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正信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60775255.html


南传《羯腊摩经》中,佛陀曾对寻求知识和信仰的人们说的十个注意点,也就是十条原则:一、不因传说而轻信。二、不因传统而轻信。三、不因谣言而轻信。四、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五、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六、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七、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八、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九、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十、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佛陀在此告诫我们:不要轻率的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为他人或他人知识的奴隶。当然,这个他人也包括佛陀自己在内的。这样的说法,我们在其他宗教中是听不到的。

佛陀从未说过:你要相信我,不要怀疑,那样你就能得到救赎,得到解脱。

佛陀只是说:你不必相信我说的。你可以自己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身去实践。你可以用自身去探索、求证这一切的真相。

若你依佛所教导的去求证而得到结论时,那你也就达到了结果,成就了圣果。

佛教就是这样一种宽容、开放、实在和真实的教法(也可说是具有人文色彩和科学态度的教法)。

或问:都说“信是功德母”,现在又说怀疑,难道不矛盾吗?

不矛盾。

当知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表面上,怀疑和信心是一对矛盾,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这对矛盾仍是可以被统一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

当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产生疑情时,我们是对自己说:“真可怕,我怎么能怀疑佛陀的教法呢?真是罪过。”还是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就会成为一个分际,两种不同结果的分际。

前者就会强迫自己去相信,去接受某种结论,而美其名曰信心。那么他的“闻思”就只剩一个“闻”了,他的信心也堕在盲从和迷信中了。那样反离佛更远了。这样又如何生得无漏的出世功德呢?我们看社会上许多教授学者、笃信的教徒会落入邪教的陷阱,不正是这种“信心”的杰作吗?

而后者则可从这一疑开始,反去寻找解答和真相。当他得到确定的结论时,那他对佛法也就会生起定解。这时,他的信心才不会被轻易地动摇。也只有这样的信心可称得上真信和正信。这才是功德母,解脱的因呢。此时,疑与信就合而为一了。

所以,怀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从。

或问:既说不要轻信,可以怀疑,那藏传佛教中要求对上师绝对的信心岂不是有违佛陀的教诲?

不违背。

我们只看到弟子对上师的绝对的信,却不知两者在成为师徒前是必需相互观察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在确定上师具量,弟子具器后,弟子才依止上师,上师才摄受弟子的。按现在的说法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这不正是疑而确信的过程吗?

上师当具之量,说法广略不一,简要说,上师应当具有实修的经验和证悟,当精通经续窍诀,当有摄生的善巧方便。弟子则应具大信心(不是轻信和迷信),有领悟力,学修精勤。

当双方观察确认有缘后,结为师徒,同时也就成为精神上的父子。这时,弟子的信心就成为密宗速捷成就的关键了。

看现今学佛者中,不乏轻率地依活佛、大德为师的,不乏轻率的接受灌顶的。结果是只知师名而不知师德,接受灌顶却不懂誓言。这不象是自利,实有自误之嫌了。

因此,奉劝诸位欲学密者慎思慎行。

或问:难道说不怀疑就不对吗?

这倒也不是。

现今学佛者,大致可分为疑与不疑两类。再分,则疑者中又可二,不疑者可分为三。

疑者中,一类是只知怀疑质问,而不知实际求证的人。这一类人不是落于文字游戏,就是陷于不可知论。实离佛甚远,更遑论解脱了。

另一类,起疑而积极地去寻求答案,若得善知识引导,则离佛日近,觉悟可待。这是我们常人所应归属的类型啊。

不疑者可分为不再、不知、不敢三类。

不再怀疑者,指在佛法上已得定解,已生正信的人。因其已有定解,不再被似是而非的观点左右和动摇,故不再生疑,可称为不再怀疑者,不退正信者。

不知怀疑者,指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愚痴者。虽自以为具信,实堕于迷信、盲从。是与佛法觉悟之道相背离的。

不敢怀疑者,指压制疑情,不敢求证的可怜人。从其内心而言,实是缺乏对真理探求的勇气。自诩为笃信者、卫道者,实只是对权威和传统的盲目崇拜者。似行于道而远离道者,是比不知之愚痴者更可悲的。当知,佛陀教法是为解缚而设的善巧。而此类学人实如欲解绳缚反被金绳缚者,其离解脱遥遥无期。

此不知与不敢者,在今学佛人中不在少数,我等当自省而引以为鉴。

此话题涉及很广,非本文所能尽涵。写此文章权作引玉之石,望诸仁者不吝赐教。

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佛陀的教诲吧:

一、不因传说而轻信。

二、不因传统而轻信。

三、不因谣言而轻信。

四、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

五、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

六、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

七、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

八、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

九、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

十、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羯腊摩经》的启示
http://www.jcedu.org/zz/r4/4/11.htm

佛使比丘

  全世界的人们,包括泰国的人们,现在都面临和佛陀时代,印度鸡萨布多地方的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他们的村落,常有许多的宗教师经过,每个人都宣称,自己的教义是唯一的真理,在他到来以前,和以后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羯腊摩人无法决定哪个教义才是应该接受和遵循的。佛陀经过他们的村子,羯腊摩人就把这个不知道该相信哪位导师的问题向他请教,佛陀因此宣说了《羯腊摩经》,等一下我们会有所探讨。
  在今日,人们可以学到经济上、社会上和科技发展上的许多不同方法,大学里教授一切的事物。因此,仅就精神层面而言,单在泰国就有那么多的老师,那么多种对佛陀教义的解说,那么多的禅修中心,没有人知道应该接受哪个教义,没有人知道哪个修行法门才是可以遵循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落入和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
  佛陀于是告诉他们——以及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他告诉我们十个应该注意的基本要点,以免成为他人的知识奴隶,包括成为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这些原则使我们选择真正可以让苦止灭的教义,佛陀于《羯腊摩经》中所说的十个范例如下:

  1、不因传说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这种轻信的态度是缺乏大脑者的特色。就如同许多泰国人相信生在“摩年”的人一定会发生噩运一样。(摩年是传统十二年一循环的泰历中,开头是“摩”音的几年,亦即第五到第八年——小蛇、大蛇、马年、羊年。)

  2、不因传统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些事情已形成传统就相信,人们常会模仿他人,并把这个习俗传承下去。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兔子被树上落下的果子所惊吓,因而落荒而逃,其他动物不明究里,也跟在它后面全速奔逃,它们是如此地惊吓,以致激起愈多的动物跟在兔子后面狂奔,大部份的动物因此踉跄跌倒,摔断了颈子,有的坠落悬崖而死。只因为传统,模仿他人而做的任何毕钵舍那(智慧禅)的修习,也将导致类似的结果。

  3、不因谣言而轻信:不要仅因为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只有愚人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谣言”,因为他们不肯运用自己的智慧。

  4、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接受或相信。“经典”这个字用于佛教的典籍,是指书写或刻写于合适材料上的任何事物。不要把口传的记诵教义和经典相混淆,经典易受到人为的操控,能被人类的手所创造、改良和改变,所以我们不可以轻率相信上面的每一个字。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以抉择那些可以用于止灭苦的文字。每个佛教教派都有所宗的经论,这些经论之间又有所差别。

  5、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

  6、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不要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学说观点而言是正确的就相信。在最近,这个字我们称为“哲学”,但在泰国,我们又把英文“philosophy”译成“般若”(出世间智慧),印度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译法。因为“学说”仅指某一种观点,并非如“般若”那样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智慧,“学说”只是思想的一个流派,是基于假说或假定所做的推论,如果推论过程,或假说的选择不适当,学说可能就不正确。

  7、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要以为某事正好符合个人的常识判断,就相信或接受,这样仅是基于个人思考倾向所做的粗略判断,我们太喜欢这样的判断方式,以致养成习惯。夸大吹嘘的哲学家大量使用这种方式,并认为这样做是聪明的。

  8、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不要因某事与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论相符,就予相信。个人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或我们实验验证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无法导向真理。接受与我们理论相符者,似乎是科学的方法,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它的验证与实验,可能是不充分的。

  9、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说者外表看起来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个人实际的内在知识不一定等同,我们常可发现外表可信的人,说着不正确或愚蠢的事。在今日我们必须小心电脑,因为输入资料与操作它们的程式设计师,可能输入错误的资料,或做不正确的操作,不要这么地崇拜电脑,如此做就违反了《羯腊摩经》的这个原则。

  10、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不要因为这一位沙门或宗教师是我们的老师就予轻信。佛陀提出此重要一点的目的,无非在说明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甚至包括佛陀本身。佛陀特别强调此点,也有弟子,如舍利弗,坚持这个原则的实践,他们不在听闻当下即相信佛陀的话,但经过适当地思维以及实践的验证后,他们就会相信。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师,给予弟子和听众这个最高的自由!所以在佛教中,没有独断的体系,没有未经个人简择之权而必须相信的压力,这是佛教最伟大、最特殊的特质,它使得佛教的修习者不致沦为他人知识的奴隶。

  《羯腊摩经》的十个原则,是坚实的防线,避免知识依赖,或个人的不成自我:意即个人于听闻时,忽视了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在佛法的语言中,这叫作“他人之声”。当听闻别人的话语时,必须全心注意。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所听闻的话语,但如果它真的造成苦的止息,这时我们就可以百分之百的相信。
  《羯腊摩经》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任何地点、任何世纪,以及任何一个世界——即使是天界。现在这个世界因通讯技术而缩小,资讯的交换简易而快速,人们可以从地球上的各个方向和各个角落接收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道去相信什么,以致落入和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真实而言,《羯腊摩经》成了他们的皈依之处,请给予此经应有的重视与学习,想想看它是佛陀所给予的最大宝藏,它是给全人类的礼物,只有太过愚痴的人,才无法由佛陀的这个劝言中得到利益。
  《羯腊摩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应用它的原则,以便成为觉知的小孩,而非无明(愚痴)的小孩。父母应该教导和训练孩童,使他们知晓如何去了解所听得的话语和指示,去分辨话语的合理性,以及它可能导致的后果。当父母教导或告诉小孩任何事情时,小孩要能了解他们所言,并由实践中获得利益。例如,当小孩被告知不要吸食海洛英时,这个小孩应该不单是因为惧怕而相信,这个小孩更可能是因为见到吸食的后果,害怕它们而自愿拒绝毒品。
  《羯腊摩经》是从来没有提到小孩应该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不应该听从任何人,此经意指小孩,以及任何其他人,应该在了解某事真正的意义,以及实践可得的利益后,才予听从或相信。当一个老师教导某事时候,让小孩了解教导背后的意义,将使小孩不再顽固不信。对于依然顽固不信者,加一些压力,使他们再思维一遍。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训练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们会愈来愈理解《羯腊摩经》的原则,到成年时,他们将会自行完成所有的十个项目。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的时代,我们因《羯腊摩经》的十个原则,符合科学的方法而愉悦地接受。科学的原则和《羯腊摩经》的原则之间,几乎找不到什么矛盾之处。即使是第八项,诉说不要因为符合个人预先形成的理论就接受某事,也不和科学的原则有所冲突,真正的科学家强调实验验证,而非以个人的概念、意见和推论,作为接受某事为真的准则。基于《羯腊摩经》的这些标准,佛教将符合真正科学的期望与需要。
  如果一个人遵循《羯腊摩经》的原则,将拥有独立的知识和推理能力,用以了解初次听闻之概念和假定的意义,以及其内在的真理。例如,当一个人听说贪婪、怨恨和妄想是危险的和罪恶的,他会完全地且立即地理解,因为此人早经由个人经验而知道这些事物的相状,一个人会相信自己甚于相信讲说之人。在其他情况下也是一样,当一个人听闻到描述自己从未见过或所不知事物的言论时,他会先尝试着去了解它,再决定是否接受此新听闻的教导或劝言。一个人不应该只因为相信讲说者就接受某事,一个人应该给自己一些时间,即使即将死去时也是一样。《羯腊摩经》护卫我们不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即使其人为最高的觉悟者。
  每次一种新药推出并大举广告的同时,都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应基于广告,让自己像天竺鼠般地去试用?或是等到有足够理由时,先浅尝其疗效,再决定是否完全依靠此药物?我们对言论和教义的反应,应该像对药物的反应一样,依靠《羯腊摩经》的原则为真正的依皈之处。
  《羯腊摩经》要求我们在信仰之前要有智慧,如果一个人要先有信仰,就让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与正见,让信仰从中生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我们永远不应该在听闻某事时,就立即盲目地相信,更不能因恐惧、贿赂等情事而被强迫相信。
  现今的世界,被广告力量弄得相当眩惑,很多人都成为它的奴隶,它可以让人掏空荷包去买不必要吃的、不必要有的和不必要用的东西。这是如此平常之事,以致在这个世纪,我们绝对必须使《羯腊摩经》的原则,成为我们人类的亲密战友。教义的宣扬比起一般的广告,或巴利文中所指的他人之声,更具有伤害性。即使是一般的广告,我们且要依靠《羯腊摩经》的原则,更何况是面对教义的宣传,它常带有刻意的欺骗。所以我们可以说,即是对经济问题的解决,《羯腊摩经》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利益。
  我要求各位去思考、去检视、去验证,看看能否发现比《羯腊摩经》更具精神自由之处。如果有人说佛教是一个自由的宗教,能不能找到任何理由去抗辩,或反对这样的陈述?这个沉醉于自由的世界,是否真的理解或拥有像《羯腊摩经》之原则的那种自由?此种自由的缺乏,是否是对《羯腊摩经》之原则的盲目无知或忽视所造成?有的人甚至说此经教导我们不要去相信,或听从任何人,甚者,有的人确实说佛陀宣说此经,只是为了当时当地的羯腊摩人。为什么我们不张大眼睛,并注意人们今日已成为知识的奴隶,已失去较佛陀时代之羯腊摩人更多的自由呢?朋友们,自由的尊崇者,我要求各位仔细思维《羯腊摩经》的本质与目的,以及佛陀宣说此经的初衷。然后,你做为佛教徒的醒觉能力,即会增长与茁壮,而非依然柔弱。不要愚昧地憎恨或害怕《羯腊摩经》,“泰”这个字意谓着“自由”,你希望给这个“自由”带来那些种自由?或是怎么样的“自由”才适于佛教徒,佛陀之追随者的“自由”?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思维,隐藏于《羯腊摩经》经里的利益,此经帮助我们避免会导致剧烈冲突或争论之拙劣,器量狭小的言谈,例如,愚痴地设定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则,认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与妻子,谁必定是主外;谁必定是主内,其实这是视每个特定的家庭状况而定的。根据《羯腊摩经》的原则与因缘律,我们只能说谁适合哪个角色决定于每一个别家庭的环境,请不要说片面之语,与违反自然的原则。
  有关于堕胎,人们对应否执行争得脸红脖子粗,而不实际调查以找出哪些例子该做,以及那些例子不该施行。一旦我们遵循佛教的推理原则,每个情况本身就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合适与不合适,请停止片面的坚持吧!
  在有关肉食或素食的例子中,人们常会盲目地争论其中的一种极端,这个问题的原由,是人们把食物看成不是肉就是蔬菜。对一个佛教徒而言,这里没有肉或蔬菜,它们只是自然中的要素,不论是食者或被食者,也都只是自然中的要素。什么时候应该食肉,什么时候不应吃肉,可以运用《羯腊摩经》的原则加以判断,正因为这一个理由,佛陀从未肯定地说要只吃肉或只吃蔬食,也未肯定地说不要吃肉或不要蔬食。这么不经意的言说态度,并非佛教的方式。(译者按:佛陀时代,僧侣过着乞食生活,由于施食者不一定素食,所以并未规定不可食肉。)
  如果说民主是永远地或绝对地是好的,这样子说如同把自己的头埋在沙中,坚持这种说法的人并未考量自私人们的民主,比起不自私之独裁者用法和公义的统治,是更为糟糕的。自私人们的民主,意谓着以令人惊讶的态度,运用其自私的自由。结果,在享有自私民主的人们间,引生了无止尽的问题。不要再说民主是绝对地好,或反过来说独裁是绝对地好,而是根据此经的原则,只要能立基于佛法,两者都是好的,每个民族都应选取适合于他们特定情况的体制。
  如果说首相一定要为国会之一员,而不能由未曾经人民直接挑选过的人来担任,这种说法如同盲聋人士的胡言乱语。事实上,我们应该检视情况将变得如何,以及其原因为何,然后依据因缘律正确地反应。这是佛教的真正方式,表现于佛教以佛法社会主义形式,具体展现民主的这种真实。因此,国会议员的选举、政府的建立、政治体系的结构形成,应该都要应用《羯腊摩经》的原则。请思考每一个例子,你很快将会发现,我们依靠《羯腊摩经》之原则的事实。
  现代世界比以前更需以《羯腊摩经》为其基本的运作原则。这个世界,人性的染污快速地交织,世界因更佳的运输和通讯而缩小,由于正确的自觉、知识和智慧的缺乏,它正朝向着自我的毁灭。在染污的力量下,这个世界崇拜物质主义、性欲的奢华,因为它缺乏像《羯腊摩经》那样的准则》。没有人知道如何做符合此经原则的选择,因此,这个世界不适于和平,犯罪和其他伤害性的罪恶时刻在增加。且让我们以《羯腊摩经》为准则,去除所有的这些问题与罪恶,让我们从心中喊出:“救命!《羯腊摩经》,救救我们!”
  总之,《羯腊摩经》从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它仅希望我们用独立的知识和智慧去相信。它从不禁止去听闻任何事情;只要求我们听闻但不使知识和智慧成为奴隶。再者,它帮助我们能够更敏锐且精准地思维、考量、检验和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在山一般的干草堆中寻得金针。
  请到来吧!《羯腊摩经》,来到世间所有佛教徒、所有人类的心中。
  《羯腊摩经》,帮助我们!
 
《羯腊摩经》的启示
http://www.jcedu.org/zz/r4/4/11.htm

佛使比丘

  全世界的人们,包括泰国的人们,现在都面临和佛陀时代,印度鸡萨布多地方的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他们的村落,常有许多的宗教师经过,每个人都宣称,自己的教义是唯一的真理,在他到来以前,和以后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羯腊摩人无法决定哪个教义才是应该接受和遵循的。佛陀经过他们的村子,羯腊摩人就把这个不知道该相信哪位导师的问题向他请教,佛陀因此宣说了《羯腊摩经》,等一下我们会有所探讨。
  在今日,人们可以学到经济上、社会上和科技发展上的许多不同方法,大学里教授一切的事物。因此,仅就精神层面而言,单在泰国就有那么多的老师,那么多种对佛陀教义的解说,那么多的禅修中心,没有人知道应该接受哪个教义,没有人知道哪个修行法门才是可以遵循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落入和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
  佛陀于是告诉他们——以及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他告诉我们十个应该注意的基本要点,以免成为他人的知识奴隶,包括成为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这些原则使我们选择真正可以让苦止灭的教义,佛陀于《羯腊摩经》中所说的十个范例如下:

  1、不因传说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这种轻信的态度是缺乏大脑者的特色。就如同许多泰国人相信生在“摩年”的人一定会发生噩运一样。(摩年是传统十二年一循环的泰历中,开头是“摩”音的几年,亦即第五到第八年——小蛇、大蛇、马年、羊年。)

  2、不因传统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些事情已形成传统就相信,人们常会模仿他人,并把这个习俗传承下去。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兔子被树上落下的果子所惊吓,因而落荒而逃,其他动物不明究里,也跟在它后面全速奔逃,它们是如此地惊吓,以致激起愈多的动物跟在兔子后面狂奔,大部份的动物因此踉跄跌倒,摔断了颈子,有的坠落悬崖而死。只因为传统,模仿他人而做的任何毕钵舍那(智慧禅)的修习,也将导致类似的结果。

  3、不因谣言而轻信:不要仅因为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只有愚人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谣言”,因为他们不肯运用自己的智慧。

  4、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接受或相信。“经典”这个字用于佛教的典籍,是指书写或刻写于合适材料上的任何事物。不要把口传的记诵教义和经典相混淆,经典易受到人为的操控,能被人类的手所创造、改良和改变,所以我们不可以轻率相信上面的每一个字。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以抉择那些可以用于止灭苦的文字。每个佛教教派都有所宗的经论,这些经论之间又有所差别。

  5、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

  6、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不要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学说观点而言是正确的就相信。在最近,这个字我们称为“哲学”,但在泰国,我们又把英文“philosophy”译成“般若”(出世间智慧),印度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译法。因为“学说”仅指某一种观点,并非如“般若”那样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智慧,“学说”只是思想的一个流派,是基于假说或假定所做的推论,如果推论过程,或假说的选择不适当,学说可能就不正确。

  7、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要以为某事正好符合个人的常识判断,就相信或接受,这样仅是基于个人思考倾向所做的粗略判断,我们太喜欢这样的判断方式,以致养成习惯。夸大吹嘘的哲学家大量使用这种方式,并认为这样做是聪明的。

  8、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不要因某事与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论相符,就予相信。个人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或我们实验验证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无法导向真理。接受与我们理论相符者,似乎是科学的方法,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它的验证与实验,可能是不充分的。

  9、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说者外表看起来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个人实际的内在知识不一定等同,我们常可发现外表可信的人,说着不正确或愚蠢的事。在今日我们必须小心电脑,因为输入资料与操作它们的程式设计师,可能输入错误的资料,或做不正确的操作,不要这么地崇拜电脑,如此做就违反了《羯腊摩经》的这个原则。

  10、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不要因为这一位沙门或宗教师是我们的老师就予轻信。佛陀提出此重要一点的目的,无非在说明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甚至包括佛陀本身。佛陀特别强调此点,也有弟子,如舍利弗,坚持这个原则的实践,他们不在听闻当下即相信佛陀的话,但经过适当地思维以及实践的验证后,他们就会相信。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师,给予弟子和听众这个最高的自由!所以在佛教中,没有独断的体系,没有未经个人简择之权而必须相信的压力,这是佛教最伟大、最特殊的特质,它使得佛教的修习者不致沦为他人知识的奴隶。

  《羯腊摩经》的十个原则,是坚实的防线,避免知识依赖,或个人的不成自我:意即个人于听闻时,忽视了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在佛法的语言中,这叫作“他人之声”。当听闻别人的话语时,必须全心注意。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所听闻的话语,但如果它真的造成苦的止息,这时我们就可以百分之百的相信。
  《羯腊摩经》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任何地点、任何世纪,以及任何一个世界——即使是天界。现在这个世界因通讯技术而缩小,资讯的交换简易而快速,人们可以从地球上的各个方向和各个角落接收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道去相信什么,以致落入和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真实而言,《羯腊摩经》成了他们的皈依之处,请给予此经应有的重视与学习,想想看它是佛陀所给予的最大宝藏,它是给全人类的礼物,只有太过愚痴的人,才无法由佛陀的这个劝言中得到利益。
  《羯腊摩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应用它的原则,以便成为觉知的小孩,而非无明(愚痴)的小孩。父母应该教导和训练孩童,使他们知晓如何去了解所听得的话语和指示,去分辨话语的合理性,以及它可能导致的后果。当父母教导或告诉小孩任何事情时,小孩要能了解他们所言,并由实践中获得利益。例如,当小孩被告知不要吸食海洛英时,这个小孩应该不单是因为惧怕而相信,这个小孩更可能是因为见到吸食的后果,害怕它们而自愿拒绝毒品。
  《羯腊摩经》是从来没有提到小孩应该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不应该听从任何人,此经意指小孩,以及任何其他人,应该在了解某事真正的意义,以及实践可得的利益后,才予听从或相信。当一个老师教导某事时候,让小孩了解教导背后的意义,将使小孩不再顽固不信。对于依然顽固不信者,加一些压力,使他们再思维一遍。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训练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们会愈来愈理解《羯腊摩经》的原则,到成年时,他们将会自行完成所有的十个项目。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的时代,我们因《羯腊摩经》的十个原则,符合科学的方法而愉悦地接受。科学的原则和《羯腊摩经》的原则之间,几乎找不到什么矛盾之处。即使是第八项,诉说不要因为符合个人预先形成的理论就接受某事,也不和科学的原则有所冲突,真正的科学家强调实验验证,而非以个人的概念、意见和推论,作为接受某事为真的准则。基于《羯腊摩经》的这些标准,佛教将符合真正科学的期望与需要。
  如果一个人遵循《羯腊摩经》的原则,将拥有独立的知识和推理能力,用以了解初次听闻之概念和假定的意义,以及其内在的真理。例如,当一个人听说贪婪、怨恨和妄想是危险的和罪恶的,他会完全地且立即地理解,因为此人早经由个人经验而知道这些事物的相状,一个人会相信自己甚于相信讲说之人。在其他情况下也是一样,当一个人听闻到描述自己从未见过或所不知事物的言论时,他会先尝试着去了解它,再决定是否接受此新听闻的教导或劝言。一个人不应该只因为相信讲说者就接受某事,一个人应该给自己一些时间,即使即将死去时也是一样。《羯腊摩经》护卫我们不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即使其人为最高的觉悟者。
  每次一种新药推出并大举广告的同时,都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应基于广告,让自己像天竺鼠般地去试用?或是等到有足够理由时,先浅尝其疗效,再决定是否完全依靠此药物?我们对言论和教义的反应,应该像对药物的反应一样,依靠《羯腊摩经》的原则为真正的依皈之处。
  《羯腊摩经》要求我们在信仰之前要有智慧,如果一个人要先有信仰,就让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与正见,让信仰从中生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我们永远不应该在听闻某事时,就立即盲目地相信,更不能因恐惧、贿赂等情事而被强迫相信。
  现今的世界,被广告力量弄得相当眩惑,很多人都成为它的奴隶,它可以让人掏空荷包去买不必要吃的、不必要有的和不必要用的东西。这是如此平常之事,以致在这个世纪,我们绝对必须使《羯腊摩经》的原则,成为我们人类的亲密战友。教义的宣扬比起一般的广告,或巴利文中所指的他人之声,更具有伤害性。即使是一般的广告,我们且要依靠《羯腊摩经》的原则,更何况是面对教义的宣传,它常带有刻意的欺骗。所以我们可以说,即是对经济问题的解决,《羯腊摩经》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利益。
  我要求各位去思考、去检视、去验证,看看能否发现比《羯腊摩经》更具精神自由之处。如果有人说佛教是一个自由的宗教,能不能找到任何理由去抗辩,或反对这样的陈述?这个沉醉于自由的世界,是否真的理解或拥有像《羯腊摩经》之原则的那种自由?此种自由的缺乏,是否是对《羯腊摩经》之原则的盲目无知或忽视所造成?有的人甚至说此经教导我们不要去相信,或听从任何人,甚者,有的人确实说佛陀宣说此经,只是为了当时当地的羯腊摩人。为什么我们不张大眼睛,并注意人们今日已成为知识的奴隶,已失去较佛陀时代之羯腊摩人更多的自由呢?朋友们,自由的尊崇者,我要求各位仔细思维《羯腊摩经》的本质与目的,以及佛陀宣说此经的初衷。然后,你做为佛教徒的醒觉能力,即会增长与茁壮,而非依然柔弱。不要愚昧地憎恨或害怕《羯腊摩经》,“泰”这个字意谓着“自由”,你希望给这个“自由”带来那些种自由?或是怎么样的“自由”才适于佛教徒,佛陀之追随者的“自由”?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思维,隐藏于《羯腊摩经》经里的利益,此经帮助我们避免会导致剧烈冲突或争论之拙劣,器量狭小的言谈,例如,愚痴地设定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则,认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与妻子,谁必定是主外;谁必定是主内,其实这是视每个特定的家庭状况而定的。根据《羯腊摩经》的原则与因缘律,我们只能说谁适合哪个角色决定于每一个别家庭的环境,请不要说片面之语,与违反自然的原则。
  有关于堕胎,人们对应否执行争得脸红脖子粗,而不实际调查以找出哪些例子该做,以及那些例子不该施行。一旦我们遵循佛教的推理原则,每个情况本身就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合适与不合适,请停止片面的坚持吧!
  在有关肉食或素食的例子中,人们常会盲目地争论其中的一种极端,这个问题的原由,是人们把食物看成不是肉就是蔬菜。对一个佛教徒而言,这里没有肉或蔬菜,它们只是自然中的要素,不论是食者或被食者,也都只是自然中的要素。什么时候应该食肉,什么时候不应吃肉,可以运用《羯腊摩经》的原则加以判断,正因为这一个理由,佛陀从未肯定地说要只吃肉或只吃蔬食,也未肯定地说不要吃肉或不要蔬食。这么不经意的言说态度,并非佛教的方式。(译者按:佛陀时代,僧侣过着乞食生活,由于施食者不一定素食,所以并未规定不可食肉。)
  如果说民主是永远地或绝对地是好的,这样子说如同把自己的头埋在沙中,坚持这种说法的人并未考量自私人们的民主,比起不自私之独裁者用法和公义的统治,是更为糟糕的。自私人们的民主,意谓着以令人惊讶的态度,运用其自私的自由。结果,在享有自私民主的人们间,引生了无止尽的问题。不要再说民主是绝对地好,或反过来说独裁是绝对地好,而是根据此经的原则,只要能立基于佛法,两者都是好的,每个民族都应选取适合于他们特定情况的体制。
  如果说首相一定要为国会之一员,而不能由未曾经人民直接挑选过的人来担任,这种说法如同盲聋人士的胡言乱语。事实上,我们应该检视情况将变得如何,以及其原因为何,然后依据因缘律正确地反应。这是佛教的真正方式,表现于佛教以佛法社会主义形式,具体展现民主的这种真实。因此,国会议员的选举、政府的建立、政治体系的结构形成,应该都要应用《羯腊摩经》的原则。请思考每一个例子,你很快将会发现,我们依靠《羯腊摩经》之原则的事实。
  现代世界比以前更需以《羯腊摩经》为其基本的运作原则。这个世界,人性的染污快速地交织,世界因更佳的运输和通讯而缩小,由于正确的自觉、知识和智慧的缺乏,它正朝向着自我的毁灭。在染污的力量下,这个世界崇拜物质主义、性欲的奢华,因为它缺乏像《羯腊摩经》那样的准则》。没有人知道如何做符合此经原则的选择,因此,这个世界不适于和平,犯罪和其他伤害性的罪恶时刻在增加。且让我们以《羯腊摩经》为准则,去除所有的这些问题与罪恶,让我们从心中喊出:“救命!《羯腊摩经》,救救我们!”
  总之,《羯腊摩经》从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它仅希望我们用独立的知识和智慧去相信。它从不禁止去听闻任何事情;只要求我们听闻但不使知识和智慧成为奴隶。再者,它帮助我们能够更敏锐且精准地思维、考量、检验和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在山一般的干草堆中寻得金针。
  请到来吧!《羯腊摩经》,来到世间所有佛教徒、所有人类的心中。
  《羯腊摩经》,帮助我们!
这个应该是上座部比丘的文章,请阅读时留意。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索达吉仁波切[佛教科学论]

http://boruo.goodweb.cn/books/0021.htm#a01

有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而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后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思多德曾经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因这个信条的驱动而在哲学、逻辑、生物、心理、政治、经济、美学等广泛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它警示世人,人不只能局限于动物般的对生存的奋斗中,醇酒、美女、名车、别墅等不可能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的可贵应在于他的觉醒与思考的能力。而一个人要获得这种觉醒与思考的能力,最初的源动力乃是由于怀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怀疑可使人从愚鲁转成睿智,从闭塞转成开明,最终拨开生活中的层层迷雾,获证最真实、究竟、圆满的本来状态。


世界上的人们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不怎么有智慧的,他们做事情不经过详细的考察和思考,就直接很随随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种人则做什么事都要经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后才开始实行,这就是比较有智慧的人。这样无论你是信佛教的还是不信佛教的,当你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些怀疑,然后促使你去研究,深入研究过后,然后才得到了很正确完美的结论。这在佛教也不例外,比如你首先是对佛教教义产生怀疑,然后去进行接触了解和研究,最后也就得到了一种成果或结论,如德国的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玛辛达在《幸福的蓝本》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伟大学者的故事:‘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儿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他的这个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万计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兹博士。’这样,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佛教徒都认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众多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科学家去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实际上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说的这种理论教义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徒也不会去强求,我们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头。


所以不管是信佛教还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应该去研究佛经。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观点,那就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因为你要是真正地认为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须要知道佛教的道理,否则你就没有权力来否定也没有能力来破斥它的观点。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经,那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内容就会融入到自己的心,使自己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处,有的人也就逐渐地趣入了佛门。比如几年前有一位美国的研究生,他准备数年后考取博士学位,需要一篇论文,他拟定论文题目是有关宗教中佛教的内容,目的是想对佛教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否定,于是他开始到佛教圣地的印度以及不丹和锡金等国进行考察并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随著他研究工作的进展,佛经里那些博大精深的内容就已印入到了他的心,最后他不但不诽谤和驳斥佛教,而且论著的内容也变成了是对佛教里深深的轮回学说进行阐释的论述研究,结果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的答辩,成功地获取了博士的学位。


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一直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经中。所以从古以来的各国家各民族都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粮。比如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巴利语、梵语、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缅语、泰语、日语等等文字的大藏经供各国人民学习研究。当代西方等科技先进的国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学习大藏经的热潮,比如有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立正大学、台湾佛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以及英国、法国等世界上有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大力地推进佛典大藏经的研究利用工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宗教研究院于1994年还成立了佛教电脑资讯库,目的是为了通过电脑多媒体技术把佛典大量输入光碟,以便为全世界各国研究大藏经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手段。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1/214132.html

黃念祖
老居士 《谷響集》關於“依法不依人”的一段精彩開示:

(一)來信謂‘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實為萬古顛撲不破之至言也。
所謂‘依法不依人’之實旨,正如《菩薩戒》雲:‘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而實有德,是故不得觀法師種姓。’意雲,當觀法師之見正與不正,莫觀其種族之貴與賤。
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義,亦即求善知識之正眼。
當重正知正見之實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與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頭與牌號,唯重表面,故學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圓覺經》雲:‘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經意甚明。世間能遇之善知識當然是人,但應是什麼樣的人?經雲‘正知見人’。‘正知見’即是法也。故雲‘依法不依人’。應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經文極重要,盼終身信受奉行。此經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題直截名為了義經,可見此實為了義中之了義也。此經亦正四依中所指應依之了義教也。經意甚深,切盼深入參究。
從以上所引經戒,估計君之意見可以消除。只要正確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話,便可免君所謂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

黃念祖大德開示:弟子選了邪師,同入地獄。《楞嚴》也是這麼說,你若是跟著邪師,師父著了魔,師與弟子俱陷王難,死後墮無間地獄。投了這樣的師父,就跟著師父一起吃官司。這還是小事,更嚴重是死後跟著師父入地獄,這就非常險了。一個初修的人怎麼能夠分辨這個是真上師,那個是假上師。如果有這樣水平,這個人也是了不起啦!所以目前很難,非常之險。在西藏是按規矩來的,按規矩來的這問題就小一點。先要十二年脫產專學顯教經論,全部時間學十二年。對於佛說的道理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許多佛說的話,人們稱為聖言量。依據聖言量,才能衡量鑒別其他人的言論行動是否如法,才能分別一個人是邪是正。在西藏,師徒之間要互相看三年。師父要觀察弟子三年,才能決定可以不可以傳。徒弟看師父同樣也是這樣,能不能夠皈依呀?這是指依止的師父。你普通結個緣,磕個頭,那就是結緣,不在此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