玩, 没关系. 计算机竞赛是不考计算机知识的, 不考操作, 不考应用. 只考算法-数学和智力题. 简单的说算法就是大学的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等的基本概念. 说白了就是你擅长的数学的一个分支, 就是数学, 换了个名词而已.
举个例子说吧, 2013年加拿大计算机竞赛CCC (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past_contests.html#ccchttp://mmhs.ca/ccc/index.htm#2013 Problems) 的5道题是 (Problem 1. Digit, Problem 2. 1D array, Problem 3. recursive, Problem 4. Graph, Problem 5. Factor), 差不多90%是数学成分.

还有, 滑铁卢大学给全国中学生办的BCC计算机竞赛更明文规定说:” The BCC is a problem solving contest with a focus on computational and logical thinking. Questions are inspired by topics in computer science but only require comfort with concepts found i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common to all provinces.” ( 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bcc.html ). 可奇怪的是, 这个竞赛的结果中竟然没有一个渥村的华人孩子入榜, (参阅http://cemc.uwaterloo.ca/contests/past_contests/BCCResults.pdf ), 为什么? 这可是你们的强项数学的用武之地呀 !? 你们真对纯粹的数学如此的如痴如醉吗 ? 以至于让你目不斜视, 难道”田忌赛马”的道理只能在中国应用吗? 若不能发现并灵活应用自身特长的机会, 以至傲然遗奖. 你这是Admission Officer 眼中的 Leader, the leader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吗?

理由之三: 再拿爬藤的软实力标准来衡量,
1. Passion 激情 – 计算机是选修课, 主攻的人少, 对招生官来说还真信是Passion.
2. Unique自己的风格 – 玩的人少, 就是Unique, 特别是对女孩子而言, 有奖几乎是绝对的Unique, Special.
3. Innovation 创造力 – 难乎哉, 不难也. “钱多, 人傻, 速来”, 非百年传统科目, 等你开拓, 典型的Innovation项目.
4. Diversity 投入计算机, 不但不耽误Math, 反倒互相促进, 且让你Diverse.
5. Leadership 计算机发展Leadership很容易, 有空就此专写一篇文章献上.

爬藤还有点象股市, 当大家都在热火朝天抢什么时, 比如Math和Piano. 你就要冷静思考了- 我是不是真有数学天赋(如: Terence Tao或Alex Song), 音乐是不是真的是我的兴趣 (如Yundi Li 或Yoyo Ma). 我是在爬藤还是为别的? 我会非常LUCKY还是会成为下一个李泰伯? 若你发现Math和Piano对你确实是一个泥潭的话, 也不必紧张, 尽快收手而去发展别的就好了. 若你能把你的优势但不一定是绝对超人的长项(如Math)用准地方(如计算机), 也许能让你在爬藤的路上柳暗花明 ! 事半功倍.

给你列举几个从数学成功拓展到计算机而且取得双赢的例子做鼓励吧:
Neal Wu (US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Harvard 学CS)
Wenyu Cao (US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Princeton 学CS)
Robin Cheng (Canad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MIT 学CS)
David Arthur (Canada, IMO gold medalist, IOI gold medalist; MIT 学CS).

总之, 文中仅指出爬藤的误区之一(MATH对你可能是一场”越南战争”). 同时也仅指出捷径之一(计算机竞赛等活动可能是你的捷径). 本文以数学和计算机说事是因为它们重叠率很高, 易转化, 而后者更容易出成绩, 明明是一样的东西, 但稍作调整可能给你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让你脱颖而出. 精髓就是要根据录取标准和自身的硬件条件,制定合理的爬藤策略. 事实证明, 攻克名校的关键,大多不是硬件不够,而是爬藤策略不对, 最终可能自己耽误自己, 夸张点讲 - 导致挖自己的墙角, 损自己的后代, 毁社会的未来。
若你依旧不明白爬藤的误区和捷径的基本原理, 你可以复习一下中国古人千年前为我们写好的经典爬藤秘籍吧, “上兵伐谋,…, 其下攻城”, 相信你定能抓住至少一跟藤, 幸福而爬, 顺利的进入藤校的CAMPUS. 恭喜 !

(请勿转载, 谢谢.)
顶下,不可以转载啊。好吧,拷贝下。
 
顶, 好文

朋友的孩子被Stanford, Calten, Columbia, Yale universitity 录取了, 他的数学并非很出色, 但是他选择了其他学科, 作为主攻, 拿到了全美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2013 Semifinalists(300 students) 奖, 据说这对他的录取有很大的帮助.



 
牛人啊。
顶。:cool:
 
首先谈爬藤的基本条件, GPA >90, SAT >2200......

No, no. In US, GPA should be top 3% among all classes from grade 9-11, SAT > 2300 in most of cases.
 
把爬藤作为目标本身就是个误区。
 
做人有特色专长吧,我主张特长方面要精,出色。做家长还是把培养孩子能成功的品格放首位吧,至于能不能爬藤,具备了基本素质品格,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将来干什么都能成功的吧。
 
做人有特色专长吧,我主张特长方面要精,出色。做家长还是把培养孩子能成功的品格放首位吧,至于能不能爬藤,具备了基本素质品格,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将来干什么都能成功的吧。

:cool::coo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