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释》第十一課(下)

顶礼阿弥陀佛

新手上路
注册
2013-09-02
消息
78
荣誉分数
105
声望点数
18
  恭敬录自《普贤行愿品释》 普贤菩萨 造颂 般若法师 译颂 索达吉堪布 著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17

  第十一课

  丁三、获得等同普贤菩萨之功德: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修持普贤大愿的人能获得善妙的寿命和人身,此人不久会成就如同普贤菩萨一样的妙行。
  如果一个人能听闻、思维、受持、读诵、观修《普贤行愿品》,这个人的生命在世间就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从因方面看,获得人身后如果修持《普贤行愿品》,自己的人生就没有虚耗,所以是胜寿命。从果方面看,如果今生修持《普贤行愿品》,来世就会成为具足福报、所愿皆成、无病长寿、相貌端严的人,所以是胜寿命。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和家庭没作出任何贡献,自己也没修持任何善法,这个人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这种人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在《佛本行集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若人寿命满百年,愚痴心恒生散乱,有能智慧及禅定,一日活足胜彼长。”(如果有人活了一百年,可是他们非常愚痴,经常处于散乱的状态,如果有人具足智慧和禅定,那即便活一天也胜过前者。)[3]作为有智慧的人,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有时候看到世间人天天造恶业,我当面不敢说,但内心确实有这种想法:与其这样造恶业而活着,还不如早点离开世间。相反,每当看到行持善法的人,我都会觉得这种人即便活一天也是有意义的。我的老母亲经常说:“你会不会比我先离开人间?如果是这样,我不如早点死了好。”我就安慰她:“你不要这么消极,你现在每天至少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你获得人身还是有意义的,你要好好活着。”我不是故意对她说好话,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获得人身并且遇到佛法,这本来是非常幸运的,但很多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有眼前的事业成功,人生才算有意义,否则不如早点结束生命。其实这是一种愚痴的想法。这些人应该想想:自己离开世间后有没有解脱的把握?如果没有解脱的把握,还是应该继续活下去。否则,你离开世间后,也许会以业力投生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处,那就更可怜了。
  只要我们不断地修持《普贤行愿品》,自己的生命就会越来越美好,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就普贤菩萨的妙行。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这就是自然规律。因此,大家要相信普贤菩萨的金刚语,相信前辈大德的教言,努力修持《普贤行愿品》。
  在修持《普贤行愿品》的过程中,自己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短暂地修行几天,那不会有什么成果。现在个别人今天去一个道场看看,没有修出什么验相;明天去另一个道场,也没有什么感觉;后天再去一个道场……这样到处飘来飘去,最终一无所得。其实在修行过程中应该稳重,首先要通过观察选择具相的善知识,然后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不要经常变来变去。如果一个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刚干几年又换一个工作,这样一直换来换去,人生有多少年可供折腾的?想在世间有所成就,尚且需要多年的坚持,要在出世间有所成就,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大家要定下心来,不要一直飘荡。实际上,如果佛法没有融入心,跑到哪里也不会有收获;如果佛法融入心,那根本不需要到处飘荡,即使住在一座破庙、依止一位没有名气的善知识,也能得到高深的境界。
  对于《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抱着有生之年不断修行的坚定信念。我们这里很多道友已经念了二十多年《普贤行愿品》,我相信他们以后不会放弃这种修行。而刚皈依、刚学佛的人则不好说了:今天听说《普贤行愿品》很好,说不定下课后马上要念一遍;可是一个月以后,他们也许就把《普贤行愿品》抛之脑后了,又选择一条新的“光明之道”,甚至把法本也供养上师。如果上师心胸比较狭窄,看了法本也许会昏厥。希望大家不要变成这样,应该长期修学《普贤行愿品》。金子不管到哪里都不会变质,《普贤行愿品》的价值也是如此,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所有大乘宗派的精华都包括在里面,希望有些人不要过分执著自宗,应该一心一意修持《普贤行愿品》。

  丁四、净除业障: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以前由于没有智慧而造的极恶五无间罪,以念诵普贤愿王的力量一念顷就能消灭。
  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种罪业是在深重的无明烦恼推动下造作的,它们是导致堕入无间地狱的恶业。在显宗当中,五无间罪是最严重的恶业。《大乘义章》中说:“此五何故名无间业?释有四义:一、趣果无间故曰无间。故成实言,舍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无间。二、受苦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中苦苦相续无有乐间,因从果称名无间业。三、寿命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中寿命无绝,因从果因名为无间。四、身形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阿鼻地狱纵旷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亦遍满,不相障碍。因从果号名曰无间。”
  在五无间罪当中,后三种现在不容易犯:现在佛的色身不住世,所以不可能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只在佛住世时会出现,并且只有提婆达多那种与佛对着干的人才会造这种罪业,所以现在也不可能造这种罪业;阿罗汉在佛教果期比较多,现在已经非常少了,所以也不可能杀阿罗汉。(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阿罗汉。原来有一个道友说他“基本上”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我问他什么叫“基本上”获得阿罗汉果。他说:“因为我经常感觉没有烦恼,听说阿罗汉是没有烦恼的,所以我基本上得到了阿罗汉果位。”)现在能造的无间罪就是杀害父母亲。在现在的新闻里,不时报道杀害父母的恶性事件。按理来说,世间对自己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亲,所以杀害他们的过失也极其严重。
  根据这个偈颂,如果有人造了五无间罪,只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些罪业决定会灭尽。这一点还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因为按显宗自宗的观点,再没有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罪业了,也没有清净这种罪业的办法,造此罪者死后将直堕无间地狱。
  长行文中说:“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不仅五无间罪,入菩萨乘后如果犯了菩萨戒,入别解脱乘后如果犯了别解脱戒,没有入佛教的人如果造了十不善业,只要念诵《普贤行愿品》,所有的罪业都能灭尽。可见《普贤行愿品》确实是非常殊胜的忏悔文。
  以前法王讲到《普贤行愿品》这个偈颂时,有一个叫嘎多的老堪布举手提问:“有那么简单吗?一个人把父亲和母亲杀了,然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罪业是不是就没了?”法王非常肯定地说:“是这样的,不需要观想等其他要求,只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以这个功德就能遣除罪业。”嘎多堪布又问:“既然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就能清净罪业,那人们是不是可以随便造恶业呢?”法王说:“这也不一定。有智慧的人在忏悔时具足四种对治力,由于具足返回对治力,所以也不会再随便造恶业。”
  《华严经》是公认的了义经典,不是暂时引导众生的不了义经典,此经的观点是最究竟的。在座诸位当中,杀父杀母的人不一定有,但有些人造过接近五无间罪的恶业或者其他恶业。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每个人相续中肯定都有不少罪业。既然如此,那怎样才能在临死之前清净罪业呢?一方面要多念金刚萨埵心咒或者百字明,另一方面就要多念《普贤行愿品》,这样双管齐下是最好的办法。这里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诵此普贤大愿王”,罪业就能“一念速疾皆消灭”,并没有说一定要观想得清清楚楚,对于欲清净罪业者来说,这确实是很大的安慰。
  当然,要想清净罪业,念诵《普贤行愿品》时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如果连信心都没有,那不可能清净罪业。不管修什么善法,前提都必须具足信心和智慧,有了信心和智慧才会圆满得到功德,如果缺了信心和智慧,修持任何善法都不一定成功。《涅槃经》云:“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永明延寿禅师也说:“若信而不解,则日夜长无明。若解而不信,则日夜长邪见。”所以大家要努力培养智慧和信心。
  希望大家以后好好念《普贤行愿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造过恶业,有些恶业是能想起来的,有些恶业是想不起来的。有些人即使今生没造过恶业,宿世肯定也造过恶业。尤其汉地大城市里的人业力很深重,仅仅为了吃饭就杀害了很多众生。如果临死之前,自己造过的恶业没有忏悔清净,那是非常遗憾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个人不精进念诵《普贤行愿品》呢?这次讲完《普贤行愿品》以后,我希望大家能发愿: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至少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如果这样发愿并如实行持,临终时一定会清净一切罪业并顺利往生极乐世界。对每个求解脱的人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1]在此处的科判中,所谓现世果报和来世果报,这是从主要角度而言的。
  [2]在藏文译本中,“具此普贤最胜愿”是第一句,所以意义也略有区别。
  [3]在《佛本行集经》中有许多无意义和有意义的比较,如云:“若人寿命满百年,盲聋惛愦无闻见,其有见佛及闻法,一日活足胜彼长。若人寿命满百年,懵懵浊乱无觉察,有能谛观生死趣,一日活足胜彼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