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略释》第九品(十一)

顶礼阿弥陀佛

新手上路
注册
2013-09-02
消息
78
荣誉分数
105
声望点数
18
  恭敬录自《入菩萨行论略释》 寂天菩萨 造颂 如石法师 译颂 索达吉堪布 著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psxlls/main.php

  第九品 智慧

  癸二、观察受因: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二成一,谁复遇于谁?

  如果内根与外境有间隔,那么根境二者如何相遇而生触受呢?如果根境之间没有间隔,就会成为一体,那么还有谁能遇到谁呢?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根尘与境尘不可能相互进入而成为一体,因二者皆无空间,大小也相等,不能互入就不会完全相合,不能相合就不能真实相遇。

  无分而能遇,云何有此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如果说无方分的微尘能够完全相遇,无有方分而能相遇,这种说法怎么会应理呢?如果你们看到了没有方分而能相遇的微尘,那么请指出来让我见一见!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意识没有色身,如果认为它能与外境相遇,那也是不应理的。根尘识聚合生触也不应理,因为聚合也非实有,一如前面所作的观察分析。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如果触非真实存在,那么触的果——感受将从哪里产生呢?一切感受皆无自性,那么为了追逐欲尘而历尽辛劳又是为什么?到底有什么苦受在伤害何人呢?

  癸三、观察受果: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如果能现见没有真实的受者,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感受,在洞见这种实相后,由受而生的贪爱怎会不息灭呢?

  癸四、观察受者: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它能受。

  眼等诸识所见或所触到的一切,都如同梦幻一样毫无自性。所受与能受之心俱生故无有前后,所以受非心能见。后来的心念只能回忆前心,而不能领知前一刹那的感受本身,感受本身也不可领纳自己,而其他法也不可能领纳感受。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受者终究是不存在的,所以感受本身也不是真实存在。既然如此,那么如幻的苦乐感受,怎能损害无我的五蕴聚合体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