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这篇文章,分析得比较中肯,英文原版在The Guardian上有 (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cry-democracy#comments),跟了不少评论。如果已在此发表,请恕重复。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4/10/141001_press_review
《衛報》發表了題為《中國是香港的未來,而非敵人》的長篇署名評論文章,分析香港抗議的複雜的根源和意見派別,文章作者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著有《中國統治世界》一書。
評論認為,雖然很多香港抗議者喊著要民主,但大多數人是因為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成功感到失落和不滿。
評論認為,席捲香港的混亂的根源比其表面現象看起來要複雜得多。香港民主派活動人士宣稱,按照2017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普選方案,北京可以把它不想要的候選人排除在外。
評論說,不應忘記的是:香港在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的155年時間裏,連形式上的民主都沒有實行過,雖然有法制和抗議權,但港督都是英國政府任命的。而實施民主的想法是中國政府採納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後引入的。
這種建議,包括「一國兩制」,應該被視為一種有高度創新性的憲法模式,它對習慣於「一國一制」的西方人來說都是完全陌生的。中國經過獨特的歷史提出的這種「一種文明,多種體系」的思維給了一個大國維持統一的更大靈活性。
英國媒體繼續發表大量評論,分析香港抗議的根源和目前局勢可能導致的後果。
不論反對者說什麼,中國接管香港主權17年來都恪守著「一國兩制」的承諾,保持著以英國法律為基礎的香港法律,尊重法制至上,以及集會抗議的權力。即使是近日的抗議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在香港表現主權的姿態反而是低調的:我在1998年後在香港居住的3年裏,很少見到中國統治的標誌:我只記得見過一面中國國旗。
然而,香港及其和中國大陸的關係發生了迅速的發展和變化。目前動蕩的一個根源在於:一部分香港民眾越來越有失落感。在英國和中國的共同努力下,主權移交前的20年成為香港的黃金時代,1978年的鄧小平改革開放讓中國迅速發展,香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受益巨大,但也滋生出了一種狂妄自大的傲慢情緒,讓一些香港的中國人看不起大陸人。
但1997年以後情況巨變:中國經濟連續翻番,中國人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如今要進入中國市場的話,可以直接去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或者許多其它大城市,為什麼要去香港呢?香港已經丟失了作為中國窗口門戶的地位。香港曾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金融中心,而如今上海和它常常不分伯仲。過去香港的大多數遊客是西方人,現在變成了大陸人,其中不少還比香港的中國人還富有,而中國大陸移民也越來越多,這成了當地人不滿的一個因素。如果說以前中國需要香港的話,現在反倒是沒有了中國香港可能會有大麻煩。
可以理解的是,這是正經歷著某種身份認同和失落危機的很多香港人難以接受的新現實。別無選擇的是:中國才是香港的未來。
評論指出,目前就普選的爭論以最為複雜的方式呈現出來:一半港人支持中國大陸的方案,要不覺得這是代表進步的方案,要不出於不論如何都會這麼發展的實際。另一半反對者也分為兩部分:相對一小部分從未接受中國的統治,包括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和著名的商人黎智英。而更為眾多的一群反對者包括大批學生,他們因為更理想主義的原因而抗議。
評論認為,目前抗議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中國政府在大局上堅持其建議,也許在細節上稍作讓步,反對的聲音也許會逐漸減退。但這一抗議暴露了北京幕後統治的弱點,即應該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在北京辯論清楚他們的態度,而非在香港。
「香港經濟衰退」
《每日電訊報》從北京發表報道表示,一些大陸的學生認為香港的抗議者是「被寵壞的一群」。
一些從大陸到香港的學生拒絕參加有關的抗議遊行,認為這不僅無濟於事,還有可能失控導致暴力出現。
有學生匿名對記者表示,中國優待香港的學生,而大陸的學生要付出比香港學生高得多的學費來上學。大陸學生中很多人雖然理解北京試圖控制下屆香港的選舉,但認為香港享受了過多的優待,香港對中國的抗議者的行為是幼稚和以怨報德的。
但一名香港的大學教授認為這種把香港抗議者認為是「被寵壞的一群」的想法是因為對香港貧困民眾生活的不了解。 報道認為,目前的抗議者人數如果保持不變,抗議勢頭可能會逐漸減弱。而北京已經在周二晚7點的新聞中首次報道香港的抗議,說明了它對局勢還是感覺穩操勝券的。
《泰晤士報》除了大篇幅的報道介紹外,其駐京記者路易斯發表評論認為,目前的抗議讓香港的富商巨賈感到不安,特別是上周日港府警方使用催淚彈並威脅可能再次使用它,讓世界各地感到不安,玷污了香港作為一個安全、政治穩定和法制至上的金融貿易城市的名聲。
評論引述經濟分析人士稱,目前香港的經濟已經非常脆弱,如果示威抗議持續,有可能將香港經濟拖入衰退的谷底。
(編譯:立行/責編: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