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修行者與佛油子的區別--自省與共勉[转贴]

切莫成为“法油子”(索达吉堪布开示)


某些人,法倒是求了不下百次,可是自相续与从前比较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所作所为和世间俗人无有一点一滴的差距,这种人就叫做“佛教油子”,或“法油子”,也是失毁誓言之因。

对这种法油子而言,法是从来不会入心的。再怎么听法,听再怎么殊胜的法,像《入菩萨 行论》的“安忍品”、“正知正念品”,听过这些法以后,有心的人一定会改变,但法油子不行,好像一点一滴都未染过的氆氇一样,听多少也不会有丝毫改变。这 一点,一看说话、做事,就一清二楚了。

更可悲的是,有些法油子虽然广闻博学,讲起来也是滔滔不绝,但从来不知道调伏自己的 相续,也从来没有修行增上的迹象。如《大庄严论经》云:“虽多闻博达,不获道迹者,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因此,佛法可以调伏恶人,却无法调伏法油 子。就像酥油可以软化坚硬的皮革,却不能软化装酥油的皮壳一样。

新来的人听法,往往如饮甘露,但个别人呆久了以后,反倒疲厌了。一听《入行论》、 《前行》,“噢,得过得过;下一个科判是这个,知道知道”,听得越多越没感觉,根本不当作是有益的正法,这就是“法油子”。听也听多了,讲也能讲,就是调 伏不了。而且,就算死后变成饿鬼的话,也是一样的。以前就有种说法:在鬼神当中,如果是“法油子”投生的,任何一位上师都调伏不了。

因此,千万不要变成法油子。否则,即使听过善法的利益、罪业的过患、佛陀的功德等,但在法油子看来,那也只不过是说说罢了,在他的相续中,根本生不起少许的定解和信心(《极乐愿文》中说,这是无有解脱的罪业)。

这种人,即使是圆满正等觉佛陀亲自来临,对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再了不起的上师、再殊胜的法要,也无法调伏他的相续。因此,邬金莲师也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

我们知道,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这样的,他们越听法越有感受、越有信心。像今天,我听 人讲了一位老法师的故事。老法师已近八十了,从来不喜欢听世间琐事,一听这样那样的,就没兴趣,也不说话了。但一说起佛法,身体再不好,也有精神,听完了 以后,“啊,今天好舒服!”他就是这样,虽然眼睛都看不到了,但对佛法异常欢喜,并且也乐于熏染这种习气。

可我们怎么样呢?一看法本,一说佛法,又难过又痛苦,五分钟也是“累啊”、“痛啊”的。不是法本的话,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啊、说啊,白天黑夜,没完没了。

其实作为佛教徒,多闻思修、多熏习佛法才是对的。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理会世间法,尤其是做法师的,什么都不接触的话,可能也做不了事,所以要懂得取舍。但对世间法的兴趣太浓厚了,也就偏离佛法了。

总之,在修学佛法和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从自身上做起,如果是善的、对的,就尽力甚至强迫自己去做;如果是恶的、不对的,对自他、对修行都毫无利益,就尽量地避开,甚至远离
 
一般众生不知道如何取舍,担心恶果,却不怕造恶因,希求善报,却不知种善因。而成就了的菩萨,知道果报不可思议,所以在善恶取舍的因上,非常戒慎恐惧。
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对于诸法实相,本体性空的体悟,几乎是谈不上,最多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面的认知而已。在没有破除「法有我」、「人有我」的执着时,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主来累积资粮。所以我们所做的功德,事实上,都参杂着贪、瞋、痴、傲慢、怀疑和嫉妒等五毒烦恼在一起,以这样的心识作善事、造善业,来累积资粮,所行得的福报其实很有限。

以「我执」累积资粮,所产出的福报,也会因为「我执」而消失。为了减缓福报的消失,希望福报不断增长的办法,最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如果我们为了利益众生来闻思修佛法,最后将所有功德全都回向给众生,这种功德力会变得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陀那么重视菩提心,常常强调菩提心的缘故。

很多人以为发菩提心都是为别人牺牲,自己一无所得,所以一讲到发菩提心时,就觉得自己很委屈,其实,为一切众生修行善法,便拥有一切众生的力量。修行要靠众生,才能净化自己的业习。如果我们建立起这个理念的话,行菩萨道就比较容易了。如果我们存有偏见,以为自己都为众生牺牲奉献的话,慢慢就会自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重要,只有自己在渡众生,最后会认为很多人都欠自己似的。这种心态在不知不觉中,会导致傲慢的增长;修行人只要一产生傲慢,就会渐渐变成“佛油子”,那就很难回到老实修行的正道上了。身为一位大乘佛教徒,应该记住因果业报的道理,不管在世间的做人做事,和出世的修持上,都要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空性修持与因果取舍》--大圆满前行第六章之第四节
 
闻法后千万不要变法油子
摘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

听闻经论之后有没有实修,也可通过比量观察来了知,只要看他对因果是否诚信、是否能如理取舍善恶,便能知道他有没有实修米拉日巴尊者也说:“世人常言 ‘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没有神通的人很难了知别人的相续,但是从某人 对善恶因果诚信与否,也可推知他修行的好与坏。

如果一个人在闻法后能诚信因果,也即在取舍方面非常细致,言行举止异常谨慎,不做恶事、唯行善法,这就说明他不仅闻思很成功,而且修行也很好。如果一个人 口头上说得很漂亮,但行为上却肆无忌惮地践踏因果,随心所欲、无恶不作,那就说明他对佛法的信心还成问题,更谈不上真正的修行了。所以,我们不应将佛法唯 一当作谈资,而应将其真正落实在自己的身语意上,若能这样,那对个人和社会都能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有些不懂佛法的人认为,佛教的戒律只是条条框框,它是约束人的教条,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其实并不是这样。以居士五戒而言,如果所有的人都能远离杀生、偷 盗、邪淫、妄语和饮酒,那人们马上就能生活在“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当中;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守五戒,才导致现在的社会如此混乱:党政管理失 序、贪污受贿成风、杀人放火接连不断、天_灾_人_祸此起彼伏……这一切都是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戒律所致。但有些没有智慧的人认为,不需要外在的戒律, 只要心中有佛就行。说起来倒很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离开了外在的戒律,内心也很难真正有佛。佛教认为,戒律是调伏心的方便,持戒就是持心,所以大家 一定要守持戒律,这非常重要。

其实,即使按世间道德的要求做一个好人,也需要以佛教的理念来摄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大学》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其 前提也为正心,所以它们完全可以佛法的核心——万法唯心来统摄:如果人的思想端正,那就有完善的人格;如果自身的修养完善了,那就可以使家庭井然有序;如 果家庭井然有序,那国家就能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就会出现天下太平、无有斗争的局面。所以大家应将佛法的甚深道理积极融入现实生活,这样整个社会就 会呈现吉祥。

的确,在与各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相融这一点上,佛教与其他宗教完全不同。虽然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它传播到藏地后,与藏地的文化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传播到 汉地后,与汉地的文化结合,形成了汉传佛教……不仅如此,在改善人心方面它也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因为以它慈悲和智慧的光芒,一切众生烦恼和痛苦的黑暗 都能无余除遣。可以说在人类文化宝库中,佛教就像闪闪发光的如意宝珠一样。在了解佛法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之后,我们还应在生活中运用,否则光有理论没有实 践,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如果多年听闻佛法,但自相续一点也未得以调伏,甚至在取舍因果方面都不重视,那这就是出卖佛法灵魂的法油子。法油子虽然听闻了许多佛法,但自相续却恒时不调柔,就像世人所说的“老油条”那样。法油子非常可怕,连佛法都不能调化他们,讲再多的道理,也无法使其相续得以改变。

藏地大德经常用装酥油的皮壳来比喻这种人。因为在其他皮革上敷一点酥油,然后反复揉搓,它们就会变得很柔软;但保存酥油的牛皮即使和酥油合在一起好几年, 它仍十分坚硬,酥油根本没办法软化它。就像这个比喻一样,有些人虽然听了很多佛法,也懂得显宗密宗的教理,但自相续一点都不调柔,完全与正法背道而驰,这就是所谓的法油子。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法是听了不少,说起来这个道理也懂、那个道理也懂,但从来都没有将所闻之法结合自相续实修,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心是自心,就像噶当派的教言所说的那样——人和法之间相距万里,这非常不好。

下面附带介绍一下藏地酥油的保存方式。在藏地,牧民将酥油提炼出来后,一般都会将其密封在皮壳里。因为,如果没有将其密封,放一段时间就会腐坏变质;如果 把它密封在牛皮口袋里,即使过一两年也不会变坏。以前我曾开过这样的玩笑,说藏地若干年前就发明了真空包装,因为,如果把熔化的酥油倒入牛皮口袋,并马上 缝死的话,由于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袋内,酥油就能长期保存。

所以,听闻佛法以后一定要实修,否则在没有实修的状态下离开人间就非常可惜。《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云:“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 是。”意思是,有人被大水所冲,他因为害怕溺水而死,所以不敢喝水,最终渴死在水中;同样的道理,虽然在佛法的大海中听闻了许多道理,但如果没有实地修 持,则必定会双手空空离开人间,那以前所学的广博知识也根本派不上用场。

希望道友们都能好好背诵这个教证,因为只要能背下来,它就可以在记忆中保存很长时间,这样随时随地都可用它来对治自己的毛病,也能以之经常提醒自己:一定 要好好修行,否则就会像这副样子!在《华严经》中,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 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可见,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的修行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闻思和修行必须结合起来。

其实,这样的道理在古文化中也有记载,如《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为学的第一个阶段是广闻博学,也即要尽量掌握 广博的知识;第二个阶段是审问,即有所不明要加以追问,还要对所学加以怀疑;第三个阶段是慎思,即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第四个阶段是明辨,也即辨明真伪、 是非、得失;第五个阶段是笃行,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努力践履所学。程子(程颢)进一步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意谓:在 五者中,如果去掉一者,就不是为学之道。《四书》乃古文化的精华,对佛弟子来讲,其中很多道理都值得借鉴与行持。故我们首先要广闻(博学),然后要深思 (审问、慎思、明辨),最后要修行(笃行)。所以,哪怕只学到佛法的一个偈颂,我们也应以此方式来反观自心,这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而只一味注重广闻博学,那就很有可能成为佛法油子。如此之人,还有对佛法不起信心者,他们必将成为善星比丘那样,十分危险。像善星比 丘,虽然他在圆满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的释迦牟尼佛前依止了25年,但最后还是因相续中的邪见而堕入饿鬼。所以信心和正见非常重要。如果你的信心不足以 及缺乏正见,那无论多少年依止再好的上师,你的相续也不会变得贤善,反而会滑向罪恶的深渊。所以大家应反复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有没有信心和正见。上师 当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如果自己没有信心和正见,那谁也救不了你。

有些人闻法后生起傲慢心,成为难以调化的法油子,而有些人闻法后相续完全改变,就像氆氇染过色一样,这非常好。氆氇是用羊毛织成的,刚织出来的时候它是白 的,但如果将它放在紫染料中浸泡一段时间,那它就会全部变成紫色。我们闻法也应该这样,如果闻法之前自己是个坏人,那闻法之后就应变成好人。在这方面,奔 公甲格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出家之前他的言行举止非常不如法,随身携带的是众多锋利的刀子,但听闻佛法后,他却成为一位极为出色的大修行人。

因此,闻法后一定要有脱胎换骨的巨变,旧的身心要抛弃,新的生命要拥有;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本质上下手,而并非仅在形象上做文章。如果像做整容手术一样, 只在表面上修修补补,那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有些人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实际上他的丑恶本质并没有改变;有些人剃光头发、披上袈裟,但习气却跟在家时一模一 样;有些人越学佛越下劣,原来烦恼还不是很重,但后来嫉妒、傲慢非常强,这就不太好。而有些人在听闻佛法以后彻底转变了,身边的人都说:以前他天天干坏 事,现在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我们也需要这样,否则只能得到闻法的功德,而在对治烦恼方面却没有任何实义。

因此,所听的法义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非常重要。哪怕只听到点滴法义,或仅学到一颂半偈,也应落实在身心上。为了能将自己的身心纳入正道,我们还应随时随 地这样提醒自己:我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已经听闻了那么多佛法,为了将法融入相续,我一定要精进实修。如《宝积经》云:“于佛教法生信后,智者行持觉瑜 伽,不应耽词而安住,得法后当恒勤修。”意思是,对佛法生起信心之后,智者应该行持觉悟瑜伽,不应像鹦鹉学舌一样,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所以在得法后 一定要恒常精进地实地修持。

《宝积经》又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应当广闻持净戒,了知胜义之一门。”意谓:应当依止说法的善知识,永远不要依止恶友,对佛法要广闻博 学,还应受持清净的戒律,这就是了知胜义的唯一门径。可能每个修行人都希求了知胜义,但有些人的方法不善巧:依止的全是恶友、也不守持清净戒律、更不愿意 广闻多学,这样的话,那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佛法的甚深境界。关于恶友的可怕,《涅槃经》这样说:“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 心。”意思是说,依止恶友比依止醉象还可怕,醉象只能毁坏今生的身体,而恶友则会摧毁生生世世的善根。所以大家千万不能依止恶友,更不能舍弃殊胜的善知 识。

《经庄严论》云:“如是善逝圣教非无义,如此瑜伽观修非无义,倘若不闻而修法无义,若仅闻而知义修无义。”意谓:善逝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并非没有意义,修行 人所观修的止观瑜伽也并非没有意义。但这两者一定要结合,如果没有听闻就可以修行,那佛陀宣说的教法就没有意义;如果仅仅听闻就能证知甚深之义,那修行就 没有意义。因此修行离不开闻思、闻思离不开修行,这两者一定要并行不悖,切切不可偏废。

上师如意宝一生,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引导末法时代的芸芸众生的,因为,如果没有最初的听闻佛法,那就没办法遣除相续中的怀疑与增益;但在遣除怀疑和增益之后,如果没有实际修持所闻之法,那也不可能获得解脱。所以闻思修相结合非常重要。

因此,即使听闻一句正法,比如诸行无常,也需要反反复复思维它的甚深意义,并且要再再进行修持,这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佛法妙味。否则,将导致听闻只停留在 理解的层面上,比如:中观和因明是怎么讲的、历史和传记是如何说的,全部只是理解,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妙义。而且理解也停留于书本当中,如:这本书是 如何说的、那本书是怎么讲的,并没有将它们融会贯通于自相续。虽然能记一些教言,也全部留在别人口中,比如六祖禅师是如何说的、达摩祖师是怎么样讲的、麦 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是怎么说的,而从未与自己的心进行过对照。

现在有些居士就是这样,刚跟他接触的时候,觉得他精通显密佛法,开口闭口都是:禅宗怎么讲、大圆满怎么讲,引用的教证全是非常高深的法语。有时候我都怀 疑: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开悟了?可是过一段时间以后,他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却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时才清楚,他只是喜欢背开悟者的语言,自己从来都未 实修过。否则,一般的修行人都能调伏的烦恼,他为什么不能调伏?可见背诵和修行还是有很大差别。如果一个人只希求开悟的果,却不重视因,那就与农夫只想得 到秋天的收获,却不重视春天的耕耘一样,是极荒唐可笑的事情。

如果这样,那自心只会剩下平庸,并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有些人虽然学佛已经十多年了,但在见解行为方面与没皈依佛门的人比较起来,也看不出有什么两样。从 早到晚说的全是乱七八糟的世间俗语,既没有念诵,也没有所依止的本尊修法,什么善行都没有,相续庸俗至极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没有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润。以 上是讲,在听闻后一定要实际修持,否则极为可怕。
---藏传净土法
 
最后编辑:
诸作罪业之恶人,断气受苦存活时,
闻诸地狱无量苦,毫不生畏如金刚。


世间上有些人罪业深重,比如造了杀人放火、五无间罪或者诽谤僧人、诽谤菩萨的弥天大罪,断气之后立即会感受无量痛苦,今生与后世受苦之间仅 有一息之隔。可是他们听到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中不堪设想的痛苦、漫长的岁月后,无动于衷、毫不畏惧,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说“我不入 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没什么可怕的”,这种人非常非常愚痴,作者以讽刺的语气说,他的心就像金刚一样坚硬。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云:“微苦尚且不堪忍,难忍有苦何堪言?”我们平常连火烧、寒冷等小苦都不能忍受,那地狱中极为可怕的剧烈痛苦,又如何能堪忍呢?如果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认为堕地狱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心真如巨铁球,或如石头无有心”。

现在有些特别愚痴的人,平时给他们讲:“你不要造恶业,不然的话,会堕入地狱的。”他根本没有感觉。包括有些常听佛法的法油子、老油条,听 过多少地狱的痛苦,内心也麻木不仁,觉得经论中虽然这样讲,但是不是真的也很难说,只会用相似的语言来应付自己。对于这种人,《宝箧语》中说:“虽闻有苦 不生厌,此人委实极愚痴,犹如石头或铁球。”

这些人根本不在乎因果,最终只能自作自受。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有些人看起来虽然可怜,是乞丐,或者残废,或者病得很厉 害,但他也有可恨之处。为什么呢?因为他肯定前世害过别人,要么抢过别人财产,要么用兵器砍别人身体,因为造了种种的业,今天才变得这样可怜兮兮。所以, 世间上特别恶的人,往往要感受特别的痛苦,今世若还继续这样下去,所感受的痛苦必定永无止境。

我们不要变成这种人,这种人下地狱非常非常容易,虽然活在人间,但只要一闭眼,恶趣的恐怖马上展现在眼前,进而感受无量痛苦。所以看见一些 屠夫等恶人时,心里应该产生怜悯,通过现在的学习,我们理应有一种新的感悟,这对学佛很有帮助。自己在有生之年中,应当尽量谨言慎行,否则因果不会饶你, 不管是谁,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只要造了业,果报迟早都会成熟。

大家应再三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变成金刚。婆罗门教说,金刚是一位仙人的骨头所化,天人们用它来做法轮、做长矛等等。但不管是不是仙人的 骨头,总之金刚坚硬无比,如果我们的心也像金刚一样坚硬,听了多少地狱的痛苦,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听到小老鼠或者小偷的声音就毛骨悚然,那龙猛菩萨说的不 是别人,正是说你——并非赞叹你的心很坚强,而是说你愚痴得可怕!

亲友书讲记
索达吉堪布
 
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

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一 个有信心、有善根的人,平时耳闻地狱的故事,或者阅读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或者亲眼见到地狱的图画(《毗奈耶经》中要求,寺院经堂的门口要画六道轮回图, 里面就有地狱、饿鬼等的痛苦),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怖心,心想:“假如我转生于地狱,如何忍受那些剧烈的痛苦呢?冬天没有穿衣服,或者穿得薄一点,我就冷得 不得了;中午一顿饭没有吃,肚子就不停发出抗议;夏天天气比较热,就挥汗如雨、满腹牢骚,而一旦真正堕入地狱,这些苦都不算什么了,那种痛苦简直无法想 象!”


有 些人看到一些地狱的造型,也能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汉地的很多公园里都有“地狱”,本来公园是人们开心的地方,但有些人为了赚钱,专门让大家下一次“地 狱”。听说四川丰都在被淹没的老城旧址上,又要打造一个全新的鬼城。那里有很多地狱的塑像造型,你进入一个黑洞后,在弯弯曲曲的隧道里,旁边突然冒出一个 可怕的阎罗卒,前面又掉下一具尸体……种种景象特别可怕,虽然人们也知道是假的,但还是会产生极大恐怖。只是看一看就如此害怕,那我们死后真正堕入地狱 中,亲自感受无量痛苦,到时候又会如何呢?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难忍轮回苦支分,忆念不禁汗毛竖,重苦逼迫身心时,成为如何自思量?”仅 仅是轮回中的部分痛苦,我们去观想、去忆念,就会吓得汗毛直竖,那地狱的痛苦真正逼迫身心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思维。


地狱有如此可怕的痛苦,有些人也许不相信,但不相信就不一定没有。愚人不相信的事情特别多,有些愚笨的牧民从来没有遇到高压电,不相信一接触会烧焦,但如果你去试一试,马上就会告诉你答案。因果虽然不能如此快速,但后世也必定会无欺现前。


倘 若你一想起地狱的痛苦,随时都有特别害怕的感觉,那说明你有生起出离心的希望。否则,听了多少遍地狱的痛苦,心里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就是难以调化的刚强 者。所以大家平时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觉得自己的修行特别差,那一定要励力忏悔,不要自暴自弃:“反正我修行不好,造恶就造恶吧,入地狱就入地狱吧, 无所谓!”这是最愚蠢者的行为。即使你的修行不够,对地狱不可思议的痛苦一下子接受不了,但只要不断地串习,慢慢也会适应的,适应之后从此不会造恶业。有 些道友听了因果法门之后,确实有非常大的改变,以前杀生对他来讲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但后来觉得杀生肯定受报应,不管怎么样也要制止自己的恶行,这就是学 佛的一个进步!
 
警惕“佛油子”
2012年12月26日 14:05 新浪佛学 微博 评论
  身为凡夫俗子,在真实的人生运作中,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当下做到绝对的善、恶与无记的判断。纯粹地讲道理容易懂,只要有机会听闻或接触,渐渐就明白了,但要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的确不是件容易事。佛陀传讲佛法时是要我们闻思而修,修了之后还要行。不断地闻思修行佛法,才能透彻地剖析、理解并善用我们的人生。

  佛法中所讲的闻思修,“闻”是指听闻善、慈悲、智能的佛法;“思”是指不断思考所听闻到的佛法,并且使思维能够坚固;“修”就是观察自己内在的身口意,让它维持在善良以及拥有智能的当下,并延续下去。当我们照着上面所闻思的佛法,如法地去做,是“行”。我们发了很多愿,也为推广佛法付出很多心力,但到最后做到精疲力竭,就会有退转的心态,这是因为我们观察自己内在的机会变少了。如果这部分可以继续增加,那么你付出的这一切就会成为你成就的来源。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要真正提升我们的心灵,靠修行是最快的。佛陀教法中讲得最多的是反观我们自性的部分。反观自性的机会愈多,就表示我们有真正在实修。实修的机会愈多,我们面对世间的许多烦恼都可以用自己的智能来解剖它,因而了解到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善恶的分别往往来自我们自己,所以要把心导正到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如果你不伤害别人,发心是善的,即使表面看起来不善,也会导向善果。所以功德的大小,不在于所布施的外在物质大小,或奉献的多少,而是我们内在发心与虔诚心的大小。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佛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也是原始佛教教义里最珍贵、却离我们愈来愈远的部分。

  现在交通非常发达,往来于不同的地点不是件难事,因此求法不必像古人那么辛苦,所以“佛法难闻”对现代人而言似乎不太有感受,只要自己留意,周边常常有人在宣讲佛法。世间所有的福报,只要它来得容易,我们就比较不会珍惜,这是人常有的毛病。同样的情形,不难求得的佛法,我们得到了不会珍惜,因为得来太容易了。所以,听闻到珍贵难闻的佛法,我们要改正习气,要仔细思考它的含义,并以行动实践。

  很多时候,佛教徒将佛法作为选择别人、挑剔别人的工具。今天听了法,自己不依循教理如法实修,却在明天用来观察其他人有没有如实照做。刚开始学佛时比较有虔诚心,对于佛经里所说的都有心力去做,日子久了,许多道理都听过,愈来愈麻木,麻木到后来变成“佛油子”,就会用我们外在的行相来混淆我们的内在。尤其学佛愈久的人,常常会跟别人炫耀“我学佛已经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了”,并将学到的佛法用来和人讨论好坏、争辩对错。这时候最需要反观自己,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修行,就会把很多真理扭曲成观察别人缺点的凭借,到最后将佛法当成是个放大镜用来观察别人何处做错。自己缺点一大堆,却还观察人家身上有没有小毛病,自以为是地批评之。

  所有的修行都需要思考,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之后还要“行”。你做得到了,别人看到你的举止行动充满善念善行,也会愿意跟随你而努力实践;如果你的脾气不好、修行很差,所作所为都不如法,然后又每天对别人讲道理,别人是听不进去的。现在有很多这种人,不好好修行,将佛法当成一种学问到处宣扬。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自己先做了别人的表率,再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讲给别人听。别人看到你学了佛之后心灵平静,和善且乐于助人,家庭非常幸福美满,当然也想跟着你学。否则,你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一团糟,还到处对别人说佛教的教育很好,别人就会想:“如果是这样,那我还是不要跟着你学比较好。”要保持良好的心灵品质,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先往内在解剖自己,才能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帮助。

  听道理比较容易,听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感受,好像都懂了。但是,就像《楞严经》所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虽然道理当下就明白,可是实践于事上时必须“渐修”。事情须慢慢做,慢慢改,不可能因为我今天晚上讲了这些话,你明天就恍然大悟什么都解决了。离开这个道场以后,你还是你,习气还是会存在;但是,如果我所讲的,你有一点点感受,就可以随着这些道理修行而渐渐改变自己思维和处事的方式。俗语云“知之深不如行之切,知一丈不如行一尺”,善思之!
 
佛油子或泛亚圣主义
发布时间: 2009-03-18 来源: 中国佛教文化网 作者: 佚名
  一般将学佛中不求胜解,好夸夸其谈而不重实修的人称佛油子。佛油子一般自恃聪明,不愿意下功夫学习,在理论上持“相似佛法”的见解,乍听起来似乎很圆融,实际见地不清,知见不明。这种浮泛的心理对以后修学佛法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学习佛法,常常自以为是,轻视末学后学,自诩悟境高深,误以为已经证果成圣,常以亚圣自许,这种人就犯了泛亚圣主义的毛病。泛亚圣主义最终是画饼不能充饥。不仅如此,此种未证言证的行为是犯大妄语罪,误人误已,必遭恶报。

  在信佛初机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比如口谈随缘而沦为自然外道,提倡多元文化包容导致鬼神不分,不明了万有因果律产生的机械因果论,为福修善而导致有福少慧的相似善业等,都值得注意。
 
如何区别骗子与信仰者?--雪漠


我的长篇小说《西夏咒》(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后,许多读者对其中的关于反思宗教的内容很感兴趣。书中有两种打着宗教烙印的人:一类是真信仰者,如久爷爷、琼、雪羽儿、吴和尚等;另一类则是骗子,如怙主派来的堪布、如那些屠杀阿甲的教徒们等等。

在我的生活中,老出现口不离信仰者,有些是真信仰,有些是假信仰。许多时候,政治家们也会谈信仰,其中同样有真有假。如印度圣雄甘地,肯定是真信仰,他被刺客打中之后,首先喷出口的,是神的名字。临终前,他还是宽恕了那些极端的杀人者。他从来没有仇恨和算计,只有爱和宽恕。

但有些谈信仰的政客,却是骗子,比如希特勒,他就是利用人们信仰产生的偏激情绪屠杀犹太人的。更有一些口必称信仰的政客骗子,一生里,他们都貌似有信仰,而没有真信仰,许多人却被他们迷惑了。比如,某些杀人如麻的暴君,谈起信仰来,口若悬河,飞流直下三千尺,似乎他们信仰着某种真理,而实际做事时,他们连一些基本底线也没有。暴君口中的信仰,仅仅是用来迷惑世人的。

那么,如何区别骗子和信仰者?

办法只有一个:看他的行为


无论其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还是信仰其他主义,真信仰者都离不开三点:自省、自律和自强。这三点,是信仰的本质,能将骗子和信仰者区分开来。

下面分而述之:

一要看他能不能自省?――即反省自己的不足,进行忏悔――这便是毛泽东曾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任何宗教中,忏悔是第一个必修的内容,基督教更是将忏悔贯穿生命的始终,每个教徒临终的最后一课,便是忏悔。没有忏悔,便没有救度。佛教中也有大量的忏悔礼仪,如大悲忏、金刚萨埵净障法、大礼拜、阿字净障法等等。基督亦将忏悔视为主要功课。没有忏悔,便没有自省。所以,不自省不忏悔者,肯定没有信仰。

二要看他能不能自律?真信仰者为了真正战胜自己的贪欲,他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便有了行为规范,宗教中称戒律。儒家有三纲五常,基督教有十诫,佛教有诸多戒律,等等。在宗教修行中,在没有战胜贪欲、证得“无漏”时,信仰者必须靠戒律来约束自己。没有戒律约束者,必然是假信仰者。是故佛说:以戒为师。还说,只要世上有六个守戒比丘,正法就不会灭亡。戒不亡,法不灭。

时下,许多喜欢所谓“自由”的人,总是不喜欢戒律。但却不知,真正的自由,只有靠戒律来实现。佛教追求的终极自由,它是“戒定慧”的产物,是自性光明焕发后本体智慧的显现。没有戒律的约束,便没有终极的自由。牛魔王虽和孙悟空本事相若,由于没有向往,不守戒律,就失去了许多机会,更上不了去“西天取经”这趟车,就只能永远是个妖精。孙悟空却宁愿戴着紧箍――这是戒律的形象化――艰苦西行,历经艰险,降魔伏妖――那妖魔象征用戒律智慧调伏的妄心――才会最终成佛。无论多厉害的『西游记』人物,要是不进入那“戒定慧”的大文化体系,就永远是游兵散勇,小妖一个。

也有人错解了大手印究竟见地中的“打碎”和“超越”之说,来否定戒律的意义。却不知,大手印谈到的终极超越,指的是证得真理之后对最后法执和无明的扫除,即证得真理却又不为真理的名相所束缚,证得光明而不执著光明。没有证得真理――实相光明――者,他根本就不知道何为实相,根本就谈不到最后的超越。所谓超越,是一瓶水装满之后溢出的部分――因为那瓶子已盛不下它了――要是一个空瓶子或是半瓶醋发出要“超越”的声音,显然是很滑稽的事。所以,一个行者真正证得真理时,才会处于朗然光明之中。只有到了这时,他才超越或“打碎”了戒律――因为他已经不会犯戒了。因此,所有没有究竟成就、却不守戒律者,根本就不是真信仰。

狂慧是佛教中最可怕的灾难,属于“世智邪辩才”,被认为是人生“八难”之一。骗子大多是狂慧,谈密说空头头是道,观其行履却连门也没入。

那些假信仰者,因为其信仰的目的,仅仅是想得到,而不是奉献,他便会痛恨所有阻挡其贪欲的人和事物。他眼中的敌人,除了阻挡其恶行的大善知识之外――这也便是无数的真善知识总是遭到邪众诽谤的原因――戒律更是其大敌。于是,他们会利用各种理由毁坏佛陀制定的戒律。因为戒律的被损坏,社会上便出现了诸多的恶性比丘。佛陀在世时,就有六群没有调伏的恶比丘,佛陀叫弟子们对付其的办法是:“默摈之”,也即不要跟他说话,远离他。这便成为后来“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远离恶友”的最早来由。

恶友如邪风,总能吹熄智慧的火种。我曾有位学生,本来心很纯净,仅仅是因为交了恶友,便坏了信根。凉州人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这个道理:“跟好人学好人,跟上龙王当河神”。古人更用八个字简明其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在禅宗等教派中,一旦开悟之后,是要求远离人群去闭关的,怕的便是定力不够,那刚刚点亮的智慧之烛再被邪风吹熄。历史上,有许多由悟返迷、终而遭到恶报者。

三是要看他能不能自强。自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灵上的向往,二是行为上的积极。向往是信仰的根本。向往一种伟大的存在,行为上使自己实现升华,接近或达到向往的目标。如基督教的向往天国,佛教的向往净土和即身成佛,道教的羽化成仙等等。没有向往,也没有信仰。真正的向往,必须同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上。向往的目的是实现自强,得到超越。

综上所述,自省、自律、自强是所有信仰的根本。自省是发现过去的不足,自律是把握自己的现在,自强是创造美好的未来。

没有这三者,便没有信仰。



信仰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世界,而是为了战胜自己的欲望。

“打碎”需要资格。雪漠也常谈到“打碎”,但雪漠打碎的,多是自己的执著和贪欲。“打碎”是“得到”后的不执著和最后扫除,是拥有“财富”后的不为“财富”所困。一个乞丐无论如何叫嚣要“打碎”金钱,一见几个铜板,仍是会两眼放光的。

许多空谈智慧、唾如飞瀑者,只消过来一个漂亮的异性,便目露色光,方寸大乱,丑态百出。更有甚者,听到不合己意的逆耳忠言,便视如仇寇,必须诛而后快。试问,这样的口头“智慧”,有什么用?

信仰者需要“打碎”的,不是戒律,不是别人,不是自己眼中的对手。信仰者首先打碎的,是自己的愚痴、贪欲、执著和仇恨。真信仰者的对手永远是自己,他先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心灵上忏悔,在行为上改过,渐渐升华生命,这才能进入信仰之门。

假信仰者仅仅是拿信仰的棒子去打别人。因为其假信仰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或“索取”,而不是“奉献”。所以,他会将所有阻碍其贪欲者当成敌人。有时,他的敌人甚至包括了信仰对象,于是,一些所谓的基督徒在实现不了贪欲时,也会咒骂上帝,就像那些没有信仰的农民,在冰雹打了庄稼之后,会咒骂老天爷瞎眼一样。

所有宗教中,最怕的不是明显的恶魔,而是貌似信仰者的那类骗子。许多邪教教主,便是这类人。许多佛油子,也是这类人。他们言必称佛,而观其行色,却毫不自省、自律和自强。更有许多佛教徒,其进入佛教的所有目的,仅仅是混熟一个个圈子,利用人们对信仰的某种情感,来达到骗钱、骗色、骗取各种资源的目的。以前,在某个旧教派中,我就亲自遇到这类骗子,一些人被骗得家破人亡。我的某位企业家朋友,被骗子的“信仰”巧语冲昏头脑,被骗去五十万;有一位陕西的宗教骗子,骗了其师兄数十万,竟大言不惭地说:你就当交了学费吧。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发现有无数以信仰名义骗取利养、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者。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信仰的那种敬畏和向往,才实现了自己的骗。

那种灵魂的刺疼,时不时就会扎疼我,便成为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理由。

其实,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区别其真假的方法很简单,无论他信仰宗教还是艺术,你只要看他是不是为他的信仰做到了自省、自律和自强。若无这三者,那所谓信仰,仅仅是骗子的遮羞布而已。至于爱情,就更容易分辨了,因为爱也是信仰,同样需要自省、自律和自强――要是建立了关系或是成立了家庭,还要加上奉献、担当和责任。所有的索取,都不是爱。

《我的灵魂依怙》中,也写过我进入宗教之初的遭遇。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我总是成为那些假信仰者的眼中之钉。因为,他们只能骗那些迷信的大众,却骗不了洞悉其本质者。有时,他们也会借力,借我的影响,来满足其私欲。某骗子就拿着《我的灵魂依怙》,以“雪漠师兄”的名义,骗得了大量信众,自号为“法王”。不过,当他们发现雪漠的影响不再是他们行骗的助缘,相反还可能让部分迷者觉醒时,他们矛头就会对准我,便可能发动迷信的群众烧埋我的书,便利用各种机会诋毁大手印“正见”。有趣的是,只要智慧之火有足够的势头,邪风吹来,反倒能成为那大火的助缘了。对那些风助火势的假信仰者,我称之为“逆行菩萨”。

虽然我的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这类假信仰者,但我总能穿透假象,洞悉其本质。除了一些智慧意义上的观察外,辨别其真假的妙法便是:莫看其言语,而要观其行为。

要看看他的行为是不是能够自省?是不是能够自律?是不是能够自强?同时,要看他是在奉献?还是在索取?


需要补充的是,在生活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想真正拥有信仰,但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人。他们也想成为战胜贪欲的人,只是还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他们虽然也不自省、不自律、不向往,但他们仅仅是不懂,而不是不愿。我们要将这类人跟那些骗子们分开。他们还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这也是佛教存在的意义。

我想,只要他们明白了信仰的本质是自省、自律、向往之后,他们也会“信受奉行”,成长为真正的信仰者。世上没有天生的信仰者。只要让自己拥有真正的信仰,任何人都可能因为信仰而离苦得乐。当然,其中的那些死不改悔者,他会堕落成我们所说的“骗子”。

任何信仰的意义,便在于能够改变一些愿意改变自己的人。对于那些骗子,我们还是要明辨他,远离他。老祖宗于是说:“佛不度无缘之人。”

那所谓的缘,主要便是看他的行为中,有没有自省、自律和自强。


要是我们遇到那类口称信仰、却又死不改悔、自甘堕落者,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佛陀的教言:默摈之!

其内容,翻译为白话文便是:“别理睬,远离他!”

我当然更希望一些原本是“骗子”的人,看了本文之后,天良发现,智慧洞开,如智慧光明驱散那千年黑暗一样,开始自省、自律、自强,进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那么,我的这一文章,便因之有了无量的功德。我将此功德回向给所有能够自省的朋友。

因为骗子一旦产生自省之心,便不再是骗子,而开始进入信仰者行列。所有信仰者,都是我的朋友。

朋友,祝福你的自省!期待你的自律!渴盼你的自强!你的生活和生命,会因为有了信仰的阳光,而显得更加美好。

信仰的终极意义在于得智慧,在于破无明,在于离恶趋善、离苦得乐。当所有“骗子”通过自省、自律、自强,成为真正的信仰者时,信仰的光明才算照亮了世界。

佛说,世上有两种人值得尊重,一种是永远不犯错的人,一种是犯了错误知道悔改的人。——真心希望所有的骗子也能成为值得尊重的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