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电影

女主角那么年轻居然是编剧?厉害

挺特别的片子。背负着那样沉重的愧疚的女主角,和背负着那样沉重的伤痛的男主角,哎,继续生活下去是那么不容易。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ANOTHER EARTH,而是ANOTHER CHANCE吧,来FORGIVE自己,也FORGIVE别人,一个CHANCE TO START OVER, TO REFRESH EVERYTHING,TO FIX ALL THE MISTAKES WE MADE,TO FIND BACK EVERYTHING WE LOST,TO MOVE ON。一个HOPE,HOPE EVERYTHING WOULD BE DIFFERENT,WOULD BE BETTER THIS TIME。

Can't agree anymore!

The similarity of "Moon" and "Another Earth" is to make me think of the identity - is there a place for me on the earth? Is there a place for me anywhere?
 
推荐一部好电影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2)
精彩绝伦,音乐剧和电影的完美融合,史诗、悲怆、滂沱、庄严,感动.....
我当时抱了好大的期望去电影院看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里面小柯赛特唱的歌很好听,还有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过感觉没有《歌剧幽灵》好,也没有老版的《悲惨世界》电影好。我想主要是因为冉阿让是X-men那位演的,一看他就想起了X-men,觉得他形象一点儿也不像那个忠厚仁慈的冉阿让。沙威的形象倒是很宽厚仁和,正好跟沙威的角色反了。要是把沙威和冉阿让的演员颠倒一下就好了。
 
最后编辑:
我当时抱了好大的期望去电影院看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里面小柯赛特唱的歌很好听,还有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过感觉没有《歌剧幽灵》好,也没有老版的《悲惨世界》电影好。我想主要是因为冉阿让是X-men那位演的,一看他就想起了X-men,觉得他形象一点儿也不像那个忠厚仁慈的冉阿让。沙威的形象倒是很宽厚仁和,正好跟沙威的角色反了。要是把沙威和冉阿让的演员颠倒一下就好了。
同推。但是我不推 Russel Crowe。他一張嘴,我就想到他嘴裡是不是含了個雞蛋唱歌...
原来行家还挺多....我也是去年看的,今天忽然听了电影音乐专辑就想起来了,哪天找《歌剧幽灵》看看
 
原来行家还挺多....我也是去年看的,今天忽然听了电影音乐专辑就想起来了,哪天找《歌剧幽灵》看看
我去年回国,买了一盘盗版的DVD。后来在boxing day看见future shop减价,$5一盘,又买了一盘正版的。。。

我觉得去年的《安娜卡列尼娜》拍得很棒,比以前的苏菲玛索的老版好多了,艺术多了。
 
《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
that-hamilton-woman-w1280.jpg


移民潮的恩赐

1940年,英国电影圈声名显赫的柯达家族在亚历山大•柯达的策划下,三兄弟一同迁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让-卢普•布盖(Jane-Loup Bourget)所著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一书对其进行分析,“整个20世纪30年代、直到40年代初,‘第二次移民潮’在加利福尼亚汹涌澎湃,这是因为纳粹政府对反对派的驱逐、种族迫害以及第三帝国的军事胜利。”初来美国的亚历山大•柯达,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年之后,返回英国)。一方面,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要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英国拍摄一部“政治宣传片”;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夫人》所影射的社会伦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认可。

机缘巧合,亚历山大•柯达想到先前与自己合作愉快,婚后却因为投资百老汇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制、自导、自演)的失败,浑浑噩噩的费雯丽与奥利弗夫妇作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如此考量,不仅是因为俩人的“银幕情侣”对观众的潜意识暗示,更是看中了他们因《飘》Gone with the Wind(1939)和《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939)所表现出的银幕人格。宿命的是,《汉密尔顿夫人》却成为了他俩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

不论如何,亚历山大•柯达巧妙地抓住了费雯丽与奥利弗戏里戏外的感情张力,配合丘吉尔的要求,开拍《汉密尔顿的夫人》。

软硬兼施的精益求精

尽管《汉密尔顿夫人》是在丘吉尔的敦促下仓促拍摄的(1940年9月—1940年10月),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工、服装、布景、特效都做得极为细致。身为“政宣片”的《汉密尔顿夫人》,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亚历山大•柯达与文森特•柯达(Vincent Korda)的精益求精精神。身为美工执导的文森特•柯达(未入行电影之前,与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成千张照片之后,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家居布置(利用雕塑,渲染威廉•汉密尔顿的富有)以及纳尔逊的军队制服(纽扣的角度也与当时的服装裁剪,如出一辙)。

最典型的例子是,影片的海战戏,剧组以原始比例做出了几艘12尺长的小舰艇。开拍的时候,道具师站在水池中,用几百根细线拉动帆,制造舰队的航行。然后,打响空炮弹、释放烟雾,硝烟弥漫的海战,顿现银幕。因为要模拟船的航行,棚内的布景常常是人工晃动的,这又导致了费雯丽的“晕船”。面对这种情况,亚历山大•柯达冲着费雯丽大喊道:“你一定得做好,亲爱的,一定得做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跟丈夫做爱的时候,都想着英国的荣誉。你一定要想着英国,把这部片子拍好。”

故事大纲

意赅地说,《汉密尔顿夫人》以倒叙的手法,回顾了汉密尔顿夫人华丽而疯狂的一生。那年,年方18的艾玛(费雯•丽 饰演)听从未婚夫查理的安排,由伦敦远赴那不勒斯拜访查理的叔叔威廉•汉密尔顿公使。她万万想不到的是,查理的这一安排,其实是变相地将她以物品的形式卖给了具有收藏癖的叔叔。艾玛虽然伤心,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成为了汉密尔顿夫人。很快,艾玛凭借自己的魅力,打入了意大利的上流社会,过上了华美而富贵的生活。三年后,她结识了英国海军舰长纳尔逊(劳伦斯•奥利弗 饰演),两人不顾世俗的偏见,陷入爱河。好景不长,随着威廉•汉密尔顿的去世,艾玛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与此同时,她心爱的男人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敌国的狙击手击毙。

纵评《汉密尔顿夫人》

让我们先来听听亚历山大•柯达的侄子迈克尔•柯达(Michael Korda)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融合历史、爱情、浪漫,同时总是通过人性的讽刺和质疑拍就的电影,具有典型的匈牙利风格。因为匈牙利的历史如此的狭隘和悲情。此外,该片华美富贵的生活、悲剧的结局、足够的历史事件,以及影片所散发出的史诗气魄,绝不会是一部让观众看得呼呼大睡的纪录片。”

相比迈克尔•柯达的民族历史视角,《Filmcritic.com》的资深影评人Chris Cabin则从战争创伤角度说道:“《汉密尔顿夫人》仿佛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炽烈的情感与优雅的生活,因为战争而扭曲。好比艾玛对纳尔逊的衷肠,‘他们只告诉了我你所赢得的胜利,没有告诉我你所付出代价’。”

暂不论,丘吉尔是否看了83次。《汉密尔顿夫人》的映后评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道:“68年之后,当我们再度重看这部当年的便宜货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剧、非凡的演技以及精良的制作,绝对可以攀比当今最为烧钱的好莱坞电影。”反观,《DVDFILE.com》的Mike Restaino则毫不客气地说道:“《汉密尔顿夫人》拥有华丽的演出阵容、技巧熟练的叙事结构以及叫人心驰神往的历史故事。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它显得太过孱弱。”

唯独,《DVD Review》的Mark Zimmer则另辟蹊径地从费雯丽与奥利弗的“戏里戏外”说道:“毫无疑问,影片的爱情故事的最有噱头的地方。费雯丽与奥利弗之间的化学反应,犹如电闪雷鸣在银幕上倾泻而出,让我们看到了‘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感动。”

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

就好像《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言,“《汉密尔顿夫人》是一部异常精致的作品,它的机位设置、它的对话场景,以及它对模型、服装的细节考究,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于是,我们可以将那场艾玛与纳尔逊之间的“定情之吻”作为经典桥段,作出分析。

舞会的旋律,悠悠然地飘荡到阳台之上。运动镜头,纳尔逊朝坐在树荫里的艾玛(他们的命运,开始笼罩上了一层蜘蛛网一般的阴影),缓步走去。艾玛以戏剧化的报幕法,嘲弄地讲述丈夫为她和他安排的未来命运。言毕,是一个标准的建立镜头。然后,切入纳尔逊的主观镜头,他的舰队黑压压地停泊在海岸边。

与此同时,无源音效(“Londonderry Air”)切入,他们的未来,似乎黑暗得没有尽头。然后是一组俯拍艾玛与昂拍纳尔逊的正反打镜头,两人在理性面前的地位悬殊,一览无遗。但是,当艾玛向纳尔逊询问,“上帝注定我们必须要分离吗?”。机位,变成了水平机位。两人深情拥吻…浑厚的男声哼唱,飘然而至。平均3秒钟一个的空镜头(停泊在海岸的舰队),连续剪辑。如此,巧妙地绕开了《海斯法典》的僵化,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延长纳尔逊与艾玛的接吻时间。


kinopoisk.ru-That-Hamilton-Woman-789504.jpg


镜头从阳台之外(慢慢向主角推进),两人的脸上不再布满阴影。然后,亚历山大•柯达借艾玛之口,用整个世纪的历史事件[马尔波罗参战、华盛顿当上总统、路易十六押上了断头台……拿破仑(纳尔逊语)、纳尔逊(艾玛语)],作为两人爱情的注脚。此刻的艾玛与纳尔逊宛如张爱玲笔下的九莉与之雍,“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一阵风吹着往后一飘,倒折过去。”柔镜中,艾玛一句跟一句地依偎在纳尔逊的胸怀,说出,“我一个人在这里会死的。”镜头,慢慢暗下来,淡出——淡入,伴随着马蹄声,一块刻有“Hotel Nerot”伦敦多佛街6号的招牌(英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映入眼帘。两人迎来了他们在新世纪的新命运……

 
《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
that-hamilton-woman-w1280.jpg


移民潮的恩赐

1940年,英国电影圈声名显赫的柯达家族在亚历山大•柯达的策划下,三兄弟一同迁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让-卢普•布盖(Jane-Loup Bourget)所著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一书对其进行分析,“整个20世纪30年代、直到40年代初,‘第二次移民潮’在加利福尼亚汹涌澎湃,这是因为纳粹政府对反对派的驱逐、种族迫害以及第三帝国的军事胜利。”初来美国的亚历山大•柯达,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年之后,返回英国)。一方面,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要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英国拍摄一部“政治宣传片”;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夫人》所影射的社会伦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认可。

机缘巧合,亚历山大•柯达想到先前与自己合作愉快,婚后却因为投资百老汇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制、自导、自演)的失败,浑浑噩噩的费雯丽与奥利弗夫妇作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如此考量,不仅是因为俩人的“银幕情侣”对观众的潜意识暗示,更是看中了他们因《飘》Gone with the Wind(1939)和《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939)所表现出的银幕人格。宿命的是,《汉密尔顿夫人》却成为了他俩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

不论如何,亚历山大•柯达巧妙地抓住了费雯丽与奥利弗戏里戏外的感情张力,配合丘吉尔的要求,开拍《汉密尔顿的夫人》。

软硬兼施的精益求精

尽管《汉密尔顿夫人》是在丘吉尔的敦促下仓促拍摄的(1940年9月—1940年10月),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工、服装、布景、特效都做得极为细致。身为“政宣片”的《汉密尔顿夫人》,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亚历山大•柯达与文森特•柯达(Vincent Korda)的精益求精精神。身为美工执导的文森特•柯达(未入行电影之前,与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成千张照片之后,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家居布置(利用雕塑,渲染威廉•汉密尔顿的富有)以及纳尔逊的军队制服(纽扣的角度也与当时的服装裁剪,如出一辙)。

最典型的例子是,影片的海战戏,剧组以原始比例做出了几艘12尺长的小舰艇。开拍的时候,道具师站在水池中,用几百根细线拉动帆,制造舰队的航行。然后,打响空炮弹、释放烟雾,硝烟弥漫的海战,顿现银幕。因为要模拟船的航行,棚内的布景常常是人工晃动的,这又导致了费雯丽的“晕船”。面对这种情况,亚历山大•柯达冲着费雯丽大喊道:“你一定得做好,亲爱的,一定得做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跟丈夫做爱的时候,都想着英国的荣誉。你一定要想着英国,把这部片子拍好。”

故事大纲

意赅地说,《汉密尔顿夫人》以倒叙的手法,回顾了汉密尔顿夫人华丽而疯狂的一生。那年,年方18的艾玛(费雯•丽 饰演)听从未婚夫查理的安排,由伦敦远赴那不勒斯拜访查理的叔叔威廉•汉密尔顿公使。她万万想不到的是,查理的这一安排,其实是变相地将她以物品的形式卖给了具有收藏癖的叔叔。艾玛虽然伤心,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成为了汉密尔顿夫人。很快,艾玛凭借自己的魅力,打入了意大利的上流社会,过上了华美而富贵的生活。三年后,她结识了英国海军舰长纳尔逊(劳伦斯•奥利弗 饰演),两人不顾世俗的偏见,陷入爱河。好景不长,随着威廉•汉密尔顿的去世,艾玛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与此同时,她心爱的男人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敌国的狙击手击毙。

纵评《汉密尔顿夫人》

让我们先来听听亚历山大•柯达的侄子迈克尔•柯达(Michael Korda)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融合历史、爱情、浪漫,同时总是通过人性的讽刺和质疑拍就的电影,具有典型的匈牙利风格。因为匈牙利的历史如此的狭隘和悲情。此外,该片华美富贵的生活、悲剧的结局、足够的历史事件,以及影片所散发出的史诗气魄,绝不会是一部让观众看得呼呼大睡的纪录片。”

相比迈克尔•柯达的民族历史视角,《Filmcritic.com》的资深影评人Chris Cabin则从战争创伤角度说道:“《汉密尔顿夫人》仿佛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炽烈的情感与优雅的生活,因为战争而扭曲。好比艾玛对纳尔逊的衷肠,‘他们只告诉了我你所赢得的胜利,没有告诉我你所付出代价’。”

暂不论,丘吉尔是否看了83次。《汉密尔顿夫人》的映后评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道:“68年之后,当我们再度重看这部当年的便宜货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剧、非凡的演技以及精良的制作,绝对可以攀比当今最为烧钱的好莱坞电影。”反观,《DVDFILE.com》的Mike Restaino则毫不客气地说道:“《汉密尔顿夫人》拥有华丽的演出阵容、技巧熟练的叙事结构以及叫人心驰神往的历史故事。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它显得太过孱弱。”

唯独,《DVD Review》的Mark Zimmer则另辟蹊径地从费雯丽与奥利弗的“戏里戏外”说道:“毫无疑问,影片的爱情故事的最有噱头的地方。费雯丽与奥利弗之间的化学反应,犹如电闪雷鸣在银幕上倾泻而出,让我们看到了‘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感动。”

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

就好像《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言,“《汉密尔顿夫人》是一部异常精致的作品,它的机位设置、它的对话场景,以及它对模型、服装的细节考究,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于是,我们可以将那场艾玛与纳尔逊之间的“定情之吻”作为经典桥段,作出分析。

舞会的旋律,悠悠然地飘荡到阳台之上。运动镜头,纳尔逊朝坐在树荫里的艾玛(他们的命运,开始笼罩上了一层蜘蛛网一般的阴影),缓步走去。艾玛以戏剧化的报幕法,嘲弄地讲述丈夫为她和他安排的未来命运。言毕,是一个标准的建立镜头。然后,切入纳尔逊的主观镜头,他的舰队黑压压地停泊在海岸边。

与此同时,无源音效(“Londonderry Air”)切入,他们的未来,似乎黑暗得没有尽头。然后是一组俯拍艾玛与昂拍纳尔逊的正反打镜头,两人在理性面前的地位悬殊,一览无遗。但是,当艾玛向纳尔逊询问,“上帝注定我们必须要分离吗?”。机位,变成了水平机位。两人深情拥吻…浑厚的男声哼唱,飘然而至。平均3秒钟一个的空镜头(停泊在海岸的舰队),连续剪辑。如此,巧妙地绕开了《海斯法典》的僵化,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延长纳尔逊与艾玛的接吻时间。


kinopoisk.ru-That-Hamilton-Woman-789504.jpg


镜头从阳台之外(慢慢向主角推进),两人的脸上不再布满阴影。然后,亚历山大•柯达借艾玛之口,用整个世纪的历史事件[马尔波罗参战、华盛顿当上总统、路易十六押上了断头台……拿破仑(纳尔逊语)、纳尔逊(艾玛语)],作为两人爱情的注脚。此刻的艾玛与纳尔逊宛如张爱玲笔下的九莉与之雍,“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一阵风吹着往后一飘,倒折过去。”柔镜中,艾玛一句跟一句地依偎在纳尔逊的胸怀,说出,“我一个人在这里会死的。”镜头,慢慢暗下来,淡出——淡入,伴随着马蹄声,一块刻有“Hotel Nerot”伦敦多佛街6号的招牌(英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映入眼帘。两人迎来了他们在新世纪的新命运……
老八,网上有地方看吗
 
《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
that-hamilton-woman-w1280.jpg


移民潮的恩赐

1940年,英国电影圈声名显赫的柯达家族在亚历山大•柯达的策划下,三兄弟一同迁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让-卢普•布盖(Jane-Loup Bourget)所著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一书对其进行分析,“整个20世纪30年代、直到40年代初,‘第二次移民潮’在加利福尼亚汹涌澎湃,这是因为纳粹政府对反对派的驱逐、种族迫害以及第三帝国的军事胜利。”初来美国的亚历山大•柯达,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年之后,返回英国)。一方面,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要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英国拍摄一部“政治宣传片”;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夫人》所影射的社会伦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认可。

机缘巧合,亚历山大•柯达想到先前与自己合作愉快,婚后却因为投资百老汇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制、自导、自演)的失败,浑浑噩噩的费雯丽与奥利弗夫妇作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如此考量,不仅是因为俩人的“银幕情侣”对观众的潜意识暗示,更是看中了他们因《飘》Gone with the Wind(1939)和《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939)所表现出的银幕人格。宿命的是,《汉密尔顿夫人》却成为了他俩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

不论如何,亚历山大•柯达巧妙地抓住了费雯丽与奥利弗戏里戏外的感情张力,配合丘吉尔的要求,开拍《汉密尔顿的夫人》。

软硬兼施的精益求精

尽管《汉密尔顿夫人》是在丘吉尔的敦促下仓促拍摄的(1940年9月—1940年10月),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工、服装、布景、特效都做得极为细致。身为“政宣片”的《汉密尔顿夫人》,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亚历山大•柯达与文森特•柯达(Vincent Korda)的精益求精精神。身为美工执导的文森特•柯达(未入行电影之前,与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成千张照片之后,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家居布置(利用雕塑,渲染威廉•汉密尔顿的富有)以及纳尔逊的军队制服(纽扣的角度也与当时的服装裁剪,如出一辙)。

最典型的例子是,影片的海战戏,剧组以原始比例做出了几艘12尺长的小舰艇。开拍的时候,道具师站在水池中,用几百根细线拉动帆,制造舰队的航行。然后,打响空炮弹、释放烟雾,硝烟弥漫的海战,顿现银幕。因为要模拟船的航行,棚内的布景常常是人工晃动的,这又导致了费雯丽的“晕船”。面对这种情况,亚历山大•柯达冲着费雯丽大喊道:“你一定得做好,亲爱的,一定得做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跟丈夫做爱的时候,都想着英国的荣誉。你一定要想着英国,把这部片子拍好。”

故事大纲

意赅地说,《汉密尔顿夫人》以倒叙的手法,回顾了汉密尔顿夫人华丽而疯狂的一生。那年,年方18的艾玛(费雯•丽 饰演)听从未婚夫查理的安排,由伦敦远赴那不勒斯拜访查理的叔叔威廉•汉密尔顿公使。她万万想不到的是,查理的这一安排,其实是变相地将她以物品的形式卖给了具有收藏癖的叔叔。艾玛虽然伤心,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成为了汉密尔顿夫人。很快,艾玛凭借自己的魅力,打入了意大利的上流社会,过上了华美而富贵的生活。三年后,她结识了英国海军舰长纳尔逊(劳伦斯•奥利弗 饰演),两人不顾世俗的偏见,陷入爱河。好景不长,随着威廉•汉密尔顿的去世,艾玛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与此同时,她心爱的男人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敌国的狙击手击毙。

纵评《汉密尔顿夫人》

让我们先来听听亚历山大•柯达的侄子迈克尔•柯达(Michael Korda)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融合历史、爱情、浪漫,同时总是通过人性的讽刺和质疑拍就的电影,具有典型的匈牙利风格。因为匈牙利的历史如此的狭隘和悲情。此外,该片华美富贵的生活、悲剧的结局、足够的历史事件,以及影片所散发出的史诗气魄,绝不会是一部让观众看得呼呼大睡的纪录片。”

相比迈克尔•柯达的民族历史视角,《Filmcritic.com》的资深影评人Chris Cabin则从战争创伤角度说道:“《汉密尔顿夫人》仿佛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炽烈的情感与优雅的生活,因为战争而扭曲。好比艾玛对纳尔逊的衷肠,‘他们只告诉了我你所赢得的胜利,没有告诉我你所付出代价’。”

暂不论,丘吉尔是否看了83次。《汉密尔顿夫人》的映后评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道:“68年之后,当我们再度重看这部当年的便宜货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剧、非凡的演技以及精良的制作,绝对可以攀比当今最为烧钱的好莱坞电影。”反观,《DVDFILE.com》的Mike Restaino则毫不客气地说道:“《汉密尔顿夫人》拥有华丽的演出阵容、技巧熟练的叙事结构以及叫人心驰神往的历史故事。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它显得太过孱弱。”

唯独,《DVD Review》的Mark Zimmer则另辟蹊径地从费雯丽与奥利弗的“戏里戏外”说道:“毫无疑问,影片的爱情故事的最有噱头的地方。费雯丽与奥利弗之间的化学反应,犹如电闪雷鸣在银幕上倾泻而出,让我们看到了‘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感动。”

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

就好像《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言,“《汉密尔顿夫人》是一部异常精致的作品,它的机位设置、它的对话场景,以及它对模型、服装的细节考究,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于是,我们可以将那场艾玛与纳尔逊之间的“定情之吻”作为经典桥段,作出分析。

舞会的旋律,悠悠然地飘荡到阳台之上。运动镜头,纳尔逊朝坐在树荫里的艾玛(他们的命运,开始笼罩上了一层蜘蛛网一般的阴影),缓步走去。艾玛以戏剧化的报幕法,嘲弄地讲述丈夫为她和他安排的未来命运。言毕,是一个标准的建立镜头。然后,切入纳尔逊的主观镜头,他的舰队黑压压地停泊在海岸边。

与此同时,无源音效(“Londonderry Air”)切入,他们的未来,似乎黑暗得没有尽头。然后是一组俯拍艾玛与昂拍纳尔逊的正反打镜头,两人在理性面前的地位悬殊,一览无遗。但是,当艾玛向纳尔逊询问,“上帝注定我们必须要分离吗?”。机位,变成了水平机位。两人深情拥吻…浑厚的男声哼唱,飘然而至。平均3秒钟一个的空镜头(停泊在海岸的舰队),连续剪辑。如此,巧妙地绕开了《海斯法典》的僵化,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延长纳尔逊与艾玛的接吻时间。


kinopoisk.ru-That-Hamilton-Woman-789504.jpg


镜头从阳台之外(慢慢向主角推进),两人的脸上不再布满阴影。然后,亚历山大•柯达借艾玛之口,用整个世纪的历史事件[马尔波罗参战、华盛顿当上总统、路易十六押上了断头台……拿破仑(纳尔逊语)、纳尔逊(艾玛语)],作为两人爱情的注脚。此刻的艾玛与纳尔逊宛如张爱玲笔下的九莉与之雍,“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一阵风吹着往后一飘,倒折过去。”柔镜中,艾玛一句跟一句地依偎在纳尔逊的胸怀,说出,“我一个人在这里会死的。”镜头,慢慢暗下来,淡出——淡入,伴随着马蹄声,一块刻有“Hotel Nerot”伦敦多佛街6号的招牌(英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映入眼帘。两人迎来了他们在新世纪的新命运……
原来是黑白的老片子啊,还是费雯丽演的,看剧情很不错
 
《AMOUR》没看过电影,但是看到别人写的影片,应该是部很棒的片子,不过我应该没有勇气看这样的电影....
p1566292031.jpg


那些我们不敢面对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9248/

 总想为《爱》写点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距离第一次在电影周上看过《爱》已经很久了,却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理由很简单,它太真实,太沉重,就像那些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的事,杀人吮血,刻骨铭心。
  
  《爱》或许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简单却深刻的电影,它从头至尾充斥着人性的力量,在两个小时并不漫长的时间里,冷静克制地仅着墨于讲述一个故事,却足以把观众心中的情绪带到顶峰,经久不去。老去、死亡、病痛、孤独,那些人生中我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噤口不提的隐痛,被哈内克搬上了银幕,残忍得变本加厉。谁也逃不开衰老和死亡,我们都将直面这一切,生活难道不比电影残酷吗?
  
  哈内克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片中配乐寥寥无几,无非自然出现的钢琴曲,就足以让观众跟随故事生出情绪。电影的前半段还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突如其来的惊悚,后段叙事却渐渐冷峻,直指人心。意象在片中贯穿始终:漏水的楼道,忘关的龙头,飞来的鸽子,墙上的油画,有的安谧,有的躁动,就像死亡一样,不可控制也不可避免。两位老人的表演登峰造极,丝毫不让观众游离出故事之外,表演真实得让人窒息。
  
  若论起电影的社会性,老无所依的题材数不胜数,而哈内克却无心探寻只因旁的都与“爱”的主题无关。封闭空间里剩下的只是几人情感的角力,单刀直入的矛盾冲突最终都归于“爱”的名义。这般极简的叙事、平视的视角让人感觉真实而又无力,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谦卑”的电影,真诚,坦白。而多少电影又背离了主题和灵魂,还在用无关的噱头或是奇技淫巧博人眼球呢?
  
  片中的一幕死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非议,这不禁让我想起“安乐死”的议题。笔者所在的荷兰是最早通过“安乐死”的国家,“安乐死”其实是对生者权利和意愿的尊重。电影中的这一幕,有区别,却也有类同。许多观众无法对片中展示的价值观进行认同,其实我看《爱》的时候,当乔治拿起枕头时,也先是吃惊,不解,随后心中却升起无尽的悲凉。电影中的细节已经无数次提醒观众:Anne去意已决,当George回家看到Anne跌坐在窗口,Anne已有了跳楼离世之心;当Anne翻起相册时,她不是已经说过,人生之于她,已经太过于漫长了么?当她彻夜喊着“痛”,喊着“妈妈”时,她难道不是已经无法再忍受下去了么?当George给Anne喂汤时,她莫非不也是无法接受最后的怜悯了么?巴掌打在Anne的脸上,却也重重打在了George的心上,这样下去的苟延残喘,只会带来互相伤害,保姆已经用梳头和镜子彻底摧毁了Anne仅剩的一点点自尊心,他又能带给她什么呢?
  
  于是我泪流满面,明白了George的用意,与其让爱人痛苦着死去,不如让她快乐地活在他心里。一辈子的相濡以沫,又怎么会不懂得爱人的心意呢?那些只看到“谋杀”的观众,恐怕涉世未深,对“爱”无法理解吧。
  
  在明年奥斯卡走向愈发扑朔迷离的时刻,我反而更坚定地把目光投向了《爱》,没有多么复杂的理由,大抵是它敢于回归最初最老的故事命题:关于爱以及爱的定义。在无数影人试图诠释之后,哈内克仍然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拷问观众的良心,探索生命的意义:时光可以杀死一切,却杀不死我们之间,亘古不变的爱情。
 
《AMOUR》没看过电影,但是看到别人写的影片,应该是部很棒的片子,不过我应该没有勇气看这样的电影....
p1566292031.jpg


那些我们不敢面对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9248/

 总想为《爱》写点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距离第一次在电影周上看过《爱》已经很久了,却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理由很简单,它太真实,太沉重,就像那些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的事,杀人吮血,刻骨铭心。
  
  《爱》或许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简单却深刻的电影,它从头至尾充斥着人性的力量,在两个小时并不漫长的时间里,冷静克制地仅着墨于讲述一个故事,却足以把观众心中的情绪带到顶峰,经久不去。老去、死亡、病痛、孤独,那些人生中我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噤口不提的隐痛,被哈内克搬上了银幕,残忍得变本加厉。谁也逃不开衰老和死亡,我们都将直面这一切,生活难道不比电影残酷吗?
  
  哈内克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片中配乐寥寥无几,无非自然出现的钢琴曲,就足以让观众跟随故事生出情绪。电影的前半段还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突如其来的惊悚,后段叙事却渐渐冷峻,直指人心。意象在片中贯穿始终:漏水的楼道,忘关的龙头,飞来的鸽子,墙上的油画,有的安谧,有的躁动,就像死亡一样,不可控制也不可避免。两位老人的表演登峰造极,丝毫不让观众游离出故事之外,表演真实得让人窒息。
  
  若论起电影的社会性,老无所依的题材数不胜数,而哈内克却无心探寻只因旁的都与“爱”的主题无关。封闭空间里剩下的只是几人情感的角力,单刀直入的矛盾冲突最终都归于“爱”的名义。这般极简的叙事、平视的视角让人感觉真实而又无力,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谦卑”的电影,真诚,坦白。而多少电影又背离了主题和灵魂,还在用无关的噱头或是奇技淫巧博人眼球呢?
  
  片中的一幕死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非议,这不禁让我想起“安乐死”的议题。笔者所在的荷兰是最早通过“安乐死”的国家,“安乐死”其实是对生者权利和意愿的尊重。电影中的这一幕,有区别,却也有类同。许多观众无法对片中展示的价值观进行认同,其实我看《爱》的时候,当乔治拿起枕头时,也先是吃惊,不解,随后心中却升起无尽的悲凉。电影中的细节已经无数次提醒观众:Anne去意已决,当George回家看到Anne跌坐在窗口,Anne已有了跳楼离世之心;当Anne翻起相册时,她不是已经说过,人生之于她,已经太过于漫长了么?当她彻夜喊着“痛”,喊着“妈妈”时,她难道不是已经无法再忍受下去了么?当George给Anne喂汤时,她莫非不也是无法接受最后的怜悯了么?巴掌打在Anne的脸上,却也重重打在了George的心上,这样下去的苟延残喘,只会带来互相伤害,保姆已经用梳头和镜子彻底摧毁了Anne仅剩的一点点自尊心,他又能带给她什么呢?
  
  于是我泪流满面,明白了George的用意,与其让爱人痛苦着死去,不如让她快乐地活在他心里。一辈子的相濡以沫,又怎么会不懂得爱人的心意呢?那些只看到“谋杀”的观众,恐怕涉世未深,对“爱”无法理解吧。
  
  在明年奥斯卡走向愈发扑朔迷离的时刻,我反而更坚定地把目光投向了《爱》,没有多么复杂的理由,大抵是它敢于回归最初最老的故事命题:关于爱以及爱的定义。在无数影人试图诠释之后,哈内克仍然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拷问观众的良心,探索生命的意义:时光可以杀死一切,却杀不死我们之间,亘古不变的爱情。
也没看过这部,看剧情不是特别喜欢的那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