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焦点新闻
Guest
原题:李氏风格“首秀”欧亚四国
这次为期8天的亚欧四国行,李克强尽显个人情怀和魅力,在各地烙上了“李氏风格”的强烈印记。
记者/汪东亚 李克难
国际外交舞台上,首脑外交在执行国家意志的同时,领导人的鲜活个性和人格魅力也起着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这次为期8天的亚欧四国行,李克强尽显个人情怀和魅力,在各地烙上了“李氏风格”的强烈印记。
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李克强在从政生涯中多次出访,但他首次以总理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无疑聚焦了更多的目光。外媒从捕捉到的多个活动瞬间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总理坦率、风趣、善于倾听、个性十足且富于现代感。
个性化的“外交名片”
今年2月,香港天地之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李克强的外交风采》一书,归纳其外交特点:一是阐明中华理念,发出中国之声、正义之声、中道之声、理性之声;二是推进务实合作,所到之处,既言大义,也言实利;三是追求个人风格,自然呈示出“大国首脑之大度睿智务实”。
被媒体津津乐道的一幕,是5月20日中印两国总理正式会谈后的记者会上,与辛格握手道别后,正欲离开的李克强突然停住脚步。听到人群中有印度记者呼喊要求补拍,他幽默地回应:“It will be a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这张照片能否上头条)?”“Yes,Yes!”听到肯定回答后,李克强笑道:“Once again(再来一次)!”人群中爆发出会意的笑声。有媒体称,他用“坦率和热忱”迅速征服了印度记者。
次日上午,李克强就中印关系在下榻酒店向印度青年大学生发表演讲。开始没多久,现场音响突然发出一阵“嘟嘟”声。虽然略显尴尬,李克强轻松笑言,“这是前奏,将表明我下面有郑重的表态。”台下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小幽默在网上也颇受激赏,网友赞其“体现了大国总理的风度”。
李克强还特别提到印度人引以为荣的宝莱坞电影。“我的女儿喜欢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句话让整个现场顿时沉浸在一种温暖之中。中印都是急速工业化的转型社会,这部电影反映的正是当下印度年轻人的生活境遇,一位在场的学生事后回忆,这句话让他特别感动,表明中国总理“对印度真正有关注,有想法”。《印度时报》称,李克强“用对印度的知识赢得印度人的心”。
在瑞士伯尔尼的爱因斯坦博物馆,李克强回答瑞士学生“中国总理是否有时间看书”时说:“无论工作多忙,都抽出时间看书。如果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闪烁,也难以了解人类文明进程。”
抵达德国当晚,恰逢今年的欧冠联赛决赛上演,冠亚军的争夺在拜仁慕尼黑和多特蒙德两支德国球队之间展开,受到德国举国关注。次日,李克强对德方人员透露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的感受,幽默地说:“拜仁或多特,不管谁赢,都是德国赢!”这句俏皮话引起了德国公众的共鸣。有评论指,领导人出访时所展示的形象--细节上乐于欣赏的姿态,甚至融入当地文化氛围--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外交名片。
外交语言风格多样
按照国际惯例,李克强出访期间,在访问国家的媒体上刊发了3篇署名文章,以这种方式表达他对当地民众的善意。刊登在印度《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上的署名文章为《跨越喜马拉雅山握手》,文中谈到瑜伽、冥想这些最具印度特色的符号,称中印合作拓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中国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覆辙;刊载在瑞士《新苏黎世报》的署名文章为《为什么选择瑞士》,文中说中瑞间存在一些差异在所难免,主要是能够互利共赢;刊载在德国《时代》周报的文章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中德之间遇到分歧不以己度人,不强加于人,而应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负责德国署名文章翻译工作的陈明明介绍说,文章的格式要根据当地民众的阅读习惯来定。考虑到德国人的思维非常严谨,喜欢简明扼要,李克强这篇文章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作,德国民众读起来比较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并不是李克强第一次在所访国家的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2011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出访欧洲,就曾在西班牙、德国、英国的报纸上连发3篇署名文章。这次出访亚欧四国,李克强在巴基斯坦没有发表署名文章,不过巴方安排他接受媒体联合采访,这通常是接待国家元首的规格。
李克强讲话风格多样,此次出访展示了他外交语言的丰富性。在印度,李克强用印地语向大家问好,笑着问“发音是不是准确”;在巴基斯坦,他用乌尔都语说“巴中友谊万岁”,并说这是27年前访问巴基斯坦时记下的话,始终没有忘记。他的英语也不赖,无论在印度还是德国,无论和往访国总理还是记者交流,英语信手拈来,外媒一致评论说中国的新总理“英文很好”。
应邀在巴基斯坦议会大厦发表演讲时,李克强引用中国古语“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来阐释“中巴是道义之交”;他提到网络新词“巴铁”,这是中国网络军事论坛的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意思是“像钢铁一样坚固牢靠的朋友”,以此说明中巴是“铁哥们”;还广泛引用“如果你爱中国,也请你爱巴基斯坦”“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等网络流行语,引来了在场议员们拍桌声一片--在巴基斯坦议会的习俗是,如果表示赞同,不用鼓掌,而是拍桌子。
刚柔并济
在印度,李克强以“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新兴经济体,两大邻国”,消弭了“中印对抗论”的杂音。接下来的访问中,他用“跨越喜马拉雅山握手”“道义之交”“如长江与莱茵河般虽有曲折但一直向前”等形象化语言一路释放善意,但是也不乏面对主权问题的强硬立场。
5月26日,在参观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后,李克强在小雨中发表演讲。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我要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胜利果实。
就在一天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祭拜了位于缅甸仰光的二战日本侵略军墓地。外媒立刻注意到李克强传递的强硬态度,认为其波茨坦发言意在强调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美国彭博新闻社称,李克强“不应该允许任何人破坏、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强硬讲话,是针对日本说的;奥地利《蒂罗尔日报》将李克强发言解读为“中国总理坚决要求日本归还群岛”;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说,北京的领导人借访问波茨坦,向二战失败国日本追要岛屿。
李克强“强有力的信号”很快被日本人接收到。“虽然没有点名,但中国总理显然是在谴责宣称‘侵略需要重新定义’的安倍晋三首相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的国会议员们。”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说,中国总理特意到波茨坦强调“维护战后秩序”,明显是在历史及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批判。日本共同社则将此举解读为,通过把钓鱼岛所有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向国际舆论表达诉求,以加强对日本的压力。
不过,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之后回应时表示,日本领土在法律上是由《旧金山和约》确定的,中方的主张日本决不能接受。陪同李克强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柏林迅即作出回应:“我们敦促这些人老老实实地再去做一次学生,重新看一遍《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要再说这种缺乏常识的话”。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采访时表示,此访体现李克强在表达中国立场时的清晰,毫不含糊,这也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个特点,“在回应利害攸关的问题上直接而坚定”。
国家领导人在国际社会场合表达中国的立场,相比在北京发表观点会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王屏看来,中国外交经常通过赞扬德国的方式敲打日本,这次借出访德国之机,利用《波茨坦公告》对日本进行敲打,显然“之前是有所准备的”。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胡伟星认为,李克强选择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方向外界提出《波茨坦公告》的问题,在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大背景下,很清楚地向国际社会作出中国立场的宣示,是一次很好的公关活动,也向日本的右翼政客提出警告,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是由《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建立的,至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来源: 凤凰网
这次为期8天的亚欧四国行,李克强尽显个人情怀和魅力,在各地烙上了“李氏风格”的强烈印记。
记者/汪东亚 李克难
国际外交舞台上,首脑外交在执行国家意志的同时,领导人的鲜活个性和人格魅力也起着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这次为期8天的亚欧四国行,李克强尽显个人情怀和魅力,在各地烙上了“李氏风格”的强烈印记。
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李克强在从政生涯中多次出访,但他首次以总理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无疑聚焦了更多的目光。外媒从捕捉到的多个活动瞬间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总理坦率、风趣、善于倾听、个性十足且富于现代感。
个性化的“外交名片”
今年2月,香港天地之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李克强的外交风采》一书,归纳其外交特点:一是阐明中华理念,发出中国之声、正义之声、中道之声、理性之声;二是推进务实合作,所到之处,既言大义,也言实利;三是追求个人风格,自然呈示出“大国首脑之大度睿智务实”。
被媒体津津乐道的一幕,是5月20日中印两国总理正式会谈后的记者会上,与辛格握手道别后,正欲离开的李克强突然停住脚步。听到人群中有印度记者呼喊要求补拍,他幽默地回应:“It will be a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这张照片能否上头条)?”“Yes,Yes!”听到肯定回答后,李克强笑道:“Once again(再来一次)!”人群中爆发出会意的笑声。有媒体称,他用“坦率和热忱”迅速征服了印度记者。
次日上午,李克强就中印关系在下榻酒店向印度青年大学生发表演讲。开始没多久,现场音响突然发出一阵“嘟嘟”声。虽然略显尴尬,李克强轻松笑言,“这是前奏,将表明我下面有郑重的表态。”台下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小幽默在网上也颇受激赏,网友赞其“体现了大国总理的风度”。
李克强还特别提到印度人引以为荣的宝莱坞电影。“我的女儿喜欢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句话让整个现场顿时沉浸在一种温暖之中。中印都是急速工业化的转型社会,这部电影反映的正是当下印度年轻人的生活境遇,一位在场的学生事后回忆,这句话让他特别感动,表明中国总理“对印度真正有关注,有想法”。《印度时报》称,李克强“用对印度的知识赢得印度人的心”。
在瑞士伯尔尼的爱因斯坦博物馆,李克强回答瑞士学生“中国总理是否有时间看书”时说:“无论工作多忙,都抽出时间看书。如果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闪烁,也难以了解人类文明进程。”
抵达德国当晚,恰逢今年的欧冠联赛决赛上演,冠亚军的争夺在拜仁慕尼黑和多特蒙德两支德国球队之间展开,受到德国举国关注。次日,李克强对德方人员透露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的感受,幽默地说:“拜仁或多特,不管谁赢,都是德国赢!”这句俏皮话引起了德国公众的共鸣。有评论指,领导人出访时所展示的形象--细节上乐于欣赏的姿态,甚至融入当地文化氛围--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外交名片。
外交语言风格多样
按照国际惯例,李克强出访期间,在访问国家的媒体上刊发了3篇署名文章,以这种方式表达他对当地民众的善意。刊登在印度《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上的署名文章为《跨越喜马拉雅山握手》,文中谈到瑜伽、冥想这些最具印度特色的符号,称中印合作拓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中国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覆辙;刊载在瑞士《新苏黎世报》的署名文章为《为什么选择瑞士》,文中说中瑞间存在一些差异在所难免,主要是能够互利共赢;刊载在德国《时代》周报的文章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中德之间遇到分歧不以己度人,不强加于人,而应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负责德国署名文章翻译工作的陈明明介绍说,文章的格式要根据当地民众的阅读习惯来定。考虑到德国人的思维非常严谨,喜欢简明扼要,李克强这篇文章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作,德国民众读起来比较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并不是李克强第一次在所访国家的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2011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出访欧洲,就曾在西班牙、德国、英国的报纸上连发3篇署名文章。这次出访亚欧四国,李克强在巴基斯坦没有发表署名文章,不过巴方安排他接受媒体联合采访,这通常是接待国家元首的规格。
李克强讲话风格多样,此次出访展示了他外交语言的丰富性。在印度,李克强用印地语向大家问好,笑着问“发音是不是准确”;在巴基斯坦,他用乌尔都语说“巴中友谊万岁”,并说这是27年前访问巴基斯坦时记下的话,始终没有忘记。他的英语也不赖,无论在印度还是德国,无论和往访国总理还是记者交流,英语信手拈来,外媒一致评论说中国的新总理“英文很好”。
应邀在巴基斯坦议会大厦发表演讲时,李克强引用中国古语“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来阐释“中巴是道义之交”;他提到网络新词“巴铁”,这是中国网络军事论坛的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意思是“像钢铁一样坚固牢靠的朋友”,以此说明中巴是“铁哥们”;还广泛引用“如果你爱中国,也请你爱巴基斯坦”“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等网络流行语,引来了在场议员们拍桌声一片--在巴基斯坦议会的习俗是,如果表示赞同,不用鼓掌,而是拍桌子。
刚柔并济
在印度,李克强以“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新兴经济体,两大邻国”,消弭了“中印对抗论”的杂音。接下来的访问中,他用“跨越喜马拉雅山握手”“道义之交”“如长江与莱茵河般虽有曲折但一直向前”等形象化语言一路释放善意,但是也不乏面对主权问题的强硬立场。
5月26日,在参观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后,李克强在小雨中发表演讲。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我要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胜利果实。
就在一天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祭拜了位于缅甸仰光的二战日本侵略军墓地。外媒立刻注意到李克强传递的强硬态度,认为其波茨坦发言意在强调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美国彭博新闻社称,李克强“不应该允许任何人破坏、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强硬讲话,是针对日本说的;奥地利《蒂罗尔日报》将李克强发言解读为“中国总理坚决要求日本归还群岛”;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说,北京的领导人借访问波茨坦,向二战失败国日本追要岛屿。
李克强“强有力的信号”很快被日本人接收到。“虽然没有点名,但中国总理显然是在谴责宣称‘侵略需要重新定义’的安倍晋三首相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的国会议员们。”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说,中国总理特意到波茨坦强调“维护战后秩序”,明显是在历史及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批判。日本共同社则将此举解读为,通过把钓鱼岛所有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向国际舆论表达诉求,以加强对日本的压力。
不过,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之后回应时表示,日本领土在法律上是由《旧金山和约》确定的,中方的主张日本决不能接受。陪同李克强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柏林迅即作出回应:“我们敦促这些人老老实实地再去做一次学生,重新看一遍《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要再说这种缺乏常识的话”。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采访时表示,此访体现李克强在表达中国立场时的清晰,毫不含糊,这也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个特点,“在回应利害攸关的问题上直接而坚定”。
国家领导人在国际社会场合表达中国的立场,相比在北京发表观点会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王屏看来,中国外交经常通过赞扬德国的方式敲打日本,这次借出访德国之机,利用《波茨坦公告》对日本进行敲打,显然“之前是有所准备的”。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胡伟星认为,李克强选择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方向外界提出《波茨坦公告》的问题,在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大背景下,很清楚地向国际社会作出中国立场的宣示,是一次很好的公关活动,也向日本的右翼政客提出警告,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是由《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建立的,至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来源: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