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青年时讯》发表何东的文章说,如果没有报纸加网络的热闹提示,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会去在意,有谁要加入作协或者谁又要退出作协了。因为现在的“作家协会”,实在太难引起社会的注意力了。当我顺便而稍微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余开伟、黄鹤逸不约而同地提出退出湖南作协”的相关报导和评论,第一感觉就是此二位老作家终于“迷途知返”了。
台湾“流氓”作家李敖论荒唐事情做得多了,可他在某一篇文章的一句话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最可耻的阶级,他们上下其手误尽苍生。话可能是偏激了一些,理却还是有几分对的。想一想看,由社科文人捏巴凑合成一个什么组织,边还能少得了是非争斗?还能少得了窝反、往死掐?诸如像“宽容”和“多元化”这种耸人眼目的好听口号,老百姓们自己是编不出也讲不出的,还不全是知识分子编织出来专门作虚伪卡尺去要求别人的?
先说这些年作家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少有像样作品能拿出来。可他们私下又个个都永远甩着三千丈的涎水,仰视着瑞典那串高悬的“诺贝尔”葡萄,时而巴望,时而醋酸、时而泼妇怒骂。就是如今在国内,偶尔弄出几桩或吵、或闹、或咬的文坛事件,还不都是作家们又在窝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怎么他们就把自己都弄成了这样?因为现在有不少作家,都带有失去社会宠爱后的严重守寡心态。
想一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谁凭一篇什么“上任”、“爱情的位置”、“啊……”,就能轰动全国,得奖、到处讲学,现在再翻出那些作品看看,都忍不住得笑出声来。真想不通,那年月当作家蒙人也太容易了吧?可随着改革开放愈渐深入,作家们一被冷落,他们的心态就始终调整不过来,总感觉这个世道太人心不古江河日下了,其实关键就是他们越来越捞不着眼见为实的权、钱好处了。所以心理也就越发变态了。
作家不是没有好样的。王朔当作家这么多年了,有雄文4卷立着,全靠稿费和改编版权买房子吃喝玩乐!还有史铁生、张洁、王安忆,他们哪一位出来搅过文坛上的浑水?哪一位在作协官位上争过什么是非?
当然,还有另一些占着现实“作协”官员的作家、殚精竭虑等待继承巴金老人百年后泰斗之位的“资深”作家,他们也根本不会在“余黄退协”这种事件出来之后,愿意站出来说话的。因为他们(和她们)不单要占着各地作协或者文联的官位,而且还要跟着社会“快感”使劲喊,一根甘蔗的两边甜头,他们(和她们)全都要占全才算心安理得。另有某位北方着名女作家,一旦当地官方开什么会议,我就准能在当地省级的电视新闻,看见她浓妆艳抹端坐于一大群官员当中,也弄不清她到底是个写字的专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女官员?
就说如今各地作协都在这样“两头都甜”的人物领导之下,那还能好得了?如果在如此种类的作家领导之下,真有创造力与写作激情的年轻作家们,还有可能崭露头角吗?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碰见中原某地一位省作协副主席,那作家早就对自己的娘家“作协”活出幽默感来了。我问他当作协副主席可有什么好处?他笑睐睐地说:出门能派车,出差可以凭这头衔挂羊头卖狗肉,其它也就没什么了。
不久前,有一位20多岁的女孩挤兑我:你老追明星写明星有劲吗?你为什么不追作家写作家?我连忙回答:有劲!写他们有买家呀!一篇独家明星稿,我卖过五六千块钱。这样我就有钱买大房子了。追作家干吗?一个个讳莫如深;再一动笔,无非就是互相之间文人相轻是非争斗。我累不累呀?
我从开始学着写东西起,就是单纯为了挣稿费过日子,至于“作协”,根本就感觉那地方不干不净,所以曾经有人劝过我找两个名作家拍拍马屁,然后再让他们帮助介绍进去,呸!凭什么为什么呀?
几年之前,有一位专门替骗子“神医”胡万林写书作伥的作家×××,和不信这邪门歪道的着名学者于光远发生口舌之争,后来就见于光远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连×××这样的人也在作协,我不入也罢。于是真感觉于老先生真是朗朗一条好汉。确实,像×××那样专门替江湖术士张目的人都是作协会员了,入进这种协会岂不是玷污自己吗?高抬着说,×××还算能写几笔的。更有专门寻枪手替自己写传的社会杂人,不是有好些也都是作协会员吗?所以替作协从经济上着想,他们还应当另外专辟作协“大款”、“明星”分会才好。
我不喜欢作协甚而不喜欢社科知识分子,是因为从小就心有私怨。我父亲生前曾经在北京一家专门出历史的什么书局当编辑。我小学时,“文革”前三年,就看许多北京、外地名牌大学历史系的好些高材生进入那个书局,一个个风流倜傥好不让人仰视。可三年之后“文革”开始,我就亲眼看见他们其中许多忽然变得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专门住死整人,其中当然也包括从1957年漏网的我爸爸。现在其中有些人都还健在,而且仍然着书立论冠冕堂皇。但我心最清楚他们怎么回事。刘震云曾经写过《单位》和《一地鸡毛》,那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生活与面目,就和我小时候在过度惊吓中所看见的一模一样。
自从我学写东西之后,就刻意避免我所厌恶的知识分子语言,一直用功钻研痞化文字、学野路子,生怕自己沾上“严肃”作家的味道让人笑话。古人言:一为文人,便不足观。这一直是我铭记在心的。前不久我写一位导演,后来文章要拿去出书,主编这本书的那位作家问导演:你怎么找了他这么个滚刀肉?我听后感觉心特别舒服,更以为那作家真是我的知音。因为有他这一句话,总算是把我踢出正经作家或者知识分子的行列了。
当然也不能责怪两位老作家先前曾经加入过作协了。在所有关于这事件的评论当中,李方的一篇评论是写得最好也是最全面的。其中一句话深得我心:“很明显,在一个资源垄断的环境,人们是不大可能选择‘退出’的,否则生计都成问题。有那么一派‘作家’,专事拷问死人的灵魂。比如说,某些年代世道浇漓,知识分子保持沉默,他们就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丑陋,你们为什么不退出?我看无他,盖因垄断资源下的人身依附之故。你不能要求人家都饿死。”
台湾“流氓”作家李敖论荒唐事情做得多了,可他在某一篇文章的一句话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最可耻的阶级,他们上下其手误尽苍生。话可能是偏激了一些,理却还是有几分对的。想一想看,由社科文人捏巴凑合成一个什么组织,边还能少得了是非争斗?还能少得了窝反、往死掐?诸如像“宽容”和“多元化”这种耸人眼目的好听口号,老百姓们自己是编不出也讲不出的,还不全是知识分子编织出来专门作虚伪卡尺去要求别人的?
先说这些年作家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少有像样作品能拿出来。可他们私下又个个都永远甩着三千丈的涎水,仰视着瑞典那串高悬的“诺贝尔”葡萄,时而巴望,时而醋酸、时而泼妇怒骂。就是如今在国内,偶尔弄出几桩或吵、或闹、或咬的文坛事件,还不都是作家们又在窝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怎么他们就把自己都弄成了这样?因为现在有不少作家,都带有失去社会宠爱后的严重守寡心态。
想一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谁凭一篇什么“上任”、“爱情的位置”、“啊……”,就能轰动全国,得奖、到处讲学,现在再翻出那些作品看看,都忍不住得笑出声来。真想不通,那年月当作家蒙人也太容易了吧?可随着改革开放愈渐深入,作家们一被冷落,他们的心态就始终调整不过来,总感觉这个世道太人心不古江河日下了,其实关键就是他们越来越捞不着眼见为实的权、钱好处了。所以心理也就越发变态了。
作家不是没有好样的。王朔当作家这么多年了,有雄文4卷立着,全靠稿费和改编版权买房子吃喝玩乐!还有史铁生、张洁、王安忆,他们哪一位出来搅过文坛上的浑水?哪一位在作协官位上争过什么是非?
当然,还有另一些占着现实“作协”官员的作家、殚精竭虑等待继承巴金老人百年后泰斗之位的“资深”作家,他们也根本不会在“余黄退协”这种事件出来之后,愿意站出来说话的。因为他们(和她们)不单要占着各地作协或者文联的官位,而且还要跟着社会“快感”使劲喊,一根甘蔗的两边甜头,他们(和她们)全都要占全才算心安理得。另有某位北方着名女作家,一旦当地官方开什么会议,我就准能在当地省级的电视新闻,看见她浓妆艳抹端坐于一大群官员当中,也弄不清她到底是个写字的专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女官员?
就说如今各地作协都在这样“两头都甜”的人物领导之下,那还能好得了?如果在如此种类的作家领导之下,真有创造力与写作激情的年轻作家们,还有可能崭露头角吗?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碰见中原某地一位省作协副主席,那作家早就对自己的娘家“作协”活出幽默感来了。我问他当作协副主席可有什么好处?他笑睐睐地说:出门能派车,出差可以凭这头衔挂羊头卖狗肉,其它也就没什么了。
不久前,有一位20多岁的女孩挤兑我:你老追明星写明星有劲吗?你为什么不追作家写作家?我连忙回答:有劲!写他们有买家呀!一篇独家明星稿,我卖过五六千块钱。这样我就有钱买大房子了。追作家干吗?一个个讳莫如深;再一动笔,无非就是互相之间文人相轻是非争斗。我累不累呀?
我从开始学着写东西起,就是单纯为了挣稿费过日子,至于“作协”,根本就感觉那地方不干不净,所以曾经有人劝过我找两个名作家拍拍马屁,然后再让他们帮助介绍进去,呸!凭什么为什么呀?
几年之前,有一位专门替骗子“神医”胡万林写书作伥的作家×××,和不信这邪门歪道的着名学者于光远发生口舌之争,后来就见于光远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连×××这样的人也在作协,我不入也罢。于是真感觉于老先生真是朗朗一条好汉。确实,像×××那样专门替江湖术士张目的人都是作协会员了,入进这种协会岂不是玷污自己吗?高抬着说,×××还算能写几笔的。更有专门寻枪手替自己写传的社会杂人,不是有好些也都是作协会员吗?所以替作协从经济上着想,他们还应当另外专辟作协“大款”、“明星”分会才好。
我不喜欢作协甚而不喜欢社科知识分子,是因为从小就心有私怨。我父亲生前曾经在北京一家专门出历史的什么书局当编辑。我小学时,“文革”前三年,就看许多北京、外地名牌大学历史系的好些高材生进入那个书局,一个个风流倜傥好不让人仰视。可三年之后“文革”开始,我就亲眼看见他们其中许多忽然变得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专门住死整人,其中当然也包括从1957年漏网的我爸爸。现在其中有些人都还健在,而且仍然着书立论冠冕堂皇。但我心最清楚他们怎么回事。刘震云曾经写过《单位》和《一地鸡毛》,那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生活与面目,就和我小时候在过度惊吓中所看见的一模一样。
自从我学写东西之后,就刻意避免我所厌恶的知识分子语言,一直用功钻研痞化文字、学野路子,生怕自己沾上“严肃”作家的味道让人笑话。古人言:一为文人,便不足观。这一直是我铭记在心的。前不久我写一位导演,后来文章要拿去出书,主编这本书的那位作家问导演:你怎么找了他这么个滚刀肉?我听后感觉心特别舒服,更以为那作家真是我的知音。因为有他这一句话,总算是把我踢出正经作家或者知识分子的行列了。
当然也不能责怪两位老作家先前曾经加入过作协了。在所有关于这事件的评论当中,李方的一篇评论是写得最好也是最全面的。其中一句话深得我心:“很明显,在一个资源垄断的环境,人们是不大可能选择‘退出’的,否则生计都成问题。有那么一派‘作家’,专事拷问死人的灵魂。比如说,某些年代世道浇漓,知识分子保持沉默,他们就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丑陋,你们为什么不退出?我看无他,盖因垄断资源下的人身依附之故。你不能要求人家都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