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攝頌淺釋》教誡以清淨心勤行般若 ─ 索達吉堪布 譯講

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注册
2013-08-30
消息
4,516
荣誉分数
1,090
声望点数
223
敬錄自《般若攝頌淺釋》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3

子三、教誡以清淨心勤行般若;


故欲證佛最勝智,於此佛母當起信,

猶如商人至寶洲,蕩財返回非應理。​


前面講了,如果對般若生起信心,則功德很大;如果對般若產生邪見或不起信心,則過失很大。在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之後,若想證得佛陀最殊勝的般若智慧,就應對般若產生信心。為什麼呢?因為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後,在很快的時間中必將獲得聖果。所以在獲得人身之際,一定要對這樣的深法產生信心。《金剛經》云:“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所謂“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或本體。意思是說,在聽聞般若法門後,對它產生清淨的信心,就能生起實相,也即現前證悟。

既然對般若空性法門生起信心,就會獲得聖果,那我們值遇般若法門後,既沒有生起信心,又沒有去行持,就非常可惜。就像商人到了珍寶洲後,本來應該帶回來許許多多如意寶,但有些愚笨的商人不但沒有帶回珍寶,反而還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全部用完,那就非常遺憾。所以,在值遇這麼好的般若法門後,如果根本不聞思修行,只看一些武打、色情之類的小說,或看其他沒有任何價值、只增長貪嗔癡的書籍,就太愚癡了!其實,這就像本有美味佳餚的食品而不享用,反而去享用不淨糞一樣。

的確,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有些人對般若空性的意義非常有興趣,得到法本也歡喜若狂、喜不自勝,那他們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有些人的歡喜心和信心始終提不起來,那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寶藏。《大智度論》云:“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意思是說,信心或興趣就像手一樣,依靠它就能在佛法的寶藏中有所收穫。如果沒有手,雖然你已到了有各種金銀財寶的寶山中,也沒辦法拿回一件珍寶。所以,若我們對般若法門和上師三寶沒有信心,雖然他們有很多功德,或有很多能讓人受益匪淺的、非常有意義的知識,但因自己沒有信仰,也不可能得到。《心地觀經》亦云:“入佛法海,信為根本。”可見,要入佛法大海,而沒有像船隻一樣的信心,也不可能。我遇到過很多博士,雖然他們智慧很不錯,但因對佛法沒有信心,所以也沒辦法領悟佛法的真諦。

的確,有時候我覺得,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活得沒有意義。因為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而面對生老病死時,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任何知識都無濟於事。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若想從三界輪迴中獲得解脫,如良醫般的善知識和妙藥般的正法就必不可少。就像病人想獲得痊癒,就必須依靠醫生和醫生所配的藥一樣。遺憾的是,很多盲目者都不知這個道理。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3

大家也清楚,本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具有不可思議加持的、闡述甚深空性的大乘經典,它總結了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甚深意義,故極其殊勝。對在座的各位道友來講,在短暫的一生中想全部學完所有般若經典,這也有一定的難度。而我們相續中的種種實執又不得不根除,所以這樣的經典非常值得修學,或者說學修這部經典非常有必要。

至於佛經,則有七類。一是佛陀身體加持的經典,如佛身加持金剛藏菩薩宣說的《十地經》;二是佛陀語言加持的經典,如佛語加持文殊菩薩宣說的《未生怨王懺悔經》;三是佛陀意加持的經典,如佛意加持觀世音菩薩和舍利子尊者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五是佛陀功德、事業加持樹木、虛空、凡夫、聲聞、緣覺等宣說的經典,如由樹林、虛空中所傳出來的四法印等法音。現在很多善知識之所以能為有緣眾生傳講佛法,這也源於佛陀功德和事業的加持。以前有一位道友對我說:原來我對佛法一點都不懂,但通過上師和佛陀的加持,我現在講經說法一點困難都沒有,講什麼經典都沒問題;其實這也是佛陀功德和事業的加持。六是佛陀開許的經典。佛陀在接近圓寂時曾對阿難尊者這樣說:我圓寂後經藏可以結集,在結集時可根據不同情況加上“一時”、“如是我聞”、“須菩提言”、“佛告言”、“皆大歡喜”等詞句。所以它們也是真正的佛經。七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經典。至於此類佛經,自古以來無數高僧大德在舉例時都說“如《般若攝頌》”。可見我們有緣學習這部經典,確實非常有福報。

對藏民族來講,大家有這樣一種傳統:在磕頭或修加行時,都喜歡將《般若攝頌》作為殊勝的對境;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設法找這部經典,希望能將之長期供奉在家中。在漢傳佛教中,很多人對《金剛經》非常重視,可能就像藏傳佛教對《般若攝頌》的重視程度一樣,這非常好;但對《般若攝頌》,很多寺院和居士團體都很陌生。所以我非常希望通過這次因緣,能讓這一代乃至未來世世代代的漢地有緣眾生皆能奉行《般若攝頌》,因為《般若攝頌》的確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了義教法的精華。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