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老和尚:实相念佛依智慧 第一义谛毕竟空 无常故空诸法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无相是真实之相

大家到灵岩山寺打佛七主要是念佛,念佛有四种,所谓: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念实相佛要有般若慧,还要有福德辅助慧,这个慧才不是干枯 之慧。没有福的慧是很苦恼的,可不是吗?往往聪明人贫苦一辈子呢!说到般若智慧,其实里面就具足福德了,必要福慧具足才有资格念实相佛;否则像我们末法时 代的凡夫,根本就不明白何谓念实相佛,即使明白了,还是不能得到真实之受用。
所谓“实相”是无相,无相才是真实之相。以我们凡情会认为是矛盾,以为无相就是没有了,没有了怎么会还是真实的呢?厨房没有米了还能煮出饭来吗?锅内没有 饭了,行堂还能为你添饭吗?这是凡夫总认为事相一定是有,那是错了!那是背觉合尘。真实佛法是空,万法虽有假相,但本体毕竟了不可得,这非要经过相当的闻 思修行才可以领会到,不是我们凡夫不守戒、不念佛所想想就可知道的;这要请诸位注意啊!


借假修真须明理

修般若慧要在假相上来修,在假相上见真实之相。假相是虚妄之法,又怎么能够见到真实呢?你能在假相上了解缘起性空,此“空”即是真实相。佛陀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即是实相法身。

那为什么又要塑佛像呢?这就是“借假修真”,若无假的塑像,何能令众生见了佛像起恭敬心呢?一切还是要在事相上修持。缘起虽是假,但不能够离开假相;在出世修行道上,少一分因缘就不能成就圆满佛果。

所以还是要发心修种种的事相,不过在修这些事相时,要了知事相本空,事相原是无相,如此所得就是般若之福、无相之福。什么是“般若无相之福”?就是虽修善 但不要执着,例如:我供养了佛像,我已经做了这个功德。你存了这个功德相,这是用世间修善求福的心,福报当然有,有因必有果,但这是人天的福报,是第二义 谛;若想以此福德成佛道、了生死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方能了生死、成佛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相,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了生死。

实相念佛依智慧

如何才是真正的念实相佛呢?若由缘起法来说,就是刚才所说的假相没有真实性,知我所做的一切也是因缘所集成的,没有其真实之性。依此缘起性空之理一心正 观,就是念实相佛。你透过这番理解,虽然假是假,还要真真实实的修;若说是假的就完全不修,那糟糕了!不在事修上用功修德,又怎能悟入实相念佛呢!你不深 入实相念佛,又何能真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

就如吃饭,饭是假的,但你不吃饭又如何保得住生命?虽然它是假的,也能养你的色身,你有了这个色身才能自修利他、做一切事,所以假的也有它的功能;你不要 以为假的不是真的,就把它弃掉,你若弃掉不用,那只有待死。佛法讲“空”是要你认识真实的原理;谈“有”是叫你修一切善法,不能够离开事相,那就是惠能大 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在世间成就一切法

说出世间、诸佛道是虚妄的,那么凡夫是不是虚妄的呢?当然更加虚妄了。说是虚妄,在此要注意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苟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呀!空,不是没有,非离了事相才是空,了达一切法只是一个缘生的假相、没有真实之性,这才是了解了“空”。虽空,然又存在着有人我的假相,依着因果、顺着 因果来造作,那又能修因感果,为恶还是要堕三涂,十法界还是分明。理事要了了分明,那才有智慧念实相佛。所谓实相,有无相(空)之实相;有无不相(有)之 实相。无相是真谛空,无不相是俗谛有。想明佛法真谛者,请在此处多用功研究熏修为要

第一义谛毕竟空

若依第一义谛来说,真如实相毕竟空,说这说那都是多余的,“心想即非”,一微尘毫末都没有,心一切不住,这才合乎实相,连“不住”的名字亦无,那时才叫做 念实相佛、念第一义谛空,也即是无念之念。大家听不懂没关系,最怕的就是会错了意。只要你们能一次次的听就渐渐会懂的,若不讲,就永远不懂。现在我们不是 念实相佛,是注重在持名念佛;念实相佛是靠自力,持名念佛是仗他力。有弥陀大慈航渡我们越苦海,你还要自划竹筏吗?

佛法讲本体空,但一切事的现象还是都有。好比太空是空,什么都没有,但山河大地、一切星球人物,皆在太空中悬住。太空本身是没有什么物,所以叫空,可是正 因为有此“空”才能容受一切法、生长一切法,那一法不在空中呀!离了空还有法吗?只是人在平常习惯上有时将“空”字当作没有。但这个空不是完全就代表没有 呀!如我们念佛堂内都是空呀!若不空如何能容受西方三圣像,能有这么多对象来庄严,还有这么多人在这里念佛拜佛?空才有用呀!不空就没有用了。这么一听大 家应该开智慧了吧!希望诸位以后不可仍是错将“空”当作什么都没有了,更请诸位由太空之譬喻,能了解佛法真空义。

无常故空诸法成

佛法讲万法无常: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异、灭,这一切都是无常法。佛经上告诉我们“国土危脆”、“人命无常”,国土是 “器世间”,人是“有情世间”,宇宙一切的器世间、有情世间都在太空中,太空是包容万相,但这万相不是常的,它是念念迁灭、时时刻刻都在生灭不停;连我们 体内的细胞也一样都在生生灭灭的。一个人并不是到七、八十岁死了才叫灭,在娘胎内未出世,他已不停的在灭了。

不但有情是无常,空中一切一切的万物,有是有,只是暂时的假有,不是真实常住的,念念在迁灭,也都是无常;到一定的时候也都会消灭的,你找不到一个实在的,那就叫做空。那里另外还有空?在假相中就见空了呀!

我们本性的清净心就像太空一样没有一法,那么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多妄想烦恼,这都是反背真如,染缘所造作的;因为不守规则、颠倒想,才沦做苦恼凡夫。诸位要 注意呀!现在到了念佛堂里千万不要再乱想,乱想你就是苦恼众生,你无想就是佛。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止住你的想,不要乱想、颠倒啊!

一句弥陀具万德

所谓参禅,禅者“佛心”也,是无相的实相,也即是我们当体的本有真性,那里还需参什么“念佛是谁?”、“父母未生以前是谁?”那已经是葛藤了。禅照理说怎 需要这些?然为何又要参话头呢?古德说:“因为人的根性下劣没有智慧,不能够直入,所以只有立个方便。”这就好像身体不健康没办法站立,又如年老的人气力 不足或青年人有病站不起来,因此须要靠拐杖来支撑、来走路。

现在我们念佛,本是“心即佛,佛即心”,有人以为我们自己既然是佛,那还念他佛干什么?但是你要知道,自己虽是理即佛,奈何恶业障深重啊!你的心污浊邋遢 得很,所以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圆具万德庄严,是清净法身,所有的恶业障悉皆消灭,所有一切功德悉皆圆满。若说我自己就是佛,为什么要念他佛?这是 没有善根的人,遇到善缘不安心念,念还念不好。这应当发大惭愧呀!

我们不要高谈理性了,还是守本分,老实持名,念阿弥陀佛。就像小孩子吃母乳一样的念,也等于我们吃饭一样;小孩子吃乳就会白白胖胖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吃饭 身体才会健康、才能做事。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念佛,如婴孩在母亲怀中乖乖吃乳,吃饭就好好的吃饭一样。你能把念佛当作吃乳、吃饭,能不忘念佛,那就好了、就 对了!听明白了吗?好!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请各位至诚念佛吧!
 
最后编辑:
一句偈--妙莲法师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吾乃一介凡愚念佛僧,《观无量寿佛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是以吾念佛亦读诵大乘,于大乘中好读般若,于般若中尤好读摩诃般若,且曾一时受持。由受持故,亦好读般若论,于般若论中尤偏敬《大智度论》。故十多年前于香港曾倡印《摩诃般若》以流通,后又以敬制新版《大智度论》法施之缘来台弘化至今。「解」则教研般若,「行」则归于净土。

  犹记初恭读时,虽不甚明了,却颇有法乐。每见「空」字,辄喜多读深思,反复审辨,如理谛观,乃愈觉「空义(性)」诚为诸法之实相。其用,至广至大、惟精惟微,出生、包含无量无尽一切法。其体,圆妙真常、法尔如是,无始无终不生灭、超越三世,最为究竟;其道平等,事理一如。甚矣哉!法味之妙,喜极而忘,剎那顿入空寂(梦似而已)。因之屡读不倦,遂于般若甚深微妙理趣,稍获了解。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吾深感学佛者,若不明般若(二谛),虽说明佛法,乃相似而已,非真明也。悲夫!既非真明,自修尚难,况言利他、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可乎?舍本逐末无有是处啊!《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谛乃真空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了达一切法本体空无所有(无相),皆是因缘生法(无不相),故若见诸相非相,则为能见如来––性空即是佛。

  然缘起虽假,本无我、人、一切法,但仍须于假相上精进修持,方见实相;于出世道上少一分因缘,即不能成就圆满佛果。否则错会义,执顽空而废事修,置一切因果于不顾,则差之远矣!是故「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所谓「俗谛门中不舍一切法」,于事相上应发心勤行六度万行等种种菩萨道;若无事相之因果,则不能证得实理,也不能感无为真常寂静之乐啊!

  要知佛法言因果,事理要配合,连佛陀亦是修因感果所成,离了假名众生则无真实佛法。般若慧是既了知第一义谛毕竟空,又能彻底于第二义谛事相上做得圆满,此方合乎二谛圆融佛道。如是承受,即持名念佛亦定往生上上品而亲证真如实相,圆满菩提道理明白,要依如是方法实修,罔言无益。

  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此属第二义谛,乃随因缘时节而契合众机;值此末世,经云:「唯依念佛得度」,吾辈欲了生死,还是莫高谈理性,且安愚守分、老实持名念佛吧!惟愿诸位至诚念佛,共种般若无漏之福,同登安乐清净之莲台,待证无生忍、圆一切种智,再分身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如是既稳妥又实在、且超胜,一生成就,何苦别寻!
 
最后编辑:
第一义谛:胜义谛; 第二义谛:世俗谛. 又名真谛俗谛等等.
 
印光大师:什么是专念自佛(实相念佛)?


深穷实相,以期悟证,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59页 弥陀圣典序)
 
印光大师:持名念佛最契机,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易弄巧成拙或至著魔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正)与徐福贤书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正)复黄玉如书

◎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续)答曲天翔问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像,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正)千佛图颂并序
===========
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正)复吴希真书

观经(观无量寿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摄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持,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著魔。(续)复济善师书
摘自佛门网http://www.fomen123.com/fo/nianfo/ygds/wcjhl/11561.html
 
入二谛论
阿底峡尊者 撰著
索达吉堪布 译释


梵音:萨得达雅巴达热
藏音:顶巴尼拉杰巴
汉译:入二谛论

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

诸佛说正法,真实依二谛:
世间世俗谛,以及胜义谛。
三世诸佛在宣说解脱正法时,必定真实如理地依靠世俗胜义二谛之理。其中世间万事万物之现象部分,属于世俗谛;甚深寂灭远离一切戏论之出世间解脱境界部分,属于胜义谛。

世俗可分二:颠倒与真实。
初分二水月,宗派恶分别。
其中的世俗谛,又可以分为两种:颠倒世俗谛与真实世俗谛。其中的颠倒世俗谛,又分为两种:犹如水月、阳焰、梦幻一般,在正常的世俗五根前都无法成立的假立之法;以及因宗派所灌输的邪分别见而产生的,执著神我、常法等等的遍计执著。

未察似成立,生与灭诸法,
具有作用者,许为真世俗。
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在凡夫的五根六识前似乎真实成立,从产生、留驻与毁灭等各个程序来看,都井然有序,并且具有一定的功效与能力,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等等,像这样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就承许为真实的世俗。

胜义乃一体,余许有二种。
法性无所成,何有二三等?
在真实的胜义谛法界光明中,一切都是圆融一体、无二无别的。虽然在胜义之外的世俗谛中,可以承认有胜义与世俗二谛,但器情世间一切现象之本质或法性本身都不可成立,又怎么可能存在什么二谛、三谛等等的概念呢?

言词诠表故,无生无灭等,
胜义无异故,无有法法性。
在用语言文字为众生宣讲诸法真相时,为了便于众生理解,相合众生根机,而不得不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等词汇来表述,但真正的胜义谛,是没有异体之相,都是清净、平等之光明法界,所谓的有法与法性、世俗与胜义、现象与本质都是凡夫的增上安立,都是不存在的。

于空性界中,丝毫无异相。
无分别而悟,名言谓见空。
在空性法界光明境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异体之相。都是一体无别、不可思议之平等法性。诸佛菩萨以无有分别的方式而通达、体悟时,我们只能用世俗名言来诠表,就称之为见到空性。

甚深经中云:彼不见即见。
无所见能见,始终皆空寂。
在宣说胜义谛的甚深般若经典中说:不见任何法,即是最殊胜的见。其实,真正的觉悟,是没有能见的心识或智慧,也没有所见的空性或法界,包括开始、中间与终结等过程,都是彻头彻尾的空寂,原本一无所有。

离有实无实,无分别离缘,
无住与住处,无来去离喻。
胜义谛远离了有实无实、实有空性等一切概念,既没有作为有境的分别妄念,也远离了所缘之对境;既没有安住的过程,也没有可住的住处;既没有来,也没有去,远离了一切可以诠表的比喻。

离言无可见,无变异无为,
瑜伽士证彼,断惑所知障。
胜义谛远离了一切语言所能诠释的范围,也没有可以见到的任何色法,没有任何变化迁移,属于没有造作、没有改变之无为法。任何修行的瑜伽士若能证达如此境界,则能断除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现前无垢离障之佛果。

短视愚人言:现量及比量,
佛徒持彼二,以二量证空。
不承认因果轮回,缺乏卓然智慧,目光短浅、追求现世的世间人说:佛教徒必须掌握以五根直接观察世界自相的现量,以及用逻辑推理推导出事物总相的比量。依靠这两种量,即可以证悟空性。

则外道声闻,皆可悟法性,
何况唯识宗,中观更无异。
照此说来,则一切外道与小乘声闻,都应该完全证悟法性,何况说见解更胜一筹的唯识宗呢。唯识之上的中观宗,也与这些宗派没有差别了。

故一切宗派,以量量故同,
众思辨异故,量所量法性,
岂非成众多?.
如此说来,由于内外道的一切宗派都是以量来衡量的缘故,所以都没有区别。但因为各个宗派在思维、辨别、研究的方向与原则等等有着本质的差异,则以各宗派所承许之量所衡量的法性,岂不是也成了很多种了吗?

无需现比量,遮止外道诤,
故诸智者说。
本来证悟法性、获得解脱,并不需要具有能取所取等二元化概念的现量,以及逻辑推导而得的比量,但为了遮止外道无中生有的各种诤论、辩驳,诸大智者便暂时安立了这些世间的学说。

清辩阿阇梨,及经教均言,
以有无分别,二识不可悟。.
无论是在佛经教典中,还是在印度大班智达清辩阿阇梨的论著中,都异口同声地指出:无论是以无分别的现量识,还是以有分别的比量识,都不能证悟无以言说、深不可测之万法实相。


依谁证空性?如来所授记,
照见法性谛,龙树徒月称。
依靠谁的教言和引导来了悟、印证万法之空性呢?希求证悟实相空性的诸众,应当依照佛陀在《楞伽经》、《金光明经》等经典中所授记的,现证一地果位,照见甚深法性义谛之圣者龙树菩萨的首座大弟子——月称菩萨的教言,严格奉守尊者教诲,以巨大之精进勇猛不断地闻思修持。

依彼传窍诀,能悟法性谛。
经说众法蕴,有八万四千,
皆归此法性。.
依靠月称菩萨所传下来的窍诀,就能证悟法性实相的真谛。虽然佛陀在经典中宣说的对治烦恼,获得解脱的众多法蕴,一共有八万四千种。但这些千差万别的法门,最终都将如同江河流入大海一般,归入证悟法性的光明大海。

悟空得解脱,余修皆为此。
若能证悟空性,即能获得解脱。所有的六度万行,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若舍正世俗,即使修空性,
因果善恶等,来世必欺辱。
如果舍弃了正世俗,不顾因果规律,不懂善恶取舍,为非作歹、有恃无恐,则即使精勤修习空性,自己所做的善恶因果,也必将在来世现前,使自己遭受果报的严厉惩处。

依少分听闻,不知真谛义,
亦不修福者,沦为卑劣人。
仅仅浮光掠影地听闻了少量经教论典,便浅尝辄止,不愿深入经函、广泛闻思。其结果,是不可能了知万法真谛之义的。在缺乏智慧的基础上,又不积累福德资粮,终将沦为卑下拙劣之愚者,实在是太可惜了。

若错解空性,浅慧者将堕。
如果错误地理解了空性的真实含义,以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不顾因果取舍、不知修福行善,等待这种智慧低劣之愚夫的,只有惨堕恶途的下场。

月称论师云:世俗乃方便,
胜义方便生,不知二差别,
邪见堕恶趣。
阿阇梨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指出:六度万行、因果轮回等方便法门,都属于世俗谛的范畴;通过修持这些方便法,最后所抵达的境界,就是胜义谛。如果不知道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差别,一切都按照胜义谛的规则行事,轻毁了世俗谛的因果规律,最终必将因恶分别邪见而投生恶趣,饱受痛苦。

若不依名言,不能证胜义。.
如果不依靠世俗名言的种种方便,勤奋地积资净障,就不可能证悟超越一切戏论言思之胜义谛实相。

无正世俗梯,欲渐次抵达,
真实大厦顶,智者不容有。
如果没有正世俗的种种方便阶梯,而妄想拾级而上,最终抵达真实胜义谛之大厦顶端,这是任何智者都清楚绝不可能的事情。

世俗诸现象,理析无所得,
不得即胜义,本住之法性。.
如果以正理进行观察剖析,则世俗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喜怒哀乐等一切现象,一丝一毫也了不可得。无有所得的境界,也就是真实胜义——本然安住之自然智法性。

诸因缘若生,世俗显现成,
若彼不能成,水月等谁生?
如果因缘能够产生世俗显现,则世俗中的一切显现就能够成立。如果因缘不能让世俗中的种种显现成立,那水月等一切幻象又从何产生呢?

故诸因缘生,所有现象成。
诸缘若断绝,世俗亦不生。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各种因缘,才产生了所有世俗显现,才令世俗显现有了成立的基础。如果诸种因缘消失、断绝了,则世俗间的一切也不可能产生。

见解不蒙昧,行为极清净,
则不入歧途,趋往清净刹。.
如果见解上毫不颠倒愚昧,具有世出世间之智慧,行为取舍方面也极为清净,纤尘不染,则不会误入歧途,最终必将去往清净安乐之佛刹。

寿短所知众,寿量且不知,
如鹅取水乳,修持适己法。
世间与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而南瞻部洲众生却寿命短促,并且无法预知寿命长短,所以要像天鹅从水乳相混的液体中吸出乳汁一样取其精华,选出适合自己根机意乐的法门进行修持。

短视愚者吾,无力择二谛,
然依师所说,立龙树二谛。.
我本是见识短浅、智慧匮乏者,仅凭自力根本无法抉择二谛甚深之理,但依靠诸大具德上师所说的教言,便撰写了这篇综述龙树菩萨之二谛意趣的论典。

金洲王请作,若今有人信,
应善察而持,非唯因信敬。
这篇论著,是应金洲王的劝请而写下的,若现今时代有人对此生信,希望能妥善地钻研、析察,最好不要仅仅只有一个肤浅的信心与恭敬。
格日帕拉王,遣得瓦玛德,
比丘请造此,今智者当察。.
应金洲王格日帕拉派遣的比丘得瓦玛德之劝请,而撰写出这篇《入二谛论》,诚恳地期望当今时代的诸位智者能够认真观察抉择此中所说之道理。
 
妙莲法师的开示,和入二谛论所表达的意趣,是一致的。所以,汉传也好,藏传也好,南传也好,净土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其实都是大慈大悲大雄的佛陀所传的教法。

 
宗萨仁波切终极开示:不一样的佛教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
如果你听的时候不是很注重那些佛教上的字眼,比如出离、慈悲、菩提心,
不被这些概念带着跑的话,可能会比较好。
所以,这次讲的佛教是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式的佛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
历史上的悉达多最后离开了王宫,我们呢,
甚至连想逃出去这样的念头都没有,我们永远都想呆在这个王国里,
从来都不问什么问题,因为我们没有胆量去问。
你没有胆量赤裸地站在你的本性面前,而你的本性是什么呢?
你的本性就是毫无本性。
佛教所谈的“无我”在理论上听起来相当不错,
但在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理论,因为它威胁到“我”这个幻相。
佛教告诉你,让我们来面对我们自己,好好地看一下,
你就会发现你自己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跟你讲“什么都没有”可能不太好,
所以佛教有时候会换一种更聪明的说法,说你里面具备了一个很美的东西,叫做“佛性”。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一切你认为是那个样子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个样子,一切现象皆如梦幻。
人应该保持如同一个幻觉之子,这表示你好像一个小孩,
正站在许多图画或者说幻象前面,同时也表示把你的评判和比较降低。
你仔细想想看,我们为什么拼命想去研究空性?
因为它们好像精神上的娱乐品,谈起来很舒服,想起来也很高兴,
就算是和别人争论起来也很痛快,尤其你要是能拿中观来跟别人辩论的话,几乎永远都是你赢,因为作为一个学了中观的人,他的论点别人永远都逮不到。
但是这种东西对我们实际的帮助很少。
我们喜欢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空性上,无可否认,空性是很高、很深奥的教授,
但是如果一个人研究空性却没有作为空性基础的菩提心的话,
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变成一种害我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毒品。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
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世界的,
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所认为的就是它本来的状态。
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你所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状态,那你就无法了解一切现象皆如梦幻。
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
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
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佛教徒经常祈祷,非常真诚地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但是祈祷真的会发生效用吗?
如果祈祷真的有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现在都很痛苦呢?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生已经祈祷了无数次,他的祈祷和愿望都实现了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他实现了一些愿望但还有些愿望没有实现,
那就证实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佛,因为他毕竟还有些希望达成的事没有达成。
如果你认为佛以前的祈祷和愿望全都实现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没有成佛呢?
难道佛不曾上千次上万次地祈祷过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你必须了解平等这个见地。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真正的涅盘是不太受欢迎的。
当你真正达到涅盘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
你失去了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
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
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
跟训练身体一样,如果我们训练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好处,
实际上这样做的好处更大,它会变得更坚强、更健康,
变得更有技巧、更能够忍耐、更慈悲、更有了解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更去感谢、接受和享受一些对你好的情况,也更能忍受或接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佛并没有敌对痛苦的态度。
在四圣谛里面,佛从来没讲过你要去解决或者去抛弃痛苦,
佛只讲过,你要知道痛苦。
你去知道痛苦并不等于你去抛弃掉痛苦,知道痛苦表示你要了解痛苦,
而你真正需要抛弃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我们的烦恼。
佛教徒通常认为佛是一个超人,
他来了,就可以把我们的痛苦清除,这并不是佛去除痛苦的方法。
佛去除痛苦的方法是告诉你如何修心,如何去避免制造痛苦的成因,
换句话说,佛并不是教你怎样去治疗痛苦,而是教你怎样去防止把痛苦制造出来。
为什么修心会有效?
因为佛教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缘起,佛教徒相信互依而起,而不认为有任何东西能独立存在。
任何一个轮回或涅盘里面的现象都是互相依靠的,一切依状况而产生,
所以如果情况不对或者产生了差异就会影响到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相信业。
那我们怎么样来影响因和缘呢?
一般的答案就是你一定要去积累功德,并且不要做没有功德的事情。
但是要永远做有功德的事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所习惯的方式比我们目前要做的更有力。
因此我们需要修心,修心可以影响我们习惯所有的形式。
除非我们的心能够变得更有弹性,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很迷信的修行没有一个可以影响我们的业。
替别人设想可以说是修心的最基本的一个要件,
如果你对别人的情况并不留意的话,一般来说会产生很多的痛苦和误解,
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些痛苦最后都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所谓虔诚心并不是你给老师的一个礼物或者一个感谢老师的报酬,它实际上是一种修心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随时要找事情来占住我们自己呢?
一个更微细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真正体会孤独的状况。
孤独,或者说被别人忽视,是人类非常害怕的一种状况。
为什么我们害怕孤独?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原因,
就是我们下意识里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是谁,
而我们所制造出来的自我定义的方式实际上都是虚假的。
在潜意识里你想要证明给别人也证明给自己看:
你是存在的。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帮助你知道你是存在的,因为实际上你是不存在的,
而“你不存在”这个事实又是你不能接受的。这个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孤独。
这一切都不能帮助你解除孤独,因为在潜意识里你知道你自己是孤独的。
所以你必须要制造一个空闲的时间让你去看到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问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恐怕我很难回答,
但是我们可以在生命中定出很多目标来,这些目标由你来决定,
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以某种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不偏颇的态度来看我们的生命,
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本身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佛”。
你不要认为训练自己的心性必须依靠某一个外在的力量,
实际上训练心性甚至不必要成为佛教徒或做一些很特别的事,
你只要好好看着你的生命,每天是怎么过的,
你有什么样的期望,你有什么样的失败,
有多少次事情没有照你期望的那样发生,
所有需要做的除了看着你的生命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选择吃素仍然是错误的,因为你有分别。
也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更实际的建议:
所有修金刚乘的弟子都不应该吃肉,但是如果有人给他们肉吃的话他们就该吃。
干扰就像一个贼,如果你不知道贼已经来你家偷了东西,那是怎么回事呢?
那说明你在睡觉,或者在看电视,总之,做着使你无法觉知到贼的事。
你的心要变得非常有技巧、有办法,即使有一些干扰你的事情发生,你的心仍能保持在正法上。
你现在还没有能力对付他,但只要你能察觉,就够好了。
我讲的是,训练你的心去认出干扰你的是什么,就这样。
问:如何用清净的见地去看周遭的人和事物?
答:减少你的判断和比较。
我们可以把佛的生活对照或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变成活生生的我们的生活。
唯一能把佛法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去仔细地考察你每天乃至每分钟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对结果不要有执着或期望,不管你修什么法,都不要期望有魔术般的结果出现。
 
妙莲老和尚(1922— 2008),现代僧人。出生于安徽巢县,宿具善根,器宇非凡。9岁即童真入道,20岁时受具足戒于南京宝华山(今属句容),而后参学于苏州灵岩山寺,以净宗为归。28岁时因弘化至香港,在大屿山及青山闭关潜修,前后达20年之久。除阅藏念佛外,并虔修般舟三昧10次,每次90昼夜中不坐、不卧、不睡、日中一食,誓证念佛三昧。出类拔萃之难行苦行,倍受信众赞仰,感众信弟子依止修行。1979年因筹印《大智度论》而赴台,见宝岛民情朴实、学佛青年优秀,惜缺乏健全之丛林大道场以培养僧才。师为绍隆佛种、续法慧命,积极度人为僧令三宝久住。1981年至台定居后,在善信的护持下,于1984年购得埔里寺址,创建台湾灵岩山寺,经十余年之努力,建成工程浩大的大雄宝殿、念佛堂、东西厢寮房五观堂、爱道讲堂、东西客堂、净宗讲堂、立体停车场、观音殿、华严殿、阅藏楼、藏经阁、护法殿、山门、许愿亭、净宗学佛院等建筑。寺院秉承苏州灵岩祖庭印光祖师念佛持戒,持戒念佛之宗风,创建台湾灵岩山寺。 妙莲老和尚被誉为灵岩慈航之掌舵者,接引众生离苦得乐的大导师。

妙莲老和尚于2008年6月25日在台湾南投灵岩山寺圆寂。

念佛法门,悲心普度,法化于中外。其大体的弘法行为:

1. 长年每月举办一次弥陀七。若逢:农历元月礼拜梁皇宝忏九日。九月观音七,称念观音圣号。六月大悲法会,持诵大悲咒七日。七月地藏法会,恭诵地藏经七日。十月启建水陆大法会九永日。春季(三月一日至七日)传授三皈五戒菩萨戒七日。夏季(另有通启)传授三皈五戒三日、短期出家五日。七月地藏菩萨圣诞及十二月开山纪念,举行万人朝山等。

2. 出版开示丛书,录音、录影带流通世界,以文教度生。

3. 接受邀请至海内外举办弘法讲座、念佛法会等活动。

4. 于台湾及美国、加拿大、澳洲、香港、日本等地,成立十多处护法分会,建设分院道场并举行共修活动。

5. 成立财团法人灵岩山佛教基金会、急难救助基金会,办理各项公益慈善救助事宜,未来方长度生永远。妙莲老和尚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誓愿为基础,立下了四十九大愿:“凡见过我面,听过我法,乃至闻我名号者,我皆度令同往西方极乐世界;若其此生未能生西方者,我必再来化度,直至生西为止!”

妙莲大师语录
「佛法大海,当信能入」,欲长养众生信根,破迷启悟导归觉路,老和尚常以其真参实修的清净正慧、无碍辩才,对来自各方的请法者、莲友、护法信众阐释真理,令其当下疑网顿除,知因识果、正见法喜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法海释疑》。
 
“二谛双运”不遥远
----
达真堪布

sg_trans.gif





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若是会生活、工作,结果肯定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工作,所以结果都是不圆满的。如果你离开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意义了,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学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你不会生活,也不会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法里经常讲的“二谛双运”。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



我们讲“二谛双运”的时候,讲到空分、现分或明分,这时是两个,但空性不离显现,显现不离空性,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



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造业,也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烦恼的,轮回是烦恼的,这是差别。烦恼即轮回,涅槃即无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涅槃,有烦恼就有轮回。若二谛分开了,就是分别、执着,烦恼就是这样引起的;若二谛能双运,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说,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世间的这些都随缘。随缘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随缘。



有的人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说‘除了思维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么这个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实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没有放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善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