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视频:谁毒害了朱令?Who Poisoned Zhu Ling?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URL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有毒才上瘾,孙维这样的可能有毒的女人让她老公上瘾。:D
 
朱令铊中毒案证据分析大全[457448阅]
我仔细看了这个律师的分析,觉得漏洞挺大的。要拿这个分析去庭审,败诉是100%。
所有证据,几乎都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上:1。是投毒,2。案发第一现场在学校宿舍。假定是投毒,如何能肯定第一现场就是在学校宿舍?被害人是北京人家在北京,在北京上学,不可能周末不回家。按正常情况,被害人在北京上中学必然有相当多本校和校外交往,被害人有没有宿舍外被人投毒?如何能排除这些可能?举证方有没有仔细调查案发时间段内被害人接触的其他场所和人员?如果没有,指证案发现场就是学校宿舍就显得很无力了。
 
孙的丈夫knows. 他说他无条件支持孙维。



谢早已臭名远洋了,要是离了婚,不但要付大比抚养费,哪个中国女人会跟他,所以就跟凶手凑和过吧
OMG。。。不敢相信。。我想一般的男人躲都躲不及吧。。
 
孙的丈夫knows. 他说他无条件支持孙维。

谢早已臭名远洋了,要是离了婚,不但要付大比抚养费,哪个中国女人会跟他,所以就跟凶手凑和过吧


有毒才上瘾,孙维这样的可能有毒的女人让她老公上瘾。:D


对于可能推翻自己认定的结论的证据随便解释, 这是一根筋们的最大的共同特点。
 
对于可能推翻自己认定的结论的证据随便解释, 这是一根筋们的最大的共同特点。

好不笑了。
 
Good,

let's do it.

那个谢驸马也是朵奇葩,娶什么样的不行,非得娶铊妹,还把铊妹运到相对安全的美国。



美国的筒子们,别闲着呀,人肉的人肉,写信的写信,最好把这事弄到CNN Piers Morgan上
 
对于可能推翻自己认定的结论的证据随便解释, 这是一根筋们的最大的共同特点。

是连我也夸吗?过奖了,我只有半根筋。
 
我仔细看了这个律师的分析,觉得漏洞挺大的。要拿这个分析去庭审,败诉是100%。
所有证据,几乎都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上:1。是投毒,2。案发第一现场在学校宿舍。假定是投毒,如何能肯定第一现场就是在学校宿舍?被害人是北京人家在北京,在北京上学,不可能周末不回家。按正常情况,被害人在北京上中学必然有相当多本校和校外交往,被害人有没有宿舍外被人投毒?如何能排除这些可能?举证方有没有仔细调查案发时间段内被害人接触的其他场所和人员?如果没有,指证案发现场就是学校宿舍就显得很无力了。

你肯定没仔细研究过案情。
铊是一种剧毒品,被严格控制。全北京能接触到铊的只有大概200人。最先提出投毒的其实是为朱令做铊测试的陈老。因为能做这种测试的单位很少,而陈老正是铊的专家。因为铊的特殊性,基本可以排除误食的可能。而铊中毒非常痛苦非常疼,不可能是自杀,还不如跳楼来得痛快。而且同寝室没有任何其他人中毒,所以唯一解释惟有蓄意投毒。
看这位大哥的分析吧,也许能回答你一些疑问。
我也念tuo2念了好一阵。:blowzy:
 

附件

  • Untitled.jpg
    Untitled.jpg
    89.7 KB · 查看: 200
这个要求不过分。我也没说过分。 我说的是那个律师写的东西自相矛盾。你可以反驳我说那个律师写的滴水不漏,但是不要把我没说的话强加于我。

OK OK,你光看我头一段就好了。

我用手机发的,懒得再重新写一贴。作案四大要素孙维占齐了,所以自始至终只有她一个嫌疑犯。
 
说实话,我看完录像最难受的是朱令父母。都这么大岁数了本来应该轻松享受晚年生活,带带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的。却不成想大女儿英年早逝,小女儿又被人害得生不如死。二老每天都要尽全力照顾朱令,还不知道这样的状况能维持几天。

朱令父母一看就是知识分子。朱令妈妈讲话特别象我奶奶,真心为他们难过。希望能通过舆论的压力重审此案,还朱令一个公道。

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的一天

朱令的一天

1608393317.jpg


4月18日,北京艳阳高照。

和往常一样,这天早上6点30分,朱令的父亲吴承之和母亲朱明新就早早起了床,准备一天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每天一早这个时候,朱令就要小解一次。

早上起床后,朱明新和吴承之照例将180多斤的朱令扶下床,之后开始小解。小解后再将朱令扶上床。

吴承之今年72岁,老伴朱明新71岁。按理说,吴承之是这个家里的男主人,女儿应该随他姓才符合常理,女儿何以叫朱令?

吴承之说,他一家本就四口人,朱令之前有一个姐姐,她的姐姐当年是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学生,1989年春天,大女儿与同学周末去野山坡春游时,坠落山崖致死。

而吴承之的大女儿随着他姓,叫吴今。而小女儿朱令就跟随老伴的姓了。

对于朱令的挪动,如果单就他们夫妻一人,是无法将朱令扶下床的。每次小解,往往会让这对老夫妻忙活上半天。

小解完成,朱明新骑上自行车去周边的菜市场去买菜。

一个71岁的老人,骑自行车去买菜,在同楼的邻居看来,这已是一个冒险的行为。但生活的艰辛,已经让这个3口之家、让朱明新别无选择。因为每月高昂的医疗费,让她不能选择出租车。也就是在朱明新出去买菜的空,吴承之开始打开吸痰器给朱令吸痰。

10分钟左右的吸痰完成后,吴承之再开始为朱令注射胰岛素,长期以来的病情让朱令患上了糖尿病。就在朱令注射完胰岛素后,朱明新差不多从外面买菜回来,此时,老两口开始忙活着为朱令烧菜做饭。

由于之前朱令的喉部被切开,这些年来,朱令几乎在家里只进流食。老两口在家又是一阵子忙活,为朱令忙活完,老两口再将朱令安排妥当,随便在家里吃些饭。一个早上,就这样过去了。

一星期前的一场感冒,朱令下床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吃过早饭之后,吴承之和朱明新这对老夫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照顾朱令。

朱令的病床左侧是一个氧气罐,右侧则是一个呼吸机。

一个上午,朱令就这样躺在床上,母亲朱明新几乎不敢离开卧室。因为她知道,她一旦离开卧室,朱令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因喘息不畅,就会憋得脸通红,如果憋时间长了,甚至会出现危险。一个上午,朱明新老人就这样坐在朱令的床边看着朱令。

时至中午11时30分,朱明新觉得女儿这个时间又该进食了,朱明新老人走进厨房为朱令做午饭。

中午饭是小米稀饭和鸡蛋羹,这次朱令只吃了几汤勺。朱令看着母亲,下意识里摇了摇头,表示不再吃了。此时的朱明新老人收起了碗和勺子,将朱令慢慢放到床上,老人再次将氧气管插进朱令的鼻孔,很快朱令开始沉睡起来。

女儿在睡觉,朱明新却不敢离开床边,因为她知道,女儿可能会随时醒来,女儿醒来的第一时间就是吸痰。为了不错过为女儿吸痰的最佳时机,老人就找了凳子趴在朱令的床前小憩。

朱令这一觉睡得很长,一直睡到了下午3时许。朱令醒了,雾化吸痰再一次重复。之后,老人轻轻握着朱令的手,再轻轻拍拍她的屁股,意思是问她是否要大便。这次,朱令摇了摇头。

老人知道,这19年尤其这两年来,朱令的意识越来越模糊,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握手、拍屁股、摇头和晚上摇床,已经成了两个老人和朱令间无声的语言。

这19年来,为了不至于让朱令拉尿在床上,两老人要保证朱令每天至少大便一次。

夜,逐渐降临,对于老两口而言没有感觉一丝轻松。直至次日凌晨1点之后,操劳了一天的朱明新老人这次和老伴转换了角色,她到另一个卧室去入睡,而身体稍稍健康的吴承之老人则睡在女儿旁边的另一张床上。

如果女儿醒来,不能说话的她就会使劲摇床,此时的父亲就会起床为女儿操劳起来。这一操劳少则半小时,多则可能会超过一小时。有时候,朱明新老人会起床和老伴一道忙活。

复旦投毒案的发生令1994年朱令案再被提起。朱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大家更多关注朱令案。近日,本报记者也奔赴北京,还原朱令如今的生活状态。

尤其这2年来,身体状况的严重恶化已经让她无法出门。面对记者的提问,朱令的父亲吴承之坐在一个打了7个补丁的沙发上,皱着眉头,神情肃穆。他顿了3秒钟,开口了:“你问朱令的身体状况,我今年72岁了,我最担心的是她活不过我,她妈也担心。”

19个年头,对于吴家,是一场噩梦。

19个年头,对于吴家,仍是一桩谜案。

她想活下去

从1994年12月5日朱令发病到在医院诊断不出病症,再到朱令1995年4月28日被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确认为两次铊中毒,之后服用普鲁士蓝解毒。当年11月,朱令从医院出院,转入其他医院和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朱令的父亲吴承之老人说,由于铊离子在朱令的体内滞留时间太长,朱令神经系统遭到严重损害,视觉几乎完全丧失,肌体功能也受到严重损伤。回家后的朱令几乎不能行走。

看着已经残废的朱令,回想着1989年坠崖身亡的大女儿,老人感觉天都塌了。已经失去一个女儿了,在吴承之和朱明新老人看来,无论如何得让小女儿朱令生存下去。为此,老人会选择天气较好的时候用轮椅推着朱令,下楼晒太阳和呼吸新鲜空气。

刚回到家的朱令不能自行站立,更谈不上行走。为了让朱令站起来,老人开始搀扶着朱令蹲在地上练习起身的动作。

“一开始只能起身一次。”朱明新说,后来朱令能逐渐起身三次,每次起身,朱令会使劲咬着牙瞪着眼睛。在朱令的不断坚持中,后来她能一次连贯性蹲下起来10次了。

这10次起身,朱令整整锻炼了半年时间,10次起身完成,会让朱令汗流浃背。10次起身,也让朱令的父母看到了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再到后来,朱令能坚持连续蹲起动作60次。

女儿从不会起身到连续蹲起动作60次,在父母的眼里,已经严重身残的朱令,其潜意识里是要活下去的决心。

10多年的挣扎,也就是之前的两年,朱令的身体每况逾下,2年来她再也没出过门,没下过楼。

吴承之说,他今年72岁,老伴71岁。在这对老夫妻看来,他们最担心的是朱令的将来,如果有一天老两口的身体一旦垮塌,他不敢想像朱令未来的日子是怎样的,他最担心的是“她活不过我,她妈也担心。”

谜案之谜

无疑,在吴承之的内心深处能让朱令活下去的同时,让朱令活得质量好一些这是首要的。除了这个之外,19年来,吴承之和妻子一直期待相关部门将下毒的疑犯绳之以法。

1995年4月20日,朱令被北京职业病防治所的教授陈震阳测出严重铊中毒之后,当时北京警方曾就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1997年4月,在正式立案两年之后,北京警方对该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孙维采取了突审。

吴承之说,警方突审孙维,自然有突审的理由,但突审孙维之前朱令住院的那段日子里,孙维曾给他打过电话,并表示要到医院看望同学朱令。事实是,孙维确实到医院病房看望了朱令,并表示出了关心。

吴承之同时表示,当时朱令和孙维是要好的同学,两人还曾一起拍过合影。

城市信报记者试图联系上孙维,但最终无果。不过,坊间有传言称,事发后,孙维已嫁到国外。对于这一传言,记者未能证实。

警方突审孙维之后,吴承之向城市信报记者表示,当时就有警察向他称,该起案件“就剩了一层窗户纸,只要将窗户纸戳破,案情就大白了”。

听到这些消息后,吴承之觉得女儿遭人投毒的这起案件总算有了些希望,就在吴承之抱着满腔希望等待警方宣布结果时,另一个消息又传来:因没有证据证明孙维就是朱令案中投毒的嫌疑人,孙维被连续侦讯审问8个小时后,被家人接走。

最终,一家人没有等来“案情大白”。

之后,朱令的家人一直期待着警方将凶手抓获,但最终无果。吴承之和老伴认为“案件一直悬而未决。”

吴承之和朱明新觉得,如果该案件已经结办,他们作为受害人的家人,理应知道案情结办的真相。为让侦办警方公开信息,弄个水落石出,此后,朱明新向北京市公安局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处递交了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处要求朱明新向北京市政府或者公安部提出复议申请。但最终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记者了解到,朱令被投毒案发生之后,当时曾有政协委员关注过此案。但由于事发两个月后才报案,证据已经灭失,案件终未侦破。朱明新也曾向北京市公安局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处递交了行政复议申请,但最终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19年,一场噩梦

在朱令家的客厅里摆着总共打了30多个补丁的老式沙发。这些年来,老两口的所有退休金几乎都花在了朱令的医疗费上。

吴承之表示,如果当时没有朱令的同学贝志诚利用互联网向全球为朱令的病情寻求帮助,朱令也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

数日来,记者多次通过电话联系贝志诚,贝志诚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这些年来,朱令的病情和生活一直牵动着公众。

从清华朱令到北大江林、陆晨光再到复旦黄洋,此前我国高校发生的这一系列中毒事件的发生,在吴承之老人看来,造成一些学生涉嫌犯罪的主要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外,学校在加强化学试剂和一些有毒物品的管理上,也存在严重漏洞。

19个年头,对于吴家,是一场噩梦。

提及案情,尽管吴承之清醒异常,19年的精神折磨,有时候这个老人会时不时发火。

19个年头,对于吴家,他们觉得这仍是一桩谜案。

时下已逾七旬的吴承之与朱明新老人,不知道这起谜案在他们有生之年会否有一个新的结局,但他们在内心深处仍期待着朱令案有一个被他们认可的结局,期待朱令多活几天,期待朱令的生活质量好一些。

source: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4/30/2366755.html
 
朱令铊中毒案证据分析大全[457448阅]
谁是谁非任评说发表于13/04/20 13:00


  

谢谢转载! 认真读了一下,前面分析得挺有道理,可到了医院那篇,觉得说得不靠谱。 连协和医院也是帮凶。

1. 医院不是孙家选的;
2. 如果按照文章所述,这上下得买通学校,医院,公安多少人啊? 如果真是买通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没有一个站出来说句良心话的?
3. 如果的确是孙维所为,作为正常的父母, 首先想到的是救人啊,因为如果朱令死了,女儿的罪过岂不是更大? 有人可能会说:他们当然希望朱令死了或是成植物人了,就不能指证孙维了。 可别忘了, 朱令自己是不知道是谁投毒的。

如果这真是朱令家律师,得好好修改一下这篇文章。 抓住重点说,要不然只能坏事。
 
是的,一看就是知识分子之家,看这照片,再看2老现在那么艰辛,多亏2老是坚强的人

下毒的贱人们,你们自己现在有孩子了,也照这种全家福吧,难道心里没忏悔吗?还能搞集团计划如何发言还有脸称娘子们吗
 

附件

  • ZhuLin.jpg
    ZhuLin.jpg
    27.3 KB · 查看: 191
朱令在汇文中学时翻译的《大麦歌》。对比一下郭沫若的译作,便可知朱令的才气!

  大麦俯身偃,Like Barley Bending
  海滨有低地。In low fields by the sea
  巨风动地来,Singing in hard wind
  放歌殊未已。Ceaselessly
  大麦俯身偃,Like Barley Bending
  既偃且复起。And rising again
  颠仆不能折,So would I, unbroken,
  昂扬伤痛里。Rise from pain
  我生也柔弱,So would I softly
  日夜逝如此。Day long, night long,
  直把千古愁,Chang my sorrow
  化作灵风曲。into a song

  郭的译文: "象大麦那样 在海滨的低地, 在强劲的风中 不断地低吟,摇曳。 象大麦那样 吹倒又起来, 我也要不屈不挠地 把苦痛抛开。 我也要柔韧地,不问昼夜多长, 要把我的悲哀 变成为歌唱。"
 
我仔细看了这个律师的分析,觉得漏洞挺大的。要拿这个分析去庭审,败诉是100%。
所有证据,几乎都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上:1。是投毒,2。案发第一现场在学校宿舍。假定是投毒,如何能肯定第一现场就是在学校宿舍?被害人是北京人家在北京,在北京上学,不可能周末不回家。按正常情况,被害人在北京上中学必然有相当多本校和校外交往,被害人有没有宿舍外被人投毒?如何能排除这些可能?举证方有没有仔细调查案发时间段内被害人接触的其他场所和人员?如果没有,指证案发现场就是学校宿舍就显得很无力了。

你说的这些,其实都是警察应该做的,但警察的调查被强权终止了。

警察其实完全可以,同时分别,突审三个室友,3个20岁左右的女孩子,如果有凶手或知情者,至少会有一个在24小时内崩溃。

囚徒困境: http://zh.wikipedia.org/zh-cn/囚徒困境
 
朱令在汇文中学时翻译的《大麦歌》。对比一下郭沫若的译作,便可知朱令的才气!

  大麦俯身偃,Like Barley Bending
  海滨有低地。In low fields by the sea
  巨风动地来,Singing in hard wind
  放歌殊未已。Ceaselessly
  大麦俯身偃,Like Barley Bending
  既偃且复起。And rising again
  颠仆不能折,So would I, unbroken,
  昂扬伤痛里。Rise from pain
  我生也柔弱,So would I softly
  日夜逝如此。Day long, night long,
  直把千古愁,Chang my sorrow
  化作灵风曲。into a song

  郭的译文: "象大麦那样 在海滨的低地, 在强劲的风中 不断地低吟,摇曳。 象大麦那样 吹倒又起来, 我也要不屈不挠地 把苦痛抛开。 我也要柔韧地,不问昼夜多长, 要把我的悲哀 变成为歌唱。"
omg
这郭的译文像小学生水平: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