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中国新闻
Guest
除递交材料、审查、缴费、立案等全部程序都可在大厅完成的“一站式服务”外,为在案件分配环节上最大限度地避开各种关系的影响,三中院率先实行了“案件移送通过立案管理系统、由电脑进行随机派位分案”的做法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是去三中院吗?”报亭的刘老板从报刊亭里探出头来,用右手指了指前方,“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到了五环往左走,再有几百米就瞧见了。”刘老板口中的“三中院”就是新近履职的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在问了三个人后,法治周末记者终于打听到了去三中院的确切路线,对此刘老板并不惊讶:“很正常,这法院才刚有的,好多人还不知道。”
2013年8月6日,北京政法系统迎来了两位“新成员”――三中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以下简称三分检)正式挂牌成立。8月21日,北京三中院和三分检开始正式履职,由蒙牛集团起诉的一起商标侵权案也幸运地成为了三中院受理的首起案件。
人员多系统内部调配
8月26日,法治周末记者来到三中院采访。
据三中院组宣处工作人员潘园园介绍,目前三中院已设立内设机构17个,配备干警360余人,包括正式干警300余名,聘任制人员60余名,在编干警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01人,本科学历的99人,其中不乏一些有过律师职业背景的干警。
公开资料显示,三中院首任院长索宏钢1976年12月便参加工作,先后历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副处级审判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院长、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2013年7月,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市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
潘园园告诉记者,三中院干警主要来源于北京市法院系统内部调配,部分来自基层法院内部遴选、社会公开招录等,在7月29日完成人员集中报到后,还进行了为期20天的岗前教育及业务培训,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审判管理、业务技能、信息化、行政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并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各工作小组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开展了业务讲座、法院参观等多项内部培训,“这些正规化、专业化的班底也为三中院的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基础”。
此前在央企就职的潘园园今年通过公开招录进入三中院,谈起入职的原因,她笑了笑:“不是谁都能见证一个法院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件立案,第一起审判,能和年轻的三中院共同成长,我觉得很有意义。”
据了解,除了目前正常的立案审理等工作外,三中院也在着手开通“院长信箱”、“三中院官方微博”和“法官微博”等,下一步还会组织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促和谐、促发展等“三进两促”活动,以便沟通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据统计,8月26日当天,三中院共收案12件,而自21日履职以来截至26日,三中院共收案42件,其中当事人已缴纳诉讼费正式立案的案件共11件,包括知识产权案件7件、执行类案件3件和民商类案件1件,目前都还没有进行案件审理。
三中院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管辖地域与履职时间相同的三分检,工作也步入正轨。26日法治周末记者从三分检了解到,截至26日当天,三分检共批捕案件5件,起诉和准备起诉案件17件,接待来访4人。
导诉台全程引导
飘扬的国旗,庄严的国徽,设施完善的立案大厅,走进位于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的三中院,很难让人相信4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家酒楼。
当法治周末记者走进三中院立案综合服务大厅时,看到几位当事人正坐在大厅右侧的黑色等候座椅上等待立案。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在大厅中间的圆形导诉台里,一位胸前挂着“导诉员”标志的服务人员微笑着问记者。
说明来意后,这位名叫王曼斐的立案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导诉台”的作用:“导诉台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更快地了解立案流程工作,由我们立案庭的人来引领告知当事人具体程序,方便当事人诉讼。”
“不好意思。”说话间,一位当事人走进立案大厅,王曼斐立即走出导诉台,迎接引导。在了解到当事人所诉案件类别后,王曼斐引导其在大厅左侧的自助取号机上领了号,“您前面还有一位,请耐心等候”。
随后王曼斐将当事人领到取号机旁的两台触屏自助服务机前。“您今后案件的审理进展,就可以直接在这两台自助机器上查询。”她用手在机器上的感应区比划了一下,只要在这里刷一下身份证,企业法人输入组织机构代码,相关案件信息、开庭公告等就能显示在屏幕上,输入当事人手机号,这些信息还能马上发送到手机上。据她介绍,这个系统在北京市法院系统尚属首创。
“挺好的,有人带着就不乱了,也不耽误时间。”对于刚才的引导服务,这位当事人很满意。据王曼斐介绍,导诉员的工作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引领带路,当事人进入大厅,无论是立案、开庭、还是旁听或补交诉讼材料,都会得到导诉员的指引,就算是没打过官司的人也能轻松快捷地熟悉情况。
除了导诉员,在导诉台上,还放置着笔、老花镜和各类格式用纸,同时立案大厅还设有专门的书写桌椅、饮水机等便民措施。在等候区旁,记者看到一个白色的法律资料取阅架,上面放着包括《起诉书样式》、《一、二审民事案件立案须知》等各类供人们取阅的诉讼指南法律手册,而等待立案的当事人也几乎都会到这里翻看索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一站式立案
拥有完善的便民设施,立案过程是否也能让当事人满意呢?
与法院普遍采用的混合立案方式不同,三中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民商立案、知识产权立案、行政立案、执行立案、申诉立案和诉讼材料收转窗口,记者发现三中院的6个立案窗口每个都有墙面独立隔开,并配有单独的透明玻璃门,每个窗口上都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标明受案类型,方便当事人“对号入座”。
三中院组宣处工作人员潘园园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单独立案窗口为当事人在立案时提供了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同时,立案庭还制定了各类案件的立案操作规范,对审查的内容和程序以及提交的材料进行统一规定,专业划分也可避免案件立与不立的随意性。
“挺快,挺快!”从2号知识产权立案窗口走出的彭先生低头扫了眼手表,笑着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从进去到出来也就十几分钟,人家看了我的材料证据说符合立案手续,现在受理了,交完诉讼费就行了。”拿着诉讼费交费单,彭先生走到立案窗口对面10米的中国农业银行交费窗口,缴费后,彭先生完成了立案手续。
彭先生诉的是一起专利侵权案,在23日去二中院立案时,被告知案件已归三中院管辖。“说实话我都没听过三中院,一查地方又偏,来之前没想到会办得这么顺。”此次立案过程给彭先生的感觉就是专业、高效,也让他对日后的审理信心满满。
与彭先生相比,当事人张先生的经历有点“坎坷”,今天是他第二次来三中院立案。同样是知识产权案件,22日张先生来立案时,被告知自己缺少了几项关键的材料证据:“立案法官态度不错,跟我说得挺细,还填了一个《补正材料清单》,列明了我要补带的材料,今天我把材料都备齐了,立案应该没问题。”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实际测算发现,除个别案件因案情复杂或其他原因需要对材料证据进行长时间审核外,大部分案件的立案时间基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当事人也都对法院的服务表示满意。
除递交材料、审查、缴费、立案等全部程序都可在大厅完成的“一站式服务”外,为在案件分配环节上最大限度地避开各种关系的影响,三中院率先实行了“案件移送通过立案管理系统、由电脑进行随机派位分案”的做法,既杜绝了暗箱操作,也能确保当日立的案件当日移送审判庭。
“立案综合服务大厅是三中院与当事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站,要让当事人从踏进大厅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正能量’。”潘园园指出,目前法院的工作正是在严格执行院长索宏钢提出的要求。
“服务倒是不错,就是太难找了。”一位来立案的当事人向法治周末记者诉苦,从距离三中院最近的地铁北苑路北下车,连找带走还得20多分钟,交通太不方便。对此潘园园也显得无奈,法院新成立,加上地点偏,都是造成当前立案人数较少的原因。
据潘园园介绍,三中院管辖朝阳、通州、顺义、怀柔、平谷、密云六个区县法律规定的由其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及上述区县人民法院的上诉、抗诉案件,预计年收案量2.5万件左右,审级管辖范围内的6个区县法院的年收案量13万件左右。
硬件上的特色
据媒体此前报道,为缓解原有两个中级法院面临的审判压力,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2012年8月,最高法院下达批文,同意设立北京三中院。
“从选址装修到配套设施安装只有短短四个多月。”三中院办公室副主任杨景贤介绍,三中院从今年3月10日开始改造装修,面积共2.4万平方米,在改建过程中优先满足法庭建设需求,全院共设33个法庭,其中8个刑事法庭,25个民事法庭。
由于三中院重点服务于北京商务中心区(朝阳CBD)、通州国际新城和顺义航空港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大量涉外案件及知识产权等新类型案件,因此外事法庭成了三中院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信息化时代,三中院也建立了一个集多概念融合、多业务处理、多功能服务的数字化法庭。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放大证据细节,使全体庭审参与人员及旁听人员清楚地了解证据内容。当事人在得到法庭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播放证据,同时整个质证过程会全面地记录在庭审实况视频中,满足庭后对证据查看的需求。
“在审判实践中,一些当事人来自远郊区县,由于路途遥远,许多人往往前一天就要到法院周边住宿,而法官频繁下乡审案,也需要交通支出,增加司法成本。”刑二庭副庭长王海虹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为减轻诉讼成本,三中院设立了远程视频法庭。
在法庭中记者看到两块高清屏幕,据介绍,庭审时,一侧屏幕显示法官本地画面,另一侧屏幕则显示远端当事人的画面,法官足不出院就可完成整个庭审过程。
为保障庭审顺利进行,三中院在远端法庭安装了第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打印机等设备,可以对当事人身份进行远程核对,远程打印庭审笔录。目前,三中院已与辖区内朝阳法院、通州法院、顺义法院、怀柔法院、平谷法院、密云法院实现了视频联通。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是去三中院吗?”报亭的刘老板从报刊亭里探出头来,用右手指了指前方,“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到了五环往左走,再有几百米就瞧见了。”刘老板口中的“三中院”就是新近履职的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在问了三个人后,法治周末记者终于打听到了去三中院的确切路线,对此刘老板并不惊讶:“很正常,这法院才刚有的,好多人还不知道。”
2013年8月6日,北京政法系统迎来了两位“新成员”――三中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以下简称三分检)正式挂牌成立。8月21日,北京三中院和三分检开始正式履职,由蒙牛集团起诉的一起商标侵权案也幸运地成为了三中院受理的首起案件。
人员多系统内部调配
8月26日,法治周末记者来到三中院采访。
据三中院组宣处工作人员潘园园介绍,目前三中院已设立内设机构17个,配备干警360余人,包括正式干警300余名,聘任制人员60余名,在编干警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01人,本科学历的99人,其中不乏一些有过律师职业背景的干警。
公开资料显示,三中院首任院长索宏钢1976年12月便参加工作,先后历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副处级审判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院长、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2013年7月,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市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
潘园园告诉记者,三中院干警主要来源于北京市法院系统内部调配,部分来自基层法院内部遴选、社会公开招录等,在7月29日完成人员集中报到后,还进行了为期20天的岗前教育及业务培训,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审判管理、业务技能、信息化、行政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并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各工作小组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开展了业务讲座、法院参观等多项内部培训,“这些正规化、专业化的班底也为三中院的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基础”。
此前在央企就职的潘园园今年通过公开招录进入三中院,谈起入职的原因,她笑了笑:“不是谁都能见证一个法院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件立案,第一起审判,能和年轻的三中院共同成长,我觉得很有意义。”
据了解,除了目前正常的立案审理等工作外,三中院也在着手开通“院长信箱”、“三中院官方微博”和“法官微博”等,下一步还会组织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促和谐、促发展等“三进两促”活动,以便沟通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据统计,8月26日当天,三中院共收案12件,而自21日履职以来截至26日,三中院共收案42件,其中当事人已缴纳诉讼费正式立案的案件共11件,包括知识产权案件7件、执行类案件3件和民商类案件1件,目前都还没有进行案件审理。
三中院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管辖地域与履职时间相同的三分检,工作也步入正轨。26日法治周末记者从三分检了解到,截至26日当天,三分检共批捕案件5件,起诉和准备起诉案件17件,接待来访4人。
导诉台全程引导
飘扬的国旗,庄严的国徽,设施完善的立案大厅,走进位于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的三中院,很难让人相信4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家酒楼。
当法治周末记者走进三中院立案综合服务大厅时,看到几位当事人正坐在大厅右侧的黑色等候座椅上等待立案。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在大厅中间的圆形导诉台里,一位胸前挂着“导诉员”标志的服务人员微笑着问记者。
说明来意后,这位名叫王曼斐的立案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导诉台”的作用:“导诉台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更快地了解立案流程工作,由我们立案庭的人来引领告知当事人具体程序,方便当事人诉讼。”
“不好意思。”说话间,一位当事人走进立案大厅,王曼斐立即走出导诉台,迎接引导。在了解到当事人所诉案件类别后,王曼斐引导其在大厅左侧的自助取号机上领了号,“您前面还有一位,请耐心等候”。
随后王曼斐将当事人领到取号机旁的两台触屏自助服务机前。“您今后案件的审理进展,就可以直接在这两台自助机器上查询。”她用手在机器上的感应区比划了一下,只要在这里刷一下身份证,企业法人输入组织机构代码,相关案件信息、开庭公告等就能显示在屏幕上,输入当事人手机号,这些信息还能马上发送到手机上。据她介绍,这个系统在北京市法院系统尚属首创。
“挺好的,有人带着就不乱了,也不耽误时间。”对于刚才的引导服务,这位当事人很满意。据王曼斐介绍,导诉员的工作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引领带路,当事人进入大厅,无论是立案、开庭、还是旁听或补交诉讼材料,都会得到导诉员的指引,就算是没打过官司的人也能轻松快捷地熟悉情况。
除了导诉员,在导诉台上,还放置着笔、老花镜和各类格式用纸,同时立案大厅还设有专门的书写桌椅、饮水机等便民措施。在等候区旁,记者看到一个白色的法律资料取阅架,上面放着包括《起诉书样式》、《一、二审民事案件立案须知》等各类供人们取阅的诉讼指南法律手册,而等待立案的当事人也几乎都会到这里翻看索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一站式立案
拥有完善的便民设施,立案过程是否也能让当事人满意呢?
与法院普遍采用的混合立案方式不同,三中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民商立案、知识产权立案、行政立案、执行立案、申诉立案和诉讼材料收转窗口,记者发现三中院的6个立案窗口每个都有墙面独立隔开,并配有单独的透明玻璃门,每个窗口上都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标明受案类型,方便当事人“对号入座”。
三中院组宣处工作人员潘园园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单独立案窗口为当事人在立案时提供了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同时,立案庭还制定了各类案件的立案操作规范,对审查的内容和程序以及提交的材料进行统一规定,专业划分也可避免案件立与不立的随意性。
“挺快,挺快!”从2号知识产权立案窗口走出的彭先生低头扫了眼手表,笑着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从进去到出来也就十几分钟,人家看了我的材料证据说符合立案手续,现在受理了,交完诉讼费就行了。”拿着诉讼费交费单,彭先生走到立案窗口对面10米的中国农业银行交费窗口,缴费后,彭先生完成了立案手续。
彭先生诉的是一起专利侵权案,在23日去二中院立案时,被告知案件已归三中院管辖。“说实话我都没听过三中院,一查地方又偏,来之前没想到会办得这么顺。”此次立案过程给彭先生的感觉就是专业、高效,也让他对日后的审理信心满满。
与彭先生相比,当事人张先生的经历有点“坎坷”,今天是他第二次来三中院立案。同样是知识产权案件,22日张先生来立案时,被告知自己缺少了几项关键的材料证据:“立案法官态度不错,跟我说得挺细,还填了一个《补正材料清单》,列明了我要补带的材料,今天我把材料都备齐了,立案应该没问题。”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实际测算发现,除个别案件因案情复杂或其他原因需要对材料证据进行长时间审核外,大部分案件的立案时间基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当事人也都对法院的服务表示满意。
除递交材料、审查、缴费、立案等全部程序都可在大厅完成的“一站式服务”外,为在案件分配环节上最大限度地避开各种关系的影响,三中院率先实行了“案件移送通过立案管理系统、由电脑进行随机派位分案”的做法,既杜绝了暗箱操作,也能确保当日立的案件当日移送审判庭。
“立案综合服务大厅是三中院与当事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站,要让当事人从踏进大厅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正能量’。”潘园园指出,目前法院的工作正是在严格执行院长索宏钢提出的要求。
“服务倒是不错,就是太难找了。”一位来立案的当事人向法治周末记者诉苦,从距离三中院最近的地铁北苑路北下车,连找带走还得20多分钟,交通太不方便。对此潘园园也显得无奈,法院新成立,加上地点偏,都是造成当前立案人数较少的原因。
据潘园园介绍,三中院管辖朝阳、通州、顺义、怀柔、平谷、密云六个区县法律规定的由其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及上述区县人民法院的上诉、抗诉案件,预计年收案量2.5万件左右,审级管辖范围内的6个区县法院的年收案量13万件左右。
硬件上的特色
据媒体此前报道,为缓解原有两个中级法院面临的审判压力,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2012年8月,最高法院下达批文,同意设立北京三中院。
“从选址装修到配套设施安装只有短短四个多月。”三中院办公室副主任杨景贤介绍,三中院从今年3月10日开始改造装修,面积共2.4万平方米,在改建过程中优先满足法庭建设需求,全院共设33个法庭,其中8个刑事法庭,25个民事法庭。
由于三中院重点服务于北京商务中心区(朝阳CBD)、通州国际新城和顺义航空港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大量涉外案件及知识产权等新类型案件,因此外事法庭成了三中院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信息化时代,三中院也建立了一个集多概念融合、多业务处理、多功能服务的数字化法庭。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放大证据细节,使全体庭审参与人员及旁听人员清楚地了解证据内容。当事人在得到法庭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播放证据,同时整个质证过程会全面地记录在庭审实况视频中,满足庭后对证据查看的需求。
“在审判实践中,一些当事人来自远郊区县,由于路途遥远,许多人往往前一天就要到法院周边住宿,而法官频繁下乡审案,也需要交通支出,增加司法成本。”刑二庭副庭长王海虹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为减轻诉讼成本,三中院设立了远程视频法庭。
在法庭中记者看到两块高清屏幕,据介绍,庭审时,一侧屏幕显示法官本地画面,另一侧屏幕则显示远端当事人的画面,法官足不出院就可完成整个庭审过程。
为保障庭审顺利进行,三中院在远端法庭安装了第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打印机等设备,可以对当事人身份进行远程核对,远程打印庭审笔录。目前,三中院已与辖区内朝阳法院、通州法院、顺义法院、怀柔法院、平谷法院、密云法院实现了视频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