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贴新学:佛教 – 世界宗教的一朵奇葩 转发自/梵音清响

因缘生万法


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成为一条永久不变的定律;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缘,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别论之。心法依四缘生起:一、亲因缘,即自心中业识的种子,彼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亲因缘。二、无间缘,即众生攀缘的心、前念、后念接续不断,故名无间缘。三、所缘缘,指众生心念所攀缘的物件,经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四、增上缘,除前三种缘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缘。世间一切诸法的生起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万有都是缘起相关的,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存在的。个人既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够生存,必然也就应该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群众,去帮助别人的生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来自群众,一切还归贡献给群众。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我所依存的社会群众。而应该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去为社会群众服务谋福利,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无我为人’,互助合作。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因果的定律


果报研究起来,也可分成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所做的善恶之因,在现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现果;在来生成熟的,叫做来果;在后后多生成熟的,叫做后果。这是从三世的时间上,说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而是有条不紊,毫厘无差的。

果报所以有现生成熟的,有来生成熟的,有后生成熟的,其原因约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种在地下,瓜种当年生成可结瓜果,而桃核出生,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四缘并进,条件具备,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只有一种两种,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阳光不够,空气缺乏,那末这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迟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定理,就怀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眼见世间许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而那些做恶的坏人,反而晨夕享乐,过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这道理凭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来,是很简单的,即好人今受苦报,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果;而今生虽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恶人做恶反得好报,亦是这个道理,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所造的恶因,业缘未熟,苦报还在来生,任他怎样也逃不了的。‘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

一,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论好恶,种子永留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要想有办法,唯有断尽三界烦恼,获得出世圣果,方可免除轮回受报的痛苦。
二,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须知佛、天理无私,不受贿赂。不过多做善事,多增善缘,使恶报由重转轻,所谓‘重报轻受’,这是有可能的;同时由于善缘增多,恶缘渐减,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可见欲从好的因缘,得到好的果报,多做善事,是极为需要的。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三千大千世界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名为正报,是由业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的肉体和精神而言。器世间,又名依报,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饮食的总称而言。

有情世间有六道众生,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所谓欲界,是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欲,惟有殊胜的形色。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

器世界经上说,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总名为一须弥界。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界并非一个,而是遍存虚空。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因为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经中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沙世界’。由于近世天文学的发达,证明太空中星球多至不可胜计,由此可知佛经所说。并非是揣测之词了。

世界,在空间上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在时间说,朔之无始,追之无终。但在因果法则上说,一是因前复有因,果后复有果,因果无始终,时间亦无始终。但另一方面说,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因此,世界也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但成住坏空是循环连续的,所以在时间上依然是无始无终。

劫是梵语,华译为长时。上述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是一大劫,大劫下为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一中劫含有二十小劫。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的时期。崩溃之后,再入成劫,周而复始。延续无穷。一小劫的时间,是人寿由最高数——八万四千岁——减至最低数——十岁——,再由最低数增至最高数,增减之量是每百年一岁,这样一增一减所需的时间,即为一小劫。

这无边无际的空间,无始无终的时间,无量无数的众生,悉依因果法则而生而有,而变而灭,就是佛经上所称的世界。


(节录于《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六道轮回


业力并不因肉体的死亡而消灭,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寄托于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再与物质结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是飞禽是虫蚁,阿赖耶识本身不能自主,完全受业力的牵引。佛经上说业力牵引阿赖耶识的情形是‘譬如讨债,强者先牵。’那就是说那一方面的业力最重,就偏堕到那一方面去。

所谓六道,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者称三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

其中天道福报最厚,乐多苦少,是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人道苦乐参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修罗道福报如天,而嗔恚心重,斗争不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下三道之畜生道,愚痴无知,吞噬虐杀,系造下品十恶所感之果。饿鬼道常受饥饿,故曰饿鬼,其痛苦甚于畜生,系造中品十恶所感之果。最下者为地狱道,系造上品十恶,召此极端痛苦的果报。

三界有情,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因受苦复迷惑。这惑,业,苦三者,就形成了循环。因惑所造之业有善恶轻重之分,所以其获得的果报亦有苦乐之别。业识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做六道轮回。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乐福报亦繁殊万端。如人之有富贵贫贱,穷达寿夭;畜之有飞禽走兽,虫蚁鱼虾。鬼道中有无财、少财、多财诸类;天道中分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总之皆是业力之所召感,善升恶堕,理所固然也!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宇宙有情概况


因缘所生法之宇宙有情众生之正报身心及依报世界概况,了知三界无安宅,故修学佛法,来出离三界,了生死大患。

佛说世间,共有两种:(一)是有情世间,指动物环境;(二)是器世间,指植物矿物环境。有情世间:广义而言,一切众生,除佛以外,声闻、缘觉、菩萨圣人,亦属有情;狭义而言,但指六道的凡夫,今即专约此义,以圣人境界,吾等凡夫不能亲得受用,故非环境范围。

一、六道状况

佛陀概括世间一切有情,归为六大种类,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即是‘六道’。世上固有许多生物学家,对于动物,亦有其不同的分类法,却因受到个人智慧学问的限制,总不及佛陀的圆满周到。这因佛陀不但能见凡夫肉眼之所见(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见其少分),且亦能见凡夫肉眼之所不见(如天、修罗、鬼、地狱四道)。学佛之人,以相信圣言量为依归,固不可因我之不见,遂谓为虚诞无有。

六道众生的状况,千差万别,一一细说,不胜繁杂,今为略举二端,藉知大概。1、是‘类受’,类指正报身心的种类,受指依报世界的享受。其中依报,诸多种类,单举寿长,以推余福。2、是‘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灾厄。六道果报,固然有别,总之不离观受是苦。

1、天道

天,是天然自然,享乐殊胜、身形殊胜之义;此道众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为天。

约‘类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计二十八层天。其中欲界六层,亦如人间,有男女饮食之欲;其第二层名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约横面言),即山顶四角,各有八天,中为帝释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层,则名他化自在天,却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皆有禅定,已无男女饮食之欲,犹带身形楼阁诸色;其中前三禅各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又、无色界有四层天,入四空定,已无形相,只存神识。

天上各种享受,皆殊胜于人间;如食曰天厨妙味,共一器食,随福差别;衣曰天衣无缝,不似人间,千缝百补。至于寿命,亦长人间甚多:如第一层四王天,寿五百岁,却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计算。向上一层,按此间倍倍增加;如第二层忉利天,寿一千岁,却以人间百年为一日计;乃至第六层他化自在天,寿万六千岁,而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计。如是递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则寿八万大劫。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缘,方得如此殊胜果报。

约‘苦厄’:欲界天有五衰,寿将尽时,自然头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体臭秽、不乐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现时,知必当死,愁忧恐怖,苦等地狱。又、色界天有三灾,初为火灾,劫火兴时,初禅以下,尽化灰烬;二为水灾,劫水起时,二禅以下,皆遭淹没;三为风灾,大风所吹,三禅以下,乃至微尘,皆无余在。呜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况寄居众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禅天人,虽具深禅定,一旦命终,即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余皆有苦。又、无色界四天,虽无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疮(空无边处天)、如痈(识无边处天)、如病(无所有处天)、如箭入体(非非想处天)等微细苦;且寿命尽时,定力遂失,知当死堕,譬如高山忽坠深涧,生大恐怖。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2、人道

人,梵语摩冕赊,翻为意,以此道众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人能安忍。

约‘类受’言:人道分布于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寿享,皆不相同。如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即以南阎浮提(亦即吾人所居地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种,发肤颜色、风俗习惯,乃至土地资源,亦多悬殊。然书经云:惟人为万物之灵;礼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盖以人易近道,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约‘苦厄’言:三苦八苦等。

所谓三苦者,是对于三受而言。一切众生,在六道中,所受的境界,不出三类: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悉皆是苦。苦受如饥痛,寒暑,贫病等,心身受苦时则生苦,是为苦苦。乐受如富贵寿考,花好月圆等,乐境变坏时则生苦,是为坏苦。不苦不乐受,虽然无苦,然而外则四相迁流 ,内则诸想不断,是为行苦。然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

八苦者:一、生苦。在胎如处监牢,出胎如钻穴隙,是为生苦。二、老苦。眼昏耳聋,气虚体弱,是为死苦。三、病苦。四大不调,面黄肌瘦,是为病苦。四、死苦。疾痛丧生,水火殒命,是为死苦。五、爱别离苦。骨肉分离,魂牵梦萦,是为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恶眷败家,仇人见面,是为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名利爱乐,图谋不成,是为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舍报 之后,复须受生,是为五阴炽盛苦。上七苦是果苦,后一苦是因苦。


3、阿修罗道

阿修罗,此翻无端正,或云非天。以此道众生男丑女端,故名无端正。又因遍采名花,酝于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鱼龙业力,其味不变,故云无酒。因多嗔多忌,虽有天福,而无天德,故名非天。

约‘类受’言:此道众生,分别摄属天、人、畜、鬼四道,故楞严经云:三界中有四种修罗,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从卵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从胎生,人趣所摄。有阿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摄属。既是分属四道,身形寿享等,亦随其类,多有不同。总由因中,虽行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却怀忌慢之心,所谓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约‘苦厄’言:各随其类,受苦不同。即以天趣修罗而言,除一般苦外,又因常好与帝释斗,或断肢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若伤心断节,续还如故;若断其首,即便殒没。其他三趣修罗,其苦更多。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与中级佛学教本 第五课 三苦八苦)
 
4、畜生道

畜生,梵语底栗车,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横住),行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约‘类受’言:此道众生,包含甚广,举凡飞禽走兽,羽毛鳞介,或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皆摄属之。就其出生,分为四大类:

(1)、胎生,例如牛马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
(2)、卵生,例如鹅鸟孔雀,依壳孵生。
(3)、湿生,例如蛤虫飞蛾,藉湿秽暖气而生。
(4)、化生,如龙等,无而忽有,唯依业力,变化而生。若论寿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经千百岁而后死者,千差万别;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悬殊不等。

约‘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杀、或互啖,其苦无穷。近代西方学者有言:‘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可谓说中畜生道实况。总因前生愚痴贪欲,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5、饿鬼道

饿鬼,梵语音译为阇黎多、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即鬼道、鬼趣、饿鬼道。又鬼者畏也,饿云饥饿,此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

约‘类受’言:分三类九种,(1)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2)少财鬼,少得饮食故;(3)多财鬼,多得饮食故。无财鬼又分三:a、焰口鬼,火焰炎炽,常从口出;故纵得饮食,亦化灰烬。昔目连尊者母,即堕此身。b、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c、臭口鬼,口中腐臭,自受恶报。少财鬼亦分三种:a、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b、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c、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脓。须知,谓少财鬼少得饮食,非真如人间净妙食,苟得厕坑粪秽,已似山珍海味了。多财鬼分三种:a、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b、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c、势力鬼,具威德势力,常得人间祭祀。譬如人间所供城隍、土地、王爷,乃至一般神祇,均属此类。诸类饿鬼,居遍诸趣,随所生处,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亦自差别。其寿有五百岁,却以人间一月为一日计。

约‘苦厄’言:以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故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谄诳心意,造作中品十恶,感此道身。
 
6、地狱道


地狱,梵语泥黎,翻为苦具;乃造恶众生,受苦器具;又因居处地下,故名地狱。

约‘类受’言:共有三类(1)根本地狱,即八寒八热地狱;(2)近边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3)孤独地狱,即山间、水中、旷野三处地狱。其形体寿命,受苦轻重,随各差别。其中以阿鼻地狱受罪最剧。总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阿鼻,译名无间,为八大根本地狱之一,具五种无间故。(1)者趣果无间,终此身已,直堕于彼,不经中阴故;(2)者受无间,受苦无间断,中无乐故;(3)者时无间,决定一劫(指中劫),相续不断故;(4)者命无间,一劫之中,寿命不绝;纵经剥割烹煮,肢体糜烂,然以行业因缘,冷风吹活,无间断故;(5)者形无间,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众生身形亦八万由旬,中无少间,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若论寿命,以八热而言,初等活地狱,寿同四王天五百岁,而以四王天五百岁为一日计,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九百多万岁;二黑绳地狱,寿同忉利天一千岁,而以忉利一千岁为一日计,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三千六百多万岁。如是随六欲天递增,乃至阿鼻,寿一中劫。其苦寿如此,能不畏哉?

约‘苦厄’言:或火坑、或坚冰、或刀山、或剑树、或碾□、或汤镬、或沸屎、或合山等诸多苦具,繁多难述。以沸屎言:在一大热沸屎河中,驱令入中,内有利嘴蛆虫,或从鼻孔入,则脚底出;或从足下入,则口中出,既脏且臭,热恼加刺,苦何以堪?


互相轮回

上面六大种类有情众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犹路也,是能通义;谓六道中众生,轮转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循环三界,互相通达,故名为道。这即一般常称的‘六道轮回’。轮回的情形,各随业力,或人变鬼、或升天。古人说:‘钻马腹,入驴胎,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帝殿前过,或向阎君锅里来’ 哪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变驴(如法句譬喻经),何况其下的凡夫?

关于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明白;若儒书中,易经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于六道轮回的事实,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于一一众生自何道来?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见;若是未具二通,只要广览诸史,亦不难获多实证。惟其既不研经,又未读史,且不信圣言量者,方一味怀疑排斥。

此六道中,天、人、修罗三道,以因中多为善故,果报亦胜,名三善道;鬼、畜、地狱三道,以因中多为恶故,果报则劣,名三恶道。其三恶道,又称三途,途含二义:一是途炭,取残害义,此中众生,多受残害;二是途道,取所趣义,为造恶众生,所趣向处。1、刀途,即饿鬼道,常为刀杖,所驱逼故;2、血途,即畜生道,必经流血而死故;3、火途,即地狱道,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堕三恶道,经上喻曰‘头出头没’;谓整个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业浪,翻腾汹涌,前浪刚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鲜气尚未吸足,后浪随来,又将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时头出,有时头没,总是离不开这一大苦海,这就是吾人的有情环境啊!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六根本烦恼


声闻乘是以断烦恼(见思二惑)而成就阿罗汉果,故介绍声闻乘前,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六根本烦恼。

┌1、贪—贪爱五欲
│2、嗔—嗔恚无忍
│3、痴—愚痴无明
┤4、慢—骄慢高举
│5、疑—狐疑猜忌
└6、不正见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著。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二、嗔—是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是心著垢染,系缚不脱,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五不正见


┌1、身见(萨迦耶见)—执取五蕴根身——┐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不正见,即是:

(一)、萨迦耶见—华译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名五蕴)四大(地、水、火、风名四大)和合之身,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而无知执之为‘一’,为‘常’,为‘遍’,为‘主宰’的实我存在,即是萨迦耶见。

(二)、边见—又名边执见。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有所偏蔽,执常执断,各落一边。执常的知见,以‘常’为恒常不变,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无有生死轮回升沈之事,则作恶何畏?无善恶因果可论。

(三)、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拨无因果,毁谤圣贤,坏诸善事。

(四)、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乃对前说三不正见,执以为实。又这见亦名‘非果计果’,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而妄执已得到圣果的错觉。

(五)、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鸦片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生起不正见。如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易断恶见之故,称为五利使。佛经有说,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因遇马胜比丘,听到佛教因缘法门,即弃邪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证三果罗汉,再经十五日的修持,断十惑证阿罗汉果。十惑即贪、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注】

贪、嗔、痴、慢、疑是属思惑,五不正见是属见惑,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四圣谛简释

四圣谛: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

├集谛(迷的因,即苦因)

├灭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谛(悟的因,即乐因)


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为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槃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槃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贪,2嗔,3痴,4慢,5疑,6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憍陈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四念处略释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1、缘身执净,2、缘受执乐,3、缘心即常,4、缘法执我。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回复楼上的亲,

理论上的概念是比较繁琐的, 不过有的内容也是入佛门必需要知道的. 以后, 会尽量采取简单易懂的内容, 真心希望所有看贴的亲们都能得真实利益.

如果大家对本贴有什么期望和要求, 希望大家提出来. 在不改变主旨的情况下, 会尽可能满足大家.


在新年的第一天, 祝福大家: 吉祥如意, 福慧增长!
 
实践八正道


向来说:大乘重于般若,小乘重于正见,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脱,小乘能依正见而行,也可得到解脱。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盲修瞎行,徒劳无功。

说到八正道,非仅限于小乘人修的,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成为善人君子,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为阿罗汉。

八正道第一是正见:
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空、无常,是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而明了这短促人生,要保持纯洁善良,不纵我役物,随流恶染,速把偏执的思想,改正过来,步入正见。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说:‘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可知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信善恶因果,三世业报等法理。不论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
又译为正欲、正志等名词。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实现行动,是要深密思考,所谓三思而后行。为什么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恼)的欲,即是正欲。换句话说,正欲是正当欲望的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依著目标去做。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精密计划,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到成功。至于正思惟又名正志,如经所云:‘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数计、立意。’这是说明正志的意思。也即正思惟、正欲、正志是异名而同一义为纯正的思想。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八正道第三是正语:
即言语要端正。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内心不正,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便如刀剑刺入心胸,令人难堪,弄出祸患。要实践正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业:
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邪淫、偷盗等一切邪妄,梵行清净。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
即是保持圣洁的生命,要以正当的工作、事业来养活此生命。不可经营非道德性的工作或获取不如法之利益来维持生活,使生命被染污不净。这也是说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进:
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不论修哪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
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倘然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仍不为它所染污。正念是要精进修持,方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头。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
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故小乘人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无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后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开示实践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戒定慧三学的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著此八正道实践力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推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成为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节录于《佛学入门》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