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8月5日消息,本栏目日前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硕士研究生 张望 来稿《中国应如何面对一个正常的日本?》全文如下:
继月前日本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有事法制」之后,近几个星期来,日本政府在防卫问题上又作出了进一步的政策调整。
《日本经济新闻》七月初报导,日本防卫厅已决定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修改指导日本防卫战略的「防卫计划大纲」。据称,修改后的大纲将要求自卫队以「维持世界秩序,谋求全球规模的协调」为己任,和美国共同担负起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该报还透露,今年八月发表的《防卫白皮书》,还将写明日本将向「对付威胁性」国家过渡,优先考虑如何对付导弹攻击、武装间谍船入侵和恐怖主义袭击。
除了以上的政策宣示之外,被外界称为日本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海外军事部署行动的对伊派兵计划,也正在日本国内如火如荼地筹备着。本月四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支持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为日本政府在今年十月向伊拉克派遣一支约一千人的自卫队部队铺平了道路。据悉,该部队将会向美军提供后勤支持,限期四年。日本国内舆论预料,援伊法案在参议院也将获得顺利通过。
对日关系问题引起激辩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小泉政府正在按照今年年初在自民党国防部会通过的防卫政策改正案,循序渐进地把日本领上「正常国家化」之路。该改正案以九一一事件和朝鲜核问题为背景,强调日本要对应新世纪的新威胁,就必须加强日美同盟,修改妨碍自卫队执行国际任务的宪法第九条,承认集团自卫权,明确给予自卫队军队地位。由此可见,日本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正常国家」,已经为时不远。
面对以上这一系列巨变,作为长期以来对日本抱有警惕的中国,似乎还未在心态上做好准备。近半年来,中国国内的舆论界和知识界,就对日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场论战中,有些人认为,日本仍然应该坚持遵守和平宪法,停止派兵海外,并应向中国人民就历史问题道歉。而另一些人(如马立诚和时殷弘)则主张,面对日本未来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的趋势,中国应该把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军事状态的诉求,同重新恢复军国主义发展道路区别对待。因此,中国应该抛开历史问题,强化日中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日中接近。
日本拥有自卫权
以上的两种对日观,在笔者看来,都存在其各自的问题。拿前者来看,其要求日本坚持和平主义的立场,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对日本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显然脱离了日本的实际情况。这些论者不知道,日本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国家。因为真正的「和平主义」,按照政治学的解释,是一种否定以任何理由行使暴力的政治主张。但是,回看日本的宪法第九条,从一开始就没有明文禁止日本拥有自卫权,致使那些主张日本应成为正常国家的政治家,有机会以迂回的论宪方式,通过一系列防卫法案,扩大自卫队的权限。
其实,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想扩大自卫队的职权,客观来看可以理解。因为在无序的国际社会建立武装力量保障国家安全,是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利。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持前一种观点的论者一方面谴责日本的国防正常国家化,其极端者更错将之与恢复军国主义等同看待,另一方面却又要日本遵守挂羊头卖狗肉的宪法第九条,实际上是陷入了难以调和的自我矛盾之中。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后一种论调本着对日本社会的客观观察,以及中日关系中现实利益的理性计算,就显示出相当清晰和理性的战略认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被外界称为「对日新思维」的主张,在「历史问题」上却有过份退让的倾向。对日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固然要求国人先放下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别国人民的想法,但是,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些普遍价值,我们是不应随意退让的。「历史问题」作为中日建交的基础,也作为大多数中国人的道德诉求,是一项不能轻易放弃的外交原则。
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虽然不宜过份咄咄逼人,但对于日本政要歪曲历史、定期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绝对不应哑忍的。
促日本成民生大国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笔者认为,要确立中国在道义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理想型对日关系,则应在以上两种对日观之间取得平衡。这即意味着我们要在坚守自身道德原则,增强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还应以灵活开放的态度和日本展开对话,寻求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对日本未来国体的认知上,中国应以平常心看待日本的「正常国家化」,但同时亦不宜公开支持这种建立在对美盲从和缺乏历史记忆前提下的政治主张。与之相反,中国应鼓励日本独立地走出另一条更具意义的「民生大国」(Civilian Power)之路。这一路线在九十年代初由《朝日新闻》首席外交评论员船桥洋一首先提出,主张日本应在和平、经济、文化、环保等非军事领域上发挥国际领导作用,做到入欧入亚,把日本发展成为「全球性民生大国」。
日本的正常国家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问题在于,日本在完成正常国家化之后会否走向军事大国?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今后中日两国领导层的政治智能。
此文原载香港信报7月23日
继月前日本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有事法制」之后,近几个星期来,日本政府在防卫问题上又作出了进一步的政策调整。
《日本经济新闻》七月初报导,日本防卫厅已决定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修改指导日本防卫战略的「防卫计划大纲」。据称,修改后的大纲将要求自卫队以「维持世界秩序,谋求全球规模的协调」为己任,和美国共同担负起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该报还透露,今年八月发表的《防卫白皮书》,还将写明日本将向「对付威胁性」国家过渡,优先考虑如何对付导弹攻击、武装间谍船入侵和恐怖主义袭击。
除了以上的政策宣示之外,被外界称为日本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海外军事部署行动的对伊派兵计划,也正在日本国内如火如荼地筹备着。本月四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支持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为日本政府在今年十月向伊拉克派遣一支约一千人的自卫队部队铺平了道路。据悉,该部队将会向美军提供后勤支持,限期四年。日本国内舆论预料,援伊法案在参议院也将获得顺利通过。
对日关系问题引起激辩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小泉政府正在按照今年年初在自民党国防部会通过的防卫政策改正案,循序渐进地把日本领上「正常国家化」之路。该改正案以九一一事件和朝鲜核问题为背景,强调日本要对应新世纪的新威胁,就必须加强日美同盟,修改妨碍自卫队执行国际任务的宪法第九条,承认集团自卫权,明确给予自卫队军队地位。由此可见,日本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正常国家」,已经为时不远。
面对以上这一系列巨变,作为长期以来对日本抱有警惕的中国,似乎还未在心态上做好准备。近半年来,中国国内的舆论界和知识界,就对日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场论战中,有些人认为,日本仍然应该坚持遵守和平宪法,停止派兵海外,并应向中国人民就历史问题道歉。而另一些人(如马立诚和时殷弘)则主张,面对日本未来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的趋势,中国应该把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军事状态的诉求,同重新恢复军国主义发展道路区别对待。因此,中国应该抛开历史问题,强化日中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日中接近。
日本拥有自卫权
以上的两种对日观,在笔者看来,都存在其各自的问题。拿前者来看,其要求日本坚持和平主义的立场,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对日本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显然脱离了日本的实际情况。这些论者不知道,日本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国家。因为真正的「和平主义」,按照政治学的解释,是一种否定以任何理由行使暴力的政治主张。但是,回看日本的宪法第九条,从一开始就没有明文禁止日本拥有自卫权,致使那些主张日本应成为正常国家的政治家,有机会以迂回的论宪方式,通过一系列防卫法案,扩大自卫队的权限。
其实,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想扩大自卫队的职权,客观来看可以理解。因为在无序的国际社会建立武装力量保障国家安全,是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利。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持前一种观点的论者一方面谴责日本的国防正常国家化,其极端者更错将之与恢复军国主义等同看待,另一方面却又要日本遵守挂羊头卖狗肉的宪法第九条,实际上是陷入了难以调和的自我矛盾之中。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后一种论调本着对日本社会的客观观察,以及中日关系中现实利益的理性计算,就显示出相当清晰和理性的战略认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被外界称为「对日新思维」的主张,在「历史问题」上却有过份退让的倾向。对日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固然要求国人先放下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别国人民的想法,但是,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些普遍价值,我们是不应随意退让的。「历史问题」作为中日建交的基础,也作为大多数中国人的道德诉求,是一项不能轻易放弃的外交原则。
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虽然不宜过份咄咄逼人,但对于日本政要歪曲历史、定期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绝对不应哑忍的。
促日本成民生大国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笔者认为,要确立中国在道义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理想型对日关系,则应在以上两种对日观之间取得平衡。这即意味着我们要在坚守自身道德原则,增强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还应以灵活开放的态度和日本展开对话,寻求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对日本未来国体的认知上,中国应以平常心看待日本的「正常国家化」,但同时亦不宜公开支持这种建立在对美盲从和缺乏历史记忆前提下的政治主张。与之相反,中国应鼓励日本独立地走出另一条更具意义的「民生大国」(Civilian Power)之路。这一路线在九十年代初由《朝日新闻》首席外交评论员船桥洋一首先提出,主张日本应在和平、经济、文化、环保等非军事领域上发挥国际领导作用,做到入欧入亚,把日本发展成为「全球性民生大国」。
日本的正常国家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问题在于,日本在完成正常国家化之后会否走向军事大国?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今后中日两国领导层的政治智能。
此文原载香港信报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