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980年入学北京丰盛中学,83年毕业的初三3班同学。

粽子糖棕色的,硬硬的那种。
咱家上海来的亲戚必带大白兔奶糖和大大泡泡糖!:shy:

还有上海花生牛轧(好像不是这个字)。哈哈,从西城说到东城,从东城说到全北京,现在开始走向全国了。
 
粽子糖棕色的,硬硬的那种。
咱家上海来的亲戚必带大白兔奶糖和大大泡泡糖!:shy:
从上海带回力球鞋,有一段北京特别流行,很缺货。
 
我住在羊毛胡同,那时放话花常有降落伞飘到院子里,放完花院子里会落下很多纸纸屑。你家在哪个胡同呀?我的同学几乎都在羊毛,前红井,兵布湾和西郊民巷。
我不住在那个院子里,那是姥姥家,应该是在石碑胡同往南转到高碑胡同往东在再拐南的一条小街上,羊毛和红井都有印象,对了,西南边还有几栋红色的欧式洋楼和几个红墙院子好像是什么银行宿舍之类的。刚去google map 了一下,具体位置在羊毛胡同东面,红井胡同北边,大戏院水池和草坪结合处中轴线的位置。
 
那时太缺吃的了,一点儿小吃能记一辈子。
 
哈哈,这个你还记得,真是好记忆啊!
松鹤楼的松鼠桂鱼永远都好吃。
当年这个季节常去四川饭店吃凉面。现在去吃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还那么喜欢了。


不去吃新川凉面吗?东单路口的春明也很好,但是已经拆了很久了
 
村长说的哪个四川饭店? 东单那有个四川的小吃店, 我常去那吃担担面.

您说的是那家长安街边上的那家吧!怪味凉面,大爱。可是拆了,后来我在网上把原来那里的师傅给找出来了,还给请到家里来给我儿子一岁生日做了一次面。
 
和平街西口的那个稻香春,我妈最喜欢吃他家的牛舌饼和桃酥。
猫妈喜欢他家的牛油起酥(是这么叫这个名吧?).....:shy:
 
老外婆喜欢东单的新侨,动物园的老莫,总带去那地方搓。还有就是老外公几乎每周有外事活动会被带去国际俱乐部玩。小时候特别想跟同学一样在胡同里串个够啊。

原来新桥的面包房很好,现在就不提了。。。
 
都有。
大院,不一定都有围墙。学院,军队,中直机关,各大部委。
印象最深的是内部电影和机关食堂。


机关食堂那可真真的是好地方。。。。我的理想就是每天都可以拿着饭盒到食堂把全家的早饭、午饭和晚饭全端回来。。。。
 
贴一段以前写的东西的节选,要是和你们谁打过先喊声对不起了啊:-)
.......在《风流寡妇圆舞曲》和《轻骑兵进行曲》中,北京什刹海滑冰场上人满为患。偶尔在一条条年轻健美的腿的缝隙中还能窥见得到的冰面上,灯光随意地圈点着五颜六彩,映照出长跑刀的寒影。
  我头上包着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身着快要拖到冰面上的土黄色将呢军大衣,向一帮同样的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和土黄色、蓝色的将呢军大衣组合而成的戳在冰上的青年人滑过去。
  “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好象全北京有鞋没鞋的人都跑到什刹海凑热闹、找不自在来了?”我用带有煽动和挑衅的口吻哼着。
  “真他妈的邪了,今天,哪来的这么多的人!”……“真是的,怎么连胡同‘窜子’也窜到这来了?”……“这些人也太不知趣,没事儿闲的,想找不自在!”……“我今天一回大圈儿都没跑成,这还象话?不行,不行,清场!清场!”……“我看有些人是想放放血!”……“没错儿,是得放放血了!”……“放血!放血!”……
  戳在冰上的青年人七嘴八舌地叫着散开,向一帮帮、一伙伙同样的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土黄色和蓝色的将呢军大衣组合而成的戳在冰上的青年人滑过去,一会儿,就纠集起二、三百个由红色白色黑色和土黄色、蓝色武装着的兴奋、狂燥的青年人。
  冰场里,胆小怕事的人见事态不对头早早的溜到岸上换鞋,走人了事,不怕事的“愣头小子们”和不少胡同“窜子”们,最后只得在冰面上留下一条条马上冻结了的红色痕迹仓惶逃脱。
  冰场里,除了为数极少的“老冰棍”和管理人员外,剩下的是清一色的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和土黄色、蓝色的将呢军大衣组合而成的戳在冰上的狂妄自大的青年男女。.......


夏天老去后海捞螺蛳。。。。
 
少年宫在景山后街,那时常有活动。还有一个少年厅,在人艺那边,这两个地方我们分得很清楚。少年厅是看电影,演节目的地方,楼上楼下的。我小时候是皇城根的。


景山是花园, 有事儿没事儿逛一逛
 
和平街西口的那个稻香春,我妈最喜欢吃他家的牛舌饼和桃酥。
猫妈喜欢他家的牛油起酥(是这么叫这个名吧?).....:shy:
这几样都行,我最爱的是那的枣泥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