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文/蔡诗萍
坊间出版了一本《亲爱的总统先生》,肯尼迪总统时代,经济学者加尔布雷斯写给年轻总统的一系列信函,可以看出,当时声名卓著的哈佛学者加尔布雷斯,自肯尼迪参选总统起,就是他的忠心支持者,而少数几封回函,亦可窥见肯尼迪对加尔布雷斯的尊重。
加尔布雷斯为官不忘批评施政
这段学者与总统的互动历史,有个十分值得玩味之处,那就是,加尔布雷思并不想进入肯尼迪政府里任事,他最大野心,诚如他自己说的,「成为现代政治史上最沉默的顾问。」他后来虽出任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显然未改初衷,写给总统的信函,时而批评国务院僵化,时而对肯尼迪政府的重大政策直言不讳,这可能是加尔布雷斯太了解自己的性格,因而虽然选择了站在支持总统的一方,却不忘以学者、建言者的立场,不断给予批评与建议。
回顾肯尼迪时代的美国政府政策,可见年轻总统并未对他言听计从,甚至,不少政策还跟他的建议背道而驰,加尔布雷斯在信中并不掩饰失望之情,但依然持续写信。加尔布雷斯选择不进入内阁,只愿扮演「沉默顾问」,在我来看,不多不少提供了一种知识分子与其倾向之政党,或政治领袖间,应该「有点粘又有点不粘」的关系。
体制外学者仍要监督政府
没有一个政权不需要知识分子,列宁建国、斯大林专政,一堆马列主义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他们不必然为了权势,反倒基于信念与理想居多。毛泽东打下的江山,枪杆子出政权,但当时多少知识分子心向延安?希特勒第三帝国从发轫到坐大,不可能单凭秘密警察,套句现代流行术语,要不是知识分子肯为希特勒量身打造一套「正当性论述」,纳粹帝国如何能横扫欧陆?
美国是典型两党式民主国家,两党各有意识形态论述基地,各有知识分子捧其场、论其辩。所以,他们的问题,不在知识分子有无政党倾向,而是进入决策体制后,提供了执政者什么样的专业帮助?若不进入体制,除了继续扮演意识形态的创新与辩解外,又是否能随时发挥鞭策、监督的功能?
观察政党轮替后,台湾的政党与知识分子关系,不难发现,最有意思的变化是,以批判性为使命的知识分子,很显然,还不适应政党轮替的形势。过去国民党五十年执政,知识分子进入决策体制,大概除了财经、科技专业较少受到党国认同的干扰外,其它权力领域,知识分子除非化身党国机器的一环,否则难有施展空间。这也就造成了批判性知识分子,常以「御用文人(学者)」来嘲讽进入党国体制,或为这套体制辩护的学者。批判的要点,不在于知识专业,而在于「御用文人(学者)」失去了独立风格,也就是批判性格。
五十年党国体制,跟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帝王统治经验也牢不可分,所以批判性知识分子,从来没机会想过,或实验过,假如政党轮替成为常态,那知识分子跟自己心仪的政党,到底该维持什么样的互动模式,才能够让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保留下去(当然,如果这批判精神还被各方认可有必要性的话)?
可是,公元二○○○年,台湾政党轮替了,批判性知识分子不仅参与创造了选边站的历史条件,同时也的确选了边站,这个时候,问这问题,不会没意义,请问:批判精神怎么继续呢?
批判风骨不敌政党认同?
直接进入党政体制的,要问他,是不是能贡献专业,跟其它非知识分子相较,有比较突出的作为吗?没进入体制的,要问他,在为新政权辩护之际,是基于立场,还是基于理念?或是,你已经看到,昔日的批判性知识分子为新体制辩护时,不论表情腔调、或论述修辞,都让人想到是另一版本的「新御用文人(学者)」呢?
或者,台湾政党轮替的经验还太短,短到不足以让知识分子的政党认同与批判精神能相互调和而不冲突?又或者,政党轮替后,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应该是在政党认同之间移动、流荡,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树立台湾两党政治的规模?
知识分子如何向历史交代
由于统独情结、族群意识的纠结,国民党时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政党轮替后,不是选边站,就是对现实政治疏离。以后呢?选边站的知识分子,该如何向历史说,不管政党怎么轮替,可贵的批判精神依然昂扬?我们希望台湾的知识分子也成天吵架,而没有新论述吗?
加尔布雷斯写给年轻肯尼迪的信,引发我的好奇,但答案,要看以批判性自许的知识分子怎么响应了。
2003/07/15 联合报
坊间出版了一本《亲爱的总统先生》,肯尼迪总统时代,经济学者加尔布雷斯写给年轻总统的一系列信函,可以看出,当时声名卓著的哈佛学者加尔布雷斯,自肯尼迪参选总统起,就是他的忠心支持者,而少数几封回函,亦可窥见肯尼迪对加尔布雷斯的尊重。
加尔布雷斯为官不忘批评施政
这段学者与总统的互动历史,有个十分值得玩味之处,那就是,加尔布雷思并不想进入肯尼迪政府里任事,他最大野心,诚如他自己说的,「成为现代政治史上最沉默的顾问。」他后来虽出任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显然未改初衷,写给总统的信函,时而批评国务院僵化,时而对肯尼迪政府的重大政策直言不讳,这可能是加尔布雷斯太了解自己的性格,因而虽然选择了站在支持总统的一方,却不忘以学者、建言者的立场,不断给予批评与建议。
回顾肯尼迪时代的美国政府政策,可见年轻总统并未对他言听计从,甚至,不少政策还跟他的建议背道而驰,加尔布雷斯在信中并不掩饰失望之情,但依然持续写信。加尔布雷斯选择不进入内阁,只愿扮演「沉默顾问」,在我来看,不多不少提供了一种知识分子与其倾向之政党,或政治领袖间,应该「有点粘又有点不粘」的关系。
体制外学者仍要监督政府
没有一个政权不需要知识分子,列宁建国、斯大林专政,一堆马列主义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他们不必然为了权势,反倒基于信念与理想居多。毛泽东打下的江山,枪杆子出政权,但当时多少知识分子心向延安?希特勒第三帝国从发轫到坐大,不可能单凭秘密警察,套句现代流行术语,要不是知识分子肯为希特勒量身打造一套「正当性论述」,纳粹帝国如何能横扫欧陆?
美国是典型两党式民主国家,两党各有意识形态论述基地,各有知识分子捧其场、论其辩。所以,他们的问题,不在知识分子有无政党倾向,而是进入决策体制后,提供了执政者什么样的专业帮助?若不进入体制,除了继续扮演意识形态的创新与辩解外,又是否能随时发挥鞭策、监督的功能?
观察政党轮替后,台湾的政党与知识分子关系,不难发现,最有意思的变化是,以批判性为使命的知识分子,很显然,还不适应政党轮替的形势。过去国民党五十年执政,知识分子进入决策体制,大概除了财经、科技专业较少受到党国认同的干扰外,其它权力领域,知识分子除非化身党国机器的一环,否则难有施展空间。这也就造成了批判性知识分子,常以「御用文人(学者)」来嘲讽进入党国体制,或为这套体制辩护的学者。批判的要点,不在于知识专业,而在于「御用文人(学者)」失去了独立风格,也就是批判性格。
五十年党国体制,跟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帝王统治经验也牢不可分,所以批判性知识分子,从来没机会想过,或实验过,假如政党轮替成为常态,那知识分子跟自己心仪的政党,到底该维持什么样的互动模式,才能够让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保留下去(当然,如果这批判精神还被各方认可有必要性的话)?
可是,公元二○○○年,台湾政党轮替了,批判性知识分子不仅参与创造了选边站的历史条件,同时也的确选了边站,这个时候,问这问题,不会没意义,请问:批判精神怎么继续呢?
批判风骨不敌政党认同?
直接进入党政体制的,要问他,是不是能贡献专业,跟其它非知识分子相较,有比较突出的作为吗?没进入体制的,要问他,在为新政权辩护之际,是基于立场,还是基于理念?或是,你已经看到,昔日的批判性知识分子为新体制辩护时,不论表情腔调、或论述修辞,都让人想到是另一版本的「新御用文人(学者)」呢?
或者,台湾政党轮替的经验还太短,短到不足以让知识分子的政党认同与批判精神能相互调和而不冲突?又或者,政党轮替后,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应该是在政党认同之间移动、流荡,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树立台湾两党政治的规模?
知识分子如何向历史交代
由于统独情结、族群意识的纠结,国民党时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政党轮替后,不是选边站,就是对现实政治疏离。以后呢?选边站的知识分子,该如何向历史说,不管政党怎么轮替,可贵的批判精神依然昂扬?我们希望台湾的知识分子也成天吵架,而没有新论述吗?
加尔布雷斯写给年轻肯尼迪的信,引发我的好奇,但答案,要看以批判性自许的知识分子怎么响应了。
2003/07/15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