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吉祥 马到成功

fresh air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11-21
消息
197
荣誉分数
15
声望点数
28
新年话年画

3_110210102950_1.jpg


年画
年画是中国独有、过年期间张贴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的风俗和信仰,因时节而名年画。
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后逐渐发展为年画,并成为传统习俗传世。每逢黄历新年,中国无论是城镇、乡村,家家户户挂贴年画已很普遍,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的祈求平安的愿望,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_110210103030_1.jpg

四川绵竹年画
中国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是古时人们祭祀敬神、驱妖除怪、祈福迎祥等年节习俗过程中所产生的,作为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画反映了古人敬天信神的信仰。从尧舜时期的门神画开始,年画在东汉、六朝时已经流行于民间,唐代已很盛行,宋代出现了木版印刷年画,产量增高,在明、清时进入鼎盛期。
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更加促进年画的繁荣,出现了大量以神话事、历史故事、文艺戏曲、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随着年画的演变,年画有了广义的概念。传统“敬神”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它不仅于岁末新年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和城镇街巷,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中,仍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人们还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合二而一的“月份牌年画”,又称为年历。
3_110210103105_1.jpg

山东潍坊年画
年画的特点是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喜庆愉快,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内容题材广泛,或绘人物、动物、植物,形像生动,富有活力,每一样都代表一种吉祥的祝福,都有一个特别的寓意。
有神仙、仙女、孩童、花鸟、金鸡、春牛、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大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民俗生活。如年画〈吉祥如意〉:画面是孩童手拿“如意”骑在大象上。“象”,象征着“万象更新的意思”,“骑象”与“吉祥”谐音。“吉祥如意”是喜庆吉利的祝颂之词,亦有祈福平安之意。
另年画〈和合如意〉:画面是盒、荷、灵芝。盒、荷寓“和合二仙”,灵芝形象似如意。因荷、盒与“和合”谐音,象征和睦、和谐、吉祥的意思。〈三星高照〉画面上有三个老人,分别代表福星、禄星和寿星,三位老人身边分别有鹿、蟠桃、蝙蝠,鹿谐音“禄”,“蝠”谐音“福”,“蟠桃”象征长寿。
3_110210103348_1.jpg

天津杨柳青年画
此外,年画中的“鸡”往往代表“吉”,“鱼”往往代表“余”、“玉”……而这些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语,其中很多就是年话,这些年话经过人们的形象思维,绘制成喜庆吉祥、活泼生动的画,就是年画。可谓“话中有画,画中有话”,丰富的民俗指称体现了民众的智慧
作为民间信仰载体之一的年画具有许多社会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的人文信息,具有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
3_110210103504_1.jpg

杨柳青年画〈瑞雪丰年〉
3_110210104338_1.jpg

杨柳青年画〈欢天喜地〉
其艺术特色的形成和审美价值,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正统信仰、文化修养基础之上,蕴涵着一种教人敬畏、感恩、为善、惩恶以及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
可以说,年画在人们欢度佳节时,不仅仅是制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它借助于画中故事,使人们受到道德教化,指引人心灵上的方向,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地根植人心,使人明辨是非,向善向上。
年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从一张张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的年画中,透露出浓浓的年味。
3_110210103626_1.jpg

四川绵竹年画
年画取意很考究,有关于神仙故事的〈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天官赐福〉;有关于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木兰从军〉、〈醉太白〉;有象征喜庆的〈五谷丰登〉、〈迎春接福〉。而〈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为年画题材;还有人们喜欢的山水鸟鱼、松竹梅兰等。了解画中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神,让人受到智慧的启迪。
3_110210103701_1.jpg

苏州桃花坞年画〈麒麟送子〉
年画〈五瑞图〉,画面有椿树、萱草、芝兰、磐石、竹,以椿树比喻长寿,萱草比喻忘忧,芝兰比喻优秀弟子,磐石比喻稳固,竹比喻平安,以象征吉庆、平安。年画〈五清图〉,画面是“五清”--明月、绿竹、松树、腊梅和山泉,一些文人雅士,则喜张挂以此表达他们的个性和境界。
3_110210103740_1.jpg

年画〈五子夺魁〉
年画〈五子夺魁〉,说的是五代时的燕山人窦禹钧,年过三十还没有孩子。一夜,梦见祖父告诉他:“你不仅没有孩子,也很难长寿,要想改变这种命运,就必须遵循天命积德行善。”
窦禹钧于是努力修身行善,救济别人,广积阴功,陆续有了五个孩子,先后登科及第,个个都有成就。一夜又在梦中遇见祖父,祖父告诉他:“你多年行善,将延长寿命三十六年,你的孩子们也会发迹。”后来果然如此。
3_110210103815_1.jpg

杨柳青年画〈春牛图〉
年画〈春牛图〉又名〈芒神春牛图〉,春牛图里的牧童,则为“芒神”,手持一短鞭,象征春临,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征黄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
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甚至头上所束的发髻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画面上还印有一年二十四节气月日表,农村过去无历书,此年画可供农人耕作时按画上节气行事,如宋代刘克庄在诗中写的:“今年台历无人寄,且看树翁壁上图”。
3_110210103906_1.jpg

杨柳青年画〈福善吉庆〉
年画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的载体与工具。有的年画名称相同,但不同地方的年画构图不同,有很多种类,主题却是一样。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年画,将喜庆这一词表现的淋漓尽致,表达出人们祈福迎新的祝愿。
 
最后编辑:
过年原来可以这么精彩(组图)

宋: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3_110207050754_1.jpg


晋: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3_110207050831_1.jpg

唐: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3_110207051337_1.jpg

宋: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新年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3_110207051542_1.jpg

宋: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3_110207051605_1.jpg

宋: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3_110207051626_1.jpg

宋: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 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 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3_110207051650_1.jpg

元: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3_110207051706_1.jpg

明: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3_110207051727_1.jpg

明: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
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3_110207051812_1.jpg

明: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3_110207051833_1.jpg

清: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3_110207051911_1.jpg

清: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