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贴新学:佛教 – 世界宗教的一朵奇葩 转发自/梵音清响

horton

一尘中有尘数刹
VIP
注册
2012-10-08
消息
5,731
荣誉分数
2,758
声望点数
223
所在地
微尘
从未想过要开楼,偶然发觉宗教信仰一版中竟少有关于佛教的贴子,便突萌此举。吾空学佛法若干年,却只略涉皮毛。佛法之博大精深决非吾三言两语所能蔽之。开此楼之目的旨在将佛教的基本常识介绍给欲了解佛法之有缘人士。但有几点必须坦言在先:

1)此楼内文章将引用来自佛教界内具备影响之高僧大德或具备相当声望之在家居士或团体之已发表著述,如同时引用多部不同著作,也将一一标明出处。大家若欲探究其详,请自另查。因有些原文段落较长, 不便全文摘录。故只选取其中相关的某些段落或文字,为上下衔接,文字也有略作精简和修改. 大家若欲进一步了解,请祥阅原文。一切以原文为正宗。笔者摘录将以保持原文为基准,但不排除因文字删减而使文意略有差疵。特此敬告。

2)此楼但以基础佛法之介绍为主,原则上不作研究讨论妄语为佛门根本重戒, 佛弟子不敢诳言。况本人学识有限,唯恐误人误己。故对于吾人力所能及以外之问题不便回答,特请见谅。

3)此楼内只论佛法。对于其它宗教不作个人评论。本人非常欢迎欲了解佛法之其它宗教人士光临,愿以兄弟之宜以待,但此楼内不讨论其它宗教。(引用大德文章中若有提及其它宗教为例外。)

4)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又「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特将此言与大家共勉,愿我等均能慎言慎行,一切恭敬。则佛法之实益不求而自得。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可不慎哉!

南无阿弥陀佛!

不肖佛子梵音
 
开篇:佛教是什么?

[FONT=新细明体]([FONT=新细明体]本篇节录自[/FONT][/FONT][FONT=黑体]《[/FONT]佛法与人生[FONT=黑体]》[/FONT]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FONT=宋体])[/FONT]

佛教是在后汉时传到中国,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到现在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了,这是佛教正式传到中国。非正式的,大约在春秋时代就有佛教传到中国来,但不是朝廷的接纳。在永平年间,皇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礼请,聘请法师到中国来,佛教是中国政府礼聘来的。诸位必须认清楚的是,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的历史很短,充其量不超过两百年,现在变成宗教是很遗憾,所以才有今天这种现象。以前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们对正名的工作应当重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FONT=宋体]- 佛陀的教育:[/FONT]

[FONT=宋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正如同中国儒家孔孟的教育是相同的,他们有许多的观点都相同,方法也相同。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智慧,换句话说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它求的是智慧。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它的意义即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所要求的就是全知全能。佛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是自性本能,不是由外面得来的。

[FONT=宋体]现在我们的本能丧失,怎么失掉的?是迷失掉的,并不是真正失掉的,换句话说,只要你不迷,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复;所以佛法是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所以佛法的立场、观念,是一切平等。佛法是站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佛承认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本来就是完全平等的。现在变成不平等,就是因为每个人迷失了他的本能。迷的程度有深浅不同。你迷得浅,显得智慧高点;迷得深,显得愚痴一点。这与本能没有关系,是迷悟程度上的不同的表现。所以佛教教学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离苦得乐。为什么苦呢?因为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这才带来痛苦。有了智慧,你的想法、看法完全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正确的,那里会有痛苦?当然快乐!所以苦的因是迷,乐的因是悟,是觉悟。

我们晓得他的宗旨之后,他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大众达到这一个目标,这就是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他的教学可以说有三个中心,就是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慧’是‘目标’;‘定’是‘枢纽’,没有定就没有慧;‘戒’是手段,以‘戒’帮助你得到定,定之后自然就开智慧了;所以称为三无漏学。佛所讲的一切经典,也离不开这三个中心。我们佛教经典丰富,在全世界,不论是宗教、学术......,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这么多的典籍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这三类,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这三藏经典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所以佛经典籍就分成这三大类,这是佛教育的教科书。
[/FONT][/FONT]
 
[FONT=宋体]- 佛教‘寺’的来源[FONT=宋体]:[/FONT][/FONT]

最初到中国来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两位法师是摩腾与竺法兰,这两位法师来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政府接待他们,类似现在的外交部,由外交部来接待国宾。从前在汉朝的政治制度,‘寺’是政府办公的机构,这是诸位要知道的。办外交的是鸿胪寺,鸿胪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鸿胪寺的首长就是卿—公卿,鸿胪寺卿就是现代政府组织中的外交部长。鸿胪寺来接待外宾,因为朝野谈得很投机,他们也乐意常住中国。但是外交部只能接待短期的外宾,不能够让他们常住,怎么办呢?皇帝下面不得不另设机构,再增加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为寺,这个寺就是佛教的教育机构。第一个佛寺的名称为‘白马寺’,后汉的首都在洛阳。这就是佛教‘寺’的来源。所以‘寺’和宗教完全没有关系,跟‘庙’也没有关系,明了历史来源,所以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这么一来中国办教育的机关就变成两个。宰相下面有个‘礼部’,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改变。白马寺是直接属于皇帝管辖的,是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机构,它是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

‘寺’本来是办教育的机关,与现在宗教的拜拜、祭祀、超度完全没有关系。当年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寺院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即翻译佛经,等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的工作。翻译佛经,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像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这是很有名的一个人,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你想规模有多大。早期鸠摩罗什大师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佛寺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现在寺庙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的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
 
[FONT=宋体]感谢版主的欢迎!很高兴能与大家有缘相聚。版主之工作实是功德无量之举,末学非常地欢喜赞叹。下面引用[FONT=宋体]沈家桢博士的一段话,说明宗教之重要。愿与您共勉。[/FONT][/FONT]

[FONT=宋体]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朝代,很少有超过一千年以上的统治时间。中国的周朝,号称是一个极长的朝代,前后一共也不过八百多年; [FONT=宋体]罗马帝国,在东西分裂以前,统一的时期,也不过五百年左右。而世界上的五大宗教[/FONT][FONT=宋体]印度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佛教[/FONT][FONT=宋体]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回教是最年轻的一个,到现在也已经一千多年[/FONT]; [FONT=宋体]基督教则将近二千年[/FONT]; [FONT=宋体]佛教、印度教和犹太教,都已超过两千年。世界上万千的国家和民族衰亡了,独有宗教却能在各种激荡变乱中长存不坠。这个铁的事实,说明宗教是全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需要。[/FONT][/FONT]

[FONT=宋体]这个需要是超国家、超民族、超时间和超空间的。宗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地球上有人类一天,就有宗教一天。有些人认为[FONT=宋体]食和色[/FONT][FONT=宋体]是人类两个最根本的需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FONT][FONT=宋体]食和色[/FONT][FONT=宋体]是人类两种生物性的需求,人类还有一个与其他动物不同的需要,那就是宗教性的需要。请注意:这里所说宗教性的[/FONT][FONT=宋体]需要[/FONT][FONT=宋体],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宗教性的需要,就是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美、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这个短暂,苦痛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是需要心灵的依托,凭借和归宿。人生有许多非人力所能补救的缺陷和迷闷,悲哀和苦恼,这些一切,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宗教的需求,是人类最根本的三大需要之一。它的力量,有时远胜过其他两大需要。因为这个缘故,宗教才能在世界上留存这么久![/FONT][/FONT]

( [FONT=新细明体]节录自[/FONT][FONT=宋体]甚么是佛法[/FONT][FONT=宋体]” 沈家桢博士—美国佛教会演讲词)[/FONT]
 
[FONT=宋体](节录自[FONT=黑体]《佛法与人生[FONT=黑体]》[/FONT]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FONT=宋体])[/FONT]
[/FONT]
[/FONT]

[FONT=宋体]佛教的称谓(一)[FONT=宋体]:[/FONT][/FONT]

‘佛教’我们首先要肯定它,确确实实是教育。为什么呢?我们从它的称呼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佛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后人尊称为‘本师’,是佛教育的根本老师,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师、弟子,是师生的关系,所以不是宗教。宗教里面没有师生关系,宗教里面有父子关系,有主仆关系,不是师生关系。在二十多年前,我在辅仁大学讲过不少次,也曾经在多玛斯修道院,教过一个学期。我告诉同学们,也劝勉过神父、修女要归依佛教,认真好好的学佛。为什么呢?因为佛教育和任何宗教都没有冲突,他跟上帝是父子关系,他来学佛,他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所以没有冲突。如果说这些牧师神父要学佛,背弃他的宗教,我相信佛陀也不会收容他,为什么呢?他若是连父母也不要了而要老师,这是违背伦理的,这是不可以的!换句话说,你信仰宗教是一桩事,你要不要智慧?你要是没有智慧,说老实话天堂是什么状况你不清楚,你怎么能到上帝那儿去?那都是个问号。你学了佛,有了智慧,晓得天堂的情形,清清楚楚知道,我想什么时候去,用什么方法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法是师道、是智慧的教育。

佛教的称呼,对出家人称‘和尚’,和尚实在讲不是随便称的。和尚是梵语,翻作‘亲教师’。像一个学校里,谁能称和尚?校长一个人称和尚,因为他是主持教育的。其余的老师称‘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称为‘轨范师’。和尚是校长,他指导教育政策,其余教员是执行教育政策的;所以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我们今天看见出家人称和尚,是太尊敬了,尊敬过了头了。和尚是‘亲教师’,一般来讲就是‘指导教授’,我受的教育是从他那里得到的,指导教授与学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是佛教里面很重要的常识,而为现代许多人所忽略。如果佛教是宗教,我绝对不会去学它。方先生告诉我它是教育,我才接受,才逐步在经典里面深入,去研究、去了解,果然没错。方老师跟我讲的两句话:‘佛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谢方东美先生,为什么呢?我确确实实做到了,确确实实得到了。所以人家问我,我说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我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身心清净,自在无碍,这是最快乐的。
 
佛教教学的艺术(二):

我们今天略举一个比喻。寺院第一个建筑物是天王殿,通常讲是护法,天王殿里当中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依照布袋和尚的像造的,肚皮很大,笑咪咪的。他坐在当中面对著大门,他代表的意义是你想入佛门,第一个条件要笑脸迎人。现在政府提倡微笑运动,佛门几千年前就提倡微笑运动,佛弟子、学佛的人要欢欢喜喜。肚皮很大就是要能够包容,他代表的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他是教我们这个科目,心能够平等、能够包容、能够欢喜,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入佛门,才有资格来接受佛陀的教育。旁边是四大天王,我们称为护法神,一点都没错。护谁呢?护我们自己,四大天王也是我们本人。

第一位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我们在社会上,不论你在家庭、你在学校、你在社会、你在国家,你有你本分的责任,你要把本分的责任做好,这就是护持你自己,所以他教导我们要负责尽职。

第二位南方增长天王,他代表日新又新。增长就是不断的要求进步,如果我事情做好了,我不求进步,这是错误的。所以佛教导我们要精进、要天天求进步。儒家教人日新又新,他就代表这个意义,不断地要研究改进,要日新又新;否则不进则退。所以他教人努力要求进步。

第三位西方广目天王,第四位北方多闻天王。这两位天王是教导修学方法。怎样才能达到前面两个目的?你要多看、要多听,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增长学问,行万里路是考察、是观摩,我们才能够进步,才能够把本分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所以现在人到天王殿去烧香、叩头,供一些香花、水果,求保平安,你说冤枉不冤枉?他原来是这么美好的教学艺术,拿现代教育名词来说,佛教所有设施、佛菩萨形像都是教具,教学的工具。但是我们讲成教学的工具,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不称他为教具,称为供养佛菩萨形像;实际上他的作用是教具,这点诸位一定要晓得。就是它每一个构想、每一个设施,都是启发我们心灵的,启发我们智慧的,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叫我们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学佛了。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思想、见解,纯正不邪。心地清净、不染污,这是总原则。

(节录自《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
 
感谢上面三楼的留言。今天选了几则净空老法师关于多元文化的一些开示,供养大家。


如何落实多元文化(节录于净空法师990306早餐开示)


我在澳洲參加兩個會議:昆士蘭的「多元文化論壇」,和雪梨的「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他們的理念都值得讚歎、佩服,但是仍無法落實。我第一次接受邀請參加「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這個組織是世界性的,已成立多年,有三十多個宗教團體參加,他們共同的理念就是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有不少宗教家提出,傳播教義時,不要批評、攻擊其他宗教,這是多元文化落實的一個起點。

他們對我很重視,會議只有兩小時,每個宗教團體的發言大概五分鐘,而他們給我三十分鐘。我告訴大家:「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基督教也是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基督教是上帝的教育,天主教是神的教育,伊斯蘭教是阿拉的教育。唯有突破宗教框架,走上教育的途徑,才能落實多元文化,幫助苦難眾生,進入幸福美滿的生活。

任何宗教都希望人民生活幸福。「神愛世人」,這個世人是不分族群、宗教的,這才是博愛。其實,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若明白此理,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佛家講「平等真法界」,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各個宗教都第一,才能和睦相處,如果有高下就不平等,必須要知道這個道理。

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眼是一個族群,耳是一個族群,鼻是一個族群,個個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所以身體才健康。若說眼第一,眼不要耳,這個人就生病了。身體是整個宇宙的一個濃縮模型,宇宙的複雜與我們身體的複雜是相等的。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沒有兩樣。

《華嚴經》告訴我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是共同一個生命體,如身體是同;眼能見不能聽,耳能聽不能見,這是異。「同不礙異,異不礙同」,這顯示出多元文化的融合,彼此沒有衝突、矛盾,確實做到和睦共處,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不是佛的意思,當然更不是我的意思。佛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的全是事實真相,絕沒有摻雜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就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
 
谈和平共存共荣(节录于净空法师990306早餐开示)


各個宗教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伊斯蘭教也第一。佛所講的法第一,《新舊約》也第一,《古蘭經》也第一。大家都第一,就沒有爭執了。我們看《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用五十三位善知識,來代表我們現實社會的各行各業,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這樣才能生起真誠的恭敬心,實踐普賢菩薩的教誨:「禮敬諸佛」(這是真平等)、「稱讚如來」,這兩句經文就落實了。

我們學習《華嚴》,一定要平等禮敬一切諸佛,這是基礎;連禮敬都無法落實,其他的都不必談了。諸佛是誰?一切眾生就是諸佛。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而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法,不是真實說法。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才是真實說法。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而現在不是佛,因為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的佛性蒙蔽、遮蓋了。雖然蒙蔽、遮蓋,你的佛性並沒有失去,所以你還是佛。諸佛眼中看大家都是佛,而我們凡夫見到諸佛,不承認他是佛,這正是經上講的「相隨心轉」。你是佛心,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是菩薩心,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是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是「境隨心轉」,其中的道理很深廣,永遠說之不盡,一定要自己去悟入。
 
现代的变体佛教: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教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现在传统的佛教教育很少见了。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真正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是理论上的;然后修行,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少,成就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学术的佛教’。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很多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这在日本特别显著。民国初年的欧阳竟无先生讲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因为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只认作学术也是变质了。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还是劝善的;学术的佛教还是追求真理、研究知识的,对社会不会有伤害;但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引人上当。

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节录自《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净空法师著)
 
(节录自《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

佛法的法门:

‘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道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修的什么?统统修觉、正、净。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修清净心,修正心、修觉心。由于大众根性不相同,也就是程度、环境不一样,在这三个原则,选修一个就行了。一个得到,另两个一定得到,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于是乎就要选择重点。禅宗走觉门,它从觉门入,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走的是正门,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从正门入。净土宗和密宗从净门入,重在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

不论那个法门,不论那一宗派,你修得的时候,绝对是通的。所以说一法通,一切法都通。心地清净,思想、见解那有不正确的道理。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定是正知正见、一定是心地清净。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佛法里所谓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觉、正、净。你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就是修这个,参禅的方法也是修这个,读经、念咒的方法也是修这个。如果念佛是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那就错了,那是宗教,那是迷信,与释迦牟尼佛讲的完全相违背了。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一些基本的概念。
 
(本篇摘录于《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 因原文较长,只选取摘录了其中相关的段落, 文字也略作了精简.

儒家与佛教(一)

佛教跟我们中国固有文化,实实在在是融合成一体的。儒跟佛教育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个‘孝’字可以说代表整个佛法,也代表了整个的教育。儒、佛教育理念相同,方法也相同,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朝野那么热烈的欢迎,是有道理的,的的确确对中国文化二千年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中国基本的道德观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对国家、对社会,要能尽忠;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要能尽孝。在我们佛门里面,把孝顺父母的心,扩大为孝顺一切众生。佛门的四大菩萨不是神,他是表法的。地藏菩萨就代表‘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所以师道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儒家也非常重视。佛法的教学目标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如果不用性德来启发,是绝对做不到的;孝亲尊师是性德,要开发自性一定要从这里做起。所以儒家教学也从这里开悟,也讲开智慧,佛法是讲‘觉悟’,也是讲开智慧,他们这个观念、方法都相同,实在是‘不谋而合’。

儒家的教育是五伦五常,‘伦’是‘伦理’。夫妇,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室’,指同住一个房间。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所以现在我们讲‘团结’,从前‘团结’这两个字,在中国用不上的,因为五伦就是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整体,还喊什么团结呢?这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有名份,有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有他本分的责任,他有他应尽的义务。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就是仁、义、礼、智、信。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人格,做人的资格,就是伦常。伦常没有了,人与禽兽相差就无几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就是有伦常,有基本的道德观念。而儒家修学功夫要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法的修学,佛门里面常讲‘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协助他,‘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度的意思。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用教学的方法。我们自己要如何修?自己如果没有品德、没有学术,你就没办法帮助别人;要想帮助别人,一定要品学兼优。‘品’与‘学’先从‘品德’上下手,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烦恼,有烦恼不能成就学问,这是诸位要知道的。有烦恼,烦恼没有断,念了很多书,懂得很多,在佛法里叫‘邪知邪见’,不是真智慧;智慧是从崇高品德修养里流露出来的。就是说: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流露出来的才叫‘真智慧’,才能够解决问题。你要问从那里下手?从断烦恼下手。烦恼里面最重的贪、嗔、痴、慢,这要认真去断。
 
(本篇摘录于《佛法与人生》净空法师一九八九年讲于台北) 因原文较长,只选取摘录了其中相关的段落, 文字略作精简.

儒家与佛教(二)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正如同中国儒家孔孟的教育是相同的,他们有许多的观点都相同,方法也相同。

佛法的修学,从那修学起?从发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做‘觉悟’。要先从觉悟的‘心’做起,觉心就是我们儒家讲的诚意、正心。那么诚的标准在那里?前清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上,对‘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心里还有妄念、还有杂念,这就不诚了。一念不生的时候,这是‘诚’。他的说法和佛家说法相同。六祖在坛经里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诚意’;绝对没有一个妄念,这叫做‘诚心’。你只要有妄念,只要有烦恼,有贪、嗔、痴、慢,你这个心就不诚。心不诚,心的作用就不正。这个‘正’是讲心的作用,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没有偏差。正确的思想、见解是要从‘真诚心’里面生出来的。

佛法是‘心法’,不是从外求来的,是从内心里面往外流出来的。是修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了。所以我常常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们,学佛,学什么呢?学清净心。佛法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真正得到根本智的时候,一接触外面境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佛法的修学,最初是学‘无知’,就是修清净心,修根本智。心真的清净了,你所看的、所体会的,非常深刻,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心不清净,不但对佛法无法理解,就是对世间的一切问题,也不能认识清楚。可是一般人妄念很多,怎样把妄念去掉?那就是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妄念去掉。儒家讲‘格物致知’,儒家的修学,是从格物致知下手。‘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格是跟它格斗。如何离开一切欲望?跟我们佛法里说要从断烦恼是一样的;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求智慧。格物是功夫,致知是学问。

保持身心清净,一家和睦,是‘家齐’。每一个家庭都一样,国家就大治了。我们今天所祈求的康和乐利,才能真正得到。最终是‘天下平’,‘平’是‘平等’。天下平等就能达到世界和平。不会有战争。这要靠教育。这个大意明白之后,对于佛教多少有一些认识。佛教实在讲是每一个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分国家民族,也不分宗教的差别,都应当要修学,它是圆满智慧的教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