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子女考医学院的乡亲们值得借鉴:女儿的教育,成长之路(zt)

在国内完成小学甚至初中应试教育再来加拿大读书的孩子学习强得不是一点点。
你是说小留来读高中的都强的不是一点点,你去了解一下就知道了。
 
一般公司VP以上职位都有200k+啊,哪个公司VP不是一把一把的?当医生就是guaranteed income而已,同时也是guaranteed income ceiling,从商的和从律师的,可是没有income ceiling的哦。。。。 在200K+ 的income bracket里面,医生也算是比较辛苦的职业了。其他的哪个行业不就只要去打打高尔夫吃吃喝喝然后把真正辛苦的活儿交给团队去做?
问题是有几个中国孩子能混到VP级的,这个里面还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做医生大概还是一条比较切实的路,当然不是唯一的路。
 
问题是有几个中国孩子能混到VP级的,这个里面还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做医生大概还是一条比较切实的路,当然不是唯一的路。
同意。
途径虽然很多,比尔盖茨就不是医生,但是,有几个华人孩子可以成为比尔盖茨呢?而可以成为医生的华人孩子就是生活中身边的人了,所以许多人还是觉得学医切实点吧
 
我真的觉得很多移民父母因为自己择业选择有限,然后用自己的眼光给孩子择业,然后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It's exactly what I want to say. 你只要在你所在的行业做好了,尤其是自己当老板的。 据我所知Toronto收入$200k的地产经纪有不少。
 
问题是有几个中国孩子能混到VP级的,这个里面还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做医生大概还是一条比较切实的路,当然不是唯一的路。
你要是对你小孩这点信心都没有,当医生估计也没多少指望了。当然不是一毕业就做VP了,工作个十几二十年的,搞个头衔本不是个难事。多伦多华人的vp, md, partner比比皆事。当然了,如果孩子天性木讷呆板,还是考医学院比较保险。
 
同意。
途径虽然很多,比尔盖茨就不是医生,但是,有几个华人孩子可以成为比尔盖茨呢?而可以成为医生的华人孩子就是生活中身边的人了,所以许多人还是觉得学医切实点吧
你不觉得是因为你身边的华人眼界太低,只能给孩子指这一条路?
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仰,但这是一条热爱生命科学的人走的路,不是发财路。他们赚的是血汗钱。比他们容易发财的路多的是,留下legacy给子孙后代的可能性的大的多。
 
呵呵,天性木讷呆板,当医生也难。医生不只要学习好就行的。

你要是对你小孩这点信心都没有,当医生估计也没多少指望了。当然不是一毕业就做VP了,工作个十几二十年的,搞个头衔本不是个难事。多伦多华人的vp, md, partner比比皆事。当然了,如果孩子天性木讷呆板,还是考医学院比较保险。
 
还用十几二十年? 注册个公司,什么威屁,直接上老板董事长。

你要是对你小孩这点信心都没有,当医生估计也没多少指望了。当然不是一毕业就做VP了,工作个十几二十年的,搞个头衔本不是个难事。多伦多华人的vp, md, partner比比皆事。当然了,如果孩子天性木讷呆板,还是考医学院比较保险。
 
还用十几二十年? 注册个公司,什么威屁,直接上老板董事长。
联系上下文,我们在讨论$200k+ income bracket
 
干个饭店,卖个包子,弄好了也不只这个数。
就是这个意思。包子店开大了就直接请人打理,自己天天去钓鱼,也有收入。医生不一样,干一天活拿一分钱,这叫血汗钱。
 
先介绍一下我女儿的一些情况吧,我们从2002年底登陆多伦多,女儿当时已完成国内5年小学教育,上6年级的阶段,刚到时在士家堡上小学,6年级没有ESL班,上课一点不懂,但之后慢慢赶了上来,随后上了附近的初中,没啥特别的一直到毕业。刚上高中时,因为家搬到了多伦多东的湖边小镇,因此转到我们家附近的中学,以上的几个学校没有一个是名校或所说的好学校,在这里的高中阶段,因为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生普遍地去校外做点part time 工作,挣些零花钱,我女儿也不例外从送报纸到咖啡店和汉堡包店打工,到高中毕业时为止干了大约有3000多小时,挣了约2万加元,两次回家基本上是自己的费用,最后高中两年,每周打工25小时,有时30多个,学校压力不大,业余时间看韩剧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在中学毕业时,因为中国人小孩不多,竞争小,拿到了总督奖及其他7个奖,除英语外,所有主课都是全校最高,因为有一门营养学成绩不好,最后总平均大概95分不到一点。报考大学时,本来希望女儿学精算,财会类的,但女儿想去学工科,我是工科的出身,感觉这一行比较累,将来还要不停地充电来跟上专业的需要,因此反对,最后双方折综,学生命科学,希望以后当医生。

总共报了3个学校,多大和皇后的生命科学,麦大的健康科学,因为麦大的专业要求一份额外的申请表格,我女儿没当回事,三句话就把人家打发了我当时也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人家也不买账,后来接到了拒绝信。剩下两个,多大录取了,也有不错的奖学金,但小姐到了学校的开放日去看了,没找到感觉,反而对皇后的印象不错,最后决定去皇后大学。

四年大学学习,除了第三年,每年都能进年级的前百分之三的Dean’s List, GPA从第一到第四年分别为3.99, 3.89, 3.88, 3.97,最后的CGPA为3.93多点,四年下来保持了全A的成绩。因为学习的压力没想象的那么大,业余时间没有打工,就去做义工,四年下来做了1400多小时,估计在她们学校排第一位,得到了United Way 给的一个大奖。考医学院要考MCAT,但第一次考试女儿没当回事,另外英语比本地土生土长的学生吃亏,准备不充分,只考了26分,只好复习重考,这一次虽然语文发挥不好,但考了36分(物理14,生物12,语文10,写作Q)总算可以申请了,报考了安省的5所医学院,西安大略要求语文11以上,没戏,麦大可能是CASPER成绩不理想或别的原因,也被拒,多大和渥大本来认为很有希望,但也歇菜,只有皇后一个学校有面试,4400个申请,面试450个,最后录取100个,因为女儿的和人的交往能力很强,面试可以马上进入角色,所有面试部分都发挥的很好,在今年5月12号晚上顺利拿到录取通知,毕业后继续在皇后大学读医学院,她住的宿舍总计有6人,其中3人上了医学院,还有一个有两个面试,可惜发挥不好,没能录取,明年应该没啥问题,总算下来,考上的比例是不小的。

以上是大概情况,总结下来有两点看法。

第一个是上什么样的学习学校,相当多的华人小孩想方设法去名校,IB,AP,天才班这些地方,我并不理解,因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潜力并没有发挥出来,他们有大量的业余时间没有用于学习上,当他们上大学后有压力时自然会把潜力发挥出来,对付那些学生虽然不至于象砍瓜切菜一样容易,但占上风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上大学后,我女儿要学物理课,才发现其他同学都在中学学过,只有她在中学选课错误,没有学过物理,但学下来照样可以打败那些学过的名校学生,最后在平均70分左右的情况下拿到95分。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基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潜力,对于有志于上医学院的学生来讲,真正的竞争是从大学开始的,原来的基础不起太大的作用,考医学院或法学院是马拉松长跑,中学阶段只要跟住第一梯队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玩命冲刺。至于所说的天才班全是智商最高的百分之二,IB, AP名校有多重要,听听那些利益相关的人忽悠当玩玩可以,但当真就不必了。

第二点,中学我不认为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有多重要,我女儿没上过任何补习班,或学过钢琴,小提琴等这些本领,只是没事去打工,看韩剧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打工,可以多了解社会,知道父母的辛苦,挣钱养家的不容易,将来职业定位更现实,这也锻炼了小孩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还能挣不少钱,将来上大学时可以补贴学习费用。打工之外,小孩有充分的玩的时间,女儿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基本上没上过任何补习班,但有充分的时间玩,当她长大成人时会回忆小时的快乐时光,没压力。小孩这个年龄段就是玩的年龄,因此中学业余时间打工,多玩的好处远大于上各种辅导班的好处。但要去做,对许多家长并不容易,这需要父母淡定不去跟风,小孩才能淡定。如果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叫小孩多在中小学锻炼,多吃点苦将来收益,不去拔苗助长,将来小孩上大学后,爆发力强,不怕跟不上,精英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吃苦教育。

以上林林总总的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自己的小孩多出类拔萃,只是想说明普通中学出来的学生并不大家想的那样白给,出类拔萃的学生确实有,对于那些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在大学阶段自身的优秀,与那些天才班,AP, IB,名校的速成班没什么关系。

尚没有读完。怕忘记,先说一句。
下面的文字,本身逻辑就是自相矛盾的。
"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基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潜力,对于有志于上医学院的学生来讲,真正的竞争是从大学开始的,原来的基础不起太大的作用,考医学院或法学院是马拉松长跑,中学阶段只要跟住第一梯队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玩命冲刺。"
"原来的基础不起太大的作用",但是还"要跟住第一梯队"。
高中的基础到底重要不重要?
 
尚没有读完。怕忘记,先说一句。
下面的文字,本身逻辑就是自相矛盾的。
"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基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潜力,对于有志于上医学院的学生来讲,真正的竞争是从大学开始的,原来的基础不起太大的作用,考医学院或法学院是马拉松长跑,中学阶段只要跟住第一梯队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玩命冲刺。"
"原来的基础不起太大的作用",但是还"要跟住第一梯队"。
高中的基础到底重要不重要?
他说高中阶段,大学里的学习都不忙,我咋就不相信呢。还是他故意的误导别人。
 
先介绍一下我女儿的一些情况吧,我们从2002年底登陆多伦多,女儿当时已完成国内5年小学教育,上6年级的阶段,刚到时在士家堡上小学,6年级没有ESL班,上课一点不懂,但之后慢慢赶了上来,随后上了附近的初中,没啥特别的一直到毕业。刚上高中时,因为家搬到了多伦多东的湖边小镇,因此转到我们家附近的中学,以上的几个学校没有一个是名校或所说的好学校,在这里的高中阶段,因为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生普遍地去校外做点part time 工作,挣些零花钱,我女儿也不例外从送报纸到咖啡店和汉堡包店打工,到高中毕业时为止干了大约有3000多小时,挣了约2万加元,两次回家基本上是自己的费用,最后高中两年,每周打工25小时,有时30多个,学校压力不大,业余时间看韩剧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在中学毕业时,因为中国人小孩不多,竞争小,拿到了总督奖及其他7个奖,除英语外,所有主课都是全校最高,因为有一门营养学成绩不好,最后总平均大概95分不到一点。报考大学时,本来希望女儿学精算,财会类的,但女儿想去学工科,我是工科的出身,感觉这一行比较累,将来还要不停地充电来跟上专业的需要,因此反对,最后双方折综,学生命科学,希望以后当医生。

总共报了3个学校,多大和皇后的生命科学,麦大的健康科学,因为麦大的专业要求一份额外的申请表格,我女儿没当回事,三句话就把人家打发了我当时也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人家也不买账,后来接到了拒绝信。剩下两个,多大录取了,也有不错的奖学金,但小姐到了学校的开放日去看了,没找到感觉,反而对皇后的印象不错,最后决定去皇后大学。

四年大学学习,除了第三年,每年都能进年级的前百分之三的Dean’s List, GPA从第一到第四年分别为3.99, 3.89, 3.88, 3.97,最后的CGPA为3.93多点,四年下来保持了全A的成绩。因为学习的压力没想象的那么大,业余时间没有打工,就去做义工,四年下来做了1400多小时,估计在她们学校排第一位,得到了United Way 给的一个大奖。考医学院要考MCAT,但第一次考试女儿没当回事,另外英语比本地土生土长的学生吃亏,准备不充分,只考了26分,只好复习重考,这一次虽然语文发挥不好,但考了36分(物理14,生物12,语文10,写作Q)总算可以申请了,报考了安省的5所医学院,西安大略要求语文11以上,没戏,麦大可能是CASPER成绩不理想或别的原因,也被拒,多大和渥大本来认为很有希望,但也歇菜,只有皇后一个学校有面试,4400个申请,面试450个,最后录取100个,因为女儿的和人的交往能力很强,面试可以马上进入角色,所有面试部分都发挥的很好,在今年5月12号晚上顺利拿到录取通知,毕业后继续在皇后大学读医学院,她住的宿舍总计有6人,其中3人上了医学院,还有一个有两个面试,可惜发挥不好,没能录取,明年应该没啥问题,总算下来,考上的比例是不小的。

以上是大概情况,总结下来有两点看法。

第一个是上什么样的学习学校,相当多的华人小孩想方设法去名校,IB,AP,天才班这些地方,我并不理解,因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潜力并没有发挥出来,他们有大量的业余时间没有用于学习上,当他们上大学后有压力时自然会把潜力发挥出来,对付那些学生虽然不至于象砍瓜切菜一样容易,但占上风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上大学后,我女儿要学物理课,才发现其他同学都在中学学过,只有她在中学选课错误,没有学过物理,但学下来照样可以打败那些学过的名校学生,最后在平均70分左右的情况下拿到95分。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基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潜力,对于有志于上医学院的学生来讲,真正的竞争是从大学开始的,原来的基础不起太大的作用,考医学院或法学院是马拉松长跑,中学阶段只要跟住第一梯队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玩命冲刺。至于所说的天才班全是智商最高的百分之二,IB, AP名校有多重要,听听那些利益相关的人忽悠当玩玩可以,但当真就不必了。

第二点,中学我不认为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有多重要,我女儿没上过任何补习班,或学过钢琴,小提琴等这些本领,只是没事去打工,看韩剧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打工,可以多了解社会,知道父母的辛苦,挣钱养家的不容易,将来职业定位更现实,这也锻炼了小孩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还能挣不少钱,将来上大学时可以补贴学习费用。打工之外,小孩有充分的玩的时间,女儿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基本上没上过任何补习班,但有充分的时间玩,当她长大成人时会回忆小时的快乐时光,没压力。小孩这个年龄段就是玩的年龄,因此中学业余时间打工,多玩的好处远大于上各种辅导班的好处。但要去做,对许多家长并不容易,这需要父母淡定不去跟风,小孩才能淡定。如果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叫小孩多在中小学锻炼,多吃点苦将来收益,不去拔苗助长,将来小孩上大学后,爆发力强,不怕跟不上,精英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吃苦教育。

以上林林总总的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自己的小孩多出类拔萃,只是想说明普通中学出来的学生并不大家想的那样白给,出类拔萃的学生确实有,对于那些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在大学阶段自身的优秀,与那些天才班,AP, IB,名校的速成班没什么关系。

"第二点,中学我不认为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有多重要,我女儿没上过任何补习班,或学过钢琴,小提琴等这些本领,只是没事去打工,看韩剧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打工,可以多了解社会,知道父母的辛苦,挣钱养家的不容易,将来职业定位更现实,这也锻炼了小孩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还能挣不少钱,将来上大学时可以补贴学习费用。打工之外,小孩有充分的玩的时间,女儿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基本上没上过任何补习班,但有充分的时间玩,当她长大成人时会回忆小时的快乐时光,没压力。小孩这个年龄段就是玩的年龄,因此中学业余时间打工,多玩的好处远大于上各种辅导班的好处。但要去做,对许多家长并不容易,这需要父母淡定不去跟风,小孩才能淡定。如果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叫小孩多在中小学锻炼,多吃点苦将来收益,不去拔苗助长,将来小孩上大学后,爆发力强,不怕跟不上,精英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吃苦教育。"

这里,又是矛盾重重。
反对让孩子上补习班、兴趣班或学钢琴,小提琴,但是支持孩子去打工(所谓的吃苦),对天才班、AP、IB、名校不屑一顾却崇尚精英教育;因为自己肯让孩子"吃苦",而且孩子后来书读得很好,结论竟然是"精英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吃苦教育"。

"以上林林总总的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自己的小孩多出类拔萃,只是想说明普通中学出来的学生并不大家想的那样白给,出类拔萃的学生确实有,对于那些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在大学阶段自身的优秀,与那些天才班,AP, IB,名校的速成班没什么关系。"

如果你的孩子从天才班、AP、IB、名校爬出来,何以见得不会更优秀呢?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