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五大经济带之二:东三省,革故鼎新再辉煌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中国的陆地版图好像一只雄鸡,位居这只雄鸡头部的东北三省,因强大的工业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它被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渐渐地甩在了后面。如今中央吹起了振兴东北的号角,东三省也在磨拳擦掌,一场新的辽沈战役打响了。


面向世界:关东仍具诱惑力


改革开放初期,东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4.3%,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7%,而2001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1%,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25%,东北确实遇到了许多困境。但有关专家指出,东北的潜力是巨大的,现在三省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一半,商品粮占全国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汽车中的中型和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值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等相当部分都在东北。
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重工业区,如德国的鲁尔、美国的芝加哥,重工业同样也是东北的优势,因此要因势利导,哪壶能开提哪壶,要通过注入新技术在提高水平和形成规模经济上下功夫。”黑龙江省干部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永昌说,东北还有巨大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58个建在东北三省,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面且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据了解,东三省有国内最为集中的各类高级技术学院,每年的毕业生都被全国各地的企业抢购一空。同时,东北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有关专家指出,从世界范围看,东北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91年至1996年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375%,而世界上其它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于我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我国制造业的份额呈不断增长之势。1980年至1997年的17年间,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上升到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在世界制造业中名列第四。而目前东北的技术、设备、资源和低价格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无疑是对投资商最有诱惑力的。
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认为,装备制造业虽是传统行业,但它却是一个不会衰老的行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牵涉到辽宁产业的重新选择。薄熙来明确表示,辽宁不会放弃发展装备制造业,辽宁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储备、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极有优势。
目前,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已响起世界大公司进入的脚步声。7月13日,新加坡的佳通公司成为中国首家通过公开拍卖获得国有股权的外资公司,陷入困境曾是全国轮胎行业老大的桦林公司有望重塑辉煌。沈阳铁西区2005年前将投资100亿元,实现装备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宝马、日野、三洋等200多家外企正在进入,9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在合资和搬迁中重组。薄熙来说,过去,港商在珠江、长江三角洲投资比较多,他若是到东北来,定会觉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别看东北还有困难,但商机无限,现在闯关东正逢其时。


消除包袱:为资本注入清障


债务、冗员和企业办社会是目前东北地区面临的三大包袱。辽宁省资不抵债的“壳”企业就有416户,其帐面资产总额为184.7亿元,负债总额259.8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140.6%,涉及职工27万人,在壳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已抵押资产53.7亿元,占29%;未抵押资产131亿元,预计可变现资产10亿元左右,其余大部分为无法变现资产。负债总额中,欠银行本息合计达168.9亿元,占负债总额的65%。据2002年黑龙江省近6000户地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显示,国有净资产421亿元,不良资产和潜亏挂帐高达856亿元。全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办社会支出120亿元,富余人员约80万人,地方国有企业负债2672亿元,资产负债率83%。
究竟由谁处理这些包袱成为一个难题。许多企业负责人认为,过去挣的大部分利润都上交了,靠自身无法解决,而政府财力有限对此也无能为力,投资者更不能做亏本买卖。因此,目前东北三省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包袱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国企转制经常处于僵持状态,有的虽然当时解决了,可隐性包袱暴露出来,最终把投资商吓跑了。一位外商曾深有感触地说,东北的资源、人力是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非常想投资,但一谈到这些包袱就迟疑不决了,投资方也可以解决一些包袱,但我们毕竟不是来扶贫的。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一位部门负责人认为,在此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先于企业改革。有关专家认为,各级政府一定要正确面对包袱问题,如不及时化解,国有资产会产生“冰棍”效果,慢慢流失掉。据了解,近两年辽宁在国家的支持下,在一些方面先走了一步。从1998年开始,辽宁实施国企三年改革脱困计划,使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破产了,卸掉了老企业的包袱;同时,减债也有了效果,东北不良贷款率在全国是最高的,近两年辽宁下降了7.9个百分点。
此外,辽宁投资48亿元实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使160多万国企职工脱离了原来的企业,解除了原来国有企业的包袱,使他们走向了社会。薄熙来算了一笔帐,如果这160万人让企业背着,一年每人1万元就是160亿元,每人5000元就是80个亿,国有企业不仅背不起,很可能被背垮。社保试点,使相当一批国有企业死而复生。除了上述的160多万人,国企包括优势企业的减员分流亦减掉了76万人,另外还有大集体也走了几十万人。
进入“十五”以来,辽宁经济出现了转机,有一些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开始提速,2001年GDP增长9%以上,去年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


体制创新:决定振兴成败的关键


记者在东北老工基地调研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呼声就是体制创新。在过去的几年实践中,东北普遍遭遇的“项目怪圈”令人深思。一提支持就上下动员贷款上项目,建成后不是设备不行就是没流动资金和市场,企业时开时停,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还引发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黑龙江省桦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职工反映说,桦林是国家第一家引进子午胎项目的,花了上亿元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不是安装不上就是缺件,然后领导出国学习,回来还是整不明白,接着又把外国人找来,他们一走又完了,之后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的进行技术改造,机器都拆花了,可没生产多长时间又趴窝了。原公司董事长吕耀勋说,货款贴息、债转股、技改投入等政策桦林几乎一个没落下,但近几年每年还是亏损3个亿左右,最后政府拿出数亿元解决企业各种欠债才促使拍卖成功。
据了解,吉林省吉化公司投资数十亿元的阿尔法-高碳醇装置等项目投产未赚到钱,运行一段时间就停了,公司开始发生巨额亏损,4万名职工离开了岗位。辽宁省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处何处长说,辽宁轮胎厂、辽阳纸板厂等也是这种情况,“项目怪圈”现象相当普遍。
记者发现,“项目怪圈”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体制性弊端。首先国有观念形成“不要白不要”心理给项目埋下祸根,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业务部副总经理宋刚说,一些项目自筹资金根本达不到规定标准,只好弄虚作假,许多项目建设还突破了原来的投资预算。其次,政府运作造出一些市场怪胎。吉林省北方彩晶集团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就会风光无限,结果却成了市场的空白。一些学者还认为,体制漏洞造成损害所有者利益成为获取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利益的一个便捷通道;原材料高价进、产品低价卖,成为一部分经营者的谋利手段;换人就出“窟窿”,成为国有企业的通病。
面对“项目怪圈”,东北干部群众呼吁,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改制先行。黑龙江省长助理胡祥鼎说,东北再不能用简单上项目跑贷款等“输血”的办法维持“失血”的体制,要探索一条“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的新体制,国家对此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说,东北计划经济体制比较完整,转变起来比较困难,积累起来的矛盾也比较多。如果仍然以原有的体制模式去推动振兴东北战略,这一战略不会成功。营口市委书记孟凡利认为,最重要的是所有制的改造。这样的观点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便已经有人提了出来,但做起来却是极其艰难的。1998年孟凡利在营口开始做这件事,目前,营口97%的国企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并从2000年开始扭转了国企一连7年的亏损。孟凡利说,当时不干不行,不干连改革成本都没有了!


政府转型:破解振兴的深层难题


最近,香港一家世界最大的美砂公司在东北某地投资过程中不得不暂时终止。据港方老板说,由于矿山使用权的归属不明确,矿方和合资公司对资源的争夺成了焦点。究其原因是政府提出的“先运作后规范”惹的祸,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些合资项目之所以“先运作后规范”,就是有些领导把招商引资当成了政绩,而不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给企业一个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由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这样引资又有什么用呢?在港方资本介入后,政府的一些承诺迟迟不兑现,造成企业背负着数千万陈欠职工工资和电费等“镣铐”“跳舞”。
据一位曾和外商进行合资谈判的国企负责人说,他没想到双方合同中外方对政府的约束那么多、那么细,甚至将以后接任政府班子应该履行的合约也写得明明白白,明显能看出他们还是有一些担心。曾来东北做投资生意的深圳某老板曾用“青蛙”理论做比喻,有些地方引资好比用一盆温度适宜的水引青蛙兴奋地跳进去,然后再慢慢加温,“青蛙”想明白了也无力跳出来了,所以才会在合同中规定的很细。一个企业扔进去几百万就当买个教训,可几千万打水漂就会伤元气。据记者了解,这些年不难看到政府对外来投资者前恭后倨,甚至杀鸡取卵的案例。
有关专家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重要的一条是政府转变工作方式,为老工业区转型提供制度基础和环境基础,必须清晰界定产权,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否则,外来资本恐怕会纷纷回避,如此则地方政府的资金饥饿症无法消除,并且还要加重中央注入资金的负担。
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特别强调,振兴老工业基地,解放思想是关键,各级机关、各个部门,各类公务人员,都要真正解放思想,做改革的动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改革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全社会都要做促进者,不要做观望者,更不能做阻挠者。只有这样,调整改造才能取得实质成效。(高广志)



[评论]用新思路破解老问题



最近,温家宝总理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央加快了调整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速度和力度。老问题再度被提起,成为全国关注的一个热点,显然有更深层的时代背景,这既是东北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有人据此乐观地认为,“黑土地”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应该清醒地看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一道道老问题,好比是把一个破旧的城市改造成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这远比在一片荒凉之地建设一个新城要艰难复杂得多。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是老工业基地难以走出困境的最突出问题,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最高的黑龙江为89.3%,最低的辽宁为62.7%,均远高于全国52.8%的平均水平;企业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除少数效益较好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之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下岗、失业人数庞大,以辽宁为例,仅2002年国企下岗职工就达7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达74万人,预计到2005年全省需要安排就业和再就业人员达到320万人左右。长期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思想观念的束缚,是阻碍东北振兴更为深层的难题。
此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要走出“用老思路解决老问题”的怪圈,严防“新瓶装旧酒”。所谓老思路最突出的表现是伸手向国家要钱,等国家来拯救,调整改造就是上项目。还有一种老思路就是沿袭传统的做法,等着上面下文件、指路子,怎么办、什么时候办,一切都听从上级的安排。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十分明确,就是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我们理解,新思路就是一种新的战略,不是一地一时之策,而是一个总体的战略布署;不是游击战,而是阵地战。新方式就是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上下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落脚点放在新体制和新机制上,要着力破除阻挡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通过建立起新体制、新机制,达到快速、有效、稳定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
新思路要求站在全球的高度谋划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高度,来确定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向。东北三省也要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找准各自的位置,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产业的功能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新方式要求政府一方面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引导和推动其合理有效地调整改造,另一方面减少行政干预,退出“改造主体”的角色,转向主要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行政府政策引导下多元市场参与的新型改造体制和机制。
新体制、新机制要着力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增量,采取已被东南沿海地区证明行之有效的以增量促存量的改革战略。要重点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发展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个私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作为振兴的突破口,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进出口、信贷担保、税收等政策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通过大力开放引进,解决迫切的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李仁虎)


[背景链接]东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辽宁 2002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8.0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611.8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2258.4亿元,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000元,比上年增长9.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6633元/人,比上年增长10.8%。
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42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11.6万人,占总人口的55.0%;乡村人口1891.4万人,占45.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4.6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751.3元,增长7.6%。


吉林 2002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42.9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10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964.55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822.31亿元,增长10.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2001年的20.1?43.3?36.6转变为2002年的20.3?43.0?36.7。
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88%;乡村人口为1325.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1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0.16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高于上年6.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81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黑龙江 2002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47亿元、2189亿元和1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10.7%和1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235元,比上年增长10.2%。
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3813万人。城镇人口2020.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3.0%;乡村人口1792.1万人,所占比重为47.0%。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01元,比上年增长16.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比上年增加125元,增长5.5%。
 
后退
顶部