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国”的卫道士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刚刚过去的伊拉克战争,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所奉行的强权政治。当强权极为粗暴地践踏公理之时,人们遗憾地看到,一向自诩为“社会良知”的某些美国媒体竟极为偏执地为“新帝国”的强权张目,“新闻自由”、“客观”、“公正”之类的高谈顿成笑柄。美国一些主流媒体的种种极端表现足以令人对其“良知”提出质疑。
  “客观、“公正”、“平衡”的新闻准则何在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这里所指的“不对称”,不仅包含着交战双方军事实力悬殊,也意味着这场战争发动者军事行动的气势汹汹与其子虚乌有的开战理由间的鲜明反差。伊拉克战争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闻大战,这同样也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这场新闻大战的不对称性不仅在于站在战争发动者一边的美国媒体传播手段之精良与强大,还在于从整体而言,美国媒体借助强大载体所传播的信息与真实存在间的巨大差异。
  美国主流媒体一向将“客观”、“公正”、“平衡”等列为新闻报道的准则。但在伊拉克战事的报道中,上述准则被美国主流媒体弃之如敝屣。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理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伊拉克政府与“基地”等国际恐怖组织有联系,进而威胁美国及整个世界的安全。但时至今日,美国仍未能向世人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以支持其开战的理由。随着伊拉克战事的展开,美英联军曾在伊拉克几个地方发现了一些与生化武器有关的物件,美国媒体往往借此进行铺天盖地的大规模报道,其潜台词在于证实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但这些所谓“发现”最终均被证明是小题大做。当事实大白时,美国媒体往往支吾其词,遮掩了事,与其事发时的鼓噪恰成鲜明对比。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其中以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和福克斯电视台( FO X)的收视率为最高。但恰恰是这些受众极多的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往往背离“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准则。福克斯电视台每每在播发一条反战示威游行的新闻后,紧接着播发一篇“摧毁性”的评论,对反战示威加以“痛斥”。在播发新闻中,不少美国电视媒体的主播干脆使用“我方”、“我军”、“敌人”等倾向性极强的用语,这在奉行“客观报道”的媒体中通常是犯忌的行为。在美军占领巴格达后,福克斯电视台主播尼尔・卡乌托在节目中痛斥“那些反对解放伊拉克的人”:“此前你们令人生厌,现在仍然令人生厌。”另一名福克斯电视台主播吉布森在谈到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时,竟破口骂出他希望伊拉克重建工作不要留给“那个迟钝愚笨的联合国”。另有一名在伊拉克采访的美国记者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将反战人士斥为“群氓”。
  美国报刊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倾向性。4月7日的美国《时代》周刊用约20页的篇幅刊载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照片。据透露,在编选这些照片时,主编们刻意挑选那些能够表现美军“英雄主义”的照片,而绝对不用那些伊拉克平民被无辜打死、暴尸街头的照片。《纽约时报》在4月8日的报道中就此事评论说,“编辑和制片人们将这种英雄叙事诗般的报道视为保持职业水准的需要,以不触怒美国受众。但一些批评认为,这种相对温和的形象更多地出于一种政治需要,以便在庆祝胜利时不必多细想它的代价。”美国媒体这种“粉饰”战争的做法遭到阿拉伯媒体的普遍批评,认为这是在“误导美国受众,以为战争是没有死亡和痛苦的”。
  实际上,并非所有美国媒体从业人员都认同这种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战事报道。美国媒体中战地记者与媒体管理者之间的争论时有发生。被“嵌入”到伊拉克南部美军中采访的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泰德・科贝尔就曾用镜头记录了那些美军无辜杀害平民的场景。然而,这些画面不仅被拒绝播放,科贝尔的上司吉布森还训斥说,“据我看来,你每一次展示那些死亡者的画面都简直是无礼的。”
  伊拉克战争期间,尽管不少美国受众深受本国媒体导向影响,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转而观看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外国媒体的报道。《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在5月14日发表的题为《为什么美国人看BBC》的评论中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BBC是英国政府拥有的媒体,但事实上,在对伊战的报道实践中,BBC极力对政府参战持批评态度以显示其客观公正;而美国电视媒体属私有性质,但他们的行为却像是国有电视台。伊战期间,许多美国人转看BBC新闻,是因为他们想听到在美国国内听不到的观点。用BBC总裁的话说,美国媒体之所以失去受众,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包裹在美国国旗里边,用爱国主义代替公正与客观”。
  多少虚伪假“爱国主义”以行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这一情绪的极度张扬既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亦有其被刻意误导、扭曲的另一面。可悲的是,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国际反恐大业已被美国偷梁换柱,成为其实现新世纪全球战略的催化剂。在伊拉克战争前后,畸形的“爱国主义”也成为美国新闻媒体不惜牺牲事实真相也要极力维护的导向圭臬。
  为了证明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合法性,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证据。美国总统布什曾在战前的一次讲话中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份报告内指出,再有几个月时间,萨达姆就将拥有核武器。在引述这一报告后,布什反问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吗?! ”事实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这份报告中并没有上述内容。此事发生后,美国有影响的M SN BC 网站在主页头条消息位置报道说:“白宫:布什错引关于伊拉克的报告”。耐人寻味的是,这条消息很快便被撤了下来―――不仅仅是从这家网站的主页上撤了下来,而是被从整个网站中删除。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鲍威尔都曾指称伊拉克试图从尼日尔购买铀以制造核武器。美国媒体曾就此大量报道,但专栏作家西莫尔・哈什在《纽约人》杂志中撰文指出,这些事后证明均属子虚乌有的东西都是从根本不应认真看待的材料中编造出来的。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和克里斯托夫均撰文指出,布什政府利用媒体使其成为对大众进行欺骗的工具。为了证明攻打伊拉克的合法性,美国政府曾一再指称萨达姆政权的存在直接威胁着美国的安全。但“大西洋两岸的情报部门都认为伊拉克不是威胁,如果就此质问布什政府的可信度便被认为是不爱国”(克鲁格曼语);“有证据表明,美国政府制造假情报,依靠代笔者改变结论,封锁与结论不符的信息以欺骗美国和世界人民”,“实际上,早有情报官员说伊拉克人民并不会夹道欢迎美军的到来,什叶派穆斯林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想要说出这些想法的人不受欢迎”(克里斯托夫语)。
  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美国媒体一向高喊的“新闻自由”显得极为苍白。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当属著名电视记者阿内特被解雇一事。68岁的阿内特因报道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而闻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为借伊拉克战争提高知名度和收视率而雇用了当时正在巴格达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的阿内特。然而,3月31日,阿内特被全国广播公司断然解雇,原因是阿内特此前在伊拉克电视台接受了一次采访。阿内特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本人对伊拉克平民死亡的报道“帮助了那些反战的人们”,美英联军的战争计划“因为伊拉克的抵抗而遭到了失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解雇阿内特的声明中说,“特别是在战争期间,阿内特先生接受伊拉克国有电视台的采访是不对的;在那一采访中,他谈论个人观察和看法也是不对的。”在阿内特被解雇一事发生后,美国一些主流媒体在被问及在当时情形下是否允许其记者接受伊拉克媒体采访时,CNN、 FO X 的回答很干脆“不允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的回答是“也许不允许”,其主体导向一目了然。
  “新闻自由”成为空谈
  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体信息传播手段大为改观,以同步视觉冲击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媒体影响力随之大增。在美国历史上,政府利用媒体做文章的先例并不罕见,但就连《纽约时报》也承认,自里根政府以来,还没有哪一届政府和如此挖空心思百般利用现代媒体以实现其既定政策。1969 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美国作家特鲁斯考特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后撰文指出,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们“注视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决意即使不能控制媒体的话,也要很好地利用它们”。在此情形下,美国媒体的所谓“新闻自由”成为空谈。
  1991 年海湾战争时,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以国家利益为由拒绝多数美国媒体赴战场采访的要求。但此次五角大楼一反故态,允许大约600名记者,其中包括来自阿拉伯国家的4名半岛电视台记者“嵌入”到美军中进行采访。对于在阿拉伯世界中影响颇大的半岛电视台,美国官方曾摆出“宽厚有加”的姿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破例接受半岛电视台的专访,被认为是美国“鹰派”领袖人物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亦曾设宴款待半岛电视台记者。
  然而,对美军而言,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一周的战事发展并不顺利。在此情形下,众多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感到诸如“72小时内不得报道美军死亡官兵姓名”等方方面面的限制日增,不少记者发现自己的卫星电话被干扰。一些美国记者抱怨说,3月底的一段时间内,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媒体的态度“相当粗暴”。美军攻占巴格达后,聚居着众多外国新闻记者的巴勒斯坦饭店和半岛电视台所在办公大楼遭到美军坦克攻击。将炮火直接对准新闻记者的行径遭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报道战争》的评论中说,“军方应该承认这两起攻击是应该真心懊悔的错误,那个众所周知的饭店特别不应该成为攻击目标,军方说坦克进行攻击是出于自卫,因为在那里发现狙击手,但在事发现场的记者均对此说法予以批驳。”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世界各地反战声浪接连不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美国国内,也发生了一些拥护美国攻打伊拉克的集会。然而,据一家媒体披露,这些集会的背后组织者是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的清晰频道电信公司( Clear Channel Com munications)。这家公司控制着1200 多个广播电台。当布什任得克萨斯州州长的时候,这一公司副总裁汤姆・希克斯是得州大学投资管理委员会主席,该公司现任董事长罗沃里・梅斯当时则是得州大学投资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希克斯领导下的委员会早就与共和党和布什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1998 年,希克斯曾在一笔购买得克萨斯园林的联手交易中使布什一下子成为巨富。美国专栏作家克鲁格曼撰文指出,布什政府与大财团联手同谋早已不是秘密。在权位上的布什政府“关照”帮助过自己的财团利益,而财团则组织一些来自基层的拥护布什政府的集会,这笔交易再自然不过。清晰频道电信公司之所以组织拥护伊战集会,其意在于换取政府允许其经营范围进入电视领域。
  利用新闻媒体“作秀”,似已成为本届美国政府的拿手好戏,一些主流媒体对此亦刻意逢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W ISH ―TV报道说,5月13日,布什总统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一次集会上的讲话旨在推行其减税计划。为了显示这一减税计划将使普通民众获利,进行实况转播的导播们要求在布什身后的人们将领带摘下,以便使他们看上去更像“普通民众”。5月1日,布什乘坐战机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上降落并发表演讲一事,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高科技含量最高、创意最为独特、政府与媒体配合最为默契、观众最多的一次现场直播总统“作秀”,其灯光、摄影、布景等专业策划、运作水准远远超出曾被认为在“作秀”方面颇为精到的里根政府。
  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国政府高官频频“作秀”的背后,都有来自美国媒体的专业人员辅佐。上述“林肯”号“作秀”的背后策划者主要是原美国广播公司制片人斯考特・斯福扎、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摄影师鲍勃・迪塞维和原福克斯电视台制片人格里格・詹金斯。为了“林肯”号上的这场现场直播,斯福扎早在几天前便登上“林肯”号进行精心安排。2003 年,白宫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形象设计”的费用为370万美元。现在,斯福扎等人的上司是白宫公关部主任邓・巴特莱特。巴特莱特曾坦言,“我们不仅特别注意总统说些什么,也注意美国人民说些什么。美国人很忙。努力做到人们在60秒钟之内通过看电视就知道总统在说些什么,我们就算完成任务。”
  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
  为何众多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甘心沦为布什政府的宣传工具?除了“9・11”事件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张扬,社会思潮出现右转等因素外,政府与媒体间的利益互动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背后动因。克鲁格曼认为,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其政策决定,特别是通过其有关媒体管理规则的制定,以奖赏那些逢迎政府的媒体,而惩罚那些不受政府喜欢的媒体,“这实际上是在鼓励那些私营媒体极力为掌权者效力。”
  近期美国媒体都在关注着一项酝酿中的法规。据透露,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的这项法规内容主旨是放松对媒体所有权的限制,对于同时拥有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的“多种所有权”的限制可能被解除;大媒体公司将被允许在全国市场上拥有更多的份额,可在地方市场上拥有更多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
  一些美国专栏作家就此评论说,上述法规将进一步减少新闻来源的多样性和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公正。为在媒体市场上争得更多的份额和多种媒体的经营权,诸多美国媒体均在与政府进行着讨价还价:放弃对政府政策的负面报道以换取政府对其“在另外一些事上的积极回应”,而这种交易势必影响新闻报道的导向。克鲁格曼写道:“设想一下,如果一家电视台主编考虑一则重要报道会损害布什政府利益,如继续报道参议员鲍勃・格雷汉姆批评美国议会将一则关于‘9・11’事件的报告进行密级处理,因为将其报告公开后可能会使人们对布什处理危机的方式提出质询,从而使布什感到难堪,那么这位主编一定会想到政府会惩罚任何发表这一消息的新闻媒体。与此同时,旨在防止党派偏见的正式规则和职业道德全然不见。”
  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控制下的新闻集团公司便是一例。在伊拉克战争前后,默多克本人在多种场合极力表示拥护布什政府的战争政策。在此情形下,新闻集团拥有的福克斯电视台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上述种种表现便不足为奇。据透露,除了着眼于继续在美国传媒市场上争夺市场外,新闻集团正在英国扩张势力。英国政府也在考虑放松对外国电信巨头的控制,允许其在拥有报纸的同时拥有电视台。有人称其为“默多克条款”,因为只有新闻集团符合其条件。
  在谈到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时,克鲁格曼一语道破,“美国没有新闻检查制度,人们在美国仍能发现不同的观点;但现在有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强烈地鼓励着主要媒体发表那些使执政党高兴的新闻,并打击那些不这样做的媒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