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第一部分心灵的奥秘
什么是“太上感应”? - 太上感应篇浅释(03)
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题目“太上感应篇”的意思。实际上,“太上感应篇”这个题目,有外内两层含义。
先说这个题目的外义。“太上”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尊称,“感应”是指人的思想——无论有无言语和行为与之配合,都具有招感未来痛苦与快乐的作用,“篇”就是“文章”的意思。因此,“太上感应篇”的外义就是“老子向人们阐述哪些身口意会招感痛苦、哪些身口意会招感快乐的文章”。
再说这个题目的内义。“太上”中的“太”是“最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得能够包容一切万法”;“上”就是“在一切万法之上”的意思。
最后编辑:
什么东西“大得包容一切万法并在一切万法之上”呢?这个东西就是道家所谓的“道”。什么是道呢?《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真实的存在是没有任何形状与颜色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道不是言语与思维的对境,无形无相,无色无味。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眼不能见,所以微细;耳不能闻,所以稀薄;手不能抓,所以无形;用眼耳手这三者根本无法探究“道”是怎么回事;在上方也没有变得明亮,在下方也没有变得黑暗,到处都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又与万物同体,故没有任何形状;也不是任何物体,所以也称为“惚恍”;既不能看到它的开始,也不能看到它的尽头,执受这个恒古长存的道,就能驾驭当下的万法,也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所以道是万法的源头。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心与之相应就可以驾驭它,但却没有任何痕迹;深远啊,好像是万物的源头,在道中,万法的形状、纷繁、明暗、质地,都化为乌有;皎洁啊,道若有若无。我不知它从何而来,好像没有开始。
最后编辑:
道家所说的这个“道”,其实也就是佛教常说的真心、如来藏、空性、心性、法界等。《肇论》中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意识是说,天地万法之中,有一个宝贝,虽然与万法一体,但不为人所知。《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又说:“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起信论》中说:“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知讷禅师《真心直说》中说:“《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而在禅宗里面,“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xū)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
最后编辑:
什么是“感应”呢?“感应”是太上,也即是心性,所具备的功用。感,是指它能没有任何差错地感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是指它感知后能回应人的思想,将人们思想的内容呈现在其面前。譬如,一个人心中想的全是极乐世界的场景,心性就会感知到,并且会将极乐世界呈现在他面前;如果心中想的是天堂的场景,心性也会感知到,也会将天堂呈现在他面前;如果心中想的是三恶道的场景,心性也会感知到,最终将三恶道的场景呈现在他面前。如《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里,“天网”指的就是太上心性,“恢恢”是说心性遍满虚空,到处都是,“疏”是指心性不为肉眼所见,“不漏”是指不会遗漏掉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它会感知到我们的所有所思所想,并会将所思所想呈现在我们面前。憨山大师《参禅法要》中说:“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净水如意宝讲记》中说:“一、没有如来藏单有发愿能不能实现?答:实际上,没有如来藏的话,就算发百千万亿条愿,也一条实现不了,没有本具的自性功德,单凭发愿怎么能实现?就像对着石头再怎么发愿,也不可能让它流现无量色身、无量净土庄严。二、只有如来藏没有发愿能不能流现?这也不可能,比如六道众生都本具如来藏,但没有发起建立净土、普度众生的大愿,也只是随染缘变现秽土,轮转六道。……所以,流现色身、眷属、刹土的关键因就是两个:一是如来藏,二是发愿。前者是根本,后者是俱有缘。”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向如来藏输送什么,如来藏都能感知到并能做出回应;心向如来藏输送净土,如来藏就会呈现清净的净土;心向如来藏输送六道轮回,如来藏就会呈现杂染的六道轮回。
最后编辑:
实际上,道家教法的精髓就是“道德”二字,其中“道”就是这里所说的太上,而“德”就是这里所说的“感应”。“道德”二字的含义用佛教二转法轮的词汇来说,“道”对应着空性,“德”对应着因果,或者“道”对应胜义谛,“德”对应世俗谛。用三转法轮的词汇来说,“道”对应着如来藏,“德”对应着如来藏可以随众生心变现世间万象的德用,心相是怎样的,变现出来的外境就是怎样的。用禅宗的词汇来说,“道”对应“心性”,“德”对应“心”。
所以,“太上感应篇”的内义应该理解为“阐述心性随人的善恶念而呈现祸福的文章”。
最后编辑:
不少人都看过阿拉伯的神话故事《阿拉丁神灯》,故事中说神灯可以满足人的愿望,只要你向它祈祷。大多数人在看这则故事的时候,都觉得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根本不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这样一盏神灯。实际上,现实世界每个众生都真的背负着这样一盏永远都无法丢弃的“神灯”,它有求必应,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不过它不是以神灯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而是以无形无相的方式遍满宇宙一切处。任何人向他祈祷,都可以满愿。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盏心性“神灯”的存在;而且更不知道,无论我们心中起什么样的念头,即便是那些招致痛苦的念头,也会被这盏“神灯”感知到,并且没有任何偏差地将这些念头的内容呈现出来。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误用了这盏神灯。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好好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盏心性的“神灯”。应该说,《太上感应篇》就是这盏心性“神灯”的使用说明书。
最后编辑: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这是我儿时曾经听一位长辈说过的话。当时听到的时候,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然而奇怪的是,这句话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拂之不去。直到我进入佛门之后,真正开始对自心进行观察的时候,才如梦方醒般地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确实,我们任何一个人当下所过的日子其实就是自己当下的心。是谁在了知外境?是我们自己的心!是谁在快乐或痛苦?是我们自己的心!心的舞姿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一个生命的本质就是一颗心,这颗心的状态就是生命的状态!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是快乐的,我们的生命无疑是快乐的;如果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是痛苦的,我们的生命无疑是痛苦的;如果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不苦不乐,我们的生命也无疑是不苦不乐的。所以,获得一个快乐人生或者美好人生的关键就是时时守护好自己的心,将自心安置于祥和、美好、快乐的良性状态。如果我们的心是安详的,我们的日子也必然是安详的;如果我们的心是美好的,我们的日子也必然是美好的。
生活在此世间的很多人,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可是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能够将自心安置于正确的状态。如果一个人随意放纵自己的心,任其为所欲为,对自心的善恶从来不去反省,对自心也从来不加控制,也没有任何修心的动机和愿望,则这个人的心必然在苦海中漂泊。
面对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有非常多的心态,当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心态时,我们的生命或者说我们的日子就被我们自己所选择的心态“定格”。如果我们选择了包容和安详,我们的日子就被“定格”在包容和安详的状态;如果我们选择慈悲,我们的日子就被“定格”在慈悲的状态;如果我们怨恨,我们的日子就被“定格”在怨恨的状态;如果我们嫉妒,我们的日子就被“定格”在嫉妒的状态。
所以,作为一个学佛人,应当仔细观察各种不同心态所“定格”的日子是“好日子”还是“坏日子”。如果一种心态将我们自己和别人的现在和未来都“定格”于痛苦之中,则无疑我们应当舍弃这种心态;如果一种心态将我们自己和别人的现在和未来都“定格”于安乐之中,则无疑我们应当努力训练和培养这种心态。当我们通过观察和学习佛陀的教言,了知了各种心态和行为给自他的现在和未来所“定格”的苦乐时,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走上修心的道路。
有人曾经非常不解地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佛?”我告诉他:“学佛不是外在单纯的烧香拜佛,学佛的本质是通过烧香拜佛这些事相来修心,或者说救护自己的心,当你理解了‘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这个道理时,你就知道修心有多么重要!”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如果此时我们对人对事有嗔心,我们就过着地狱的日子;如果此时我们对自己的财物等有吝啬心,我们就过着饿鬼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对自己的行为有不知取舍的愚痴心,我们就过着畜生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对人对事的心是善良、美好、纯净的,我们就过着天堂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的心是无贪无执的,我们就过着阿罗汉的日子;如果我们此时的心是慈悲空性的,我们就过着菩萨的日子;如果我们的心是究竟圆满的,我们就过着佛的日子。
最后编辑:
在此世间,人人都羡慕天堂般的生活,也都在拼命地追求着天堂般的外境和种种受用,可是很少有人注重培养天堂般的自心。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心不善良、不美好,则即便将我们置于天堂,则我们也觉得周围的一切平淡无奇。就像很多人,将自己的住处装修得竭尽豪华,犹如宫殿,他们一开始还觉得新鲜、悦意,可是时间一长,也觉得平平常常,如果自心痛苦起来,照样过痛苦的日子,豪华的住处丝毫也改变不了其痛苦的现状。所以,所谓天堂实际上就是指自己的心。一个居住在人间的人,如果他(她)的心像天人的心一样美好、善良、纯净,则其外境就是天堂;同样,如果此人的心像地狱众生一样发起猛烈的嗔恨,则其住处就是地狱!
禅门说“日日是好日!”这是彻底扫除了妄想执著、内心得到自在的人对自心的描述。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日子,当我们能够做到“日日是好心”时,则“日日”自然就是“好日”。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好心”呢?从世俗谛角度来说,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是“好心”;从胜义谛角度来说,证悟了内在空性和光明的心是“好心”。
佛用智慧的眼睛观察,在慈悲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而发愿成佛的菩提心是世间最珍贵的心。菩提心涵盖一切善心,可以扑灭一切恶心,并可以带给一切众生无穷的安乐。当一个人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时,内心会具足无量安乐。所以,一个具有真实菩提心的人,其所过的日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日子。一个具有菩提心的人,会在菩提心的驱使下,努力扫除内心的种种垢障。当内心的妄想执著等种种垢障被扫尽的时候,自心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一个证悟了内在光明的人,其内心的大安乐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让我们不断去除内心的五毒,并在内心培养起对一切众生的真实慈悲心!让我们不断去除内心的无明黑暗,证悟心的空性和光明!唯其如此,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美好!
用真心的爱,了世间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