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yj33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大乘圆教华严所表的,从初住菩萨明心见性,一直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证得究竟圆满的果觉,那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属於法身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只是无始无明烦恼习气不一样,带著习气有多有少,这个习气没有法子断,你要想个方法断,你就又起心动念,那你往下堕落了。怎么样叫它断?随它去,自自然然它就没有了。因为习气厚薄不一样,分成四十一个等级,到等觉菩萨剩下一点点,那个一断掉之后,实报土一真法界不见了。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一真法界例外、实报土例外,没有讲。所以实报土没有了,什么出现了?常寂光现前,你才能够融入常寂光,融入常寂光是究竟果位。

  融入常寂光什么样子?常寂光没有物质,也没有念头,也没有自然现象,什么都没有。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常寂光里面的法身如来,阿弥陀佛的法身常寂光,释迦的法身常寂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常寂光,好像我们这个房间灯都亮了,光光融入,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佛给我们现身,佛怎么来的?没来没去,他就在此地,有缘他就现身,缘消失了他就不见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究竟境界。

  他在实报土要住多久?经上告诉我们,实报土,在那个里头就是断习气,断习气等时间,要三个阿僧只劫,无始无明习气才断得干净。你看,见思烦恼,阿罗汉断掉了,有习气,阿罗汉把习气断掉证辟支佛。辟支佛断尘沙烦恼,断掉了成为菩萨,那个菩萨带著有尘沙烦恼的习气,这叫三乘菩萨。这些菩萨要把尘沙烦恼习气断干净,他就能成佛,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修什么?断无明,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他练到不起心、不动念,眼见色、耳闻声都不起心动念,他成佛了,十法界不见了。他到哪里去了?到一真法界,到实报土。实报土有习气,习气断不了,这个无始无明习气就是随它去,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实报土相同。

  但是极乐世界特殊,不一样。我们在《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带著华藏世界所有的这些法身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学习,去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要不是特别殊胜,他们何必去?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得要好好去想想,这些法身菩萨他们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缘分,有能力在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不管是哪一个品位都没有关系,生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跟等觉菩萨平等,这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千万不能错过机会。
 
最后编辑:
  你看何东的太太她成功了,她的儿子何世礼将军,太太、小孩全是基督教徒,他看到老太太这样往生,这么自在,还招待记者开往生大会,全家都学佛了,真看到了,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灵?就在用心诚敬,百分诚敬得百分感应,就这么个道理。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这么殊胜的感应?我们念佛心里带著疑惑,百分之九十的信,还有百分之十的疑,怀疑,所以感应不能现前,不是没有感应,真有。

  海贤老和尚感应为什么那么殊胜?他确实什么时候想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相给他;什么时候想见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他面前,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劝大家,把他老人家的光碟多看。很难得,因缘生搜集了很多资料,现在我们做了一个九个小时的报告,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个字是废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建立我们圆满的信心,把我们的疑虑统统断得干干净净,我们往生就有把握,你就会法喜充满。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错过了机会这真太可惜了。

  所以这份报告也是增长我们的信心,世法佛法都是以孝亲尊师为根基。我们现在真的对父母尽孝不够,对老师的尊敬更不够,甚至於还对老师表面恭敬顺从,背后毁谤,太多了,这不足为奇。老师的教学因材施教,方法不一样,他有他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说法不一样就怀疑。孔子在世,学生问仁,每个人给他讲解的不相同;问孝,也讲的不一样,那什么原因?各人的根性,那个说法他就得利益。我们要发大心,我们要扎根,不求名、不求利,我们自己成就,帮助一切有缘人成就。真正想学的人,对学问尊敬没有怀疑,对老师没有怀疑,对自己没有怀疑,他就能成就,自然有众神的力量加持他,有祖宗加持他。这里提到了,二百一十年前的老祖宗他们来忏悔、来认错,这些人都在地狱,来给我们做证明,老祖宗的加持,使他们来赎罪。所以我们相信,我们发心学习,决定会有成就,决定会做出在历史上前无所有的伟大贡献,值得舍弃名闻利养,这一门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最后编辑:
附一、《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附二、《 孝经白话注解》
(报佛恩网 制作 http://book.bfnn.org/books2/1713.htm

《孝经白话注解》出版的因缘
于凌波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索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祇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为了净化人心,我曾编印了一套「净化心灵小丛书」,希望借着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这一本《孝经白话批注》,就是净化心灵小丛书中的一本。

《孝经白话批注》的注释者严协和先生,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他是陕西三原人,早先在监察院审计部任职,后来调到台湾省审计处服务,住在台中,我们交往多年,不幸他早已作古。月前住在彰化的龚永川、赵咏芬两位老菩萨,捐了一笔净财,要印经会印经典或善书,我选印这本《孝经白话批注》,想尚能符合两位老菩萨的愿望。
 
孝经白话注释
(考虑编排与阅读方便,将原文之【注解】省略。)

开宗明义章第一

【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白话】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白话】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白话】「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白话】「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纔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纔是孝道之远大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纔算是尽到了大孝。
 
最后编辑:
天子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白话】「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白话】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着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最后编辑: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白话】「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白话】「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白话】「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易犯着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最后编辑: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话】「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白话】「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白话】「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最后编辑:
士章第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话】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话】「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白话】「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白话】「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一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
 
最后编辑:
庶人章第六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话】「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话】「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话】「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最后编辑:
三才章第七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白话】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白话】「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白话】「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最后编辑:
孝治章第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白话】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白话】「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白话】「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话】「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自『夫然』至『如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重视。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最后编辑: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白话】「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话】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话】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白话】「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着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着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白话】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话】「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白话】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鸤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创始。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说明父子的关系如何重大。第六段,说明悖德悖礼,虽得一官半职,君子不以为贵。第七段,说明君子的作风,可以示范人群。易于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诗证明威仪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讲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这一章的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其意以为德、是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纔算是爱敬的全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最后编辑:
纪孝行章第十

【章旨】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白话】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剎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白话】「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项,这是孔子指出顺的道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顺德上边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边去行,自然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显然的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个途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畅达无阻的。后一个途径,是崎岖险径,绝崖穷途,万万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罚,其用心之苦,至为深切了。
 
最后编辑: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话】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白话】「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挟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如果走到那个坏路去,不但为国家造出乱源,他个人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希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见。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