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 -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die.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長眠。
我在劲吹的千風中,
散落在皚皚的雪原。
我是溫柔的秋雨,
滋润金黃的麥田。
我是百鳥盤旋的黎明。
我是點綴夜晚的群星。
我在綻放的百花中,
妝點寧靜的屋檐。
我是高歌的飛鳥,
留存於美好的人間。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從未長眠。
对于失去家庭庇护的陶琴薰来说,太需要这些“政治待遇”了,至少可以藉此来保护自己或家人。而在海峡另一头,陶希圣内心之痛苦绝不亚于陶琴薰,不能亲自与女儿通信,其思念之情更加弥深。在沈宁叙述的一件往事中,可以让我们捕捉到这位历史人物凄怆复杂的心情:1986年,沈宁三兄妹赴美已四年。沈熙、沈燕在1949年后出生,外公并没有见过他们,尤为想念。兄妹三人因此决定前往台北探望,由于所持大陆护照无法入台,陶希圣知道后竟不顾年事已高直进总统府,向蒋经国获取一张特许令,“准许我们三兄妹进入台湾,祖孙团圆……“(沈宁《下跪》)。
一切妥当之后,三兄妹却犹疑起来,“1986年夏天,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大陆人,进入过台湾。从小到大,无数磨难不断警告我们,万事不可为人先,出头鸟一定要被打落。……而我们的老父亲,则还留在北京,就住在皇城根下,不能不是我们深切的后顾之忧,中国历有一人落罪,株连九族的传统”,他们最终放弃赴台计划。这时陶希圣已届望九之年,突然发下话,要亲赴美国去看望这些孩子……1987年7月的一天,坐在轮椅上的陶希圣抵达旧金山机场。三兄妹在见到外公的一刹那,“不知不觉地跪了下去……”陶希圣的目光在一个人脸上停留片刻,然后又转到下一张脸。沈宁突然发现,外公的目光正越过他们的肩头,“向后面望去,彷佛在继续寻找着什么”。他的心骤然紧缩,一下子明白了,“我知道外公在寻找谁,他在寻找我们的妈妈,他的女儿。妈妈已经去世将近九年了,外公不会不晓得。可是他不甘心,他希望那噩耗只是传闻,不是真的,他渴望人间会有奇迹发生……”老人知道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女儿,闭上了双眼……十个月后,即1988年6月27日,陶希圣在台北逝世。临终前,他说:“九十岁……连感慨都没有了。”(1987年10月3日给陶恒生信)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die.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長眠。
我在劲吹的千風中,
散落在皚皚的雪原。
我是溫柔的秋雨,
滋润金黃的麥田。
我是百鳥盤旋的黎明。
我是點綴夜晚的群星。
我在綻放的百花中,
妝點寧靜的屋檐。
我是高歌的飛鳥,
留存於美好的人間。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從未長眠。
对于失去家庭庇护的陶琴薰来说,太需要这些“政治待遇”了,至少可以藉此来保护自己或家人。而在海峡另一头,陶希圣内心之痛苦绝不亚于陶琴薰,不能亲自与女儿通信,其思念之情更加弥深。在沈宁叙述的一件往事中,可以让我们捕捉到这位历史人物凄怆复杂的心情:1986年,沈宁三兄妹赴美已四年。沈熙、沈燕在1949年后出生,外公并没有见过他们,尤为想念。兄妹三人因此决定前往台北探望,由于所持大陆护照无法入台,陶希圣知道后竟不顾年事已高直进总统府,向蒋经国获取一张特许令,“准许我们三兄妹进入台湾,祖孙团圆……“(沈宁《下跪》)。
一切妥当之后,三兄妹却犹疑起来,“1986年夏天,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大陆人,进入过台湾。从小到大,无数磨难不断警告我们,万事不可为人先,出头鸟一定要被打落。……而我们的老父亲,则还留在北京,就住在皇城根下,不能不是我们深切的后顾之忧,中国历有一人落罪,株连九族的传统”,他们最终放弃赴台计划。这时陶希圣已届望九之年,突然发下话,要亲赴美国去看望这些孩子……1987年7月的一天,坐在轮椅上的陶希圣抵达旧金山机场。三兄妹在见到外公的一刹那,“不知不觉地跪了下去……”陶希圣的目光在一个人脸上停留片刻,然后又转到下一张脸。沈宁突然发现,外公的目光正越过他们的肩头,“向后面望去,彷佛在继续寻找着什么”。他的心骤然紧缩,一下子明白了,“我知道外公在寻找谁,他在寻找我们的妈妈,他的女儿。妈妈已经去世将近九年了,外公不会不晓得。可是他不甘心,他希望那噩耗只是传闻,不是真的,他渴望人间会有奇迹发生……”老人知道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女儿,闭上了双眼……十个月后,即1988年6月27日,陶希圣在台北逝世。临终前,他说:“九十岁……连感慨都没有了。”(1987年10月3日给陶恒生信)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