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油价也太不合理了

石油尽管交易量很大,但对对冲基金来说,还是容易控制的。所以其定价是非常投机性的。欧佩克是没有什么能力对付对冲基金的。这些基金有强大的美国政府做后盾。

是啊,美国政府对油价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对自己有利就令其升,对自己没利就令其降,所以新的定价机制非常有必要。中国有必要大肆购买石油。
 
鱼四休假回来了!新年好!:tx:
 
未来可使用量减少的考量

嗯,这油价也太不合理了,都快成白菜价了。

石油的定价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供求关系,因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国家的经济停滞或者衰退不应该被看作是石油供大于求了;新发现勘探的石油也不应该被作为石油供大于求的理由,因为石油消耗一天就少一天的用量。所以石油的定价应该加入未来可使用量减少的考量。所以油价虽然不一定呈指数上升,但肯定可以呈线性上升。可笑的是欧佩克国家任由垄断组织操纵价格,现在更是故意压低价格,而其自己还经常短视地使小动作以增加石油产量来平抑油价。可是等若干年后石油开采完毕,它们还拿什么供应市场呢?它们的百姓还如何赖以生存呢?所以制定新的石油定价体系乃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同理,汽油柴油的定价也应如此,比如在新的定价规则下,平均每天每加仑最少增加三美毛钱。油价高的好处是政府税收增加了。长远来看也利于环保。加拿大作为产油国应该考虑采用此定价方式。小哈不是要消灭赤字么?经常检修油管是正途。

另外,建议中国大肆购买石油,不应该在经济变缓时减少购买。尤其不应该减少从伊朗购买石油。

========================================
鱼四的想法属跨行业思维(可再生资源到不可再生资源),而且问题深刻,不简单。 我来补充一下:

1.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 “未来可使用量减少的考量”, 前人已经讨论了好几个世纪。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 , 众所皆知, 我就不多说了。

2. 资源不可再生,大家对这个没有争议。 但人类最终是否会消耗完上帝赐给人类的资源,争论主要是两个流派:

(1) 固定模型 - 认为不可再生资源采完就玩完了。 就像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打的比方: “采矿就像抽水库的水, 一人抽完要用10天, 10人抽完一天就够。 抽完就玩完。” (例如: 一个单一矿山,的确有采完的一天,采完就没了)。

(2) 流动模型 -认为不可再生资源永远采不完。李嘉图 (David Ricardo) 认为, 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品位不是均一的。 受需求刺激, 开采资源的品位可以逐渐降低。 也就是说, 原来的非经济可采资源可以变成经济可采资源。 因此, 与其说不可再生资源可以耗竭, 不如说是耗减。 (例子还真不少, 记得小时候的科幻小读物上提到今后的石油会从沙子里面, 岩石里面提取, 今天果然成真)。


3. 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价:

霍特林 (Harold Hotelling)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应该以利率的增长速度增长。 但事实历史价格轨迹不以为然。 全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 不但资源分布不一, 各国算盘打得也不一样。有些急需外资投资, 有些则战略储备。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拥有者 - 全体公民 (由政府代表)看到自己的资源采一桶少一桶, 当然要求相应的补偿, 这个补偿的方式就是通常政府向石油公司收取权利金 (Royalty). 也就是每采一桶收多少钱。 这个权利金将最终反映到价格里面。政府对收取的权利金用法 (采完后百姓还如何赖以生存呢?) 各国不一。 挪威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但阿尔伯塔不怎么样。 
 

4. 应该留多少不可再生资源给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每一代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即便是布伦特兰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是:在不损害后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子孙自有子孙福, 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应该由市场价格来定。 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当代人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谢谢你能读到这么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