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走出去
90年代后期,出国的途径增设了新渠道:移民。传统的留学渠道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公派为主,转变为自费为主,完成了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转换。这一时期大批的出国者,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去的。以移民咨询服务业为例,1996年办理一名加拿大技术移民,移民公司收费6000美元,1998年5000美元,2000年4000美元,2002年已低于3000美元。现在,加拿大每年计划接收移民20万左右,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每年维持在两万左右,成为现在加拿大海外第一移民来源地。再以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近年留学签证率为例,1997年学生签证申请案1921个,获签率35%;1998年申请案3361个,获签率55%;1999年申请案9319个,获签率59%;2000年申请案12000多个,获签率59%。不但申请案数目大幅增加,获签率也逐年递增。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出国的机会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绝对方式,已不再是幸运女神的光顾,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自主地设计人生。
留学出国,不能不说美国。近年美国使馆的学生签证率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难以摸到脉搏,不便说三道四。但在整个90年代,还是大致有规律可循的,拒签率在50%上下。有很多人认为远不至此,耳闻目睹的事例足以证明赴美的艰辛,但实际情况确实是50%。因为人们听到的大多是没走成的故事,走成的人早已愉快地打点行装了。
围绕着留学、移民的主题,兴起了一项以英语培训为核心的出国服务产业,新东方就是最成功的例子,现在校长俞敏洪身价上亿,副校长徐小平激情四射,在成为富豪的同时,他们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挤出去
新世纪,出国仅仅作为一种选择,不再被神话。出国因素的多元化,使其引领和先导作用不那么明显了,失去了往日的阳刚气,出国变得疲软了,被动了。孩子在国内考大学不太有把握,家里攒些钱送出去读高中吧;国内大学毕业没寻到好职业,出去再学个专业,充充电吧;工作多年没混到好位置,看不到前途,移民国外养老吧。出国的人好像是被迫出去的,被“挤出去”了。还有绝的,“灰色”收入太多,自己出去或把孩子送出去,以备将来有朝一日“说得清”,洗得干干净净。
加拿大某大城市的一位房地产商对中国内地移民的某些做法很不理解,几十万、几百万的现金购房,让房地产商很伤脑筋。房地产商不希望客户一次性购买,希望客户分期付款,这样房地产商可少交销售税款。可中国客户真有气派,比北美人还“北美”。
国外的教育机构看到中国的留学市场有利可图,也来切蛋糕了。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明确提出,英国的英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应更充分的开发。英国教育的大门对中国是敞开的。布莱尔不仅是这样说的,英国也是这样做的。近年英国使馆学生签证拒签率始终维持在20%至30%的低水平,甚至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移民、留学热点国家。就连瑞士这样的小国,也发出某种暗示。某年(距今并不久远,具体年份不便列出),瑞士驻北京大使馆全年收到800份学生签证申请,拒签的只有十几人。同年,负责中国上海、浙江等出国热点省市签证工作的瑞士驻上海领事馆,共收到650份学生签证申请,拒签的不到10人。
在国外教育机构争夺中国生源的同时,中国留学生也面临着竞争。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女生说,在美国,与中国学生争夺奖学金的最强劲的对手同样来自亚洲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学生,他们有英语优势,尽管本国贫富差距大,但留学的人一般并不富有,学习用功。他们有些像以前的中国留学生,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特别强烈。有些人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近年印度的软件行业和IT产业就显得生机勃勃。
出国感受
为什么出国,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问题。
■收获:
一、排在首位的应该就是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俗称长见识。
在国内时,我也看了无数的美国大片、也经常上网窥视国外的新闻,但出国后发现,原来自己过去对国外的了解是那么有限。
出国后,我没有文化震撼的体验,对这里的现代化、物质上的富庶更没有感到惊诧(相反,我最初倒是很奇怪这里怎么不像我想像的那样“西方”,那样“资本主义”)。但是,这里的很多软件类的东西,比如社会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和集体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各个民族所经历过的历史路程,乃至全球的变化多端的心态、思潮和格局,这些,都是我不置身其中就难以领会得到的。
在这里,对世界其他文化的认识,不见得就是更正确,但起码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的,有时也是更直接更快速更丰富的。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了一个反观的再认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学识不够渊博、思想不够成熟的人来说,很重要。
二、工作上的收获。我想如果出国后能够继续深造的话,那你还会在专业领域内有提高和进步。并且,这些会对你今后的事业发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很有好处――假如你能够一直矢志不移地从事本行的话。
三、金钱上的收获,这个很难说。现在的新移民,很多人都会带来自己在国内的积蓄,然后等读完了一个学位并且找到了一份固定些的工作,这时,才能扭亏为盈。有了工作,假如能勤俭持家,那也会攒下一些钱。但是这个数目也绝对不是你在国内做生意就挣不到的。
还有人会想到关于孩子的收获。能生两三个孩子,这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至于说能让孩子接受外国教育在国外环境里长大,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会引起很多人的驳斥。所以这些我都不觉得是收获。
四、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收获。让我们看看许多人回国后觉得有哪些是不习惯的、难以忍受的,那就是国外生活的好处了。
■损失:
一、出国或者是在国外生活,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一项损失就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些环节的断裂。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婚姻、生孩子、工作事业等方面错过一些机会,错过恰当的时机,或者干脆就是整个地错过去了。当然这些都是事在人为、可以尽量去避免的。但是要知道,谁最初也都是这么打算的,可实际上一路走下来,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竟是那么的身不由己。
二、另外,跟家人的分离。在国内,我们也不一定就是在父母身边,但如果是离开十年八年,那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三、错过了解国内发展进程的损失。看到过一条美国中文报纸上的报道,说在哈佛召开了一个关于中国网络发展的展示会,会上很多中国留学生的提问说明他们对今天的国内太缺乏了解。有留学生问国内住宅房里的电压容量那么小,用一个电饭锅就不能用别的大电器,怎么能普及电脑。
四、心态上的损失。有人说出国了那自由的不像到家了一样,也有人觉得在国外不用受人际关系上的累和气(谁说就真的不用),这些我都没有体会到。
最初,语言上的迟钝、经济上的拮据、社会地位的降低、想家都会影响心态。然后,当你能跟普通外国人“同样”工作生活时,会有两样东西影响你的心态:一是二等公民的感觉――就算你不把自己当外人,种族偏见和歧视也不是绝对不存在;二是空虚感,就是觉得周围的一切似乎跟你的关系都不大。在国内的年轻人会觉得什么都瞧不起、都看不顺眼、都不值得一做,而这里,假如你不是土生土长的话,你会觉得一切热闹都只是别人的热闹。
也许这都有道理,但是在感觉上你就真的那么个感觉。
90年代后期,出国的途径增设了新渠道:移民。传统的留学渠道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公派为主,转变为自费为主,完成了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转换。这一时期大批的出国者,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去的。以移民咨询服务业为例,1996年办理一名加拿大技术移民,移民公司收费6000美元,1998年5000美元,2000年4000美元,2002年已低于3000美元。现在,加拿大每年计划接收移民20万左右,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每年维持在两万左右,成为现在加拿大海外第一移民来源地。再以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近年留学签证率为例,1997年学生签证申请案1921个,获签率35%;1998年申请案3361个,获签率55%;1999年申请案9319个,获签率59%;2000年申请案12000多个,获签率59%。不但申请案数目大幅增加,获签率也逐年递增。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出国的机会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绝对方式,已不再是幸运女神的光顾,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自主地设计人生。
留学出国,不能不说美国。近年美国使馆的学生签证率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难以摸到脉搏,不便说三道四。但在整个90年代,还是大致有规律可循的,拒签率在50%上下。有很多人认为远不至此,耳闻目睹的事例足以证明赴美的艰辛,但实际情况确实是50%。因为人们听到的大多是没走成的故事,走成的人早已愉快地打点行装了。
围绕着留学、移民的主题,兴起了一项以英语培训为核心的出国服务产业,新东方就是最成功的例子,现在校长俞敏洪身价上亿,副校长徐小平激情四射,在成为富豪的同时,他们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挤出去
新世纪,出国仅仅作为一种选择,不再被神话。出国因素的多元化,使其引领和先导作用不那么明显了,失去了往日的阳刚气,出国变得疲软了,被动了。孩子在国内考大学不太有把握,家里攒些钱送出去读高中吧;国内大学毕业没寻到好职业,出去再学个专业,充充电吧;工作多年没混到好位置,看不到前途,移民国外养老吧。出国的人好像是被迫出去的,被“挤出去”了。还有绝的,“灰色”收入太多,自己出去或把孩子送出去,以备将来有朝一日“说得清”,洗得干干净净。
加拿大某大城市的一位房地产商对中国内地移民的某些做法很不理解,几十万、几百万的现金购房,让房地产商很伤脑筋。房地产商不希望客户一次性购买,希望客户分期付款,这样房地产商可少交销售税款。可中国客户真有气派,比北美人还“北美”。
国外的教育机构看到中国的留学市场有利可图,也来切蛋糕了。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明确提出,英国的英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应更充分的开发。英国教育的大门对中国是敞开的。布莱尔不仅是这样说的,英国也是这样做的。近年英国使馆学生签证拒签率始终维持在20%至30%的低水平,甚至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移民、留学热点国家。就连瑞士这样的小国,也发出某种暗示。某年(距今并不久远,具体年份不便列出),瑞士驻北京大使馆全年收到800份学生签证申请,拒签的只有十几人。同年,负责中国上海、浙江等出国热点省市签证工作的瑞士驻上海领事馆,共收到650份学生签证申请,拒签的不到10人。
在国外教育机构争夺中国生源的同时,中国留学生也面临着竞争。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女生说,在美国,与中国学生争夺奖学金的最强劲的对手同样来自亚洲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学生,他们有英语优势,尽管本国贫富差距大,但留学的人一般并不富有,学习用功。他们有些像以前的中国留学生,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特别强烈。有些人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近年印度的软件行业和IT产业就显得生机勃勃。
出国感受
为什么出国,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问题。
■收获:
一、排在首位的应该就是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俗称长见识。
在国内时,我也看了无数的美国大片、也经常上网窥视国外的新闻,但出国后发现,原来自己过去对国外的了解是那么有限。
出国后,我没有文化震撼的体验,对这里的现代化、物质上的富庶更没有感到惊诧(相反,我最初倒是很奇怪这里怎么不像我想像的那样“西方”,那样“资本主义”)。但是,这里的很多软件类的东西,比如社会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和集体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各个民族所经历过的历史路程,乃至全球的变化多端的心态、思潮和格局,这些,都是我不置身其中就难以领会得到的。
在这里,对世界其他文化的认识,不见得就是更正确,但起码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的,有时也是更直接更快速更丰富的。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了一个反观的再认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学识不够渊博、思想不够成熟的人来说,很重要。
二、工作上的收获。我想如果出国后能够继续深造的话,那你还会在专业领域内有提高和进步。并且,这些会对你今后的事业发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很有好处――假如你能够一直矢志不移地从事本行的话。
三、金钱上的收获,这个很难说。现在的新移民,很多人都会带来自己在国内的积蓄,然后等读完了一个学位并且找到了一份固定些的工作,这时,才能扭亏为盈。有了工作,假如能勤俭持家,那也会攒下一些钱。但是这个数目也绝对不是你在国内做生意就挣不到的。
还有人会想到关于孩子的收获。能生两三个孩子,这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至于说能让孩子接受外国教育在国外环境里长大,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会引起很多人的驳斥。所以这些我都不觉得是收获。
四、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收获。让我们看看许多人回国后觉得有哪些是不习惯的、难以忍受的,那就是国外生活的好处了。
■损失:
一、出国或者是在国外生活,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一项损失就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些环节的断裂。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婚姻、生孩子、工作事业等方面错过一些机会,错过恰当的时机,或者干脆就是整个地错过去了。当然这些都是事在人为、可以尽量去避免的。但是要知道,谁最初也都是这么打算的,可实际上一路走下来,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竟是那么的身不由己。
二、另外,跟家人的分离。在国内,我们也不一定就是在父母身边,但如果是离开十年八年,那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三、错过了解国内发展进程的损失。看到过一条美国中文报纸上的报道,说在哈佛召开了一个关于中国网络发展的展示会,会上很多中国留学生的提问说明他们对今天的国内太缺乏了解。有留学生问国内住宅房里的电压容量那么小,用一个电饭锅就不能用别的大电器,怎么能普及电脑。
四、心态上的损失。有人说出国了那自由的不像到家了一样,也有人觉得在国外不用受人际关系上的累和气(谁说就真的不用),这些我都没有体会到。
最初,语言上的迟钝、经济上的拮据、社会地位的降低、想家都会影响心态。然后,当你能跟普通外国人“同样”工作生活时,会有两样东西影响你的心态:一是二等公民的感觉――就算你不把自己当外人,种族偏见和歧视也不是绝对不存在;二是空虚感,就是觉得周围的一切似乎跟你的关系都不大。在国内的年轻人会觉得什么都瞧不起、都看不顺眼、都不值得一做,而这里,假如你不是土生土长的话,你会觉得一切热闹都只是别人的热闹。
也许这都有道理,但是在感觉上你就真的那么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