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推荐] [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黄全愈


能读一千个博士学位吗?


  最近,出版界和新闻界掀起一股天才教育的热潮。什么哈佛奇才、剑桥天才、留级偏才、退学鬼才……与过去的少年天才班的宣传不同,这次的“天才教育”炒作的风源有所转移,要么是留学,要么是退学。

  不管是留学还是退学,其炒作的焦点都是对准了中国千千万万善良的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留学自不用说了,就是退学也是以“成龙”的姿态出现的:君不见,某人才20岁就成了某个学派的开山鼻祖……

  有不少说是宣传素质教育的书,仔细读来基本上说的都是应试教育的东西,智力开发的材料,充其量也就是谈了些培养孩子应试的素质之类的体会。

  天才只是少数,天才教育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而素质教育绝不是仅仅属于少数人的天才教育。素质教育更贴近凡人教育、平民教育。素质教育是把孩子们培养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人才的教育。

  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基本是先天就由造物主“搞掂”了的。我们后天的智力开发,只是把潜在的先天智力因素充分开发出来。有的人说,现在人的脑力只开发了百分之五;更有甚者,说是只开发了千万分之一。你们信不信?我是存疑的。按照这个最极端的说法,即使退一“万”步,也只是开发了千分之一。我就不相信,我还能读一千个博士学位,就算五岁开始读博士,那可是要每年读二十多个,每月读两个博士学位呀,完全可以把清华北大的所有博士专业读几遍。我承认智力开发还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可挖,但最好不要误导善良的老百姓。

  大家都明白天才是少数的道理,但很多善良的父母又以为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就像挤牙膏一样,你压一压,就多出一大截;压两压,又是一大截。人的脑力才利用了那么小一部分,难怪说“棍棒下面出天才”。

  倒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可以后天进行培养的情商,还有着其巨大的潜力,但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情商,即使智商一般,也能成功;反之,一个有高智商但情商不健全的人,是难以成功的。


缺陷的魅力


  我不但不反对中学生出书,而且支持中学生出书。因为我认为,中学生出书是一个好现象。

  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初级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高级教育才是做学问的阶段。我认为这种脱离的两阶段战略是错误的。

  首先,初级阶段学知识、高级阶段用知识的两阶段战略,把“学”与“用”割裂开来,扼杀了学以致用的实践观念,使知识成为死的知识,学生也就不能把学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其次,孩子的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像种子一样,不但需要有一个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需要有一个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如果把这种持续性割断,将不利于种子的发育和成长。美国的许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出版”他们的第一部书。当然,是学校、是老师帮他们装订成册,读者只是老师、父母、部分同学而已。但这对孩子的self-esteem“自信心”的培养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事实证明,孩子写的书很有市场。为什么有时孩子的不成比例的幼稚的绘画,会让人爱不释手?那就是孩子的童真童趣使然!?
 
  我给矿矿的书《放飞美国――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写了“序言”,其中有一段,转载如下:


留下“青春美丽痘”


  听那些乳臭未干的美国黄毛小子和丫头大言不惭地说:“我认为”、“我的哲学是……”、“我的理论是……”,心里既有些羡慕,又不大以为然。

  从这本书里,读者也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作者――矿矿这个小子,也是口气挺不小的。他那些“认为”和“理论”,很肤浅,往往也难以经得起推敲。但难得的是他那种由衷的率真,那种藐视权威的自说自话。

  这次回国讲学四个多月,有一点我是感触良多。

  我不太喜欢一人讲、众人听的满堂灌式的报告。在一所中学,我演讲完后,请听众提问。刚才还笑声不断的会场,却突然安静了下来,没人讲话,没人提问。据说是不习惯这样提问。面对安安静静、默默无语的听众,我痛心万分。

  你说那些听众中的老师们心有余悸,总是想着“别人会怎么看我的发言”,因而环顾左右“不”言他,也就算了。那些沉默的多数,可是我们的后代呀?他们的活力、青春,他们得天独厚的青少年期的叛逆都去了哪里?

  因此,我把矿矿那些大言不惭的“认为”和“理论”保留下来,尽管有不少地方是“漏洞百出”。对于这些“漏洞”,我这个几十年来“好为人师”的教育工作者,真是技痒难熬,恨不得动手改它。就像年轻时,对脸上“成熟”了的某颗青春痘,明知可能“破相”也要挤破它的那种心理。但一改,读者读到的,就是50岁的黄全愈的“理论”,而不是15岁的黄矿岩的“认为”了。

  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和丫头,可爱就可爱在他们“孩子之见”的大言不惭。可爱就可爱在他们的率真和漏洞百出同在。

  四平八稳的长辈们,可怜就可怜在他们的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成熟”,可怜就可怜在他们的城府和平庸世故同在。

  “痘”是与青春同在、与美丽同在的。
 
  没有了“痘”,皱纹就该出现了。

  总是面面俱到,就会老气横秋,就会忽略、甚至剥夺了“孩子之见”的发言权。因此,我保留了那一颗颗让人手痒、让人欲罢不能的“青春美丽痘”。

  准确地说,是我“保留”了我曾有过的想要他删改他的“理论”的意见。其实,真要删改他的“理论”,恐怕也不容易成功。

  少年人提前搞些“理论”(有时可能是谬论)是可以的,也是应该鼓励的。但能不能开创出一个什么“学”、什么“派”来,似乎还有点言之过早。当然,冠以什么“青年思想家”的头衔,恐怕就有点离谱了。

  人都是有缺陷的,就像孩子出书一样,他们的缺陷可能正是魅力所在。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都成“龙”,也不可能都是天才;我们的孩子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而很普通,但普通人能有普通的成功!
?
  普通并不可怕,也并不可悲。相反,我认为“天才”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却实在不是什么可喜可贺的事。有些关于矿矿的宣传让我读来不寒而栗。把一个极普通的孩子“制造”成“天才”可能用不着太多的笔墨,但对一个普通的孩子来说却代价太大。迷失了自我,可能会让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找回“自己”。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其实,你、我、他可能都很普通,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想象成“天才”呢?“天才”并不等于“成功”。看看你周围,许多成功的人并不是“天才”。

  
12亿人,只有少数知道清华北大的门朝哪边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但并不为“子”量体裁衣。这条“龙”是父母、是学校根据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事先为“子”设计的“龙”。至于,这条理想化的“龙”,“子”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有能力去“成龙”?父母是不考虑的。

  其实,这条“龙”是父母根据自己的兴趣、为自己而设计的。

  当年,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把“龙”说成是:能上能下,能伸能屈,能隐能现,乘惊雷而升天者。这种“龙”,植根于社会,有极强的生命力。

  但我们的父母为“子”设计的“龙”,是“独木桥”对岸的“象牙塔”尖上的“书虫”。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望子成人”,这个“人”是社会的人,是个凡人,是父母量体裁衣,根据“子”的兴趣、特长、能力,与“子”一道设计的能伸能屈的凡夫俗子式的“人”。

  其实,准确地说,这个“人”是以“子”的意志为主设计的,父母只是提供参考意见,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让“子“自己去成人、成材。

  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很像“定向培养”,目的性很强。美国的家庭教育很像“自由长成”,随机性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长处也就是其短处,不量体裁衣的“定向培养”会使个性丧失,内动力减退,创造力衰弱,从而使社会缺少活力。

  中国家长更注重结果,美国家长比较注重过程。中国家长比较理想主义,美国家长更现实主义一些。

  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对比:

  中国学校请人做报告,都是些名人,博士、教授、作家、院士、十佳、十杰,等等,起码也是个劳模什么的。如果你到各校去讲学,看一看签名录,你就知道学校都请了些什么人来做报告。

  美国学校请人做报告,三教九流,社会各界均在邀请之列,什么医生、护士、警察、救火队员、拍卖师、牙医、车行销售员、律师、邮递员,等等。难怪救火队员会成为美国男孩心目中的英雄,不少男孩立志将来当一名救火队员。当然,对于政府官员,学校也会大轿恭候的。有一次,我到矿矿的学校去,碰到一位看起来有点猥琐的老头,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市长――一位某机构管后勤的退休人员。

  中国学校请人做报告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树立样板和模式,让学生学习。也就是说,告诉学生什么是“大成”?应该怎样去追求“大成”?

  美国学校请人做报告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百业,了解社会百业的人是怎样在自己的岗位“成功”的。

  我曾经问过美国学校的老师,为什么请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来做报告,而不是只请社会名流?

  我被告知:学生面对的社会是三教九流组成的社会,而不是仅仅由社会名流组成的社会。

  社会名流无疑是成功的,但构成社会和支撑社会的“三教九流”也是成功的,不然社会就垮了。

  中国的做法让孩子误以为由社会名流组成的社会才是社会,只有当社会名流才是“大成”。

  我们整天喊“素质教育”,但到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呢?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把人的潜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当你的潜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你就成功了!”

  北大清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去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没见过也不知道北大清华的大门是朝哪边开的,但他们都可以在由他们支撑的中国的百业大厦里获得他们的成功!我们的孩子,绝大部分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普普通通的工作,愉愉快快的生活也是成功!
?
  每个孩子都成为天才,都有高智商,这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但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

  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的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天才”。
  
  不去培养一个现实社会中的获胜者,一心只想培养一个幻想中的“天才”,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大误区。


可“连”美国父母心


  2000年1月14日,阿莱希欧博士的大儿子泽克过生日,要邀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到我们西金库市附近的一所运动游乐场来玩。我们计划干脆提前一天把泽克接来我们家,第二天就近送去那间运动游乐场。

  谁知阿莱希欧博士在电话里告诉我们:泽克非常“忙”,13日要参加两场篮球赛,一场是上午10点,一场是下午2点。阿莱希欧博士还风趣地声明“是他自己要同时参加两个篮球队的,自己的选择噢……”

  泽克的个子在美国孩子中算矮的一类,比他妹妹高不了多少,打篮球是没有“前途”的。但他本人感兴趣,家长就支持他。

  业余时间,阿莱希欧博士的四个孩子参加的运动有八种之多:足球、篮球、棒球、体操、花样滑冰、游泳、跳水、滑雪。几乎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他们一家都是在运动场上度过的。有时,四个孩子同时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的队、不同的场地同时进行比赛,这对夫妻就好像一对永不疲倦的“永动机”,分头在几个赛场进进出出。

  就拿13日这个星期六来说吧,大儿子泽克有两场篮球赛,大女儿杰西卡有一场篮球赛,科迪和爱瑞卡的体操训练又分别安排在上午和下午的不同时间。两口子的忙碌,可见一斑。

  辛勤的耕耘,总是有收获的。

  杰西卡四岁时就“敢”到三米高的跳台上跳水。更让我们目瞪口呆的是,爱瑞卡和她六岁的哥哥竟然能在学习一两个小时的滑雪后,就能(并“敢”)从数百米高的山峰上独自滑下来?

  1992年春天,我曾陪国内来的友人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滑雪场去玩,我的美国朋友专门给我们聘请了教练,结果翻翻倒倒,折腾了数小时,也只能溜十来米的坡。洋相百出的摔跤是有照片为证的。第二天才发现,一身“老”骨头都摔得七七八八了。看别人滑雪是那样的潇洒轻松,自己滑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现在想来,滑雪是最让我心惊肉跳的运动。

  听说,阿莱希欧博士的四个孩子都能从数百米高的山上滑下来,两个大的走专业滑道,两个小的走普通滑道,但小的两个只有四岁和六岁。如果你坐在山下往上看,这两个小不点就是从“天”而降的了……

  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我问阿莱希欧博士:“您让孩子参加这么多运动,是不是想把他们培养成专业运动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

  她的回答很有趣,“真要培养运动明星的话,可没有像我们这样做的。什么都学,什么都搞,没有侧重,哪来的专业?”

  阿莱希欧博士是运动生理学教授,当然对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对她的孩子中能不能出个把运动明星也自然一清二楚。她很坦然地告诉我,她不认为她的孩子中有谁可以成为运动明星。当运动明星,生理条件几乎等于全部机会的百分之九十。

  我不甘心,又问:“那您为什么让他们参加那么多运动?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阿莱希欧博士望望我,想了想,说:“一是培养孩子的self-esteem;二是锻炼身体和身体的协调性;三是全面发展,培养广泛的兴趣。”

  一句话: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她说得很平静,很轻松。但我看到了一颗平凡而伟大的父母心。

  多么典型的“望子成人”的素质教育啊!
?
  (摘自《家庭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定价:18.00元。社址:广州市环市东路水荫路11号,邮编:510075)





稿件来源:书摘
网友评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