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始打捞二战飞虎队滇池坠机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张继民 曹滢)沉没于滇池水下60余年的一架飞虎队战机,今日成为浮动于滇池之上工程作业船的打捞目标。

  负责这次打捞作业的总指挥、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说,他们预计坠机出水时间为今年10月底左右,届时会使飞虎队滇池坠机的一些谜题得到破解。

  中国探险协会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已经初步把打捞的这架坠机锁定为P――40型飞虎队战斗机。坠机的具体编号究竟是哪一架?查询结果说法不一,有人说是68号机,有人说不是,看来只有等待飞机出水方能证实。

  1941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陈纳德以平民身份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在美国政府尚未正式参战的情况下来到中国参与中国的抗战。由于战斗勇敢、战功显赫,航空队被中国老百姓称为“飞虎队”。

  史料记载,1942年5月,日军自缅甸北进中国,逼近怒江,意在迂回中国西南战略后方。为阻止日军渡江,飞虎队承担了以战斗机沿怒江峡谷轰炸扫射日军装甲及步兵部队的任务。为提高战斗力,飞虎队部分飞行员在滇池上空训练对地攻击。4月28日,飞行员约翰・布莱克本驾驶战机实施训练时,不幸坠机滇池。遇难飞行员的遗体很快被打捞出水,其座机一直伏于水下。

  “3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滇池,哪里是坠机地点?如果不是采用高新技术测位,恐怕至今也难觅坠机位置。”严江征说,自1998年5月他们在滇池开始实施搜寻作业,先后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磁探仪、地质雷达卫星定位仪、航弹探测仪,并将历史照片资料与现场远方山形资料作对比,建立了计算机处理模型,终于科学地确认了飞机坠落地点。他们还了解到,由于坠机自然下沉和几十年泥沙的淤积,机上覆盖了3米多厚的淤积物。清淤,是他们打捞坠机的最关键的工作。

  这次打捞行动引起美国许多二战老兵的关注,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行动。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还就坠机滇池一事,访问了当年飞虎队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共14人。2000年3月7日,他们将访问结果致函中国探险协会,证实约翰・布莱克本坠机滇池以及遗体被打捞出来的历史事实,并企盼这架战机早日展露于世。
 
飞虎队 (Flying Tigers) 是二战期间活跃在中国战区的美国志愿飞行团的别名,即1941年至1942年应陈纳德上校招募在缅甸和中国对日本作战的美国民间志愿飞行员。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几乎使国民党政府与外界隔绝。这一小队空战人员驾驶着破旧的老式飞机,尽管经常面临燃料、零件和飞行员的不足,仍不断战胜远比它们规模大、装备好的日本空军。他们空运给养,在缅甸公路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上空与日本人作战。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 ( ) 后来升任少将。从1941年底到1942年7月,“飞虎队”在华作战期间共击落日机近300架,他们中间有24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

2001年9月5日,三名美国“飞虎队”老飞行员理查森・希林、杰姆・瑞恩和理查德・罗西来华出席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在北京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六十周年座谈会。这三位还在世的“飞虎队”老队员都曾任“飞虎队”飞行队长。其中,理查森・希林曾从缅甸飞往泰国,拍摄了日本军队准备入侵缅甸的珍贵照片,杰姆・瑞恩曾击毁三架、击伤两架日本飞机,理查德・罗西现任美国飞虎协会主席,曾多次在对日空战中取胜。美籍华人、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陈纳德夫人)出席座谈会并发表演讲。曾在抗日战争中营救过美国飞行员的七十五岁的罗必书老人也前来参加座谈会。
 
P-40飞机是飞虎队的主要装备,也是太平洋战争初中期美国陆军的主力战机。这种战斗机装有1台水冷活塞式发动机,流线型机身和机头下方硕大的散热器,构成该机优美的外形,梯形下单翼装有武器,可收放后三点起落架。它的最大速度为552千米/小时。飞虎队的P-40飞机上都绘有吓人的鲨鱼嘴和插翅飞虎队徽,借以打击日军士气。
 
 1941年,一批作为志愿者的美国飞行员(人称“飞虎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值此“飞虎队”来华参战60周年之际,刊登此文,以表达我们对陈纳德将军及其“飞虎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990年美国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谁是美国人心目中二战期间的欧洲及亚洲英雄?结果,艾森豪威尔元帅和陈纳德将军分享了这项荣誉。


  上天的安排

  克莱尔-李-陈纳德于1893年9月6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科默斯的一个农家。课余时间,陈纳德跟着父亲下田耕作,并帮助继母照顾两个弟弟。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仍旧十分乐观。他喜欢读书,又热爱钓鱼、打猎等户外活动。15岁时,陈纳德中学毕业。父亲将身材高大的陈纳德虚报为18岁,并以不错的成绩直接考入了一所师范大学。完成3年大学学业后,陈纳德应聘到一所乡村学校当教师。在25岁那年,陈纳德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已对德宣战。经过多次申请,陈纳德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飞行员。

  有人说,陈纳德天生就是一名飞行员。进入航空界后,陈纳德在当时还十分薄弱的飞行战术实践及理论上一直走在了前面。他曾与威廉・麦克唐纳和约翰・威廉森组成“三人空中飞人”特技表演队。1935年,他出版的战术教材《防御性驱逐的作用》,在国际航空界引起轰动。

  1937年年初,当时正在中国中央信托公司任咨询顾问的罗伊・霍尔布鲁斯转来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一封信。在信中宋美龄向陈纳德发出邀请,希望他对中国空军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察。此行使陈纳德在中国天空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正如陈纳德将军的夫人、著名华裔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所说:“一个美国的飞行教官,现在决定要在亚洲对日作战,这可以说是上天的安排。”

  “美国航空志愿队”的诞生

  1937年7月初,陈纳德由日本转道抵达中国。几天之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空军名义上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真正具备空战能力的只有91架。为了让装备本来就比日军差得多的中国陆军不致在完全失去空中掩护的条件下作战,时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向陈纳德提出组建一个外籍空军兵团的想法。

  陈纳德接受了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一所航校,并以美军标准尽快训练出一支全新的中国空军。一批优秀的美国空军预备役军官被招募到航校任教官。

  1939年10月,在日本飞机对重庆的轰炸最疯狂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召见陈纳德,提出要购买美国最新式的战斗机,并雇用美国飞行员来华参战。陈纳德为此专程回国,在政界、军界进行游说。

  虽然美国军方一些高官对此不屑一顾,但总统顾问劳克林・柯里等有识之士对陈纳德的提议给予坚决支持。特别是科科伦律师不但建议罗斯福总统批准组织空军志愿队赴华作战,而且在飞机、武器等方面予以协助。罗斯福总统最终批准了这项计划。

  1941年7月10日,第一批美军志愿人员由旧金山启程前往中国。他们的护照上,显示着音乐家、学生、银行家和农民等五花八门的身份。第二批人员于同年11月来华。

  名垂青史的飞虎队

  陈纳德在缅甸对这支200多人、良莠不齐的飞行队伍进行整训。他把自己在中国所见日本飞机的作战特点、性能等情况告诉队员们,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飞行、作战训练。他还坚决淘汰一些意志不坚强、技术不过关的队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志愿队移师中国,并在昆明建立基地。

  12月20日,10架日军轰炸机飞临昆明,准备进行轰炸。陈纳德一声令下,十几架P―40型战斗机直冲蓝天。由于是初次实战,队员们有些紧张。弗里茨・沃尔夫击落两架日机后,大骂那些军火制造商,以为机关枪卡壳了。着陆后才发现是子弹打光了。其余飞行员也忘了训练的内容,只要一发现日机就不停地扫射。这场空战,美军志愿队员取得了0∶9的辉煌战果,只有一名队员受了轻伤。第二天,日本轰炸机改攻缅甸仰光,陈纳德率队又击落7架。

  此后,激烈的空战在缅甸南部和泰国上空频繁地进行。志愿队员们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飞机,迎战总数超过1000架的日本战机。在31次空战中,志愿队员共击毁敌机217架,自己仅损失了14架,5名飞行员牺牲,1名被俘。

  对志愿队取得的辉煌战绩,中国军民纷纷赋诗祝贺,赞扬他们是“飞虎队”。

  1942年4月28日,距日本天皇的生日还有一天,飞虎队在缅甸腊戍的上空,以0∶22令人吃惊的战绩,给天皇送上了一份“厚礼”。飞虎队对图谋渡过萨尔温江的日军进行空袭,不仅杀伤了大批的日军,而且粉碎了日本人打算渡江进攻中国云南的阴谋。

  美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于1942年7月4日将飞虎队并入美国陆军航空队。陈纳德本人也由上尉军衔被提升为临时上校,9天后又被晋升为临时准将。

  开通驼峰航线

  自从1942年3月仰光沦陷直到1945年史迪威公路开通之前,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已基本上中断。如何将抗战所需的大批物资、弹药运进中国成为当务之急。早在1942年10月8日,陈纳德在写给美国总统特使温德尔・威尔基的信件中,就提出开通“驼峰航线”的建议。从昆明经缅甸到印度的航线上,山峰连绵起伏,有如驼峰,因此人们称之为“驼峰航线”。未标明海拔高度的山峰,难以预料的雷暴以及日机的出没,均对运输机构成巨大的威胁。

  第一次试飞时,陈纳德以昆明巫家坝机场作为其指挥所。一架C―46运输机在他的指挥下,越过千年积雪的山峰,绕过积雨区,安全抵达印度的利多机场。此后,陈纳德又试图从云南经青藏高原,直飞印度。这条航线上有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又有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美国王牌飞行员福克斯上校被召至中国。他曾试飞过许多新型飞机,并开辟过多条新航线。但这一次他却没那么幸运。起飞后一个多小时,福克斯驾驶的C―46飞机在恶劣的气候中一头撞到了山峰上,不幸殉难。此后,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及飞行员前赴后继的试飞,C―46飞机的缺陷被逐渐消除,驼峰航线也变得安全起来。在3年多的驼峰航线运输中,空运指挥部共向中国运送了736374吨物资,但损失了468架运输机,有1579名美国飞行员英勇捐躯。

  第十四航空队还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在常德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美机的配合下,坚守城池3个月。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占了常德,但在猛烈的空中打击和中国军队的反攻下,日军在常德只呆了5天便弃城而逃。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死伤人数达15000多人,其中许多是被飞机炸死的。

  到了战争的后期,第十四航空队取得了绝对的优势。1945年1月17日,16架“野马”式战斗机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日军在上海的机场。当时日军机械师正在飞机上工作,成排的战斗机停在机库前,高射炮阵地上空无一人,美军战机立即大开杀戒,摧毁了70架敌机。当时正巧有3架日本轰炸机从台湾飞来,想在此降落,结果被打成了碎片。

  至战争结束,第十四航空队以500架飞机的代价,共击落日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由于陈纳德与某些有权势的政客长期存在分歧,在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他被迫辞职,第二次退出了军界。他说:“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我惟一的抱负是打败日本,现在我被剥夺了欢庆最后胜利的权利”。但中国人民却对这位传奇将军给予了隆重的礼遇。在陪都重庆,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把陈纳德的汽车抬起来,走上层层台阶,一直抬进一个广场。观礼台上装饰着飞虎队的标志,松枝与鲜花构起一道长虹。中国政府授予陈纳德最高勋章,美国军队授予其二级橡树叶杰出贡献奖章。

  由于飞虎队员的出色表现,大多数队员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十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亲笔信中这样写道:“美国志愿队的大智大勇连同你们惊人的业绩,使整个美国为之自豪。”

  历史是应得到珍重的。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纳德将军以及成千上万的美国空军官兵在中国军民浴血抗日的8年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
 
飞虎队战机前期打捞探测 滇池坠机可能不止一架


(2003-08-11 02:57:53) 来源: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从昆明沿着滇池一路奔驰50多公里后,海口镇白渔口村的小码头便出现在记者眼前。二战时期一架美国飞虎队战机在滇池的坠落,使这里成了打捞队的主要活动点。

  一艘近乎破旧的“云南渔政401”机动船,成了承载打捞队先进仪器的探测船。8月的昆明早晚温差虽已很明显,但打捞队员们还是被当地强烈的紫外线灼得皮肤生疼。4天的连续作战,这支由中国探险协会、国家海洋局、广东海事局等12人组成的打捞探测队伍,个个面孔黝黑,脸露疲态。

  昨日(10日)中午,经过一番艰难的争取,本报记者终于成功登上探测船,专访了打捞队负责人、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并随船观看了水下探测。

  今日,打捞队基本确定了飞虎队坠机点,前期的探测工作告一段落。

  僵持半晌记者成功登船

  对打捞队的采访,简直不亚于一次探险。自从7日传出要打捞飞虎队战机的消息后,白渔口小码头和打捞队员住的宾馆便成了记者日夜守候的地方。然而已经疲劳不堪的打捞队员并不愿受到媒体记者的打扰。

  昨日中午,记者刚来到码头,正遇上这样一幅场景:好几位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把严江征团团围住,只为了登上探测船,看看打捞队员是如何工作的,最好也能趁机专访严江征。但严江征的态度相当强硬,就是不松口。一位当地女记者在苦求无果之下,已经快哭了出来。

  眼见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严江征给予“特殊照顾”,记者便先与打捞队员们聊起天来。说明当天不远万里从上海赶来采访的诚意,并希望能上船看看。由于事先通过电话,这些来自国家海洋局、广东海事局的队员们很快便认可了记者。就在严江征登船时,一位队员小声在记者耳边说了句“赶紧跟着跳啊”,记者立即跟着上了船。

  但那位眼尖的女记者也跟着跳上船来,这一举动立即招致其他记者的不满,大家都嚷着强行上了船,船身摇晃着,场面一时有些失控。严江征生气地叫来助手,将众记者“请”下船去。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严江征下了命令,记者不下船,船就不开。僵持了10多分钟,几名记者最终不情愿地下了船,但在热心队员的掩护下,记者“猫”在小驾驶舱里躲过了清查。

  20多分钟后,船终于启锚,码头上的争吵声逐渐远去。船开出数公里后,严江征看到了站在面前的记者,无奈地摇了摇头,队员们则说笑着帮记者顺利过了关。

  坠落飞机不止一架?

  这是一艘比较破旧的小机动船,仅六七平方米的狭窄船舱里挤了八九个人和一大堆仪器,烟雾缭绕,闷热难受。本来碧波荡漾的滇池水在白炽的太阳光照耀下,变成了无边的亮银,刺得人睁不开眼。

  “现在的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打捞前的探测阶段,还谈不上实质性的进展。”严江征这话可谓给眼下的工作作出了准确的定位。

  昨日上午的探测进展比较顺利。打捞队从白渔口码头往北出发,根据探测所得数据及仪器摆动显示,对照当年飞虎队成员约翰・布莱克本遗体被打捞时的照片场景以及当地目击者所述,“种种资料似乎都指向了那个点就是当年的P-40战机坠落处。”

  北边的点已基本确定。下午,打捞队另换了一个探测方向。在离白渔口码头10多公里的水域,专业人员在船头将一枚黄色的、形似火箭炮的“侧扫声纳拖鱼”放下了水;与此同时,船尾则放下了一枚乌黑的“磁力鱼”。两个探测仪一入水中,与其感应相连通的电脑显示屏便出现了长短不一的线条和深浅相间的阴影。

  几位专家对着电脑图示兴奋得大呼小叫,给本来比较枯燥的探测注入了活力。队员们扔掉烟头,纷纷挤到电脑前观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专家潘国富说,上午的探测基本已可确定坠机方位。但目前打捞队搜寻的另一架坠机则仅仅根据当地人口口相传,并无史料证实。

  到底要打捞几架坠机?“只要是二战时的飞机都有打捞价值。”严江征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银子”未到位打捞待时日

  打捞工作何时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费不足是目前的最大困难,也是最大的担忧。”严江征从1998年开始,以史料记载为基础,把滇池周围的村庄跑了个遍,村里74-94岁的老人他几乎都找了。直到2000年,才终于找到了当年坠机的两位目击者。“光是这几年的探访、查证我们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花了上百万元。今天在这里参加探测的专家全是志愿者。”

  到目前为止,由中国探险协会这一民间组织牵头的打捞行动,其经费来源靠自筹解决。对于打捞坠机项目,协会明确了分工,严江征负责前线打捞,协会另有人负责筹款。“估计打捞费用至少也得好几百万元。”

  因为资金到现在还没有最后说法,严江征对于涉及下一步打捞工作的问题回答得很有退路。当记者问其打捞计划实际上已进行了5年,但会不会因经费原因而流产时,他说,在没有获得最终成功之前,谁也不能打包票说此事不会流产,自然、人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打捞项目的进展。“所以说,10月可以将坠机打捞上岸只是理论上的一个说法,一切都还存在变数。只要‘银子’一到位,我们就开始打捞。”

  二战坠机若能成功打捞上岸,将可能放在何处让人们寄怀?“放在哪还不能由我们说了算。”难道会把坠机运往北京?“为什么不能?从技术角度上讲这不成问题。”

  记者随船采访时,发现严江征等人的活动全程有人摄影。严江征称,打捞飞虎队的坠机意义非同寻常,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整个探测、打捞过程将被全程摄录,剪辑成纪录片,不排除将来会在央视播出的可能。

  打捞方式到底是钢缆上吊还是浮桶上牵,严江征表示目前还未最终定下方案,一得听从打捞专家的意见,二得考虑费用问题。

  打捞行动是不是一次单纯的民间操作?严江征提起这个问题就气愤难平:“有媒体说当地有关部门并不知道我们的行动,怀疑这是在炒作,是假新闻。”严江征说他这次到昆明来带了“上头”的红头批文,但他不愿明示到底是哪一级的批文。

  据称,中国探险协会尚未与飞虎队当年的创办者陈纳德先生的夫人―――陈香梅女士联系过此事,只是一直与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飞虎协会主席保持着联系。

  打捞坠机,除了让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曾遭受的民族灾难外,严江征还说出了此次打捞的另一个目的:希望他所在的中国探险协会能在“水下搜寻”项目上获得成功,为中国探险在世界打捞史上留下一笔。

  古稀老人见证坠机时

  根据严江征昨日的指点,记者今天通过福保村的“茶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顺利寻访到了已76岁高龄的杨春老人。

  “噢,你要问飞虎队啊,他们是从美国来的,是来帮我们的。他们开的飞机特别厉害,专打小日本的飞机。”说起60余年前的事,杨春老人的记性并不含糊。

  当年还只是毛头小伙的杨春,一天下午和同村人到滇池边的西山上打柴。从昆明南郊巫家坝起飞的飞虎队战机正在滇池上空作俯冲演习,水面上并排捆绑了几只小木筏当作靶子。就在他们背着柴往回走时,杨春发现一架战机朝着滇池上的靶子俯冲时,突然斜斜地就直插入水中了,那里的水面大约离岸边3公里左右。“我们当时就喊飞机落了!那是下午4点多钟。”

  当天下午,就有飞虎队战机在滇池上空盘旋,希望能发现坠机的位置,但没有什么收获。又过了三四天,村里的乡长、保长接到通知,说要帮飞虎队打捞坠机的飞行员。杨春赶紧跟着村民去滇池边看打捞。

  两只大船浮在坠机上方水面,一根巨大的木杠架在两船船舷上。乡长和村民潜下水,将绳索系在坠机机翼处,大伙用力转动木杠,好容易才将坠机机头拉出了水面。打开舱门,抱出了穿着飞行服的约翰・布莱克本的遗体。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人们将飞机头吊离水面已经费了好大的劲,无法再将飞机完整取出,只好重新让飞机沉眠于茫茫滇池水下。这一沉,就是半个多世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