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论, 善知识及四皈依

云水禅心

祈福...
注册
2012-12-09
消息
100
荣誉分数
11
声望点数
0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多识活佛

http://fo.sina.com.cn/book/cs/2012-09-20/14081370.shtml

----------------------------------------------------------------
多识仁波切,本名多识·洛桑图丹琼排,安多华锐藏区天堂寺第六世转世活佛,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西藏大学客座教授等多种社会职务。雪域当代深孚众望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多识仁波切曾先后在拉卜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学者为师,学习了五部四续显密经论及因明、声明等大小五明学科,得到藏传佛教格鲁派学修灌顶及随许的系统传承。
多识仁波切不但精通佛学,同时也精通藏,汉语言学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学科。他用两种文字撰写出版了十多本涉及多学科的图书。代表作为《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书系。
 
摘自 谈锡永《佛家名相》

读经必先读论,经为佛所说,论则由论师造,用以解释经义,或发挥一宗的宗义,对我们来说,比较直接。

读论又必须先读唯识宗的论著,即所谓“有宗”,由有宗再入“空宗”,基础便稳。因为有宗所谈,是认识万法的现象,空宗所谈,则直探万法的本体。先知现象后知本体,立足点便不会错。

读过两宗论著之后,才可以读经。这时读经,便无头绪纷纭之弊。读过一些佛经后,再读中国佛家各宗的论著,这时便真有游园之乐。看中国各宗祖师,如何各自开辟“别有洞天”。建议读者先看净土五经,再看天台宗的论著,然后探讨华严宗,最后才看密宗。

如是用功十年,自能得正见,不复受人所愚。
 
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4888

皈依修学手册

五、皈依的正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一、亲近善知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佛陀规定,新出家弟子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常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因为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情绪左右而不得安宁。如何令狂心顿歇?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皆应借助止观修行。若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须知,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的,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才能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难度。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学将难有帮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律为修行基础,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佛陀将灭度前,谆谆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充分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见。这是善知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也体现于见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由戒而言,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正是因为知见偏差和错误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所以,正见是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聆听法益。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依止真实善知识,梵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


我们理当以三种承侍一心一意恭敬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华严经》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依止善知识能使梵净行得以究竟,“梵净”是指涅槃,“行”是指道或者修持。我们修解脱道而得涅槃的过程中,所有的功德均依善知识而产生,这不是凡夫人说的,而是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当时阿难说:“善知识和善友在我们修梵净行时,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说:“错了!不是一半,而是起到全部的作用。”因此,凡入于佛法、想前往解脱的修行人,理当以恭敬心、恒常心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假如把善知识当作佛陀来依止,如理如实地修行,就可以获得无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寂灭果位。

所以,大家在修道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止一位合格如法的上师。如果没有上师,趋往菩提的漫长道路上,很可能会被违缘打败。有些上师用一个比喻说:譬如一个乞丐,他要去遥远的地方,路上捡到一大袋黄金,由于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不一定对付得了虎视眈眈的强盗。同样,我们凡夫人有一些信心、利他心、希求解脱的心,这些功德犹如宝贵的黄金,可在菩提路中若没有善知识的护持,很容易被烦恼的强盗抢劫一空,最终无法安然到达目的地。因此,依止殊胜上师相当有必要。若没有上师一一开示取舍之理,我们不会懂得轮回的过患、解脱的功德。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妄执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不要说没有学佛的人,就算是学习多年的佛教徒,对哪怕人身难得的道理也没有通达。

当然,上师不能随随便便去依止,一定要寻找具法相的善知识。仁达瓦大师在《亲友书注疏》中引用《经庄严论》的教证讲了善知识的十种功德,如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这十种功德分别是:

一、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

二、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

三、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

四、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最好能超越弟子,或者与弟子平起平坐。否则,上师一点功德都没有,一部论典也不会背,而弟子的功德远远超过他,五部大论全部精通,末法时代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上师不应依止。

五、有勇:修行极为勇猛精进。如果上师很懒惰,一点都不精进,八点钟还在睡懒觉,弟子四点钟就起来了,那上师应该不好意思。作为上师,起码要超过弟子一个小时,弟子八点钟起来的话,上师则应七点钟就起来。

六、阿含福:指广闻多学、教授富足,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的道理,都学得比较精通。不然,上师连一部论典都没有学过,弟子却对显密一切经论通达无碍,那上师有什么资格教弟子呢?

七、觉真:上师应该要现证真如,对法性有一定的证悟和觉受,这一点必须要具足。

八、善说法:上师要能传讲佛法,无论是教证也好、理证也好,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如。

九、悲深:对弟子的悲心深切。倘若弟子生病了,或者有特别大的困难,上师不闻不问、置若罔闻,而遇到自己的事情时,他就显得比较热心,这说明上师不具大悲心。华智仁波切、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都一致认为:上师若具足所有的功德当然最好,但若实在无法具足,至少也要具足大悲菩提心。尤其是大乘行人所依止的上师,若连大悲心都没有,要摄受弟子是非常困难的。

十、离退减:在修道的过程中,听闻再深的佛法、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不会怯弱而生退却。如果一个弟子稍微说他两句,他就要收拾行李离开,那是不行的。你要想真正摄受末法众生,就应该经得起一切违缘和邪行。每个弟子都如理如法是不可能的,假如他们像阿难、目犍连一样三门寂静,也没必要让你去度化了。正因为这些人无始以来善根微薄,没有遇到殊胜善知识,因此,所作所为都是颠倒而行、非法而行,需要你通过各种方式以大悲心摄持,对他们不应生厌倦心。包括学院的很多法师,也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不想教了。我个人多年的经验是:凡夫人中不可能没有坏人,很多人忘恩负义,即使你对他非常好,把甚深佛法都传给他,以慈悲心关照他,他也不一定感恩图报,很多行为根本没有顾忌。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要以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点尤为关键!

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了一下《经庄严论》的教证。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它,记得我们去五台山时,我的书里就夹了这个教证,看书时拿它做书签。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但那些字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当时的情景也是记忆犹新……

总之,我们依止上师时,一定要先观察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没有,那最好不要去依止。但如果你已经依止了,则应该如理如法地恭敬,这是很重要的。


[亲友书讲记]---索达吉上师仁波切
 
㈠经典中所说的阿阇梨地位的特殊性及其敬师和视师如佛的重要性(密宗视师如佛的出处)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

佛为最上阿阇梨  一切最胜常善护
了知秘密真实者  此阿阇梨佛无异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敬阿阇梨等同诸佛。若轻阿阇梨者是轻诸佛。当受众苦无有威德。被诸疟病恶毒拏吉儞魅。宿曜执持及诸魔众。如是灾害常所娆乱。命终之后当堕地狱。是故当知阿阇梨者是为大师。常当尊重爱敬供养。如前所说众苦恼等皆不能侵。应当恭敬供养阿阇梨。何以故此阿阇梨。经阿僧祇俱胝劫数实难值遇。由此阿阇梨开发菩提道得成佛果。是故弟子依本法仪而常供养。是即供养诸佛如来故。

金刚手菩萨。说此诸佛及诸菩萨真实法已。复说颂曰

当于阿阇梨  起大信重心
 其阿阇梨者  是无尽三昧
 最上大乐本  诸佛等无异
 由阿阇梨故  获最上究竟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得闻是语。即前礼佛合掌白言。世尊云何名为四种之法。佛言四种法者。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此二乘者但能自利不能利他。复有二乘。谓方广大乘及彼最上金刚大乘。是名为四。尔时阿难又复问言。是金刚大乘当云何性。佛言阿难。若有菩萨发于最上大菩提心。是即名为金刚乘性。
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汝等学众常于彼师奉事供给。

《佛说般舟三昧经》

佛说般舟三昧经 四事品第三
佛告[台-台+(犮-乂+又)]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尔时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大遍照如来等。
入金刚阿阇梨三昧相金刚三摩地。从定出已。告诸如来及彼菩萨言。
谛听谛听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
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智主。
尔时彼诸如来及诸菩萨。
闻佛说已白佛言。
世尊一切如来金刚身语心三密成就法。当依何住。
佛言,一切如来金刚身语心三密成就法。当依金刚阿阇梨身语心住。


㈡依此经典,上师阿闍黎可以作为皈依的对象单独进行皈依(皈依上师的经典出处)

《悉地经》
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予皈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梨故。不久而得无上胜事所谓菩提。以是义故。比之如佛。以为弟子。承事阇梨。无有懈怠。勤持不阙。所授明王及明王妃。当得悉地必无疑也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归依)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
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归依)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
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归依)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

【南无】
华译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话。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南无】
(术语)Namah-Namo,又作南牟,南谟,那谟,纳慕,娜母,南忙,那模,曩谟,纳莫,曩莫。译曰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是众生向佛至心归依信顺之语也。

㈢经典中为何先归依菩萨上师的开示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归依初月。如是圆月而不归依。迦叶。如是我子有其信力。归命菩萨不归命如来。所以者何。为彼如来从菩萨生。若声闻辟支佛从如来生。非如菩萨故。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此有情  归命于初月

 如是圆满月  而彼不归依

 我子亦如是  归依于菩萨

 不归向世尊  为具大智力

 出生如来身  非彼声闻类

 智慧微劣故  依彼如来生


㈣对密宗真言上师阿阇梨的皈依,可否可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前?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慈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礼佛而白佛言。

世尊若有阿阇梨。于此一切如来身口意秘密大瑜伽教中受灌顶者。

诸佛菩萨当云何观?

佛言慈氏彼诸如来及诸菩萨。观此受灌顶阿阇梨。如观菩提真心而无二相。何以故?灌顶之法与菩提一故。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

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俱发声言。

此阿阇梨即是我等诸佛父母。及为我等诸佛之师。

复次善男子,所有十方世界诸佛世尊现在说法者,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何以故?此阿阇梨受瑜伽灌顶已。与一切佛智相应。 真心微妙无有等故。

尔时慈氏菩萨闻佛说已。叹未曾有住立佛前。尔时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大遍照如来等。入金刚阿阇梨三昧相金刚三摩地。从定出已。告诸如来及彼菩萨言。谛听谛听!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看看经文中十方三世诸佛和菩萨是如何礼敬上师阿阇梨
十方三世诸佛和菩萨都视其阿阇梨,为诸佛父母及诸佛恩师,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

十方三世诸佛和菩萨都能这样视其阿阇梨为诸佛父母及诸佛恩师,礼敬恭养上师阿阇梨,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之上,更置一皈依(金刚上师阿阇梨)是绝对成立的

皈依金刚上师其实就是皈依三宝,上师之身即为僧,上师之口即为法,上师之意即为佛,上师为三宝的总集。

西藏僧人及信徒认为上师及善知识乃理解金刚持之必备条件,不依止上师引导,不知有佛,不从上师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上师教授,而得信解行证。上师乃救度众生之导师,而更在“三宝”之上,故在三皈依之上还须皈依金刚上师。


http://www.folou.com/thread-1335-1-2.html
 
显宗经典当中的视师如佛之道

《华严经》:“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华严经》:“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
“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

《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善根者,所谓悦可诸善知识。资粮者,所谓给侍所须,恭敬供养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谓于善知识生世尊想。”
《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为十?有慧,依善知识,能勤精进,远离阴盖,清净,恭敬,多习空观,除着诸见,趣向于道,所见真宝。善男子,菩萨有慧习近善知识,见善知识爱敬喜悦,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虽满足一切善法,而勤精进不惓除灭阴盖,已无盖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业清净除诸习恶。”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以是故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增壹阿含经》云:“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使)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http://www.folou.com/thread-1335-1-2.html
 
从5,6,7楼可以看出,6,7楼散布于诸多佛经里关于视师如佛的教导,已被龙树菩萨用

依止真实善知识,梵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


这样一个偈颂而概括,所以跟从善知识学习论典,的确是领悟佛法的一条捷径。
 
批判四皈依的结果是什么(兼谈一皈依经典派之特征)

[网络文摘,作者随心行]所谓皈依,就是让人选择从今以后听信谁的,这是一个分水岭,一旦选错,就会走上歧途。所以,皈依三宝是学佛修行的第一要点。汉传佛教讲三皈依,藏传佛教讲四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四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师。如果师不是僧,那就不能叫四皈依;如果师亦是僧,四皈依在本质上就是三皈依。
但如果以护持三皈依的名义,强烈反对四皈依,那性质就变了,表面看起来象是在护持汉传佛教三皈依,听起来也冠冕堂皇,不讲门派,要皈依整个僧团,对自己皈依师所说的佛法不要全相信,要依据经典批判地学习、吸收。这事实是把自己的皈依师从三皈依中的皈依僧摘离出来,把传统的皈依僧变成了不包含皈依师的皈依僧。这所谓的皈依整个僧团,是超越、脱离了每个具体师父的整个僧团,是把皈依整个僧团和具体的皈依僧师对立起来的皈依僧。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师道,把老师视作父母,千古如此,只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新兴教育代替私塾以后,人们才逐渐放弃,一般人觉得这无所谓,但对刚皈依的初学来说,智慧未开,真假难辨,如果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皈依法师,在听法师开示时琢磨:“法师的这些讲法是否符合经典”,那他学佛永远不得入门,最终对一切法师都不会真相信,进而对一切佛法都只能用众生的“我”执思维意识来学习,所以,排除皈依师的三皈依,实质就会演变成不皈依僧的二皈依,最后沦落为只皈依经典文字的一皈依。
历史上都谁奉行这种一皈依呢?最著名的当属欧阳竟无及其大弟子吕澄等居士,组织成立支那内学院,他们用西方学术方法把中国佛教改造成佛学,著书立说,到处宣扬,谬论极多,为护持正宗佛教,以太虚法师为代表的武昌佛学院对其谬论逐条予以辩驳,但这些居士竟将三皈依抛置脑后,肆无忌惮地反驳佛教法师对他们的批评,为白衣居士公然挑战正宗佛教首开先例。
凡在事实上不皈依、不恭敬尊重师僧的学佛人,都是无知者无畏,不但自己入不得门,还会破坏佛教传承的可信度、权威性。佛教各宗派都是靠法嗣传承制度流传千古至今,一直都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权威性,以枝繁叶茂的禅宗为例,老法师选择法嗣传人的唯一标准是看弟子有没有开智慧,老法师对此都非常负责,如果确实从跟随自己多年的亲传弟子里挑不出来,宁将法嗣传给其他宗派开智慧的弟子,在禅宗历史上,这样的传承故事很多,有的老法师与弟子仅见面聊聊,对一下禅机,就能判断出来,上千年来,禅宗从没有因挑错而选出一个破坏门庭的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和世人所知的大学教授裙带师承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正宗法嗣传承靠的是佛性智慧,是心心相印的实相法印,是绝对可靠的标准正法。
有人认为四皈依容易导致弟子只认师父,从而导致山头林立,门派纷争,这是以世间智来揣度佛性智慧,是对佛教门派的严重误解,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各门派多是由古印度传过来的,当然也有本土衍生的,但佛教门派的本质是智慧传承体系,绝不是世人所理解的山头、派系。佛教各门派之间对各自的教法都是互相承认的,绝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修净土的只念佛,不习禅,禅宗只习禅不念佛,修密宗的只念咒,不习禅。实际各门派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门派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如果学佛老师没有正宗门派传承,还唯我独大,或自称再来,完全自创出明显区别于传统各门派教义的新门派,或者在从原教派中又分化出明显不同于原教派的新门派,还贬低、诽谤、攻击原有各宗派,这就是附佛外道,是由众生的我慢心魔形成的,象LHZ、青海无、萧平实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古今附佛外道层出不穷,其共性的特点都是摒弃佛师僧的一皈依,有的也念经、念佛,但都是自立门户,都不听从以僧伽为核心的佛教僧团教导。

因为大乘佛教鉴定正法的唯一标准是实相法印,是以明心见性之后的佛性智慧来印证,这绝非一般学佛人都具有的,这些一皈依经典派始终觉得这种以佛性智慧为标准的佛教传承、印证体系威胁着他们的可信度,于是,一皈依经典派们为掩盖自己的弱点,借科学、唯物主义思想新兴之机,以历史、考据为依据,大胆妄为地判定《楞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金刚三昧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梵网经菩萨戒》《地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起信论》等大乘佛教经典为伪经。从此以后,中国以佛学家思维方式证伪大乘佛经者不断出现。(末学发现:凡被佛学家判伪的佛经,念诵后效果都尤其好,在此推荐)
佛学家借助唯物主义力量消弱了佛教僧人作为正宗佛教的权威性,居士、佛学家成了正宗佛教代表,给政府出言献策,改革佛教,佛学在整个20世纪里都束缚着中国佛教的发展,直到经历FLG事件以后,才认识到正宗佛教对社会的不可或缺作用,从21世纪初年开始,束缚被逐渐去掉以后,中国佛教很快得以复兴,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迅速发展。
搞佛学的一皈依经典派虽然一直自视甚高,随形势发展,也一改过去与佛教严格划清界限之习惯作法,有意识地模糊佛学和佛教之间的严格界限,在佛学院推崇佛学家的书,在网络上打着“依法不依人”的旗号,实际却大肆宣扬依经典不依佛师僧的一皈依,以其世智辩聪所理解的佛教经典来代替整个佛教,致使许多佛子至今仍分不清佛教与佛学的本质差异,有的则把佛学当作了佛教的闻思修
末学撰写此文并不是反对正规佛学家从事正常的佛学学术研究,但极力反对的是一皈依经典派把自己的佛学当佛教来指教信众,更担心佛教信众不辨真假,把一皈依经典派当同道人。搞佛学的人若把自己佛学那套东西当正宗佛教进行宣扬,那就和附佛外道无异,虽然表面不如FLG这类邪教毒药的危害那样大,但却是没有任何药效的假药,耽误众生千载难逢的人身慧命,不小心还会把他们带入谤法歧途。
对打着佛教旗号的一皈依经典派,一般同修很难看出其与佛教的本质差别,非常迷惑人。若不及时加以界定,任其发展,虽不直接危害社会,但稍不注意就会严重谤法。象欧阳竟无、吕澄这些居士胡乱判定伪经,象萧平实居士、正觉会这些人妄称开悟,大肆攻击古今佛教各派高僧大德,并利用互联网大肆传播,极力歪曲、毁谤传统正宗佛教,对佛教的危害极大。

为了让同修更好地区分佛学、佛教,现将一皈依经典派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希望同修们补充修正:
1.未皈依三宝。
2.只是研究佛教,并不相信佛教,把佛教等同于哲学、学术研究。
3.只是看经,从不作念经、念佛、念咒等念诵功课。
4.不依教奉行,从不把佛教付诸生活实践。
5.把佛性智慧混同于世智辩聪,认为世人都能看懂包括了义佛经在内的所有佛经。
6.依经典不依僧师,把经典看得高于法师,或把经典与法师对立。
7.否定佛教法脉师承的可信性、权威性。
8.自己对哪个门派都不尝试,自称不属于任何门派,却专门评价各宗派法师、修法之长短,专爱指点人家哪条如法,哪条不合戒律。
9.自未亲证,却喜欢依据历史、考据,或者人云亦云地判定伪经、伪咒。
10.看别人进步不随喜,见别人痛苦不同情,只居高临下地评价别人,从不检讨、反思自己。
11.见别人谈学佛感受,总看不到人家的长处、正见,只能看到对方的缺陷、毛病,并总是贡高我慢、兴奋不已地给人指出来。
12.去寺院主要是观光、凑热闹,既不烧香,也不礼拜。

只要符合上述两条特征,那就只是搞佛学的,还不能算真佛教弟子,如果符合五条以上,那就应该是一皈依经典派。

一皈依经典派,就象那从不下厨的美食家,从未参加过比赛的裁判,从未演过电影的影评家,从未出过文艺作品的文艺评论家,是从未依教奉行的佛教评论家。
真学佛修行人对一皈依经典派所指出的毛病,还是要谦虚地看待,就当是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千万不要学一皈依经典派那些爱对信众指手画脚的虚浮作风,害己又害人。

阿弥陀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426800100bojc.html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fHQ65u4aY"]索达吉仁波切住世祈请文 - YouTube[/ame]
 
不能如法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害处? 智敏上师

“第五不依过患者。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不依”就是说不如法地依止。“请为知识若不善依”,请求他作你的善知识,也就是说已经依止他了,但是“不善依”,没有如法地去依止,那么有什么坏处呢?“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那么在现世当中,要遭到那些疾疫,害病,还有非人的损恼。非人对这样的人就会损恼,因为你没有功德,只有过失,他很容易损恼你,会受到非人的损害,那么这是现世。未来世呢?“当堕恶趣”,将来的话,决定下恶道,时间无量时、受无量的苦,那么很苦恼了。
所以我们说有些人呢,你不依止也就算了,开始么说依止,信心好,一会儿就跑掉了,生气了,说善知识欢喜这个,不欢喜那个,以世间上的烦恼心来看善知识。这样子,我们倒不在乎,但是你自己很苦。所以说对他比较亲近的人要挽救他,不然在现世受这么多的苦,下世受无量劫的苦,划不来。这个有悲心的要去帮助一下。
《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闍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金刚手灌顶续》”,这是密宗的一部经,“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闍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他问佛,假使有人毁谤阿闍黎,他感什么异熟果呢?
“世尊告曰”,佛就告诉他说,“金刚手”,佛对金刚手菩萨说,“莫作是语”,哎呀这个话你不好说了,“天人世间悉皆恐怖”,这个话一说,天人世间上的人都要感到恐怖的,果太厉害了。“秘密主,然当略说”,但不说也不行,不说人家不知道,那就略略地说一下。“勇士应谛听”,勇士就是菩萨,那么你好好地听。
“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那么你说他的异熟果在哪里呢?佛就告诉你,“无间等”极苦的地狱,无间地狱,金刚地狱,最苦的地狱,就是他住的地方,就是他下辈子生的地方,就是说下一辈子的异熟就到那里去的。那么生到那里去之后,什么时候出来呢?“住彼无边劫”,住在这个极苦的地狱里边要住无边的劫,那就是什么时候出来没有时间了。
“是故一切种”,所以说“一切种”,无论如何,一切情况之下,“终不应毁师”,不要去毁谤上师。这个凡是修密法的,他们都知道,毁谤上师,藏人都知道,他们都不敢的。汉人这方面从来没有教养,造反的心理很强,尽爱造反,造了反之后,你跑到藏地去也好,好像是这里造了反,到藏地找个上师好了。结果那边上师就要呵斥你的,你怎么毁谤上师呢?!所以不久都要来忏悔的。当然忏悔是好事,但是你是真忏悔还是假忏悔?真正的忏悔,从心底里忏悔了,罪忏得掉。你为了怕自己受苦了来忏个悔,表面上忏一忏,恐怕还是很困难的。因为那么大的罪,你想一句话就忏掉了,哪有这么便宜呢?!
《五十颂》亦云:“毁谤阿闍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闍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事师五十颂》这个颂我们参考了几个本子,最后我们采取的,还是比较标准的。“毁谤阿闍黎”,他要受什么样的害处呢?“是大愚应遭”,这个是极大的愚痴,他们要受什么苦呢?分二种,一种是现法,当下就要受的,现世的;一种是不现见的,后世受的果。
那么现世受的果是什么呢?要遭到“疾”疫,及不好的“病”;“魔疫诸毒死”,魔扰的病及受人毒害,受毒而死;“王”难、“火”难“及毒蛇”难,被毒蛇咬死,“水”难、“罗叉”难、“盗贼”难,给盗贼杀害;“非人”鬼魅的那些扰害,还有“碍神”,那些倒引鬼,海公上师翻的是倒引鬼,被这些所杀害,被这些杀害是现法的过患。
那么后辈子呢,“堕有情狱”,有情狱是八大地狱,现辈子受了那么多的苦,业还是没有消掉,下辈子的报就是八大地狱去了。
所以说“终不应扰乱,诸阿闍黎心”,所以说我们作弟子的一定不要去扰乱阿闍黎的心,“设由愚故为”,假使你因为愚痴,故意这样去做了,那就决定要到“烧煮”“地狱”去受苦,哪些地狱呢?“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无间”是金刚地狱,最苦的地狱,最可怕的地狱,就是要受苦去了。
“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毁谤上师的人,佛说的,他将来就住在这个地方。那么这都是经上的话,我们不要掉以轻心,有的事情就不要太称兴而为了,做了之后还是自己受苦,划不来。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 《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寂静论师,善巧成就的,他作了一部论,引经里边说,“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假使你听了一个颂,就是你仅仅从善知识那里学了一个颂,听闻了一个颂,那你不把他当作上师看,就是不恭敬的话,那么你将来的果报呢,一百世作狗。狗就是不识好歹,下贱,你若是不识好歹,不尊重他,你就要一百世作狗,这一百世狗的报完了之后,即使生到人间来呢,生为贱族姓。印度有四个种姓,最下贱的就是专门做那些最下贱事情的;他就要生在贫贱的家里,最下劣的那些地方,做人间最下贱的人。这是说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下边又说。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你要是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话,功德没有生的,生不出来,已经生出来的,还会退掉。
“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假使你对上师生嫌恨心,就是前面说的,茶给我的少了、给他的好了,对他好了、对我不好了,起这些心,“或坚恶心”,那些坚利的瞋恨心,“或恚恼心”,烦恼的心。如果你对上师起了这样的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你想得到功德的话,无有是处,一点也不会得到。
“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不但如此,你不把上师当作佛想的人,也得不到功德。这个就是说,前面说了半天,要把上师观成佛一样,目的也是为了我们得功德。如果我们不要功德,那就没办法了,想要功德的话,就要修这个观想。
“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那么对那些为三乘的有情说法的那些比丘,能够引导三乘进入大乘的那些比丘,这些人呢,你如果“不起恭敬,及尊长想”,不当上师想,或当佛想。这样的人呢,“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没有得到的法能够得到,已经得到的法叫它不退失,“无有是处”,不会的,——就是未得到的,得不到的;已经得到的,就要退掉的。
“由不恭敬,沉没法故”,因为你不恭敬么,一切法就退失了,“沉没”就沉到海底下去了,没有了。所以说对一切都要起恭敬心,不但是你的上师,其他的说法的比丘等等,都要作大师想。
(节选《广论讲记•第十四讲》)


-------------------------------------------------------------------
zhiminshnagshi.jpg

基本情况

智敏法师,中国佛教的一位高僧大德。浙江杭州人,一九二七年诞生。一九三0年因父执教于上海复旦大学。遂随父走居上海。师德器不凡,少年时代阅佛书,即茹素摈弃世俗一切娱乐事。一九五三年春,能海上师至沪讲经,师依止听学,并受了五部大灌顶。一九五四年跟随海公上五台山,同年秋天于清凉桥吉祥律院,由清定上师剃度,从能海上师座下第一大和尚受具足戒,开始了他那黄卷青灯的僧侣生涯。法师认为,要使正法住世,必需先培养如法比丘。因此他在住山之时即怀有培养僧青年的悲愿。得到能海上师的器重。

文革时期

文革期间五台山的僧众遭受空前的劫难,慈悲的佛子也遭到残忍的摧残,法师的双足因遭受折磨,以致腐烂,九死一生,由同学护送回上海,经医院截肢,才得保住生命,但下肢已经致残。其时父亲亦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每月仅发四十元生活费,一家三口一一包括父亲侍从赖以度日,生活极端艰苦。但法师仍坚持每天朝暮课诵,恳切礼佛,始终不变初衷。《无量寿经》中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法师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人天师表,为佛法树立了真正的榜样。

新的转机

八十年代终于迎来了历史的转机,佛法在一片焦土上复苏。法师被聘为上海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八二年后师为了实现培养僧青年的行愿,先后执教于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市佛学院,为佛教培养了大量的僧才,但由放经济处所等条件限制,无法找到理想的寺院作试点,推行一套全面的教学规划,几经展转,终于在浙江省三门高视多宝讲寺觅得合适场所多宝讲寺。多宝讲寺是密宗黄教道场,法师在这里宣扬佛法的教义,在出家僧众的律仪上建立住持佛法的新僧宝,表现佛教最高的清净幢相,同时深入民众普及教义,为人民谋幸福,深得一方的敬仰。

上师现状

法师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三高龄了,每天的工作是那样的繁忙,修持和教学的时间总是安排得满满的,早上三点钟,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多宝讲寺的起床钟即已敲响,无论是寒暑,师总是最早起来,居狮子座领导弟子念诵早课,早课要在七时结束方进早餐。上午是课堂授课,下午自习,或出坡劳动,晚课要修三小时。每当熄灯钟响过,紧张修学了一天的学员开始安歇,寺院显得分外宁静,师犹孜孜不倦地在灯下改作、备课,每天睡眠仅四小时,过度的操劳使他几次病倒。
为了培养僧青年,师可谓呕心沥血。多宝讲寺学僧来自各地,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师采取个别辅导,编印讲义,还自兼语文教师。他对弟子的学业毫不放松,每人每天都有定课,每阶段要举行考试。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出家是脱胎换骨,要断除少爷公子脾气,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是扶着你们走路,而你们自己,一定要努力,掌握阅读和理解这一关,今后的路要靠你们自己走,只有学会真本领才可以宏范三界,报答佛恩”。

上师努力

敏公上师年轻时,曾为能海上师侍者,于五台山依止能海上师十三年,尽得精髓,为汉地当代罕见之大德。能海上师曾给予传法资格。1995年夏,昔年同为康萨仁波卿之弟子、能海上师之同学--大吉活佛正式授予智敏法师金刚阿舍黎位。大吉活佛还曾将从宗大师处一直传下来之黄帽戴在敏公上师头上,预言其定能极大利益汉地有情。并将生平之种种殊胜口诀心传,秘密修法付于敏公上师。湖北宴慧居士曾写信问清定上师关于智敏上师之情况,定公上师回信曰:“敏公与我无二无别。云云。”师生平功德极多,但多隐秘,吾略有所知,今后若有机缘更当详述。
敏公上师多年来一直在寻觅一处合适道场以实现其弘法大愿。终于于1993年,在三门多宝讲寺建立起学修结合的道场--多宝讲寺。当时资金短缺,违缘众多,幸有定公上师(清定上师)出资兴建,并支持智敏法师(那时尚未授予上师位)担任该寺主持。彼处远承宗喀巴大师格鲁宗风,秉承能海上师传承,学修并重、显密双融、严持戒律,实为汉地极不多见之正法道场。

上师评价

智敏法师两袖清风,悲智双运,他提倡俭朴、清苦的修道生活。不做经忏佛事,实行持午,不设晚餐,仅此一举,已赢得广大信众的赞誉。九七年三门遭受十一号台风袭击,损失惨重,法师大声疾呼,号召在家弟子救灾捐款,一时为灾区捐献人民币一百多万元。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对于贫病交加,求佛哀佑,上门来求助的信众,法师也恩开一面,愿意亲自上殿为他们念经祈祷,毫不计较金钱、物质的供养。(这些情况法师从不透露,均得自一位住在寺院内居士提供报导。)

佛学特色
1) 极倡戒律,如法行持

多宝讲寺实行结夏安居,半月诵戒,过午不食,依法羯摩,学戒持戒,授戒仪轨全部如理如法,完全依佛法度而建。鉴于现今有些戒坛传戒授戒不完全如法,多宝讲寺不定期举办内部小规模传戒,三师七证都是邀请各地德高望重之持律大德,严格如法举行,以保证受戒者真实得到清净戒体。讲寺极注重讲戒,敏公上师自建寺以来,已系统宣讲了沙弥及比丘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即居士可学者亦讲了“律海十门”。敏公上师本人更是精严持戒的典范。上师不但持比丘四根本大戒,十三僧残等极为清净,毫无染犯,即各细微支分,根律仪,资具遍净,活命遍净等诸学处,亦作到极为完美善巧。而基于菩提心之菩萨戒诸学处,以及密乘三昧耶戒,上师更是护如眼珠。上师走路,从不东张西望,只看目前三尺地,密护根门,端肃静定。平日说话,清净和雅,远离绮语及掉举。
海公上师座下,一般僧人学戒五年后方可为居士授八关斋戒等,但敏公上师两年左右即得海公上师特别开许,可为居士授八关斋戒,足见其持戒精严之一斑。有一次,我供养上师一串珍珠(其实是很廉价的那种),因当时未说清楚,上师专门叫侍者师找到我,问我是要加持还是供养。我确定是供养后,上师方才收下。
平日有人问戒律问题,即使十分生僻,不寻常的,问了许多大德都无法解决的,到敏公上师这里往往片言决疑,且完全基于律典,有根有据。足见其律学修养之深。
另外,近些年来,一些在五台山通愿上人创办的律学院住过的比丘尼也纷纷慕名前来学法学戒,她们持戒之精严真是极其罕见的,她们的到来,也从侧面说明多宝讲寺的持律学律水平确实是名不虚传的。
上师即使对居士的持戒情况也很关心,有一次,为了一个处理钱方面的小问题,上师当时找不到我,就辗转托人打长途告诉我可能有一点犯盗戒,让我赶紧忏悔,当时真让我感动不已。
2) 注重实修,显密兼融
多宝讲寺显宗修行主要依“菩提道次第”三士道教授,尤其注重正思维、发心和忏罪积资。听过敏公上师讲法的人可能都有这个印象,他老人家强调最多的除了持戒大概就是悲心、菩提心了。上师曾开示说,“文殊十大愿和菩提心是五字真言修法的核心之一,没有这个核心,那个照片(指文殊像)观得再好,里面还是空的,还是不能成就。”又说,“菩提心究竟如何,要在实际中检验,‘代众生受苦’,只是念过去了,还是真实发了这样的心,真要代众生受苦,自己要在行动中检验。”还说,“我们有些人修大威德金刚,什么是最大的威德啊?(顿一顿)最大的威德,就是慈悲啊!”(笔者按:以上开示非原话,为笔者重述其概要)。
敏公上师也很注重修定,以乾慧无定水之滋润,不能起作用也。而修定又必依持戒,如何由持戒之次第过渡到修定,敏公上师曾不止一次向我等慈悲开示,以后若有机会,当辟专文讨论。而修定如何与念诵结合,以及如何积累修定资粮,敏公上师更是依海公上师传承,有极为细致全面的教授。敏公上师于止观修持,除依“菩提道次第止观章”外,尚有“三皈依观”之传承,将不净观、白骨观、空观、阿字观、皈依观等共冶一炉,下接小乘修法,上接大乘空观及密乘本尊观等,为海公上师之正统传授,弥足珍贵。密法修持上则主要以“四加行”,“上师供”,“文殊五字真言”,“大威德金刚”,“白文殊”等为主。另外,敏公上师处亦有大吉活佛所传的“白度母”,“大白伞盖”,“胜乐金刚”等许多修法。
3) 注重教理,培育僧才
佛教界当前突出的矛盾,是合格僧材的奇缺。敏公上师的弘愿之一,即是培养一批合格的僧才(包括弘宣正教、译述著作,及静修求证等各种僧才),此亦是多宝讲寺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教理学习方面,敏公上师按照佛陀四十九年说法的次第,参照《道次第》及《四宗要义》而制定有系统有次第的教学规划。又遵循学识依止经律论,行持必遵戒定慧之旨,将教学规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本教,以《阿含经》、《俱舍论》为主,第二阶段是瑜伽学,以六经十一论,尤以《五蕴》、《百法》、《二十唯识颂》、《三十唯识》、《摄大乘论》、《辨中边论》、《成唯识论》为主;第三阶段为中观学,以《龙树六论》,尤以《中论》、《入中论》、《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章》、《现观庄严论》等为主。同时分别将沙弥戒、比丘戒、二十犍度、菩萨戒妥善配入三个阶段。(请参考敏公上师《多宝讲寺培养僧才的点滴经验》)
多宝讲寺出家法师的生活是清苦而紧张的。早上三点半左右上早殿,一般是“上师供”,“文殊五字真言”(另一组修“大威德金刚”),“药师经”等。七点多早饭,上午经常是敏公上师讲经,上午也是上师为居士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以及传法的时间。因为全寺持午,午饭一般必须在十二点以前吃完。午饭后,一般是上师的会客时间,我们这些居士往往就称这个时候上楼亲近上师,当面请益,大家济济一堂,有时会把上师那间本就很狭小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大家轮流发问,法师对答如流,气氛很轻松,有时还爆发出笑声。即使有人提出一些很幼稚甚至是很无聊的问题,上师也很耐心地加以解答,而且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下午常常是分组讨论或自习,或出坡劳动,晚课下午四、五点开始,要修三小时,一般是两座“文殊五字真言”(另一组修“大威德金刚”),“烧香供”,“水陆供”等。五点左右寺门就关上了,所有女众全部请出,不准逗留寺内。
出家师傅基本晚上九点钟左右睡觉。在一天没有公共修法,学习时,他们还要修完各自的加行,念诵,禅定等内容。这还不算他们各自担当的职务(如知客僧要招待外人等)以及处理个人内务等占去的时间。而敏公上师在每晚僧众睡觉后,犹孜孜不倦地在灯下改作、备课,还要单独修自己的法,每晚睡眠仅四小时左右。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多宝讲寺没有风景名胜,除了后来修的一个大殿还像样,寺里的其他建筑从外甚至都看不出这是个寺庙。敏公上师居于三门县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又从不吹嘘自己,却有许多人不远千里从广东,黑龙江甚至国外前去学法。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相当多是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不乏硕士,博士生。江、浙、上海一带的大学生更是络绎不绝。有些大学生为多宝讲寺的道风和敏公上师的功德所感,甚至就在那里出了家。我在读大学时,常去多宝讲寺,当时和几个南京大学的学生认识,而且还同寮住过,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可以说是挺要好的。其中有一个本科毕业后就来到多宝讲寺,不久便出了家,法名宗根。
当我又去多宝讲寺时,发现他已经出家了,心中的惊讶是可想而知的。他现为敏公上师身边的侍者之一,修行很精进,持戒精严,威仪端严,完全没有在家人的作风习气,见到我从未说过一句闲话,我供养他的钱他都转供上师了,没留一分钱。我们都是同一级的,同年毕业,认识上师的时间应也相差不多,但我还在世间胡混,而他已出家持净戒,堪作人天师,想起他我就惭愧。目前,在敏公上师的精心调教下,多宝讲寺已开始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僧才,象宗根师这样的僧才是不乏其人的。
4) 要求严格,大悲为怀
敏公上师传法灌顶极为严格,比如大威德灌顶,基本要求大概是:学人应已修满四加行,《上师供》(五百座)、《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千座以上,“菩提道次第”已通达了解,受过五戒(或比丘戒),对上师有信心等。即使这样,上师仍会看学者的心得体会,并观察机缘,“淘汰”一些,所以最后得灌顶的者往往少之又少,而传过大威德法的人就更少的可怜了。敏公上师曾说过,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去举一个大鼎,不但搬不动,可能还会把自己砸坏。即使是“曼茶供”这样的加行法,因为可能引生极大世间福报,不善运用,或发心稍偏,将来可能反障修行,所以敏公上师原来传全法时也很少传。“毗沙门天”之类的财神法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极少的人曾得过这一类的修法。但一般打基础的法,敏公上师基本是有求必应,因有些居士远道而来,急着要走,有时上师不顾自己病重未愈,说话声音都很小了,也要亲自为他们传法,必令他们得到适合修的法,满意而去。我就曾亲自目睹这样的事,真是令人动容。有些人怀着私心为了个人名利向上师求加持,总是会碰个软钉子。上师经常教导我们发心要正,说若真是为了佛法,自然会得加持,为个人不正私利求加持,则有违菩提正道。然而有个年轻居士因工作无着,生计成问题时向上师求加持,上师却一口应允了。事实上,那个居士很快就因为一次极偶然的因缘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当然,上师从不会居功的,有人问起,他一定会说,“都是佛菩萨加持,跟我无关,我只是一个凡夫,哪有那么大本事?加持吗,那几个咒子你会念,你也可为人作加持的。”
上师对来信除特殊情况外,可说每信必复,而且都是亲自执笔。想起他老人家的时间如此紧张,我有时都不太敢写太多的信。我的一个好友,因为一件切身(其实也不太重要)的事向上师随便提了一个问,上师当时因情况复杂,一时未敢轻易下结论,于是说考虑一下。第二天上师专门将他叫去,悲心切切地嘱咐他此事应如何处理。好友十分感动,他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上师竟这样认真,而他自己都没太在意曾问了些什么。
上师对弟子十分慈悲,僧团组织亦井井有条,然对弟子之错从不姑息,必严责令其改过,很多新出家的法师因此都有些受不了。但时间久了,有些人也就明白这是善知识高峻严格的道风,而内心则是无比的大悲,就如海公上师,印光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人一样。想弘一法师关于晚近出家人多无刚骨之叹,若见敏公当可略慰其怀罢。
5) 弘愿无尽,大德共赞
多宝讲寺不赶经忏,不收门票,不作生意,抱着”饿死不攀缘”的决心,不但不赚钱,连居士学法的法本都是敏公上师自己掏钱印的。寺僧每人每个月仅10元钱,由常住供给。10元钱,光买牙膏肥皂都不知够不够啊?在那样紧张的经济条件下,还要办《多宝通讯》,及免费向外赠书,弘扬佛法。曾有人提出资金不足,办《多宝通讯》及赠书等先停下来吧,敏公上师坚不允许,说这是利益众生的事,不管多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现在中国大陆弘扬格鲁教法及其他显密经论的书,有相当一部分,包括《菩提道次第略论释》、《菩萨戒品释》,是从多宝讲寺流通出来的。而汉地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风气之兴起,赖多宝讲寺之力甚多。
因此,敏公上师及多宝讲寺得到了众多当代大德之好评。如清定上师,大吉活佛,夏日东活佛,五明佛学院僧众等。我曾亲眼见到夏日东活佛提起敏公上师时,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
然而,多宝讲寺如今却遭遇种种违缘,几难支持。考虑到形势所迫,为使上师能完成培育僧才弘扬教法的心愿,经众多护法居士再三请求,上师遂决定在上虞兴建弘法道场。目前筹款已有一年了,仍未筹到足够款项(启动资金)。此亦为末法时代正法道场障难众多之明证耳。敏公上师秉承海公上师遗愿,艰苦奋斗,不时悲心切切地向我们提起海公上师还有什么样的大愿未实现,他自己这一生也未必能实现了,但他活一天,就要作一天,只要有一口气在,都不停止。我写到这里,眼泪已不自禁地涌满眼眶,上师太辛苦了!上师太难了!他的双腿在文革中因坚守戒律,不肯背叛上师而被打残,至今膝盖以下都是假肢。一个快80岁的老比丘,就这样在种种困难和压力下支撑着一个正法道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