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980年入学北京丰盛中学,83年毕业的初三3班同学。

方家胡同的飘过。北京人的媳妇。

还是喜欢听那京音儿。
等我到了村里,把你们聚到一起听个够。
 
现在的王府井.
IMG_4147.JPG
IMG_4153.JPG
 
看你们说胡同的事如数家珍,小时候的事总是记得最清楚最真切。小学中学班里一半同学穿国黄绿背军挎包懒汗鞋,那是那年代的标准配制,父母来自 五湖四海,三环以西全是大院机关,受父母影响,孩子们的京味就没那么足。
 
看你们说胡同的事如数家珍,小时候的事总是记得最清楚最真切。小学中学班里一半同学穿国黄绿背军挎包懒汗鞋,那是那年代的标准配制,父母来自 五湖四海,三环以西全是大院机关,受父母影响,孩子们的京味就没那么足。
这套装备我只能在王朔的动物凶猛里看到了。。。。隔代了?:tx:
 
看你们说胡同的事如数家珍,小时候的事总是记得最清楚最真切。小学中学班里一半同学穿国黄绿背军挎包懒汗鞋,那是那年代的标准配制,父母来自 五湖四海,三环以西全是大院机关,受父母影响,孩子们的京味就没那么足。
冬天得穿军大衩才份儿!
 
看你们说胡同的事如数家珍,小时候的事总是记得最清楚最真切。小学中学班里一半同学穿国黄绿背军挎包懒汗鞋,那是那年代的标准配制,父母来自 五湖四海,三环以西全是大院机关,受父母影响,孩子们的京味就没那么足。
我们带头大哥的标准服装是黄将校呢帽子,国防绿的确良上衣,黄毛凡尔丁裤子,脚登黑色将校靴.
 
这楼歪大发了。楼主,不好意思。
当年旧城改造扒四合院的时候,老舍的儿子有个政协提案,大概是儿时记忆、保存文化什么的。。。俺当时很唾弃。
20年一个轮回,回国看见小时候的社区楼群刷满了“拆”字。。。那感觉,估计类似农民看见祖坟被挖。
 
贴一段以前写的东西的节选,要是和你们谁打过先喊声对不起了啊:-)
.......在《风流寡妇圆舞曲》和《轻骑兵进行曲》中,北京什刹海滑冰场上人满为患。偶尔在一条条年轻健美的腿的缝隙中还能窥见得到的冰面上,灯光随意地圈点着五颜六彩,映照出长跑刀的寒影。
  我头上包着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身着快要拖到冰面上的土黄色将呢军大衣,向一帮同样的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和土黄色、蓝色的将呢军大衣组合而成的戳在冰上的青年人滑过去。
  “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好象全北京有鞋没鞋的人都跑到什刹海凑热闹、找不自在来了?”我用带有煽动和挑衅的口吻哼着。
  “真他妈的邪了,今天,哪来的这么多的人!”……“真是的,怎么连胡同‘窜子’也窜到这来了?”……“这些人也太不知趣,没事儿闲的,想找不自在!”……“我今天一回大圈儿都没跑成,这还象话?不行,不行,清场!清场!”……“我看有些人是想放放血!”……“没错儿,是得放放血了!”……“放血!放血!”……
  戳在冰上的青年人七嘴八舌地叫着散开,向一帮帮、一伙伙同样的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土黄色和蓝色的将呢军大衣组合而成的戳在冰上的青年人滑过去,一会儿,就纠集起二、三百个由红色白色黑色和土黄色、蓝色武装着的兴奋、狂燥的青年人。
  冰场里,胆小怕事的人见事态不对头早早的溜到岸上换鞋,走人了事,不怕事的“愣头小子们”和不少胡同“窜子”们,最后只得在冰面上留下一条条马上冻结了的红色痕迹仓惶逃脱。
  冰场里,除了为数极少的“老冰棍”和管理人员外,剩下的是清一色的红色白色黑色拉毛长围巾和土黄色、蓝色的将呢军大衣组合而成的戳在冰上的狂妄自大的青年男女。.......
 
是的,红烩泥肠。
罐焖牛肉是老娘的最爱!
除了这个咱还是協和医院小儿科住院病房的老病号,6岁前每年至少2次因为肺炎得进去呆几个星期。

作者: Melody:
老外婆喜欢东单的新侨,动物园的老莫,总带去那地方搓。还有就是老外公几乎每周有外事活动会被带去国际俱乐部玩。小时候特别想跟同学一样在胡同里串个够啊。​
两间都是俄罗斯大菜,马克西姆开张之前全北京几乎只有这两间外国莱餐厅,公母憨猫拍拖时常出入的场所。​

老莫每次必点的“奶油烤杂拌”,“罐焖铁雀”(不一定总有)。
老的东风市场(还有院子的时候),东南角上还有一家西餐厅, 就在后来买奶油炸糕的楼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