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略释》六波罗蜜多(二)

顶礼阿弥陀佛

新手上路
注册
2013-09-02
消息
78
荣誉分数
105
声望点数
18
  恭敬录自《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释讲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丁三(忍辱波罗蜜多)分四:戊一、断除嗔心;戊二、断除怀恨心;戊三、心之差别;戊四、舍离粗语。
  戊一、断除嗔心: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
  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勇进”指需要以勇毅的心态去行持的行为,通常称为“难行”或“苦行”。在佛教的“难行、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的难度和功德。《入菩萨行》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菩萨在此劝告国王不要轻易生起嗔恨心,并做出愤怒的行为。嗔心是安忍的违品,如果能断除嗔心,常修安忍,最后一定能得到不还的果位。因佛在经中说过:“诸比丘,汝等若断除嗔恨心,即得不还果位。”

  戊二、断除怀恨心:

  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
  怀恨招怨诤,舍恨眠安乐。

  在修行的过程中,其他人无缘无故殴打、辱骂或者欺凌我,乃至于夺取我的一切财产,这时该如何处理呢?佛在经中再三告诉我们,应修安忍波罗蜜多。面对这些损害,一般人虽然很难忍受,但作为一个求解脱者,除修安忍外可说是别无选择。如果不修安忍,而是内心怀恨,总是不能忘记他人对自己的侮辱、打骂,一直耿耿于怀,想要伺机报复,那就要“招怨诤”,自己当即就会感受怨恨心所引起的痛苦,而且还会引起更多的争斗及很多其他以后成熟的痛苦。怀恨有如是的过患,所以应该当下断绝怀恨心的延续。应该这样观想:不管他以前对我如何损害,我不能像世间人那样“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地进行报复,因为我是佛弟子。《修心八颂》中说:“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我们既然天天这样念诵发愿,对佛菩萨说我们是修学“佛子行”的人,那么在实际情况出现时,哪怕我们的头颅被砍断了,也应该不违背菩萨行,修习安忍。
  如果我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但他人却将我看成怨敌,这时我要思维:他这样如怨敌一样对待我,不全是他的错,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自己如果做的全部都对,他人怎能无缘无故对我损害呢?肯定我们之间有一定的恶缘——至少在前世我损害过他,如果现在不忍耐而以怨报怨,那我们之间的芥蒂只会越来越深,这就是需要修安忍的因缘。所以我觉得还是把这些烦恼丢开,彼此之间说错一些语言,别人行为稍微有一点不对,自己退让一点,舍弃嗔恨心,完全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老记住他人几个月前对我说了什么,做过什么,当时他对我的脸色不善……,这样不但可能激化仇恨,而且还显得自己心量太过狭小。有些人在观修本尊的时候,脑海中老是显现怨敌的怒容,不知道怨敌能赐予他什么悉地。原来有些人的相貌看起来比较庄严,但由于怨敌的出现,致使内心嗔恨的火焰把自己的脸都烧变了形,眼露血丝、龇牙咧嘴的样子很难让人认为是“好看”的。基于上述理由,我希望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对他人怀恨在心。我自己也是经常遇到这种损害,但对他人不怀恨这一点我还是做得到。不管是你们当中的人,或是其他的人,以前对我好或对我不好,我到现在还是一视同仁,心里确实没有一点执著。所以你们在座者,有些人虽然还没办法和我一样,但还是要试着去忘掉别人对你的损害,忘掉彼此间的仇恨,否则你晚上因为怀恨睡不着觉,心中一直盘算:如果明天早上我碰到他,我该怎么办?这人太不讲道理,应该把他骂得狗血喷头,或者他实在不听,就应该好好教训他一顿……。因此又招来了很多的怨敌麻烦,这样就不太划算了。
  我们现在掌握了一些对治烦恼的方法,对调伏自己起了一点作用,这都来源于听闻佛法的利益。如果我们的心因为缺少了佛法的滋润,从而变得越来越坚硬,这样就不对了,我们必须要依靠佛法对治烦恼。现在法王如意宝所传的《入菩萨行》,以前我们学的《修心八颂》、《佛子行》等佛教经论全部都围绕这个问题讲,其实甚至整个佛法系统也全都是为调伏烦恼而设置的,不调伏烦恼的教法,就不是佛的教法!现在,如果你们对大乘教理努力闻思修习,对治烦恼可能是没有多大的困难。龙树菩萨最后说,我们如果将怨恨心舍去,连睡觉也都是很安乐的。

  戊三、心之差别:

  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
  起烦恼前胜,爱法者如后。

  由于业力不同,众生的心态也是各有差异,此处概述了人们的三种心态:一种是极稳重的,一种是较稳重的,一种是不稳重的。我们修法人必须保持极稳重的心态。
  龙树菩萨说道:一般人的性情不稳,现在所想的事,一会儿就变了,如同在水面上写字、画画,马上就会消失,没有什么可靠的,很不稳重。有一类人的性格比较稳重,如在土上划的花纹,虽然比水上画纹稳定得多,但仍经不住风雨的考验。最好的是性格如同石刻的人,性格最稳重的人,他就如同雕刻家在石头上刻的文字图画一样,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是一笔一画,清晰可辨。如当年阿育王在石柱上所刻的文字,离现在已有二千多年了,但还是仍然存在着。这里以水、土、石上的字作喻,说明人的心也是有不稳重、稳重、非常稳重三种。自己属于哪一种人,仔细观察就可以了知,不需要去问空行母、瑜伽士。如果自己内心不稳重,今天学佛法,明天就可能跑去学外道,最后内外道都没学成,徒自懊恼,所以学法一定要稳重。
  一般凡夫人根性下劣,烦恼特别严重,其心态用水纹的比喻较恰当,这种人与佛法的缘分很浅,今天想学这个法,明天又想学习那个法,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又要去依止另一个上师,性情变化莫测,没有很大的前途。中间比较稳重的人在这里省略了,下面是最好的一种,喜欢勤求佛法者的心态,就如同后面所讲如石头上的文字一样稳重。以前秋吉堪布在传讲《二规教言论》时,经常说:“龙树菩萨早已经为我们讲过,人的心态有三种。”我为你们传《二规教言论》时,也用过这个教证。从心态方面来讲,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应该取后面的——如石头上的花纹。我们求法者的心态,不要像水纹和土纹,应该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一样,始终坚固不变,即使遇到再恶劣的环境,对上师与佛法的信心始终如一,牢不可拔。为了使自己信心更加增上、稳定,大家可以祈祷法王如意宝、龙树菩萨等一切上师的加持,祈祷的力量无量无边,最恭敬的祈祷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力。

  戊四、舍离粗语: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
  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的语言分为美语、实语、虚语三种。从世间角度讲,“美语”指优雅有益的语言,这种语言闻时悦耳,闻后舒心,自始至终都让人温暖舒畅;从出世的角度讲,美语不仅是文句优美,而且还应以教证、理证来作庄严,如同法称论师、月称论师的金刚语一样,利益众生直至成佛!“实语”指远离一切虚妄,力求诚实的语言,从世间到出世间,实语有多种不同的层次,作为凡夫,实语指实事求是,心口一致的老实话,从不捏造事实。实语者给人一种忠实、可靠的感觉,他人无法加以怀疑与揣度;“虚言”指出自奸诈者的虚伪言词,尽管有些虚言装饰得异常圆滑,但不离欺骗与狡诈的性质,不就像一些搞生意的人为了些蝇头小利,开口就是一大堆好听的虚言,而被大家称做“奸商”吗?
  如果以比喻来对应:美语如同蜂蜜,甜美的滋味人人喜欢;实语如同美丽的花朵,处处惹人喜爱;虚语如同恶粪,人人都很厌恶,甚至怕闻到它的气味,更何况说接触。人们都担心被粪秽染污,以此来看,用恶粪来比喻妄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龙树菩萨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后,告诉我们舍去如粪秽的虚言,行持美语与实语。作为一个学法修行者,应该把说美语作为第一选择,如果有困难,那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说话,这样至少对自己和他人不会造成伤害,不会造恶业。没学过佛法的人,习惯非常狡猾地将一句鬼话弯来绕去,最后将自己欲望的东西套走。但修行者没必要这样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坦率的性格,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极其严重,且互相都信任的对境——上师和道友。因此,做一个实语者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PS:感恩师兄们,学习佛法,共同进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