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句:入夏来风嫩;(13)

入夏来风嫩;(仄仄平平仄)
出门落雨绵。(仄平仄仄平)

or

入夏来风嫩;(仄仄平平仄)
听窗落雨喧。(平平仄仄平)
对得不错。:jiayou:
 
古人也有用的。“色浓轻雪点,香浅嫩风吹”。
确实有人试用过。据“诗词名句网”,用“嫩风”有两例,用“风嫩”的仅一例,三例均非大家名篇;而用“风细”或“细风”者数以百计,柳永、苏轼、晏几道、陆游、李清照等巨匠赫然在列,“伫倚危楼风细细”、“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之类皆脍炙人口。这是不是正说明“风嫩…难以获得认同”呢?
当然,楼主勇于探索的精神应获赞扬。而成功的探索总难免有早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
说不定某一天,楼主的“风嫩”终会获得认同并成为名句。梵高的画曾经蒙尘多年,而对乡望的诗伸大拇指的人已经不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编辑:
按诗联来说挺好。按对联来说怎么成对?借音?
就当诗联吧。估计不会有人把我们的联句挂在门边,但很有可能,有朝一日,我会把某些好联融进自己的诗词里去,但愿楼主到时候别说我偷了您的出句。
 
最后编辑:
感觉楼主这次把时间搞颠倒了。上联就入夏了,下联再提春字总给人逻辑混乱之感。过几个月夏秋交接的时候,建议楼主先说夏,把秋留给下联。否则,咱就只好请爱因斯坦帮忙啦——有朝一日学“相对”,今日出门昨夜归。
 
感觉楼主这次把时间搞颠倒了。上联就入夏了,下联再提春字总给人逻辑混乱之感。过几个月夏秋交接的时候,建议楼主先说夏,把秋留给下联。否则,咱就只好请爱因斯坦帮忙啦——有朝一日学“相对”,今日出门昨夜归。
"今日出门昨夜归",其实很妙。
 
确实有人试用过。据“诗词名句网”,用“嫩风”有两例,用“风嫩”的仅一例,三例均非大家名篇;而用“风细”或“细风”者数以百计,柳永、苏轼、晏几道、陆游、李清照等巨匠赫然在列,“伫倚危楼风细细”、“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之类皆脍炙人口。这是不是正说明“风嫩…难以获得认同”呢?
当然,楼主勇于探索的精神应获赞扬。而成功的探索总难免有早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
说不定某一天,楼主的“风嫩”终会获得认同并成为名句。梵高的画曾经蒙尘多年,而对乡望的诗伸大拇指的人已经不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也就留下一些呓语。好坏在其次,希望新的寒窗二十年,能有所进步。正如你所说,古诗词这山太高,爬起来太吃力。
在这里能碰到大家也算机缘。有什么贴上来,大家欣赏。有时间你按号接着贴出句,一起来对。
 
感觉楼主这次把时间搞颠倒了。上联就入夏了,下联再提春字总给人逻辑混乱之感。过几个月夏秋交接的时候,建议楼主先说夏,把秋留给下联。否则,咱就只好请爱因斯坦帮忙啦——有朝一日学“相对”,今日出门昨夜归。
就当诗联吧。估计不会有人把我们的联句挂在门边,但很有可能,有朝一日,我会把某些好联融进自己的诗词里去,但愿楼主到时候别说我偷了您的出句。
也算大家积累一些素材。很幸这里是咱们的第二故乡,山水仍秀丽可吟。
 
辞春槐蕊残。"残"应该可以反过来更觉潇洒。
辞春残蕊开。。。。:shale:
我倒觉得这“残”不宜反过来,潇洒不了哇。
其一,先有花开,乃有花残。花既已残,又言其开,这不自相矛盾嘛。
其二,残蕊不一定辞春。春夏之际,梅杏桃李早已成泥,牡丹芍药正当花期,杜鹃海棠非止一季,菊苗尚幼待秋东篱。而槐花凋谢正是夏末春初的特有现象。故点明此蕊为槐蕊颇有必要。
其三,我以为,虽然动词和形容词同属谓词,而且许多词兼有两者的属性,但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比动词对形容词更显工整。所以,用动词“开”来对出句的形容词“嫩”,不及用形容词“残”工整。至于“开”与“残”的词性,不难从“开花结果”和“残花败柳”中分辨出来。
顺便啰嗦几句,楼主自己的对句“送春愁绪侵”,“侵”为动词,用来对“嫩”这个形容词似嫌欠工。况且愁绪怎么个“侵”法很难想象,不如用形容词“长”。愁绪长更形象生动,也更贴切工整。当然,如果是别人对出个“愁绪侵”,我们可能不但不会批评,反而会鼓励。但您是谁呀?您是咱楼主哇!我们对楼主严格要求,还不是希望楼主这楼被建成优质工程嘛。
楼主勉乎哉!
 
我倒觉得这“残”不宜反过来,潇洒不了哇。
其一,先有花开,乃有花残。花既已残,又言其开,这不自相矛盾嘛。
其二,残蕊不一定辞春。春夏之际,梅杏桃李早已成泥,牡丹芍药正当花期,杜鹃海棠非止一季,菊苗尚幼待秋东篱。而槐花凋谢正是夏末春初的特有现象。故点明此蕊为槐蕊颇有必要。
其三,我以为,虽然动词和形容词同属谓词,而且许多词兼有两者的属性,但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比动词对形容词更显工整。所以,用动词“开”来对出句的形容词“嫩”,不及用形容词“残”工整。至于“开”与“残”的词性,不难从“开花结果”和“残花败柳”中分辨出来。
顺便啰嗦几句,楼主自己的对句“送春愁绪侵”,“侵”为动词,用来对“嫩”这个形容词似嫌欠工。况且愁绪怎么个“侵”法很难想象,不如用形容词“长”。愁绪长更形象生动,也更贴切工整。当然,如果是别人对出个“愁绪侵”,我们可能不但不会批评,反而会鼓励。但您是谁呀?您是咱楼主哇!我们对楼主严格要求,还不是希望楼主这楼被建成优质工程嘛。
楼主勉乎哉!
谢谢分析。很好的东西自然是字工意妙。很多情况下,字工意反而呆。这种情况下,寻求不工反而避免呆板。觉得里面有一个矛盾辩证的关系。所以好句其实很难得。个人感觉对联求工,诗联工中求变反而有效果。所以前人有很多半对半不对的诗句。古人的对法与现在的语法分析不完全相合。我们可以慢慢逐渐练习。
"送春愁绪侵",可解为"侵扰"。当然不排除读者有其他理解。
"辞春残蕊开"没仔细考虑,随便说了一下。意思是辞春残蕊仍然在开着,也有生命顽强之感。"辞春槐蕊残"有伤感。当然我觉得任何感情都是可以的。作者之情,读者之感,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不必千篇一律。其实古人追求的在于"词尽意不尽",字里行间留下空间。不容易达到。
 
谢谢楼主乡望和杨柳岸,让我这个原先对古诗一点兴趣都没有人,因为你们,我懂了一点点。
虽然连你们的皮毛都不及,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进步,乡望的宽容以及杨柳岸的严谨,都值得我学习,都是好老师,至于我能学得了多少,那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流年也因为你们更多了文气。衷心谢谢你们!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